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管理学》教材建设六论——推进“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的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1475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管理学》教材建设六论——推进“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管理学》教材建设六论——推进“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管理学》教材建设六论——推进“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的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聚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性转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紧扣“新文科”建设宏伟主题,建设富有中国特色和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文科”管理学科体系,不仅重要且正当其时,其中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又至为关键和迫切。中华5000多年历史发展提供的强有力的本土管理思想和实践支撑,大学 等文献提供的元典性本土管理典籍关键支撑,为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性。西方管理学缺乏对本义管理体系的完整建构,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应该挖掘中国独特的经验和特色,回归建构一个演绎逻辑路径和本义面貌架构的全新管理学体系,具体包括“和合”管理基因萃取、六个管理层级架构、内外双向逻辑结合等内容。关

2、键词:中国管理学;新文科建设;教材建设;自主知识体系DOI:10.20066/ki.37-1535/G4.2023.02.07我国“新文科”建设发端于 2018年,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启动后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新文科”建设作为一项新时代的宏伟工程,究其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始终强调的加快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家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深化,是始终强调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战略在学科建设领域的深入践行。其中,聚焦耦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性转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紧扣“新文科”建设宏伟

3、主题,建设开发富有中国特色和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新课程和新教材,是一项重要任务。具体到管理学,无论是从人口国土角度还是从历史文化角度看,中国都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大国,中华民族在 5000 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中国应该也可以建设富有中国特色和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文科”管理学科(以下简称“新文科”管理学)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国家对此有着明确而深切的期待,部分学界前辈也早已努力开始了研究和建构。然而总体而言,当前“新文科”管理学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还不尽理想,作者简介:马文军,潍坊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山东潍坊 262700)。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

4、研究项目“优秀儒学文化双创性转化发展与本土管理体系科学性建构”(2019RKB01070)的阶段性成果。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第 5期。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六论推进“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的思考尚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由此,本文着眼“新文科”管理学教材体系建设这个庞大而宏伟的系统工程,重点聚焦在其中居于关键和核心地位的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问题,进行“何以必要、何以可行、进展如何、范式何样、如何推进、孰可担纲”等六个方面的探析。一、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何以必要?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习近

5、平总书记于 2016年 5月 17日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下简称“讲话”)。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则直接表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体到我国管理学学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学科系统的主体部分仍多取自西方既有理论、模式和逻辑,本土历史文化知识和智慧挖掘融入相对缺乏,管理领域特色基因提炼不够,国际话语权也严重缺失。这样的“管理学知识体系”,对已经步入深水区、新常态和新时代的中国发展建设指导也日益力不从心。而西方现行的管理学也受到了包括新旧社会主

6、要矛盾转换和人工智能快速扩张替代在内新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因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富有中国特色和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尤其重要,且正当其时。学科体系建设同教材体系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如“讲话”所说,“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由此,富有中国特色和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文科”管理学教材建设,对“新文科”管理学建设,甚至对于整体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都极其重要。“新文科”管理学教材建设具体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学科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学科方向课程教材建设等,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个庞大而宏伟

7、工程的建设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区分轻重缓急,分步推进。其中,中国管理学在整个教材体系建设中具有定杆立标、四梁八柱的关键地位,只有这部关键标杆性的教材建设完成之后,其它相关教材才能找准位置、分头推进,最终完成体系化建构。从这个角度讲,富有中国特色和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文科”管理学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关键取决于 中国管理学 教材的建设与破局。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不但必要而且迫切,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新文科”管理学整体教材体系以及学科体系的建设推进。现实而言,当前国内各大学管理学类专业之课程开设的教材选用,仍然止限于西方体系的管理学类教材。那些展现基础研究水平的管理学原理教科书、微观经济

