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几个词的译法沿革看中医英译发展之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3338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几个词的译法沿革看中医英译发展之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几个词的译法沿革看中医英译发展之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几个词的译法沿革看中医英译发展之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41卷第3 期2023Vol.41No.3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89中医药文化从几个词的译法沿革看中医英译发展之路吴江莹,刘晓新,许迎春,丁晶,张俊华,吴潇哲1,郭睿婧1,郑娜,田珍1(1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30 0 350;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 0 0 0 0;3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天津30 16 17摘要:从“气”“五行”“五脏”“辨证论治”“经络”几个词的译法沿革分析中医英译四十年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同时归纳重要的历史事件,总结取得的成

2、绩及不足,指出中医英译的发展方向,提出今后工作要求。关键词:中医学;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一带一路”中医学历史悠久,理论完备,应用广泛,不仅是中国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为各国民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中医学在人类医学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抗疫经验走出国门,与世界共享,造福了全人类。国家“一带一路 建设工作推进中医药融人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主流医学体系。这些都意味着中医药将凭自身实力提升在国际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大促进自身传播。中医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除了其自身疗效显著和体系独特之外,还与中医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中医典籍的翻译。中国与世界各国

3、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面差异巨大,要使国外学者真正理解中医进而接受中国基金项目: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经典传承高级人才研修项目(2 0 2 16 4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训项目(2019128)作者简介:吴江莹(19 7 7 一),男,硕士,副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Tel:022-59065122,E-mail:*通讯作者:张俊华(19 8 0 一),男,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从事循证中医药学研究。Tel:022-27386453,E-恢复原有皮肤正常色泽状态。但由于膏体较为湿润容易脱落,可能会导致创面伤口出现二次感染。因此在使用膏

4、体状敷料时,应当结合患者伤口情况、位置进行研究使用。3.2.4中成药敷料使用中成药敷料包扎皮肤挫擦伤伤口,有利于促进伤口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由于里面所含的大黄等中成药,可以促进皮肤愈合,使皮肤周围组织水肿消除消减炎症。段菊7 研究表明使用乳黄油砂进行创口包扎愈合,效率比凡士林纱布包扎效果更佳,但二者同时都具有湿润型不粘纱布的缺点。参考文献:1蒋友宁.MEBO在皮肤磨削术中的临床应用.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 0 0 6,18(2):150-152.2温进杰,周洪春,邢秉清.微创磨削治疗皮肤擦挫伤山西医药杂志,2 0 0 3,32(6):2 51-2 52.3汪坤秀,牟晓玲.皮肤擦挫伤疗法的探索 中

5、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 0 0 4,11(2):43.4】牟正华,刘映辉,王新宇.羊膜治疗皮肤慢性溃疡46 例体会探索.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 0 11,11(2):43.5陆以佳,刘咸璋,刘淼.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6.6】刘为国,徐茂福,胡彦芳.MEBO治疗皮肤擦挫伤的临床体会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 0 0 2,14(1):37-38.7张朵,刘晓蓉,舒朝惠,等.晚期癌症并发褥疮的治疗研究 护土进修杂志,19 9 3,8 2 9):37-38.(收稿日期:2 0 2 2-0 7-2 1)新疆中医药90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6、Chinese Medicine文化,就必须深入细致地介绍,这一切都以翻译为桥梁。中医向西方的翻译传播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17 世纪,是由来华的传教士带着好奇的心理将自已的亲历介绍给西方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第一个比较准确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医学。第一部英文中医学著作是16 7 6 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Treatise of the Gout(痛风论文集)。中医翻译历史虽然悠久,由于时代的局限,早期译作存在许多不足,如多由其他西文转译成英文,内容多为见闻性的、概述性的,或有关针灸、药学、脉学部分内容的,一直没有系统的中医著作和医理的

