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缘何需要法理诠释_陈金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1253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缘何需要法理诠释_陈金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缘何需要法理诠释_陈金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缘何需要法理诠释_陈金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作者简介:陈金钊,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年 月 日),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刘星:现代性观念与现代法治 一个诊断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 年第 期,第 页。,:,:,中国式现代化缘何需要法理诠释陈金钊(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上海 )摘要 法治化是现代化的关键标识。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顶层设计,都将法

2、治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之中。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需要基于法理视角的深度诠释:从法治必须被当成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转型需要法理剖析;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学术使命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蕴意需要法理阐发;从思维现代化所具有的方法论功能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位推进需要法理思维。关键词 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顶层设计;法治话语;法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学理上,现代化被认为“指示了一种特定

3、时代印记的 先进状态,具有相对固定的时间限定和形态标志”,并且,主流话语一般都会将其意义锚定在由科技带动的市场经济体系、现代民主政治以及全球趋同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整体上看,“现代化由以政治结构与其它结构分立为终点的社会结构之逐步分化和专业化所构成,并使民主成为可能”。走向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当代中国的主流话语体系中,现代化语用的基础意涵,就是对社会发展及进步的褒扬:现代化被认为是发展的理论,不仅包含着对现代性、先进性、科学性等的认同,而且具有对未来美好希望以及改变现状的强烈抱负 “现代性在本质上是未来导向的,因此 未来 具有反事实建模之地位”。相应地,在我国,现代化修辞的

4、主要目标,就是努力发展、改变现状,进而促成中国特色社会文明秩序的发展。当然,“现代化并不是一个自动自发的世界进程,而是由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现代化变 年第 期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DOI:10.16290/ki.1674-5205.2023.04.012 网络首发时间:2023-06-02 14:40:55网络首发地址:https:/ “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意味着应以法治方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方面工作,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国防、外交等全面现代化的各维度工作”。对中国式现代化之法治转型,有两个需要特别提及的历史背景:第一个背景是改革开放

5、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先进性、现代性的思考,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可以被归纳为追求公平正义、实现权利保护以及限制权力绝对的法治化。在改革开放的 多年中,我党对各项工作法治化进行过多次探索,呈现出越来越清晰的“法治中国”建设战略。例如,根据时间先后,相继提出了改革开放与民主法制两手抓,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民主法治为基石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更是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法治当成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等法治战略。这些思想实验和治国实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法治化转型的前奏。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开启 年之后,执政党、学界等在法治建设问题上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第

6、五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新时代十年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表明,依法治理、法治化治理是最稳定、最可靠的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国家就是法治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早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离不开法治。正是在上述基础上,中共二十大才确立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时代性战略。第二个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认知演进历程。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为起点,一百多年中国式现代化缘何需要法理诠释 任剑涛:在现代化史脉络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年第 期,第 页。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

7、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年 月 日访问。范进学: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特色、标志与方法,法律科学 年第 期,第 页。张文显: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法律评论 年第 期,第 页。来,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思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现代化即西化的阶段;现代化即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有所改造的阶段;现代化即超越西方模式的阶段。从这一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窥见现代化之实质合法性生发的历史脉络 现代化由完全西化自然转向了由法治主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即西化阶段。在清末以及民国时期国人对现代化的思索中,始终存在着“现代化即西化”的思维倾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观念,主要是因为在中国迈向现代

8、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个认知现代化的“他者”不断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及庚子国难等为代表的屈辱经历,使得在落后挨打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思索,自然而然地把西方(欧美)当成先进、现代的样本加以模仿。当然,把西化等于现代化仅是部分社会精英而非所有人的看法。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包括各种由于对现代化的不理解所衍生的冲突,而且包括形形色色的对现代化的反动。譬如清末虚假的君主立宪、袁世凯对帝制的复辟、北洋政府的虚假共和国体以及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等,虽然上述事件中都包含某些现代性的标识,但其本质上并不属于现代化的范畴,而是封建传统的延续。现代化即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有所改造的阶段。

