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焦炉诊断步骤 状况和解决方案
1、焦炉衰老的标志
焦炉从投产到停炉大修,是个逐渐衰老过程。焦炉衰老包含着正常衰老和意外损伤。正常衰老是与生产有直接相关联的、必然的、缓慢的过程。而意外损伤是与生产无直接关联的,可避免突发的、加速焦炉衰老的过程。
焦炉衰老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
(1)炉体伸长量增加。
(2)炭化室墙面损坏加剧。
(3)加热系统调节困难。
(4)荒煤气泄漏,烟囱冒黑烟,环境污染严重。
(5)维修成本增加。
焦炉哀老的五个标志,其本质是炉体损坏。诊断就是要掌握焦炉变化脉搏,判断焦炉损坏的程度,找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延缓衰老速度,达到延长焦炉使用年限。
2、诊断目的
(1)评价操作,管理水平及炉况。
(2)确定焦炉最佳结焦时间。
(3)预测焦炉剩余炉龄。
(4)其他。
3、炉体损坏症状与原因
3.1 炉体伸长
炉体伸长量是焦炉衰老的主要指标。
3.1.1 炉体伸长的本质
炉体伸长包含着安全伸长和不安全伸长。所谓安全伸长是在烘炉和生产中,硅砖的热膨胀与晶形转化所产生的膨胀量之和。其总量为设计炉长的约2.2%,它与硅砖烧制程度有关。硅砖的晶形转化在投产十年后才基本结束。
由裂缝构成的伸长为不安全伸长,根据经验当总伸长量达到设计炉长的约3.0%时,由于裂缝条数与宽度增大,使炉体总强度削弱、漏气、倒炉头等症状加剧,使该焦炉再继续生产已十分困难,需要中修或大修。对国内已大修的焦炉统计,基本上在这范围内。
3.1.2 产生炉体伸长原因
(1) 烘炉时硅砖热膨胀及其晶形转化产生体积膨胀。
(2) 装煤时,炭化室墙面急剧冷却而产生收缩,形成空缝或产生新的裂缝,这些缝隙在结焦初期被石墨填充,然后随着炉温升高砖体膨胀,此时缝隙已被石墨填充,砌体只能向两端延伸,这样周而复始,炉体就年年增加。
(3) 交替使用不同加热煤气,因不同煤气燃烧速度不同,火焰长短不同,高温区不同,造成炉体上下部位温度变化,互相牵制,加速炉体伸长。如频繁更换加热煤气,就会加速炉体伸长。
(4) 由于护炉设备失去保护性压力,如炉柱曲度过大,横拉条变细或断裂,弹簧负荷过小或永久变形等等,在外力作用下 炉体加速伸长。
3.1.3 炉体伸长特点
(1) 上横铁伸长量大于下横铁伸长量。
烘炉中一般是下横铁处膨胀量大于上横铁处,在烘炉后期由于炉内正压较大,在热气流作用下,上部膨胀量会超过下部膨胀量。投产后高温区虽在下部,加之焦饼与炭化室下部及底部在推焦过程中摩擦力影响,理应下部伸长量大于上部伸长量,但实际情况却相反,其原因:
ⅰ.上部横拉条管理与保养不妥,松放量过大,拉条烧细等原因。
ⅱ.上部弹簧失效,上下弹簧负荷比控制不当(按1.4~1.5倍为宜),下部弹簧长期不放。
ⅲ.炉顶部位是由粘土砖砌成,燃烧室由硅砖砌成,两者膨胀率差异,在温度变化下,因膨胀和收缩性不同引起互相牵拉,造成上横铁处伸长量较大。
(2)焦侧伸长量大于机侧。
3.2 漏气率
炭化室墙面空缝、裂缝存在必然会引起荒煤气泄漏,所以在诊断时要测定全炉荒煤气漏气率,来衡量炉体内荒煤气泄漏程度。由于当前所采用取样工具、化验仪器均较简陋,分析误差较大。加之漏气率与炭化室所处结焦状态,集气管压力等诸多因素有关,测定结果重复性较差。因此用漏气率来衡量炉体严密性时,只能是一个相对概念。
如漏气率<3%时,说明炉体严密性是良好的。
4~6%时,说明炉体有轻微漏气。
>7%时,说明炉体严密性较差,烟囱开始冒黑烟。
漏气率大烟囱必然冒黑烟,反之烟囱冒黑烟,不一定漏气率就大,因调温操作不当,空气量与煤气量分配不协调也要冒黑烟。