8、学教科书、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内中的内容仍然几乎全部是西方的舶来品!更有甚者,国内若干知名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原版引进西方教材为标榜和骄傲。然而这些西方的内容,有的已历经数百年早已陈旧不堪,有的甚至就是明明白白的纯粹错误,有的则与中国本土实践有着严重的“水土不服”,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更是日益力不从心!当前西方管理学内容的局限,特别表现在其对自我体系中的一些关键理论,这里以管理经济学之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为例予以说明。该理论首先基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同质且数量过多、单个厂商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的前提,界定其厂商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69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 年第 2

9、 期价格引发的水平线。进而基于“市场只有一个厂商、厂商即是全部市场”的前提,界定完全垄断厂商的市场需求曲线为等同于整个行业的市场需求曲线(见图 1)。然而,根据“产业总体市场需求曲线等于所有单个厂商市场需求曲线水平加总”的基本规律(见图 2),对一个已知具体的产业市场而言(其市场需求曲线为 D整体产业),产业市场为完全垄断(市场中只有 1 个厂商)时,单个厂商的市场需求曲线等同于产业总体市场需求曲线;产业市场为完全竞争(基于市场中有很多厂商且彼此同质无差异的相同分析前提)时,单个厂商的市场需求曲线将是一条非常逼近于纵轴的陡峭下倾线(见图 3)。显然,这个基于基本规律的逻辑推论,与西方市场理论出

10、现了重大冲突,却更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不同类型市场中厂商市场需求曲线基本形态的界定,是西方整个市场理论体系的基本逻辑起点。该理论从一开始就在这个基本逻辑起点上出现了方向性偏差,其得出的结论也就当然地存在明显局限了。实际上,该理论得出结论说完全竞争最有效率,且其它类型市场具有向其自动演进的趋势,现实中却完全不是这样,但西方仍然奉之为主流圭臬。实际上,当前西方管理学内容的局限还体现在整体结构性缺陷、量化方法性陷阱、实践应用性苍白等方面。其中就研究方法而言,当前管理学(经济学亦然)研究存在明显的过度“数学化”和“模型化”不良倾向,学者们对此予以了深深的担忧。篇幅所限,此处从略。当前的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

11、代。在挥手告别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主要矛盾的时代之后,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新的主要矛盾之际,在人工智能(AI)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把所有可以标准化程序化处理的事务统统收入囊中的新时代大潮面前,整个西方管理学范式受到了全新的冲击和挑战,对现实发展的指导日益减弱。由此,回归东方文化,挖掘东方基因,建设富有中国特色和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以 中国管理学 为代表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管理学教材体系,可谓正当其时。马文军、李孟刚:我国钢铁产业最优集中度的系统性测算基于企业与产业双重效率目标诉求和 2007年数据的实证

12、,财经研究 2011年第 3期。李志军、尚增健:亟需纠正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的“数学化”“模型化”等不良倾向,管理世界 2020年第 4期。O P Q d完全竞争企业 D整体产业=d完全垄断企业 图 1西方市场理论有关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种市场中厂商需求曲线基本形态的界定 P P P P d1+d2 +=D总 O Q 图 2产业总体市场需求曲线等于所有单个厂商市场需求曲线水平加总的基本规律图示OPQd完全竞争企业D整体产业=d完全垄断企业图 3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种市场中厂商市场需求曲线基本形态的科学界定70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六论推进“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二、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何以

13、可行?中华 5000多年历史源远流长,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红色革命为代表的近现代民族图强历程可歌可泣,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波澜壮阔,其中展现出来的丰富灿烂的本土管理思想和实践,足以为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提供一个强力的支撑和可行的保障。就中国本土管理思想而言,5000多年来涌现了一大批灿若繁星的思想巨匠和实践巨作。老子 道德经 的辩证法和天人和谐思想,儒家 论语 大学 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韩非子的法治强国思想,司马迁 货殖列传 之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探索,直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深化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提供着丰富的本土管理思想给养。就