9、自民国开始,受北洋军阀混战、日本侵华战争、解放战争等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被大大延迟了。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而且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展开了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由此,我国进入了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改造的现代化阶段。这一期间,尽管经历了短暂的“全盘苏化”和十年动乱的负面影响,我们党仍旧循着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规划稳步前进,随后又开启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现代化改革等;虽然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少的教训,但基本上呈螺旋式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成功。这种成功当然不是照搬照抄取得的,而是在向包括苏联在内的西方学习过程中,意识到来自外国的现代性,

10、需要结合中国的语境或传统,进而通过本土化改造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将特殊性与现代化相关联的诸多用语,即把与西方现代制度不同的做法称为“特色”。特色不是放弃对现代性的学习,而是强调现代化过程是一般或西方的现代性逐步本土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我国出现的种种特色话语,应该指向基于现代性的创造或创新,而不是为落后辩护。现代化即超越西方模式的阶段。党的二十大以来,相较于各类特色用语,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用语显然是更贴近时代特征的描述性语汇。由此,我们对现代化的认知正式进入了现代化即超越西方模式的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现代化,虽然还包括学习,但学习的任务与现代

11、化建设的使命更加明确。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了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实质就是法治化)。因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战略的确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显然意味着法治化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部分。这既是对过去一百多年现代化进程的概括总结,也是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不是基于形式逻辑的推论,而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实质合法性。这其中既吸收了本国的优秀传统,也存在着对西方先进科技、制度等的学习。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炼,运用了中国固有的辩证思维及实践智慧,其创造性超越了一般西方

12、人的想象。就发展道路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崛起的现代化。就发展理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就逻辑理性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包括市场体系、完整的产业体系、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良性发展的城市体系、农村振兴发展体系、良好的内外经济循环体系。就未来前景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对未来模式以及发展的预测与指引,包括理性、科学以及可行性的设计。准此而言,虽然在中国式现代化阶段,依然包含学习、模仿西方的成分,但其显著特色已经转变为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总结这三个阶段的历史,我们发现在甲午海战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了民主、法治等是现代化的重 年第 期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

13、学学报)当然,有学者将我国的现代化历程划分为“效法欧美”“以俄为师”“中国特色”这三个依序进行的发展阶段(详见纪亚光、崔亿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思想理论战线 年第 期,第 页),但笔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命题不仅是对“特色论”的有力证成,更是超越“特色论”的话语宣称。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说此种现代化模式只适用于中国,而是说,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并且应当与西方式现代化一道,共同构成人类文明迈向现代化的一般模式。黄奇帆:中国式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子?,爱思想网:,年 月 日访问。要内容,对制度现代化或法治现代化也开始有人研究。但是,作为执政党工作方式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转型,是进入新

14、时代以后的事情。理论界和执政党都意识到,中国文化传统之中也有法治现代化的因素。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对西方民主化、法治化进行模仿、修补,而且需要进行中国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对西方的超越,是指与西方有所不同或对西方的创造性模仿。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的。“中国式”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的文明模式,是为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启的现代化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表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自信。通过考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虽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每一阶段都有重点目标,但若从法理角度来看,国家以及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最终都指向

15、了法治化 “作为上层建筑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层面的法治,更加突出体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主要源自中国的国情与治理传统。”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蕴需要法理阐发“法治话语就是法学上反映法治价值立场、描述法治意义结构的专业性表达。”在法治建设的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当成法治话语,还应当充分运用法理阐发中国式现代化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积极意义。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所针对的话语,就是西方式现代化。其所表明的话语意义在于:它不是对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照搬照抄,而是通过学习西方式现代化最终达成超越西方式现代化、进而形成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必然与

16、西方有关联,但其一定根植于中国土壤。进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是 中国式 的 现代化,是因为它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毕竟,在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上,中西方肯定有很多一致性,诸如限制权力、保障自由、实现公正、捍卫秩序等,但是在具体的建设道路、实现方式上,现代化必然具有很大的创造性空间。故而,中国式现代化自然具备现代法治所要求的共性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际上就是秉持在吸收现代化一般性的前提下,展开特色建构的。比如我们在建立现代化国家机构的同时,逐步引进了公权、私权和社会权体系。这是中国制度现代化最显著的地方。再如,我们还模仿西方建立了分门别类的法

