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乘法的意义和读写法》
姜凤霞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4~46页的内容。
学习任务: 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乘法的意义的探索过程,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正确读写乘法, 培养探索新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能力目标:
(1)培养探索新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学习的成功,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
(2)养成勤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二、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乘法和加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觉思考的能力。学生喜欢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但他们还不具备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喜欢在电视、光碟中去搜寻相关的学习内容,积极学习、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
教科书第44页游乐4场情景放大图及课件;每个学生准备30~40根小棒。、你想了解什么、乘法的意义、与加法的区别、乘法的读写法、练习与体验、课外交流。
五、教学过程:
1、学生摆图形。
2、交流。
(1)摆好后,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
(2)每个图形都用了几个小棒?
(3)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同桌互相说一说。
(4)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教师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3、乘法。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2)说明:算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3)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①提问: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 3
②指出:科学家把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师写出来6×3。问:你看到这个乘法算式后有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接着向学生说明“×”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先写“/”,再写“\”。及6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
③告诉学生: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3×6这个算式怎样读?(三乘六)
4、尝试。
(1)请学生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小精灵也白了图案,(课件出示)你能有加法算式表示共用了几根小棒吗?乘法算式怎么表示?
5、小结。
学生完成了乘法算式之后,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应该在这个环节中很明确地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操作小棒时和说出乘法含义时就会困难小得多。
2、在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没有非常好地剖析教材中“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这句话中的分类思想,只是把摆小棒作为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含义的一个促进活动。应该有递进地设计摆小棒活动,通过学生摆小棒的情况分类得到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才能得出乘法。
3、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因此,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我有许多的感慨。我想作为青年教师应当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