14、中国本土管理实践而言,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更是留下了深厚的积淀。就成功“管理案例”而言,宏观者如国家治理层级的秦国商鞅变法,微观者如商业经营管理的唐朝商人窦乂种榆致富事例,生产标准规范展现如 周礼考工记 关于城市营建、弓箭制作等方面的工艺、规格之明细要求等等。这些宝贵的本土管理思想和实践,可以为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提供充足的营养。“学科经(元)典是学科的基石”,推进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更为关键的是能否获得中国本土管理原典方面的元位支撑。正如同有了 国富论 和 科学管理原理的原典支撑,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才得以分别正式成型。欣慰的是,中华民族 5000多年的历史发

15、展,在管理方面不但有着丰富的思想与实践创造,而且也有着以 大学 为代表的元典性本土管理典籍支撑,从而为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大学 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基本架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概括而言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的视角往往把 大学 归置于儒学经典,从伦理学等角度进行审视。其实作为整个儒学思想体系的最高纲领,大学 站在整个中华历史文化的制高点上,基于中国本土情境和中华哲学理念,建构出了一个包括基本层级架构、源点元点聚焦、逻辑结构明确、终极目标清晰在内的东西方普适性的本义管理学总

16、体框架,这也就使得其天然地具备了相对于西方 科学管理原理 的管理学本义价值和元典地位。简而言之,可以从两个侧面来分析 大学 可供开发的管理学资源。一是 大学 从一开始就架构出了基于“八条目”在内的涉及心质管理、自我管理、家庭管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在内的相当完整的管理层级架构,以及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心质管理、自我管理的“我我”式内向管理范式和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家庭管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我物(人)”式外向管理范式有机结合的闭环式管理逻辑;二是 大学 特别强调了基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和“修身在正其心”之自我管理和心质管理的管理源点和元点地位,以及基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

17、“三纲领”在内的以民为本的不同于利润和效率之以物为本的管理终极目标指向。从内在本质看,大学 开创的是一种管理本义框架建构的逻辑应然型管理学体系,其是一种演绎性逻辑路径,是管理学体薛理桂:学科经典是学科的基石,图书馆论坛 2017年第 9期。71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 年第 2 期系本应有的面貌和模式。这样,相比于 科学管理原理,大学 就在管理本义视角上拥有了全局性和闭环式的巨大优势。从这个角度讲,大学 具有显然的本义管理元典巨大优势。相比之下,当代的西方管理学体系以 1911年泰罗的 科学管理原理 正式出版为标志,由此科学管理原理 也就天然地成为了当代西方意义上最重要的管理学元典。然而仔细

18、审视可知,泰罗基于科学实验思维创建的现代管理科学体系,是基于现代资本主义大生产背景,着眼于企业这种组织里稀缺资源的高效率生产和利用理念而构建的,从一开始就将管理的逻辑定基于了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进行管理的“我物(人)”式的外向管理范式,将管理的层次和核心定基于了以企业为重点的组织管理的中观管理层次,而没有纳括基于管理者对管理者本人进行管理的“我我”式的内向管理范式,没有纳括企业和组织层级之外的心质管理、自我管理、家庭管理以及国家治理、全球治理诸管理层级,更没有突出自我管理和心质管理在总体管理体系中的源点和元点性地位。从内在本质看,科学管理原理 开创的是一种基于问题导向逐步扩展研究边界的西方已然型管

19、理学体系,其是一种经验归纳性逻辑路径。由此,科学管理原理 如果放置于西方已然型管理体系内进行审视,其确实是元典性著作。但如果放置于本义应然型的整体管理体系内进行审视,其因缺失了对全局的把握,就显得颇为狭窄局促了。由此,中华 5000多年历史发展提供的强有力的本土管理思想和实践支撑,再加持以 大学提供的元典性本土管理典籍关键支撑,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就获得了最终的现实通行证。三、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进展如何?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实际上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体系建设同时推进的。改革开放之前,苏东水等人就发表了 红楼梦经济管理思想研究 等论著,产生了较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管理学界进一步加大了