17、律体系(部门法体系)。当然,中国人对现代性的接受以及对法律规范体系的理解、诠释和运用,并没有完全复制西方,而是在思维方式上加入了很多辩思因素,从而使法律的运用更加灵活。(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法治话语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一百多年现代化进程的理论总结。这其中既有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经验,也有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模仿,是在中国的语境中追求现代性,反映了当代中国与世界之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融贯。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含中国创造、中国经验、中国智慧,而且蕴含人类的共同价值、共同梦想、共同追求”。就话语属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政治话语,而且是涉及国家治理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的法治话语。对中国式

18、现代化的政治话语意义已有很多阐释,然而对其作为法治话语的意义阐发却远远不够。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如果中国式现代化不与法治话语结合起来,就会失去战略目标。由于中国式现代化已经进入法治化阶段,因而,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行讨论便十分必要。第一,只有把现代化纳入法治话语系统才能全面理解和推进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指明了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时代使命和中心任务,而且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和法治保障。”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指向法治,因而我们应当从法理学

19、的高度,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法治话语来看待。因为全面推进法中国式现代化缘何需要法理诠释 姚建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法治:功能与定位,政治与法律 年第 期,第 页。吴冬兴、陈金钊:论作为法治话语的“法律渊源”,求是学刊 年第 期,第 页。郝铁川:论以全面从严治党带动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政治与法律 年第 期,第 页。张胜: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发展繁荣提供新机遇,光明日报 年 月 日,第 版。李林: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政法论坛 年第 期,第 页。治中国战略,把法治当成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等命题,都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指向了法治。法

20、治本身就是政治的组成部分。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当下中国最大的政治必然就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中国式现代化也就当然蕴含了法治现代化。第二,当下我国诸多领域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或近期目标)都与法治化有关。“适应大变革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的新要求,加快构建一个以法治为基本依托的中国式现代化运行体系,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构筑在坚实的法治基础之上,着力强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功能使命,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在需要。”政治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需要通过法治化实现。尊重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需要法治化,激励保护科学技术发展也需要法治化。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就是各工作环节以及环境的法治化

21、,各领域工作的现代化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的背景下,法治化就成了各领域、行业现代化发展的总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排除了对西式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发展与振兴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追求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结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在法治中国战略中,法治成了现代化转型的目标。现代法治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味着必须把中国式现代化纳入法治话语体系,或者说用法治话语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第三,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法治话语具有

22、重要的修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广泛涵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的现代化,无论在广度、深度还是厚度、强度上都超越了自身的历史发展水平和外在的可资借鉴的参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带有浓厚政治、经济、文化等意识形态色彩的话语,其既表征着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地区差异,也含有对现代化的目标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特殊的现代化,而是包含一般性追求的现代化(主要是追求现代法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发展道路,既具有现代化的普遍性,又具有现代化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传统的特色论,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命题的贯彻,而且是对现代化之中国模式的自信与强调。毕竟,如果我们

23、的现代化如果只讲特色就无法具备普遍性,现代化也不可能全是特色而不具一般性。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法治话语的角度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的修辞意义,进而从法学原理、法律价值、法律方法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系统性论证。(二)作为法治话语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法理阐发“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篇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之法理阐释就是从捍卫法治的角度理解、描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法理阐释是使用法理思维诠释。这里的法理思维不完全是据法思考,而是在融贯中西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追求法治。这种思维或阐释方式,既有据法阐释,也有辩思解释;既有对传统的超越,也有对现代西方文明的吸收。如此之法理