3.3 机械力对炉体损坏
机械力对炉体损坏的症状:墙面变形,位移、倾斜、磨损、沟痕、裂缝、剥蚀等。
3.3.1 难推焦与扒焦给炉体带来损坏是严重的,产生难推焦原因:
(1)入炉煤已变质,煤种不清等将造成大面积难推。
防止办法:正确管理煤场,合理使用配煤比,特别对小煤窑来煤要分清煤种。
<2)平装煤操作不当:装煤过满,平煤后又补装煤或扫入炉顶余煤,造成装煤孔堵塞。机侧明显缺角,使推焦杆达不到所需推力。以上这些都是违规操作。
(3)加热制度不正常或不执行正常推焦计划,造成焦炭过熟或过生。
(4)日常热修工作不及时,当墙面出现变形、剥蚀、麻面没有及时处理,造成推焦阻力增加。尤其是剥蚀深度已超过煤料收缩值时不仅增加了推焦阻力,而且会加速炉体损坏。
(5)炭化室墙面石墨过多,特别是局部区域挂石墨,这在推焦过程中将导致砖墙裂缝或掉砖,或变形。
(6)炉框变窄,造成难推焦。焦侧炉框因红焦一次次通过,温度波动大易造成炉框变窄。
3.3.2 设备处于不良工作状态
(1)使用弯曲推焦杆或平煤杆,将会造成墙面磨损,沟痕,变形等缺陷。
(2)轨面不平,焦炉不均匀下沉均会加速墙面磨损,沟痕,变形等缺陷。
3.4 墙面温度急剧波动,引起墙面裂缝与剥蚀
炉头部位处于最恶劣环境,温度波动幅度大,而且变化频率高,所以炉头裂缝与剥蚀均较严重,尤其是炉肩剥蚀,都出现较早(与保护板接触散热快,温降大)。
小炉门散热大,平煤时带入冷空气等原因,在该部位墙面容易造成剥蚀。
为了减轻炉头部位温度波动所带来影响,在“焦炉技术管理规程”中对打开炉门时间有限制,规定自开炉门到关炉门的敞开时间,不应超过7分钟,补炉时也不宜超过10分钟,敞开炉门时间越长,冷空气侵蚀时间越长,裂缝与剥蚀越严重。
为防止因打开炉门及装煤,使炉头墙面温度下降过多,对炉头火道温度也有要求。一般不应低于1100℃,当大幅度延长结焦时间时,应保持在950℃以上。因炉头温度过低使:
① 炉头部位的焦炭不能按时成熟,易造成推焦困难。
② 造成装煤后,炉头墙面温度降到晶形转化点以下。
一般来说焦炉投产:5年后,将有20%炉头会出现细小裂纹和轻微剥蚀。10年后约40%炉头出现短裂纹,剥蚀面略有加大,15年后约有80%炉头形成直裂缝和剥蚀。
当炉头出现二条直裂缝时,开始出现倒炉头。
3.5 炭化室负压操作,或尾焦扔入炉内造成墙面结渣和烧熔
因负压操作,在结焦末期空气吸入炭化室内,使焦炭燃烧产生局部高温,使灰份与硅砖熔融形成麻面,剥蚀或烧熔。
负压操作加装煤不满和氨水喷洒不足,极易造成荒煤气导出系统堵塞,甚至被迫停产,这将给炉体带来更大损伤。
炉头焦扔入炉内,使该区域产生局部高温,促使墙面结渣和烧熔。
3.6加热系统高温事故,造成烧熔、结渣、堵塞等
这类事故多般是突发性的,常在以下情况发生:
(1)临时延长或缩短结焦时间,煤气量与空气量调节不当或没有调节,又不及时测量温度或检查燃烧情况。
(2)开工后未及时进行炉温调节,而快速缩短结焦时间,容易出现炉温不均匀甚至发生高低温号。
(3)炉体老化,墙面、隔墙、砖煤气道等部位的裂缝,位移造成煤气窜漏,进一步烧坏炉体。
(4)不按规律组织生产。
i. 强化生产,造成空气量不足,斜道下火,烟囱冒黑烟。
ⅱ.延长结焦时间,石墨烧掉,漏气率增大。
上述两种情况均能造成斜道烧熔、格子砖烧熔、炭化室墙面下沉。
(5)偶然因素,如烧咀破裂,喷咀遗漏等。
边燃烧室更容易发生高温事故,因边燃烧室的热负荷只有中部的75%。
4、护炉设备作用与管理
焦炉正常生产基本条件是炉体有良好的严密性和足够强度。它是靠护炉设备来保证。当扩炉设备损坏后,炉头裂缝开始变宽,砖缝拉开。当砌体开裂后便割断了保护性压力向内部砌体传递,使内部砌体失去保护而损坏。所以扩炉设备对炉体施加的压力,应该是不间断的,有效的作用在炉肩上。炉体在生产中受到温度热应力和机械力的作用而产生裂缝,但在扩炉设备的压力作用下、砌体严密性和强度仍能得到保证。国内凡夭折的焦炉无一例外的首先是护炉设备损坏,可见扩炉设备对焦炉正常使用重要。