20、本土历史文化基因挖掘和本土管理理论创新建构的研究,形成了若干本土管理学流派,如沪派的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理论、陕派的西安交大和谐管理理论、津派的南开大学道本管理理论、京派的中国社科院和合管理理论,以及曾仕强的台派中国式管理、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的 C 理论和亚里桑那州立大学徐淑英的中国管理研究等。2016年“讲话”发表以来,本土管理精髓挖掘和理论建构向进一步的纵深迈进,据张佳良和刘军的统计,新涌现的流派还有善本管理理论、秩序管理理论等,总数已达 10多家。上述各流派的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各自的中国管理学类教材建设工作,其中东方管理理论与和谐管理理论等流派的表现颇为典型。东方管理流派立足复旦大学,创设了

21、东方管理学二级学苏东水:中国古代经营管理思想 孙子 的经营和领导思想方法,管理世界 1985年第 1期。苏东水:东方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齐善鸿:道本管理:精神管理学说与操作模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黄如金:和合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年。徐淑英:求真之道,求美之路:徐淑英研究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张佳良、刘军:本土管理理论探索 10年征程评述来自

22、 管理学报 20082018年 438篇论文的文本分析,管理学报2018年第 12期。72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六论推进“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的思考科,建立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学科培养体系和以 东方管理学 为代表的教材体系。和谐管理流派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而起,后又扩展至西交利物浦大学,并于 2019年正式成立了和谐管理研究中心,致力于激发原创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和课程成果。实际上,诸流派研究推出的各自的理论研究代表之作,往往也被认为即是自我流派的教材之作。得益于上述研究深耕,相关教材及理论建设已初见成就。但瑕瑜互见,归纳总结发现其至少还存在有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相关争议一直如影相随

23、,始终没有停息。其中韩巍的批判比较直接,认为部分“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流派的建构,“缺乏组织经验的支持,缺乏对科学理论一般约定的遵循,更像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说辞”。一些流派甚至仅仅基于某一点传统文化启发即自建成派,“更像是未加慎思的一厢情愿,直白地说很可能是自欺欺人”,“内虚”症状比较明显,研究深度不足。张佳良等人的研究也批评指出,目前相当部分的本土管理理论研究“多偏向哲学思想,缺乏操作指导;批判指责居多,切实行动偏少”,且不同流派之间往往各自独立各不相属,彼此间缺乏实质性交流和难达共识,有日渐步入中国式管理理论丛林泥潭的危险。其次,在西方管理学不但“矗立于前”而且相当“成熟完善”的情况下,推进

24、中国本土管理学创新建构研究,需要首先进行一次前置性的西方管理学体系局限的系统性识别甚至批判。否则,如果西方现行管理学体系是“成熟完善”甚至“完美无缺”的,中国本土管理学的相关研究建构就没有了必要。然而学界对此前置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重视。再次,受制于基础理论创新建构不足,融汇中华文化、挖掘本土基因、体现中国特色、具有自主体系、实现逻辑自洽的 中国管理学 等“新文科”管理学教材体系建设,虽亦有之,却零星分散,往往难以得到学界的广泛共识和普遍接受,只能作为西方管理学类教材的辅助存在,而挂本土牌子实西方理论者也不少见。尤其是当前我国大学的管理学类专业课程设置要目多取自西方体系,给中国本土类管理学课程

25、的留白空间极其有限,也极大地限制了 中国管理学 等教材建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之所以出现上述窘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透析理解,从而不能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管理精髓的深度挖掘和中国本土管理学“新文科”体系的系统转化。结果只能跟在西方管理学后面亦步亦趋、缺失自我,导致自主学科体系建设前进方向出现重大偏差。实际上,“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需要返本开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其本源依据和智慧供给。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始终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秉此精神我们在学科建设中需要清晰的目标指向,包括“新文科

