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心课堂下的师生关系长春街小学 陈春课堂是教师展示教学能力的窗口,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的互动关系是课堂教学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师生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两者在人格上完全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师生的互动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中心课堂中师生角色的一致性(一)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观 、教师角色()既是“问”者,又是“听”者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但教师绝不是课堂
2、提问的垄断者。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可能与教师预先估计的不完全一致。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中学生的心声和发现课堂的活力,教师要养成“倾听”的习惯。(2)既是“教”者,又是“学”者在中国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被赋予知识传授者的称号。教师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站在教室的前面,高声地向学生讲授知识。现在,教师要降低自己的“权威”地位,在与学生“互问互答”,与学生交流、讨论中共同把课堂教学进行下去。这里,教师的“学”不仅指跟学生“学”,还包括倾听学生发言时给自己的启迪,在与学生问答时所产生的思维“突进”、教育
3、智慧的逐渐养成等。教师不应是一位“导游”,而应是一名“会玩的游客”,经常说的话是“我们一起走”。除此以外,教师更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学生角色()既是“听”者,又是“问”者课堂中,我们把教学置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主体背景上,突出动态因素间的多边互动,特别是生生之间的互动。原先属学生主要承担的“听”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只是听教师的“问”与“说”,还要听同学的“问”与“说”。学生在提高“倾听”能力的同时,还应具有“敢问”的精神,“乐问”的心态,“会问”的方法和“爱问”的习惯。(2)既是“学”者,又是“教”者随着学生的学习
4、兴趣和欲望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已经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有的学生会提出“我来教大家一招”,他们会站在讲台上象教师一样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提出所谓的“注意点”,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逐渐养成了从善如流的豁达态度。二、中心课堂中师生关系的统一性、“失控”的外显性,“控制”的内在性教师在课堂上自觉地“放开自己的手”,学生有了相对的自由,有自由的脑子,自由的嘴巴,自由的身体。这种教学过程外部显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失控”。但教师依然保持可信赖的“真理式权威”和善于点拨、纠正错误的引路人的形象,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或手段在间接“控制”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时间。正是这种内在的“控制”使师生统一于课堂,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多元”的课堂中心,“统一”的教学目标师生间积极的建设性的双向互动,学生间不同组合的双向互动,使课堂上因任务、情境变化而变化的师生角色地位的交换,不只是学生被指定为临时的小老师时才出现,而是在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发表有创见的意见时就出现。在这样的课堂中,单一的教师中心不存在,完全的以学生旨趣为中心的状态同样也不存在,课堂的中心呈多元变动态势,但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且贯穿于全过程,故还是有序而非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