4.1 炉柱
炉柱是保护炉体的主要设备。保护板给炉体压力来自于炉柱,炉柱将保护性压力分配到沿焦炉高向的各个区域中,总压力可按每米2~2.5吨计算,燃烧室部位可按每米2.3~2.5吨计算,蓄热室部位可按每米2~2.2吨计算。
为使炉柱对砌体保护性压力有效运行,必须使炉柱内应力保持在弹性范围内。炉柱曲度就是检查其运行状态,设计时按25mm考虑,超时25mm时炉柱已超过了设计弹性范围,在生产中炉柱曲度保持在20~30mm为宜。
曲度超过50mm时已超过弹性极限,内部结构已受到损害需要进行处理如矫直,补强,更换。
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炉柱曲度随着炉体伸长而增加,但年最大增长值应≤2mm。
当增长值大于2mm,表示炉柱可能受到意外损伤。
当曲度变小时,说明炉体各部位保护性压力在减少。
4.2纵拉条
纵拉条是用来拉紧抵抗墙,使炉顶区、斜道区、蓄热室中心隔墙滑动缝能有效滑动,防止炉端炭化室倾斜,但只能在安装大弹簧后才能正常发挥作用。每根拉条应保持在20~25T拉力。
在生产中用测量抵抗墙垂直偏斜量及弹簧实际负荷来评价,监督纵拉条的工作状态与作用。
实践证明纵拉条拆除两年后,抵抗墙将向外倾斜7mm。
4.3 横拉条
横拉条是用来紧固炉柱,使炉柱给炉体以保护性压力。由于上部拉条工作环境恶劣(雨水、氨水、高温等)上部拉条容易腐蚀和拉细,使保护炉体的力量减弱甚至消失,造成炉体损坏。为保证拉条的作用有效运行,在“焦炉技术管理规程”中规定,当拉条直径小于设计直径的75%时要及时补强,细至设计直径的65%时应更换,因这时所能承受的拉力已接近允许最大拉力。
拉条损坏的原因:
(1) 焦炉废气及荒煤气中的硫化物对拉条表面金属的锈蚀。当锈蚀表面达到3~5mm时,拉条强度降低15%~25%。
(2) 因炉顶区砌体松散,上升管根及装煤孔处的裂缝造成荒煤气窜漏,而烧坏拉条。
(3) 因长期高温下钢材内部晶体变化,强度减低。
(4) 装煤孔处堆积余煤而燃烧,使拉条温度升高。
4.4 弹簧
弹簧在焦炉上使用7~8年后,会产生一定的残余变形,出现名义负荷加大,实际负荷变小。自由高度缩短,若仅产生<5mm的残余变形,对炉体不会带来太大危害。
(1) 在测量中,如负荷始终偏大,松放量也偏大时,可能已产生残余变形,需要卸下进行检查。
(2) 对小弹簧要定期调整,使炉体受到均匀压力。
(3) 生产中往往下部弹簧不松放这是错误的。因只松放上部弹簧,会造成炉柱随着炉体膨胀而外倾斜,从而减少了炉柱上部对炉体的保护力,使炉体伸长量加快。
5、诊断意见
根据焦炉诊断的目的与要求,提出针对性意见,将常遇到几种情况为例说明。
5.1评价操作,管理水平及炉况
应以“焦炉技术管理规程”为依据进行全面评述,如炉体与设备现状,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优劣,规程执行情况等等。亦可按“焦炉等级标准”予以评级。
5.2焦炉剩余炉龄预测
5.2.1用炉体伸长量末估算剩余炉龄
用炉体伸长量作为剩余炉龄预测基数,当总伸长量达到设计炉长约3.0%,该时生产已很困难,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将下降,生产成本会增加,操作环境变得恶劣等。但焦炉停炉大修期限还应综合考虑。
剩余炉龄期内焦炉年伸长量可按<0.035%或诊断时年伸长量来计算。
炉体伸长量指上横铁部位和下横铁部位平均值。
5.2.2有下列情况,应酌情削减剩余炉龄
(1)当上横铁部位伸长量比下横铁部位伸长量,40mm时。
(2)当炉头同一个火道有两条以上裂缝,且宽度>lOmm。