26、”管理学在内的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构建,都应该有其转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围绕“从哪里来”的本源起点与“到哪里去”的目标指向相结合的逻辑主线,推进两大战略的有机耦合和齐头并进。正是由于缺失了对传统文化元典精髓的系统挖掘和切实加持,“新文科”管理学理论建构和教材建设难以获得中国本土学理的“硬核”和“统设”的基本支撑,也就难以获得实质性突破。反过来说,也正是由于缺失了包括“新文科”管理学在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目标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往韩巍:从批判性和建设性的视角看“管理学在中国”,管理学报 2008年第 2期。韩巍、曾宪聚:本土管理的理论贡献:基于中文研究

27、成果的诠释,管理学报 2019年第 5期。伊姆雷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 67-68页。73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 年第 2 期往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创造性和达到应有的创新性高度。四、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范式何样?在西方管理学已经“矗立于前”且相当“成熟完善”的情况下,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究竟应该是在西方既有范式中修修补补,还是应该予以大刀阔斧式的范式新构?这可以通过对西方管理学发展演进脉络的系统性梳理镜鉴而得到明析。西方管理学从诞生之始发展演进到现在,走出的是一条经验归纳性逻辑路径。具体说,作为现代管理学正式成型的标志,科学管理原理 一开始

28、并不形上地关注整个管理学体系的大厦建构,而是直接形下地聚焦泰罗所在钢铁厂因管理经验不足导致的工人生产效率低下的具体问题。其通过搬运生铁块试验等寻找生产动作的“最佳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这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分析其中规律,提炼其中理论,最后归纳总结出人岗匹配化、操作标准化、超额奖励化等科学管理原则,并应用推广到全美进而全世界。总体上看,科学管理原理 基于对一个具体管理问题的聚焦解决,虽然最终推动了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型升级,但其只是对某一方面管理经验的总结提炼,是典型的经验主义路径,并没有建构出一个本义管理学体系的完整大厦。后续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对组织行为管理的推进、麦克纳马拉和桑顿基于

29、福特汽车公司实践对量化管理的拓展,到二战后的“管理理论丛林”再到当今波特战略管理、圣吉学习型组织管理等理论提炼,西方管理学进展基本上在前面学者已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并不断注入既有的管理学体系之中推动其内涵逐步累积、边界不断扩张的动态过程,是管理学不断与其它学科体系有机融入的过程。这些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管理流派彼此是并列交叉而不是相互包含的,表明彼此并无统一的核心体系和本义范式。至于法约尔和韦伯等建构的包括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在内的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看上去像是某种理性体系的普适性建构,但其“基本研究方法还是经验归纳和分析,仍然是典型的经验主义的管理学”,其接触到了

30、管理学的本义面貌,但远没有实现对管理学本义面貌的一般性勾勒和描绘。西方管理学没有实现对管理学本义面貌的一般性刻画和本义框架的一般性建构,还可以以美国为例予以说明。根据美国学科专业分类(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 Programs,CIP)设置,到目前为止其管理学仍然只是局限于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的框架体系之内,之外的其它管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管理学视角的重视和纳括。西方管理学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工具化定位,这种定位必然会使管理学边界跨到其他学科的讨论领域中。特别地,从管理本义角度理解,家庭和个人范畴的管理,是整个管理学体系的基础和原点,当前西方主流的管理学对此少有涉

31、及,可谓是其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结构性缺陷。而正是由于管理学边界的扩张局限,当前西方管理学的管理逻辑指向,也就只能局限于管理者面向管理对象的“我物(人)”式的外向管理模式,而不得不放弃管理者面向管理者本人的“我我”式的内向管理模式。在基本逻辑上对“我我”斯蒂芬P 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 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 27-38页。周劲波、王重鸣:论管理学在当代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和意义,科学学研究 2004年第 3期。梅钢: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看管理学的发展路径,华东经济管理 2011年第 9期。纪宝成: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