7、翻译作品。直到19 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翻译才获得一定的重视。真正中医广受重视并大规模的翻译传播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此间伴随着科技的交流发展中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推广。近年来,我国中医界学者参与了西方国家组织的医治癌症、艾滋病(HIV)等前沿课题的研究更使得中医影响广播海内外。不但大量西方人员来华学习中医,同时本国的中医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中医翻译人员、理论、阵地不断壮大,中医翻译事业漫漫长路终于步人快速发展的正轨。回顾这一时期发展历程,学术思想风起云涌,术语翻译百花齐放。相同术语不同阶段各自的译法不同,同一术语同一阶段多种译法并存,其不同译法代表了各自的学术思想特点

8、。系统分析各自术语译法的沿革,体会其中差异,扬长避短,对于推动该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有着积极作用。1历史回顾由于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术语往往理论独特,涵义深奥,故英译难度极大,发展过程曲折,“各家学说”并存,形成了中医术语英译独特的“译法沿革”。笔者以几个词为例,人为的把中医英译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追溯历史译法根源,评析阶段发展特点。1.1第一时期:19 8 0 19 9 0中医翻译开始大规模兴起,国内从事中医翻译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中医翻译队伍的主力军已由国外学者转换为中国学者。此期以翻译实践为主,并表现出了一定广泛性和系统性。一些工具书、英文中医专著和英汉对照中医系列丛书开始出

9、版。2023年第41卷第3 期2023Vol.41No.3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谢竹藩,北京中医学院,19 8 0)汉英常用中医词汇(广州中医学院编写组,广东科技出版社,19 8 2)针灸穴位解剖图谱(山东医学院和山东中医学院编绘组,山东科技出版社,19 8 2)汉英中医辞典(欧明,广东科技出版社及三联香港分店,19 8 6)等2 1。这是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起步。中医翻译开始纳人中医院校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广州中医药大学在80年代末编写了一册内部使用的教学材料,标志着中医翻译教育事业的起步。此期译文受先前西方译者的影响,术语的翻译未解其意。如“气”是中医学常见词,内经中“气”不

10、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生为血、为精、为津液等。中医的理论大部分与“气”相关,有宗气、营气、卫气等等。但自从George Soulie de Morant 于18 39 年把它译为“energy”以后到这一时期很多译者仍在沿用“energy或“Vital energy”。我们知道“energy一词的意义是“能量”,尽管它可能也包括一些如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的概念,但它却无法解释中医“气”的内涵3,也有译为“air(空气),“materialforce(物质力量)更是不知所云4。再如五行的译法fiveelements;“e le m e n t 强调的是物质形态,但中医

11、理论中的五行不仅代表物质形态,更强调“运动”及“功能”,如王冰注云:“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五行以一定次序相生又相克,可见五行之间相互存在着运动变化5,因此译为“element显然不妥。由于中医的“气、五行”这些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于是造成词义曲解。还有早期研究和讨论最多的五脏的英译,虽然可将肝、心、脾、肺、肾直接对应西医术语“liver,heart,spleen,lung,kidney”,然而中医中的五脏“肝、心、脾、肺、肾”既指实际脏器,又指脏器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而西医的liver,h e a r t,spleen,l u n g,k i d n e y 只是单纯的解剖学概念

12、,两者不完全对应,但早在明朝西方医学传播到我国时,译者就把西医解剖学中的liver,h e a r t,s p l e e n,lung,k i d n e y 翻译成中医的肝、心、脾、肺、肾”。虽然这种译法不能做到使中英概念完全对等,但几百年来的习惯性使用已经使这些概念在中西方民众脑海里根深蒂固回,所以此期五脏的英译沿袭前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基本特点,意译为“differentialdiagno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syndromes;analyzing and differentiating pathological2023年第4

13、1卷第3 期2023Vol.41No.3cond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syndromes或“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overall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ngs”虽然意义接近但显得穴长闪,不利于实际交流。还有针灸术语的英译,针灸是中医英译的起点,WHO曾于19 8 11991年就针灸经穴名称的国际标准化问题先后颁布了2 批标准化方案,但就当时使用情况来看,其使用规范化程度并不高,仅就“经络”一词看就有几种欠规范的译法。当时多译为“channel或“

