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草》课堂实录片断
(《草》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全诗共四行两句,第一句写了野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第二句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大屏幕显示诗句:野火烧不尽)
师:请同学们把这行诗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诗句)
生:老师,这个“野火”是什么火?
师:你们认为“野火”是什么火?
生:我认为“野火”是指在野外燃烧起来的火。
生:野火是自然烧起来的,它不是人类点着的。
生:“野火”是很大的火,烧得很猛烈,烧起来都冒烟了。
师:对!在荒山野地里燃烧起来的火就是“野火”。
(大屏幕显示画面:被野火烧过的草地一片灰烬。)
师:你们看,被野火烧过的草地是怎样的?
生:地面上都是黑的。
生:草都被烧光了,只剩下一片黑土。
师:那就是说,野火把草都烧光了。可是诗人却说——
生:野火烧不尽。
师:那诗人是什么意思?
生:诗人的意思是野火烧不完草。
师:那你们认为野火能把野草烧完吗?
生:烧不完,原野上有很多草,烧了这儿,那儿还有,烧了也是白烧。
生:烧不完,因为火烧不到根。
生:野火只能烧到草的叶子,烧不到它的根。
师:对!之所以说“野火烧不尽”,是因为它的根还深深地埋在泥土里,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等待第二年春天,它又会重新长出来。“春风吹又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评析:从这个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教师十分善于铺设矛盾,把学生引进思维的天地。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感受到“野火”很大,十分猛烈。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被野火烧过的草地怎么样,学生想到的、看到的(课件出示的画面)都是草被烧光的景象,再让学生回到诗句,诗里却说“野火烧不尽”,矛盾形成,让学生讨论:野火到底能不能把野草烧光?这几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思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思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