32、 63-77页。李培挺:也论中国管理学的伦理向度:边界、根由与使命,管理学报 2013年第 9期。74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六论推进“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的思考式内向管理模式这个内核的放弃,可谓是其又一明显的结构性缺陷。总之,西方管理学发展演进虽然也有着演绎的理性主义对经验主义的突围企图,但其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以实证主义为主线的,走出的是一条先解决工厂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升级问题,然后通过后续新管理问题的逐步识别、解决和补充、加注,推动管理学体系实现内涵不断积累、边界不断扩张的发展演进路径,是一条经验归纳性的逻辑路径,是一种实然型而不是应然型体系建构,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位本义应然型的框架体

33、系建构。结果“管理学时至今日都给人们一种不清不楚大杂烩感觉”,自始至终“缺乏自身独立命题、公认原理性框架和研究范式”。展望未来,“一个统一的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密切相关性的 管理科学 的产生似乎仍然遥不可及”。这实际上就为 中国管理学 基于本土元素建构本义型管理学体系,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完全可以跳出西方现行管理学体系之制约,通过挖掘中国独特的经验和特色,回归建构一个演绎逻辑路径和本义面貌架构的全新管理学体系。在这方面,中华 5000多年历史文化特别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并已经浸润于当代各种先进文化之中的儒学,实际上已经贡献出了一种演绎逻辑路径和本应面貌架构的本义

34、管理学体系。正如有学者所言,“几乎现代管理的全部精髓,都可以从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中开发出来”。由此,基于中国本土元素建设本义型管理学新范式,当成为 中国管理学 教材的正确范式选择。五、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如何推进?第一,推进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要解决其本源依托问题。大体而言,该教材建设的思想和实践素材当主要依托于以下三大本源。一是中华优秀文化尤其是优秀儒家文化。二是中华民族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实践中凝结形成的近现代优秀革命文化,特别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了民族解放进行前赴后继、可歌可泣革命斗争而铸就的优秀红色革命文化。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征程上开创的当代优秀

35、治国理政文化,特别是 1978 年以来至今 40余年历程创造的举世瞩目的优秀改革开放文化。第二,推进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要解决基因萃取。纵观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历史,灿烂辉煌、气象万千、博大精深,始终有一条显明的特征相伴始终,整个中华历史文化可谓以此为主线演绎而出、一气呵成,形成了与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明显不同的特征,可以称之为中华文化之核心基因,这就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和合”思想。管理的根基在文化,“新文科”管理学建设和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应当萃取“和合”为内在管理基因。第三,推进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要解决层级架构问题。受 大学 启发,该教材建设之基本架构首先应

36、该包含四个基本管理层级,分别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俗地说,就是自我管理、家庭管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在该层级架构之中,一方面“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另一方面“修身在正其心”,必须对正心层级予以高度重视。正心与修身两个层级有着紧密的关系,但罗珉:构建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范式和经验法评析兼与张远凤同志商榷,经济管理 2003年第 1期。李宝元、董青、仇勇:中国管理学研究:大历史跨越中的逻辑困局相关文献的一个整合性评论,管理世界 2017年第7期。高良谋、高静美: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管理世界 2011年第 1期。王博识:大学 管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其现代化功用,社会科学家 2

37、008年第 1期。程思远: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为“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而作,人民日报 1997年 06月 28日,第 3版。75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 年第 2 期也具有重大区别,正心相对而言更具基于原点的重要性。所以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有必要补充一个正心的管理层级。另外,在“修齐治平”的管理层级架构中,从“齐家”到“治国”呈现为一种跨级跃进,两者中间“辽阔的公共空间”有意无意成为了“被漠视的公共空间”。从现代的发展眼光进行审视,有必要补充一个包括工商管理、文教管理等在内的事业发展管理层级。由此,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应该包含六个基本管理层级,即正心、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