14、meridian。二词本义均与医学无关,channel指运河,meridian指子午线且“络”的含义未表达8,这样英译很不规范。不仅是不够规范,有的译法甚至有低俗之嫌,如“贼风”是中医中具有一些民族特色的形象比喻,该术语直译成“thief-wind”,不仅词不达意,更显得低俗。总结此阶段的特点,中医翻译开始快速前进,经过此期及前人的艰苦努力,中医术语几乎全部英译,中医学已完全面向世界。中医翻译实践探索卓有成效,开展了中医经典翻译。但理论研究尚属空白,缺少研究成果服务于翻译实践。术语翻译非常薄弱规范化工作应重视。中医翻译教育开始萌芽。中医翻译事业朝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1.2第二时期:19 9

15、1 2 0 0 0中医英译表现出了明显的广泛性和系统性,中医翻译的理论研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中医翻译理论问题的专著,如中医翻译导论(李照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 9 3)。中医翻译教育有所发展,中医翻译作为选修课进入院校教育体系之中。有了供中医使用的双语教材。北京中医药大学于19 9 4年编译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由龙致贤教授主编。该套教材先行编纂了一本汉英中医药学词典,19 9 4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该词典成为翻译该套教材术语英译的基础。随着学术界对中医现代化等问题的深入探讨,长期以来影响中医翻译健康发展的“用词不统一,解释不一致”等弊端呕待解决,于是

16、构建中医翻译理论体系和设计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模式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9。越来越多的译者意识到中医术语规范化对于中医传播的重要性,并开始为标准化努力,如山东中医药大学孙衡山教授从90年代初开始筹划编译汉英中医词典。19 9 1年2 月“中医外语委员会”在山东济南成立,19 9 6 年12 月,“中国中医药学会翻译学会”在上海组建,此后召开了第一届中医翻译研讨会,翻译得到一定规范。随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着国人的英语水平大大提高,译者人数不断增加,中医翻译发展适应了形势的需要,开辟了固定的理论研究论坛。19

17、9 2 年陈可冀院士担任主编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率先开辟了“中医英译”专栏,据统计截止2 0 0 0 年底共刊登此类论文51篇。术语的翻译在上述活动促进下进行了一定的规范,有了不同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法,形成了“各家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上述术语“气”的译法已完全改进为音译“Chi”或“Qi”,前者受英语发音影响,以英语“气”音拼写字母,后者为完全汉语拼音,更常使用。“气”的音译及其内涵均被广泛接受,音译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意蕴。“五行”的译法较多:Five Elements;theFive Elements;five evolution phases;five evolutivephases

18、;the five evolutive phases;the Five EvolutivePhases;the five primary elements;the activities of thefive principles in action;referring to the activities ofthe five principles of action等。均努力突破“物质 的局限,传达“五行”的本义,各译法交错出现,传情达意各有千秋。“五脏”的译法,当时也提出了多种,如音译、大写(或首字母大写)斜体等许多翻译方法,故多种译法并存。“辨证论治 较多被译为“diagnosisand

19、treatment based on the overall analysis ofsymptoms and sings”或“ifferent diagnosis in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这些较简化形式,可以看出为了便于实际的对外交流,简洁已成为翻译的一个原则。“经络 的翻译在上述译法沿用的同时,也有学者指出了“非专业词汇 的缺陷,提出“经络 应译作 Neurovaso Qiduc,意为“神经血管性气导管”,既表达了经络原有神经血管解剖学基础之事实,又表达了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之类神经血管必然的网络形态。加上后缀“

20、Qiduc”又区别于解剖学上的神经血管,表达了中医经络“行气血 的功能特征叫。“贼风 则大多译为“evil wind”,虽仍未达意,已无低俗之嫌。此期中医翻译快速发展,译者对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理论初步与实践并重,使得中医名词术语英译逐步改进,为今后的中医英译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长远支持。各方广泛参与使得学术争鸣激烈,如术语“三焦”的译法是音译还是借用西医术语,各家仍然争论不一10。这些争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于广大译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翻译教育事业有所发展,普及了一些翻译91新疆中医药92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21、edicine知识,但就学科建设而言还是远远不足,科研经费投人较少,缺少国家级的资助项目。中医翻译继续向前迈进。1.3第三时期:2 0 0 1 2 0 10中医学术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国内外从事中医药翻译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中医翻译向纵深发展,表现出了较强的广泛性和系统性。中医翻译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并重,初步建立起规范化的翻译理论指导体系。进人新世纪以来,中医翻译从书不断涌现,如由李照国先生担任执行总主译的(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丛书于2 0 0 2 年11月面世。这些系列丛书和专著全面系统地用英文向国内外读者介绍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医英语教材相继问世,自2 0 0 1年起陆续

