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佳节”便会“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片段刘柯杉案例:学生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品位“独在异乡为异客”后,学生的情感达到一个高潮的时候,把学生带入思乡念亲的情境中,再一次抓住题眼“忆”来教学。师:你认为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请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你的体会。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我从“倍”字体会到诗人平时就常常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到了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了。生:我也从这句诗体会到诗人在他乡非常孤独,非常寂寞,面对美好的节日他的思念之情更深了。生:重阳节到了,诗人身边的人们都欢天喜地地庆祝节日,这时诗人更思念故乡的兄弟姐妹了。生:“倍”是加倍的意思。
2、从这里我感受到诗人思念亲人之情是多么深切,多么真挚啊!师:你能读出这种思念之情吗?抽生读诗句。(学生读得较动情。)师:我们也像他这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句诗吧!学生齐读诗句。(学生读得很投入。)师: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生(齐答):不是。课件出示文字:1、当端午节来临的时候,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乡的亲人说:“_” 2、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 3、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
3、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 (配上哀婉凄美的音乐,师引诵,学生齐背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生越读越轻,越读越慢,到最后两个字,只留有微弱但还清晰的声音,把那种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设计理念:语文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掌握了就要运用。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课本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其实离他们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在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时,我认为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是不够的,学生学完以后并不能真正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学语文是读死书,死读书。语文要“学以致用”。因此在理解诗句意思,品位诗句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懂得“每逢佳节倍思亲”还能运用在什么地方。我相信孩子们在长大成人之后,独自一人在外求学生活时,每逢佳节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诗。个人简历:刘柯杉,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从教八载,多篇论文荣获全国、省、市、区一二三等奖,说课获市二等奖,获得第三届、四届全国“春蕾杯”征文比赛优秀园丁奖,曾被评为通川区转化后进生星级教师。教育格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后反思:本节课我是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的,取得了
5、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两点:一、 抓住诗眼,以情促读如何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时我抓住“独”字,让学生想象诗人独在异乡的孤独寂寞的情景,抓住“倍”字体会诗人王维思念家乡的深情想象中,品味中,学生跟着诗人“孤独”着,“思念”着,在入情入境中感受到了诗景、诗情,在此基础上学生才品出了味,读出了情。二、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在关注学生与诗情诗境的融合中,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既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诗句的含义,又能把诗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生活中。点评:“声随情动情最真”。刘老师并没有作多少朗读技巧的指导,她所做的主要努力是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诗人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进入大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正是因为学生的心已沉浸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已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才能深情地吟诵。学生在吟诵中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读时的声音、气息才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这就是最美的声音,这就是最真的情感。“学习即生活”,仅仅靠课堂上几十分钟是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让语文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刘老师着一点做得很好。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的积淀,在某一时刻,某一场景,它便会和学生们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