38、或者说心质管理、自我管理、家庭管理、事业管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第四,教材建设的核心关键。在具有本土管理元典性质的儒家 大学 之中,“三纲领”是总目标,“八条目”是具体步骤。“八条目”中,格物和致知属于知识修养范围,诚意和正心属于道德修养范围,知识和道德兼修并进,最终达到“身修”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三纲领中的“明明德”之境界,并为下一步从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安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八条目”中,前四项是“修身”的前提,后三项是修身的目的,而“修身”则是连接贯通两个方面的枢纽,是“八条目”之关键节点所在。大学 对此也有着几乎直白性的阐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

39、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 认为修身包含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前置环节,其中关键在于正心,或者说正心是修身的前提,正如 大学 所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而“三纲领”总目标中,首位的“明明德”其实体现的是正心应该达到的最好状态,也体现了对“正心”关键地位的重视。由此,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正心和修身乃是核心和关键。第五,教材建设的逻辑结构。该教材建设的正心(心质管理)、修身(自我管理)、齐家(家庭管理)、立业(事业管理)、治国(国家治理)、平天下(全球治理)六个具体管理层级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形成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特别地,对应于

40、心质管理的正心和对应于自我管理的修身,其根本的管理指向是对内的,属于“我我”的内向式管理。而对应于家庭管理、事业管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其根本的管理指向是对外的,属于“我物(人)”的外向式管理。两者的有机结合,就实现了管理基本逻辑上的科学、完整和闭环。当然,在整个管理体系之中,“心质管理正心”和“自我管理修身”环节是逻辑原点所在。第六,教材建设的西方批判。如前面所言,在西方管理学不但“矗立于前”而且相当“成熟完善”的情况下,必须首先进行一次前置性的西方管理理论体系局限的系统性识别和科学性批判。否则,如果西方现行管理理论体系是“成熟完善”甚至“完美无缺”的,“新文科”

41、管理学建设和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就没有了推进的必要。面向西方管理理论体系局限进行的系统性识别和科学性批判,大体可从关键内容、整体结构、研究方法、实践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篇幅所限,此处从略。第七,教材建设的课程转化。当前国内各高校管理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一般把 管理学(其实质是 西方管理学)课程设置为专业平台课,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赋予 3-4学分。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的课程转化,可以参考设置为与西方 管理学 课程并列的专业平台课,安排在 管理学 西方经济学 等西方主干性的经济管理课程学完之后的第二学年开设,赋予 2-3学分。各高校应相应调整本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补设 中国管

42、理学 课程,同时把原 管理学 课程正名为 西方管理学。此外还需要教育部门从顶层规划角度,适时对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相关政策文件予以必要调整。余秋雨:中国文化课,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第 467页。76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六论推进“新文科”管理学体系建设的思考六、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孰可担纲?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基本逻辑清晰之后,具体的建设事宜应该由谁来负责组织推进?或者说究竟什么样的学者才能胜任本教材建设研发的重任?这个问题可以从正反两个向度予以分析。首先是反向角度的分析。仅仅具有系统的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的学者,往往会因缺失了对中华历史文化必要的深切把握(注意不是浮

43、光掠影式了解),一般难以胜任。仅仅具有系统的中国历史文化类专业知识体系的学者,往往会因缺失了对西方既有管理理论和学科体系必要的深切把握,一般难以胜任。仅仅具有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的学院式读书学习工作经历的学者,往往会因缺失了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必要的实践体悟,而管理学最为根本的特征就是其实践指向性,从而一般难以胜任。仅仅专注于训诂考据的挖掘型研究,或者仅仅执著于统计验证的方法型研究,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在既有的西方范式盒子里起舞,其本身虽然也是极其重要的工作,但因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是一种全新范式新构,从而一般也难以胜任。其次是正向角度的分析。由于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是一种基于中华历史文化

44、的全新管理学范式新构,推进这项工作需要综合而交叉的素质、知识、经历和能力。具体说,必须具有系统的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学习经历,必须具有系统的中国历史文化类专业知识体系学习经历,获得扎实的知识和理论储备;必须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多种的工作岗位历练,有着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体悟;必须具有哲学层面形而上学式的高度俯瞰和深刻审思以及大无畏的置疑批判精神,而不仅仅是认可西方的管理学范式并止乐于在西方范式盒子中翩翩起舞。以上四个要件缺一不可,根本要求是做到在管理学的领域范围之内,洞察西方,深耕本土,丰富实践,哲学统领。以上四个基本要件具体到一个个体学者,这个学者就应该有着西方管理学类和中国