22、出版了朱忠宝、李照国、李磊等学者主编的中医英语教材,几乎年年都有此类教材问世。中医英语教学取得了发展,2001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率先开设了以中医药翻译为研究方向的英语硕士教学点,将中医翻译作为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2 0 0 4年,吕聪明博士英译的黄帝内经和难经的合订本(A Complete Translationof Nei-Jing,B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 a n c o u v e r)在海外出版,标志着中医经典翻译的攻克。这些都是中医对外翻译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对中医翻译及中医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23、作用10 。尤其在术语翻译方面,谢竹藩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课题,其成果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2 0 0 2 年)由外文出版社(北京)出版并向国内外推行。2 0 0 1年孙衡山教授以10 年之功推出实用汉英中医词典。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2 0 0 7 年)、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2 0 0 8 年)等规范化方案先后问世使中医翻译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期一些国内期刊如中国中医基础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等为中医翻译事业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更可喜的是2 0 0 9 年作为中医管理部门,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搭建国

24、际交流平台,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人员培训,举办了首届中医药国际论坛,推进了中医药翻译和传播。上述术语的翻译已基本规范:“气 的音译“Qi已被接受;“五行”国内采用了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12】即西方公认的译法,译为“five phases”,将“五行学说 译为“the theory of five2023年第41卷第3 期2023Vol.41No.3phases;“五脏 在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12 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13 中对应liver,h e a r t,s p l e e n,l u n g,k i d n e y;本着简洁化的原则“辨证论治”

25、被进一步简化为“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或“patterns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4,国外的教材大多采后一种译法,这样如同字母缩写一样在传递了准确的含义的同时便于实践交流;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12 方案中将“经络”作为中医专有名词标准化为“Meridian and Collateral。“贼风 形成了现今的“pathogenic wind这个科学的译文。至此,术语的英译大大规范。中医药翻译事业步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相促进的良性发展之路。理论知识极大丰富,翻译原则等重大问题有了成果,达成了共识,

26、术语的翻译大大加强。科研经费投人逐步增加,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论文产出规模大幅增长,同时涌现出一批以李照国先生为代表的中医翻译事业自身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标志着中医翻译的学科建设开始,只是尚未形成自己的专业领域,学术影响力有限。中医翻译有了长足的进步,终于即将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1.4第四时期:2 0 11 2 0 2 1在“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国家层面政策出台的促进下,中医对外交流更加广泛,伴随计算机技术普及,中医翻译学吸收信息学、语料库等应用的优势使得学术空前繁荣,出现了一些新态势。首先是知名学者专著理论进一步丰富,如2 0 17 年9 月由李照国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医翻译研究,从理论

27、、方法和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中医英语翻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15。其次是大量各类研究人员涌现,从临床医学到语言学,而从这些研究者的专业及毕业院校来看,中医药院校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已逐渐成为中医翻译队伍的主力军,据统计仅2 0 14 2 0 18 年这类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可达45篇。这显示了前期教育投入的成果。最后是研究视角度拓宽,从文化、语言、临床等多角度百花齐放。中医术语翻译除了逐渐达成原则共识外在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争论,需要进一步纵深探索标准化发展,如刘宁探讨了中医藏象学说基本术语的英译标准。此外,国内外中医期刊如中国中医基础杂志等、中医出版机构如中国

28、中医药出版社等、学会组织如中华中医药联合会等各自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共同促进2023年第41卷第3 期2023Vol.41No.3了中医翻译事业的多元化的发展。上述术语的翻译已规范“气”的音译“Qi已广泛接受;“五行 明确为“five phases”;“五脏”直接对应liver,h e a r t,s p l e e n,l u n g,k i d n e y;“三焦 终于在2 0 10 年12 月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国际分类东京会议上被一致同意音译为“sanjiao”。以约定俗成的策略翻译这类术语,逐渐在海内外形成了共识7 。“辨证论治”再次译为“syndrome differentiatio