24、阐释可归类为中国式现代性之思维模式。就政治坐标系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语用所指向的反面,是西方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的现代化。无论是对西方自由主义法治的批判,还是在辩思基础上促进法治中国建设,都需要基于法理的阐释。第一,只有从法理角度进行阐释,才能释放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意义。从法理学的角度我们看到,法治是现代性的标志,对现代化的阐释需要体现法治精神。现代法理学不仅需要保持对后现代思潮的警惕,而且需要运用逻辑理性、体系思维等来阐释法治。这里的法理主要是指追求公平正义、保障权利、限制权力、尊重程序、践行规范的法治之理。或者说是从法律方法论的角度捍卫法律自主的理性思维。譬如,对经济现代化的法理 年第 期 法

25、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公丕祥: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法律科学 第 期,第 页。纪亚光、崔亿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思想理论战线 年第 期,第 页。汪习根: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政法论坛 年第 期,第 页。黄建军、王若齐: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与原创性贡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第 页。黄文艺: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构建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 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法治要义阐释,中国法学 年第 期,第 页。关于传统思维如何进行现代化改造,具体可参见陈金钊:据法阐释及意义探究,法律科学 年第 期,第 页;陈金钊:辩思解释的意义探寻,法

26、学论坛 年第 期,第 页;陈金钊:据法阐释与辩思解释的融贯 中国语境下的法治思维方式塑造,现代法学 年第 期,第 页。阐释是“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科技现代化的法理是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现代化的法理是尊重契约自由、权力合法行使;法治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法理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就是在关系辩思中尊重逻辑。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法理意蕴,其使命是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合法性。作为法治话语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中国式现代性的基础上赋予其法理意义,以便使其能为法治中国建设服务。就内容方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法理阐释之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法治现代化。()中国

27、式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法治中国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在于化解当下社会之基本矛盾,即用包括法治在内的现代化建设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是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第二,正确、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少不了法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有自己的特点及目标。从话语或语用的角度看,用“中国式”修饰现代化,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所取得成就的肯定。“中国式 的核心要义,即党的领导是 中国式现代化 的决定因素和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是 中国式现代化 的本质内涵和制度优势。”“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 东方隶属于西方 的历史格局,孕育并创造了引领人类文明未来的新理念,引领并

28、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发生历史性变革。”能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意义的是:中国现代化早期是全面学习西方的现代化。正是因为学习的成功,才出现了作为修辞话语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之所以能出现,就是因为中国人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人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增长。如果从洋务运动算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持续了 余年。这一过程虽然曲折,有很多失败的教训,但今天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就。长期欺凌中国的西方列强,也开始有了更深的危机感,如在欧美出现了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是西方人的意识形态话语,并不是真命题。然而,这一命题能在欧美获得部分

29、认可,正是因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成就使然。现代化不完全是模仿,还包括理性改造或创新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推进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性,还要融入中国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否则不仅会脱离社会,而且会演变成纯粹的修辞。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就需要注意到这一表述含义的多面性。如果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拆开理解的话,就会发现“中国式”之“式”是对改革开放 年或者共和国成立 年成就的总结 既对中国成功进入现代化模式道路的肯定,也包括对未来中国法治现代化道路的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既包含有对传统的超越,也包括一般性建构。在一般性建构中,中国式现代化指向了法治。即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目标是实现法治中国,而道

30、路则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由于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目标指向了法治现代化,因而无论是对实现路径的设计,还是对这一社会转型的论证,都需要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法治话语,进而赋予其法理、法治意义。中国现代化中的“中国式”,既包括对西方现代法治理性的吸收,也有对中国诉求的关注。以思维方式的形成为例,与法治中国相匹配的现代思维方式,主要就是在逻辑基础上建构的法律思维方法(或法律思维规则体系)。第三,只有基于法理角度理解中国或现代化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中国战略相得益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的原创是邓小平,但对其进行深入阐释并将其系统化的则是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国家

31、越是现代化就越要法治化。法治是与现代化建设相伴而生的,没有法治的现代化是有缺陷的,法治化是衡量是否现代化的标准,法治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或者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已经历史地转向现代法治建设。现代化与法治关系密切,需要把法治与中国现实结合起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尽管与欧美的现代性关系密切,但依然需要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需要法理思维在 世纪 年代,当我国法学界开始思考现代性之际,后现代思潮就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传播。加之中国式现代化缘何需要法理诠释 张青卫、申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的三重意蕴