45、历史文化学类的专业交叉性知识学习经历,有着较为丰富的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工作实践经历,有着对西方管理学范式重大缺陷和不足的深刻认识,也有着对基于中华历史文化建构中国管理学的哲学审思和强烈冲动。在当今学科细分时代,齐备这样资质要件的学者并不太多,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然而“新文科”管理学建构和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又具有迫切性。现实的博弈结果是,那些系统学习掌握了西方管理学专业知识的学者,特别是其中有着西方欧美知名高校学习经历且目前供职于国内著名高校平台的知名学者,由于其具备对西方管理学的知识掌握和范式统思以及科学研究工具熟练的优势,所以其天然地呈现出巨大优势,获得了“新文科”管理学建

46、构和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的主体担纲者角色。然而这些扎根西方管理学范式的学者,由于对西方体系和文化的深度切入,往往会导致其天然地对国内的本土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掌握和体悟。而且这类学者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的的人生经历,其心智中缺失真正下探生产一线的关键性实践感知。让其担纲推进“新文科”管理学建构和 中国管理学 教材建设,大概率会有意无意陷入自己所熟悉的西方范式而不能自拔。反过来说,如果其要真正投身于挖掘中华历史文化基因和建构中国“新文科”管理学、建设 中国管理学 教材之中,往往就意味着对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西方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批判甚至否定。这是一种艰难的否定自我荣光经历的自我革命,而且

47、自我革命之后能否一定在本土建构领域取得之前在西方管理范式上那样的丰硕成果,并无十足的把握和优势。切身利益77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 年第 2 期所在,且大都青春韶华已逝,这些学者中又有多少人能勇于放弃既有的荣光而甘心于从头再来呢?新近的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这个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发表“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的重要讲话,责任不可谓不重,使命不可谓不切。2020年 9月,教育部公布的对全国政协委员 关于编写中国经济学教科书的提案 的回复,提及已经开展的具体工作包括成立研究基地、制订工作方案、研制编写规划等

48、,但没有提及已经取得了哪些具体的建设成果,侧面印证了“切实行动偏少”的现状。2021年 6月,第一批包括中国微观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学、中国发展经济学等在内的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终于正式启动,然而稍微审视可知,这些已经纳入编写规划的中国经济学教科书,本质上是一种表象中国与西方范式的简单加成逻辑,仍然是一种在西方范式盒子中比照临摹的翩翩起舞。因其缺失了内在的中国气派和中国基因展现,结果有可能最终只是扛起了本土的旗帜而已!这从侧面进一步表明,遴选一批洞察西方、深耕本土、丰富实践、哲学统领的学者,担纲全新范式的 中国管理学 类教材编写,是何其重要!七、愿景与展望当前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新时代

49、,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予以了的高度强调。对我们管理学者而言,是时候回归中国本土情境,挖掘东方文化精髓,建构富有中国特色和具有自主知识体系了!包括 中国管理学 在内,新的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科”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是时候向着包括心质管理、自我管理、家庭管理、国家治理在内的指向幸福的本义之管理勇敢而坚定地转向了!放眼当今天下,在美欧范式基础上再新构一个全新的本义管理学范式,必须有着深厚的民族性历史文化支撑,舍我中华又有其谁?反过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我们全党全民族在当前新时代致力推进的伟大工程。这项伟大工程的实现完成,表观在于中华经济伟大复兴,根本在于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对包括红色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运用现代科学和学科的思维逻辑,抽丝剥茧,去粗存精,辩伪求真,真真创造性转化发展为本土化的以经济管理学科为重要组成的“新文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这样的“新文科”经济管理学科范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