29、n andtreatment或 patterns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两者译法都得到了保留,目前很难做出取舍,只能期待未来翻译实践做出验证。“经络”统一为“Meridian andCollateral。实际应用情况目前仍然有用“channel的,应终止这一用法。至此,术语的英译大大规范,翻译的标准得以形成。中医药翻译事业在国家层面腾飞,在政策、经费扶植下的多年努力彻底突破了以往部分研究缺少翻译理论支撑的局限性,为中医翻译学科的系统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探索。开始形成自已的专业领域,学术影响力大大增强。随着“中医药学复兴之门的开启”18,中医翻译输出后已被部分

30、海外读者理解接受,实现了中医译介的阶段目标。当前译者应精通双语,并将中医药文化自然贴合地译成目标读者认可语言形式,应在语言文字分析基础上,结合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要素。实际上,这样的翻译人才仍然匮乏。中医译者需努力加强“语言硬实力”,使更多中医文献高质量传播至全球,一方面服务于广大读者,更重要一方面是制定由我国政府掌握话语权的中医国际标准,这是今后工作目标和要求。2结语上述四个时期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四期之间互有重叠,从中可以看出中医术语的译法沿革,从约杂乱随意到统一规范,从低俗片面到科学全面。这一沿革反映了中医翻译的曲折之路,这也是大多数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中医以它的独特性注定要走

31、得更加坎珂,在今后术语的规范化上还有很长一段的道路。纵观中医翻译的全程,这四十年只不过是一小步,而系统理论研究的道路才刚刚开始。3展望中医药事业传播发展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大意义,中医译者负有重要使命,今后工作中应当准确把握经典,提高自身水平,工作严谨求实,译出上乘之作。中医翻译事业应当完善研究方法,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充实人才队伍,加强中医翻译学科的建设,加快科研国际合作发展,融人全球创新科技网络。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早与医学行业深度融合,为中医药插上了翅膀,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标准

32、化不足、不能共享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行业中医译者共同努力,围绕时代和社会所需搭建中医学对外发展桥梁。中医翻译历史长河,小小词语点缀着发展之路的艰辛历程,路上既有知名学者也有普通中医工作者,正是他们绘就了发展之路,这条路既是中医药的健康之路更是未来中国健康之路,未来可期。参考文献:1】利玛窦撰.何高济,王遵仲,等.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 8 3:34.2】徐象才.中医英译简史浅说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 0 0 1,10(7):1302.3欧阳勤。中医英译应注意中西医思维与语言差异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 0 0 4,14(4):52.4薛俊梅.从气概念谈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特殊性及翻

33、译原则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 0 0 8,2 8(5):47 1-47 2.5】彭景华浅论中医五行的英语翻译 中西医结合学报,2 0 0 5,3(6):503.6汤思敏.中医英译西医化的可能与限度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2):244.7牛喘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谈谈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问题J中西医结合学报,2 0 0 4,2(6):47 4.8袁建妹,黄风云浅谈常用经络名词术语之英译 山西中医,2009,25(10):34.9】李照国.中医对外翻译三百年析 上海科技翻译,19 9 7,13(4):41.10张登峰,薛俊梅,高娟.中医翻译:三十年回顾与思考,中国科技翻

34、译,2 0 0 7,2 0(2):52-54.11克袁洪仁谈经络学说术语的英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3):198.12WorldHealthOrganization Western PacificRegionWHO international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Pacific RegionM.2007:21-28.13李振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0 8.14 Giovanni Maciocia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MJEssexUK:Churchill Livingstone,1989:15.15 李照国.中医翻译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 0 17.16 刘宁.中医藏象学说基本术语英译标准的对比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 0 12.17 董宁,邓珊珊,刘轻.中医术语英译的“约定俗成”与“走出去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 0 17,2 3(12):17 6 7-17 6 9.18李致重.开启中医药学复兴之门一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感悟J.中医药通报,2 0 17,16(2):1-3.(收稿日期:2 0 2 2-0 9-15)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