32、,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第 页。庞立生:大历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意蕴,思想理论教育,年第 期。王先俊、苗笛: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阐释,学术界 年第 期,第 页。习近平: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年版,第 页。中国传统思维与后现代思维的近似性(即用辩证法思考所有问题),故而,中国学者对法律现代性的思考,不可避免地带有非常浓厚的后现代痕迹。这就导致很多中国法理学者所讲的法理或法治之理,程度不同地包含着后现代色彩。进言之,我国法学界所言说的法理思维,并不完全是教义学意义上的据法思考,还包含了逻辑与

33、辩证相杂糅的混合思维。在某种意义上,这既是我们的特色,又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思维的突破点。因为用于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法理思维,必然既不同于建立在形式逻辑论证基础上的欧美法理思维,也不同于包含浓厚辩证色彩的传统法理思维,而是调和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所生成的、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高效推进的思维模式。笔者将之称为中国式法理思维。中国式法理思维之中既具有现代法律价值追求,又有中国本土文化因素;既讲形式逻辑,又讲辩证思维;既有对法律的辩思解释,又有据法阐释。这样的法理思维,一方面来自对现代法治一般逻辑架构及思维方式的借鉴,另一方面也有对中国式现代化之历史合法性的概括。(一)何为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匹配的法理思维

34、对中国式现代化可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加以解释,相应地,不同角度的诠释必然会有不同的关注点及价值意义。譬如,在历史学的视阈中就有洋务运动、甲午海战等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经济学则会把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政治学谈论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少不了政党政治对现代化的引领。如果从整体看,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建设的命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语用之中,现代化是民族振兴、赶超发达国家的积极性言辞。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转向了法治。“在本质要求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全方位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大本质要求,从而为其现实化提供强效保障。”故而,欲准确、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

35、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合法性展开阐释及论证,肯定离不开法理思维。当然,需要特别说明两点:其一,这里的合法性不是规范法学意义上的合法性,而是实质意义上的合法性;其二,这里的法理也不是指那种纯粹来自西方的法理学说,而是基于现代法律知识体系、价值理念以及思维方法等所塑造的法治之理。虽然法理学被认为缺乏独立于其他学科的方法,也就是说,其主要是把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嫁接于对法律本体、价值与方法的探索,但在长期的学术发展过程中,法理溢出了法理学的范围,成了观察世界的视角或方法。譬如,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涌现了大量的社会主义法治话语。这为人们运用法理思维指引和评判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正当

36、性基础。特别是在当代法理学研究中,出现了很多捍卫人权、保障公正以及实现法治的法治之理。有了独特的观察社会问题的法理视角,就会催生解决社会问题的法治方法。这样的法理,对人们的思维与行为皆会产生诸多影响。国家和社会治理经常运用的法理,主要是指捍卫法治的理论、理念、原理等。基于法理的“解释不是自然的东西,而是文化的产物,它是一种用来使需要合法化的事务合法化的意识形态机制”,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用法治之理来说明。可是,现有的法理研究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譬如很多命题并未加以论证却能大行其道,部分司法裁判过于依赖情感而非逻辑。实际上,理性意味着应遵循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规则;就辩证思维盛行的中国而言,需要嵌入更多

37、的逻辑因素,思索辩证思维规律的正确应用,这才是较为全面的法理思维。具体来说,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法理思维应当包括如下内容:第一,现代主流价值,即体现当代法治精神的价值追求。现代化是指变化的过程,因而必定包含逻辑方法。与传统君臣父子的义理思维比较,法理思维是反对专制,追求民主、人权、公平、自由、秩序、效率等价值的现代性思维。尊重个人、维护社会、建设国家的价值融贯,在个人、社会、国家之间建构逻辑一致的秩序,方能真正理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区分与一体建设的含义。为此需要引进体系逻辑。当然,这里的体系不仅包括逻辑,而且包括价值。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现代化语用包含有奋发向前的冲动,所追求的不

