资源描述
织金教育人物(一)
周崇德
周崇德(1911—1990)原名周性贵,平远州向化里十甲观音洞(现织金县桂果镇新华村双山)。其父一向以耕读为本,思想开明,对教育很重视。家中不论男女都送入新式学堂读书,弟兄四人均先后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均有所成就。
崇德民国九年(1920年)入私塾,后在桂果小学、织金中学学习。二十年(1931年)考取贵阳省立师范,毕业后奉派到清镇调查教育现状,继被委任为麻江两级小学校长。二十五年(1936年)返回故里,应聘到织金城区女子小学任教。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大夏大学历史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夏迁到贵阳。二十八年(1939年)10月在贵阳于该校毕业。在大夏大学读书期间,其才能很得班主任马宗荣和副校长顾元怀的赏识,毕业后留校担任事务员,后又调到大夏附中任事务主任、教员。三十年(1941年)与韩灵芝(平坝人,大夏大学毕业)结成伉俪。三十一年(1942年)1月,调到贵州省教育厅,先任高等考试事务员,随后到省教育厅举办的中等学校教师学习班任事务主任。同年10月,调到重庆国立中央民众教育馆筹备处任干事。三十三年(1944年)春,其母病危,遂携家眷由重庆返回织金家中照料。母亲逝死后,是年9月,织金中学教务主任王季芳受校长邓厚麟之托,邀请他到该校任教,崇德认为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亦系好事,便欣然接受。就和韩灵芝取消回重庆的打算,一起到织金中学当教师。重庆和织金相比,差别不言而喻,他们夫妇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留在织金,是作出了巨大牺牲的。主要执教语文、历史,韩主要执教博物、语文、图画。由于教学有方,所教课程深得学生、家长好评和社会的赞许。三十四年(1945年)秋,被提拔为教务主任。翌年春,被省教育厅委任为织金中学校长。
崇德一向工作严谨踏实,积极肯干,自担任织金中学校长后,排除一切人情干扰,启用干部任人唯贤。学校的教务、训导、事务三处的主任,均为社会贤达之士。对教师的聘任不分本地外地,也唯才是用,致使当时的织金中学,志了名、老教师的集结之所。
崇德非常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每学期结束,都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凡成绩不合格者,无论何人,一律留级。在抓教学的同时,也重视体育活动。学校组织了篮球队、乒乓球队、棒球队,每天坚持锻炼,经常开展竞赛。学校得队中的红轮队和前锋队,曾在织金名唤一时。三十五年(1946年)夏,县长郭大树曾主持了一次全县运动会,织金中学获奖颇丰。他还承袭原有制度,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发给奖学金,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对家庭困难者,实行减免学费,使这些学生不致中途辍学。
由于历史的原因,织金的教育基础非常薄弱,师资十分匮乏。在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下,他利用织金中学师资、设备的有利条件,办起了一年制和三年制简师两个班,凡入该班学习者每人补助银元五角,以作购置书籍文具之用。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后,大多到城乡各地从事教育工作,绝大部分成为教学骨干,有的还长期担任学校领导干部。
崇德管理学校非常严格,对违反校规者,坚决处理,对有些在校内横行无忌,仗势欺人而又屡教不改的权门子弟,毫不留情,直至驱逐出校。教育学生,他很注重因材施教,态度真诚。至今他的学生都发自内心地对其流露出敬爱之意。崇德是织金县第一届政协委员,在参加政协会时,许多当年的学生,都热情邀请他留影纪念。
崇德织金中学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离任。解放后,1956年3月,人民政府安排崇德到桂果小学任教,后调猫场小学、猫场中学、桂果新华小学、桂果小学初中班。无论到哪里他都坚决服从安排,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直到69岁高龄时,才于1980年退休。退休后,学校教师缺编,他又义务代课一年。
崇德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长达36年之久,所培养的学生数以千计,绝大多数都成了有用之才。真正实现了他“扶杖重上黄洋界,培育桃李树雄心”的人生誓言。当他1990年9月22日辞世时,新华乡人民政府、桂果区教育工会、老年办、教办室、中心完小、新华小学等单位联合举行了悼念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