(3)当中部墙面也出现较多裂缝。
(4)较多墙面出现大面积剥蚀,其深度己超过20mmo
(5)同号燃烧室中有2个以上不工作火道者
(6)部分扩炉设备已损坏,如曲度>50mm,弹簧失去弹性,横拉条直径已腐蚀至设计直径75%等,上述损坏率在>3%以上,而且短期内又无法改变。
(7)焦炉冒烟、冒火严重,全炉漏气率>10%。
(8)各工艺管道,跑、冒、滴、漏严重。
5.2.3有下列情况,可酌情增加炉龄
(1)严格执行技术管理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
(2)结焦时间,配煤比等稳定,五大系数良好。
(3)集气管压力合理且稳定,炉门不冒烟,冒火,烟囱不冒黑烟。
(4)焦炉加热系统阻力较小,调节设备灵活可靠,严密,耗热量低。
(5)护炉设备状态良好。
(6)热修措施得力,效果良好。
(7)推焦阻力小,无难推焦或二次焦。
5.3最佳结焦时间确定
(1)炉体与设备状态均良好,其最佳结焦时间即设计结焦时间,这时生产顺行,技术经济指标良好,能耗低,产品质量优。
(2)随着焦炉使用年限增加,烟囱与烟道裂缝出现,其吸力下降,最佳结焦时间应由烟囱最大实际吸力来确定。
(3)连续2个不工作火道的燃烧室占全炉10%以上,必须延长结焦时间,其生产能力可按下降5~15%考虑。
(4)墙面变形,腐蚀,错台等原因造成推焦电流增大,难推焦次数增多,应延长结焦时间。
(5)当护炉设备状态不良,炉门冒烟着火,应适量延长结焦时间。
(6)对于已中修后的焦炉生产能力可按下降5-20%考虑。
(7)砖煤气道窜漏(特别是横砖煤气道),斜道,蓄热室下火;立火道出现高低温号;横墙温度不稳定,应适当延长结焦时间。
5.4老焦炉能否可使用高炉煤气
焦炉能否使用高炉煤气应由外部与自身条件来决定。
外部必需具备条件:
(i)气源与热值稳定;
(ⅱ)高炉气中含尘量<15mg/m3
焦炉自身条件可按下列几条来判定 ’
(1) 高炉煤气加热时,烟囱吸力约为焦炉煤气加热时的2倍,所以要根据烟囱最大吸力未判断能否使用高炉气。
(2)斜道烧坏或堵塞占全炉火道>5%时,不宜用高炉煤气。
(3)蓄热室主墙漏气率≥8%,不宜用高炉煤气。
(4)煤气蓄热室任何部位吸力必须>5pa否则不宜用。
加热煤气调节设备损坏,调节不灵,管道腐蚀严重,不宜用。
5.5对焦炉设备基本要求
(1)炉柱曲度应保持在20~30毫米,年增加不应超过2mm。
(2)纵拉条不应有腐蚀,弯曲,弹簧应保持规定值,抵抗墙垂直偏斜量无明显增加。
(3)横拉条直径应大于设计直径75%,否则应补强,当小于65%时需更换,两端丝扣完整无损。大弹簧负荷应保持规定值,残余变形不超过5mm。
(4)炉框,保护板虽有变形,但不影响推焦,仍属正常,若有裂缝而不冒烟(无焦油痕迹),不必更换。
(5)各工艺管道不堵塞,不腐蚀,不泄漏。
(6)煤气系统,废气系统,交换系统,运行正常,各翻板,闸门灵活,有效。
(7)测量,计量仪表开工率100%,灵敏,准确。
(8)“四车一机”完好率在95%以上。
不符合上述要求在诊断报告中应指出其存在缺陷程度、原因和补救措施。
5.6焦炉冒烟程度描述
炉门不准有冒火情况,更不允许用泼水消火,这是违规操作,但允许用煤泥来消烟,对于不用任何消烟手段而不冒烟,说明炉框与炉门刀边接触严密,修理及时,三班操作认真,在报告中应予以肯定。
对于炉门冒烟程度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烟气为清白略带黄色而冒烟率不超过3%为轻度。
(2)烟气为淡黄色,冒烟率3~8%为较重度。
(3)烟气为黄色,冒烟率8~12%为重度。
(4)烟气为深黄色,冒烟率大于12%为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