38、仅包含效率、秩序,而且包含人本、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现代法律价值之间的关系需要法理协调。就过去成功的中国现代化经验来说,稳定的秩序居于重要地位。秩序的形成包含了促成秩序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可以说,在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之中,秩序是第一位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现代化进程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反 年第 期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汪习根: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政法论坛 年第 期,第 页。意 皮耶尔朱塞佩莫纳特里: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叶捷译,载陈金钊、谢晖主编:法律方法(第 卷),研究出版社 年版,第 页。华势力,始终抱有对中国现政权展开和平演变的企图,至少长期

39、以来一直存有遏制中国发展、维系美国霸权主义的企图。第二,融贯逻辑与辩思的思维方法,即运用法律、法治以及法学原理等阐释、诠释、思考社会现象,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的思维方式。“法理学关注的是对法律进行最抽象的理论分析(例如关于权利、义务的性质、法律推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暗含在实体法分支中)。”其实,就中国法理学的发展趋势来看,法理学不是越来越哲学化,而是随着法律方法论的深度介入,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逻辑性。因而,强调法理思维,意味着对基于逻辑理性之论证、分析或诠释的重视。逻辑与辩证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法治之理。这不是特殊之理,而是法治所需要的一般性、明确性、安定性、体系性之法理。形成这样

40、的法治之理,需要在传统中国的整体、辩证、实质思维之中融入我们所缺少但又必需的体系、逻辑和形式要素。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虽可从多个角度界定,但就中国语境而言,其基本的含义则是逻辑规则和辩思智慧的结合。法理思维是法治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思维方法。没有法理思维的支撑,不仅法治现代化难以论证,而且难以找到契合中国现状与现代化要求的路径。(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定位需要法理思维法治是现代性的核心标识。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当下目标必然包括法治化追求。因为法治与现代性的诸多环节都有关联。“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体现,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 上层建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41、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确定为法治中国的实现,意味着现代化建设的法治化转向,即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方向必然包括法治现代化。相应地,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法治定位,必然需要运用形式逻辑与辩证思维相结合的中国式法理思维。在现代化含义或意义问题上,虽然编年史意义上的“现代”对历史研究者非常重要,但是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之法治化转型来说,现代化主要是指法治机制体制的形成,以及法治之理能成为指引治理思维的主要因素。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人们已经意识到法治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意义,而对现代法治建设的理论阐释、话语言说、规划设计等,都需要法理思维。捍卫法治是法理思维的要义,法理主要是指法治之理,

42、合法性构成其基本的思维方法。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谈论现代化(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脱离法理思维。人类社会发展所衍生的人权、民主、自由、公平等都是法理思维的价值追求。而在法律的一般性、体系性、安定性、自主性等基础上所衍生的合法性诉求,则是法理思维的基础模式,同时也是现代法治所要坚守的法律方法。具体来说,现代化可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考察。从静态角度看,现代化与现代性关系密切。“现代性至今仍在两个最基本的意义上使用:编年史和价值意义。”这意味着,现代性描述的是相对静止的状态。现代性与科学性、理性、先进性等属于家族相似的概念。而现代化多指对制度、科技、文化等先进对象的追求。从动态看,现代化之“化”

43、,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化”标志着这一概念的动态性。变是“化”之含义的标志性特征。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现代化、现代性是政治家关于社会、经济、文化、法治等全面发展的意识形态话语,都是由基于文明的美好和智慧所构成的先进性,包括科学性、客观性(逻辑所支持的理性)、民主性等。就社会进步发展变化的方向看,现代化主要是使用理性、逻辑、科学等方法,促成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权利等价值的实现。故而,与现代化常伴随的替代词,有文明、理性、科学等。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动静结合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秉持现代性价值信念以追求先进性的实现。尽管有观点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是有意

