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9《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一、 置疑导入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动手折纸。对折一次后,纸变成了几层?对折两次后变成几层?
按照刚才折纸的规律,将一张足够长的纸连续折20次,结果应该是多少层?
设计意图: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 展示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
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直接发挥学习目标的激励、导学和评价功能 。
三、 探索新知
自学提纲
1、思考: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面积=2×2=22
棱长为2的正方体的体积=2×2×2=23
仿照这种表示方法,2×2×2×2=? 2×2×2×2×2=?
2×2×… ×2 =? a ×a×… ×a=?
2、什么是乘方?什么是幂?底数?指数?读法?(对照an说明)
3、说出下列各数的底数、指数及所表示的意义。
(1)22 ; (2)(-3)4;
(3)-34 ; (4)(- )2 ;
(5)- ;(6)-(-2)3 ;
讨论:对于负数的乘方、分数的乘方,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4、自主学习例一、例二。
在这一环节,学生主要对照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正方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由此学生很容易理解乘方的概念和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乘方运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 自学检测
(1)在74中,底数是 ,指数是 ;74表示 ;
(2)在(-4)2 中,底数是 指数是 ;
(-4)2表示 ;
(3)在 -34 中,底数是 ,指数是 ; 34 表示
(4)在 中,底数是 ,指数是 ; 表示 ;
计算:
(1)(-3)3=
(2)(-1.5)2=
(3)1.52 =
(4)(- )2=
(5)-(-3)2=
(6)02=
在这一环节,设计小组必答题和选做题两种,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题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五、 知识梳理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作业布置
必做题:教材59页知识技能1、2;
选做题; 教材60页5;
设计意图: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