44、模仿西方的现代化的”,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经历了持续至今的多次重大历史选择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作为世中国式现代化缘何需要法理诠释 美 雷蒙德瓦克斯:法哲学 价值与事实,谭宇生译,译林出版社 年版,引言第 页。陈金钊、陈星伟:逻辑嵌入法理的历史 新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 年演进,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第 页。陈柏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法制与社会发展 年第 期,第 页。陈金钊:法理思维及其与逻辑的关联,法制与社会发展 年第 期,第 页。沈湘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第 页。金耀基:论中国的“现代化”与“现

45、代性”中国现代的文明秩序的构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第 页。界性的现代化过程的组成部分而发生的。它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这个社会自身的自然演化的结果,因此它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欧洲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在中国的重演。”由于习惯于用辩思方法看待现代性,因而在现代化的开端,先进的中国人就意识到必须结合实际向西方学习,而这个结合实际的过程其实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的原则性标准是先进性、科学性、理性等。现代化是对先进性的学习过程。中国现代化的早期,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经济、政治、医学、教育等。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现代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然而,中国在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也有很多教训。在

46、诸多教训中,不重视法治最为突出。如民国时期的民主共和、权利自由实验的失败,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文革的出现,都在昭示轻视法治的现代化是有缺陷的,是无法持续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功经验,最根本的关键在于放权。而放权改革的成功,与中国共产党重视法治建设(或者说改革开放与法治建设两手抓)有很大关系。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教训,未来现代化的主导方向指向了法治以及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当然,这不是说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部,而是说我国社会未来发展转型必须依靠法治。把追求现代性的焦点聚集于法治,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长期受列强的欺侮、侵略,到推翻三座大山的政治独立;由共和国成立后的各种“崩溃论”到今天西方人眼里

47、的中国威胁论的转变,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成功的。在对现代性的探索中,人们已经确信现代性的标志就是法治。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或关键词是法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其实就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转型。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化转型,则需要基于法理思维的阐释与论证。从法治建设的实践来看,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诸多方面都与法治密切相关。如科学技术、制度规范、政党政治、民主共和、市场经济等作为现代性标志,都程度不同地需要法治化。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几乎都指向了法治化。如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最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法治等。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趋势是法治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48、是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平衡协调而生成的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 现代化与 中国实践 的有机对接,它迅速完成了从 西方 到 东方、从 注重工业 到 全面推进、从 外生学习 到 内在创新、从 顺序串联 到 同步并联 的逻辑转向。”作为政治话语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着眼历史、融贯当代、指向未来的现代化:“着眼历史”就是继承优秀传统;“融贯当代”就是吸收先进性、合理性、科学性等;“指向未来”就是看到了法治中国的实现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进入新时代后,执政党确立了法治中国战略,要把法治当成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体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

49、盾,进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思维方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要围绕法治建设展开思维方式的升级转化。作为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中出现的,与对法治的追求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密切联系。从一百多年的共和、民主等思想实验中我们发现,作为一种修饰方式,中国式现代化讲的不是科学技术、逻辑理性的特殊性,而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该,甚至说已经自然进入了法治阶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战略全局和历史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完善法治,坚持法治优先、推动法治先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法治之基、修法治之路、铺法治之轨、畅法治之道,更

50、好发挥法治轨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规范、引领、保障作用。”(三)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法理思维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个政治选择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崭新的法理命题。因而,我们需要从法理的角度对之展开论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法理在于:第一,这是历史的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虽然现代化是进步的象征,然而对现代化的理解却需要在历史中展开。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华文明传统的更新和发展。要想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就必须深入到中国和各国的近现代史之中。“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旧中国文明的 解构 与 重构 的历史演变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为了中国的 年第 期 法律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收益排行: 01、路***(¥15400+),
02、曲****(¥15300+),
03、wei****016(¥13200+),
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
06、h****i(¥4100+),
07、Q**(¥3400+),
08、自******点(¥2400+),
09、h*****x(¥1400+),
10、c****e(¥1100+),
11、be*****ha(¥800+),
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