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音乐教材实践.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102767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教材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对音乐教材教法的实践新编中师音乐教材包括:声乐和指挥、欣赏、乐理和视唱练耳、器乐、唱游、教法等。区别于原教材那种由浅入深的单元课的结构形式,旨在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便于在教学中加强各项内容的横向联系使课内外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便于设计课型,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新编教材的特点,亦是其优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却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们把握教材、处理教材、切实上好音乐课加大了难度。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 吃透教材,行之有章在认真学习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教材,把教材中的每一部分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重点难

2、点,然后根据教育目的、难易程度,给予分类排序,进而安排进度。如:歌曲部分每册各选了二十首歌曲,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大有益处,由于每首歌曲节奏节拍音域不同,学生掌握唱歌技能程度不同,按教材顺序很难进行教学,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节奏简单、音准容易把握,有利于发声练习的歌曲作为先学内容,如谁也离不开谁节奏规整者程跨度小,较容易学唱;思乡曲节奏缓慢、连贯,利于发声练习,便于学生体会歌唱时呼吸的方法。与此同时再根据乐理和视唱练耳进度配合相应节奏节拍的歌曲进行学习,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熟知学生,游刃有余中师生入学时,他们的音乐理论知识几乎是零,能完整唱支歌的也为数不多。针对这种情

3、况,首先对学生进行补课,从培养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入手。通过击手、跺脚、拍臂等形象的节奏练习及象声读法学习各种节奏音型,培养节奏感。其次是,在对学生进行基础性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乐理的点拨。结合其内容讲授基本乐理知识,学习同节奏类型的视唱或配合简单的儿童歌曲,如卖报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等;同时讲授指挥的基本图式。这样便把教材中的内容横向地揉和在一起,使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很自然地融在一节课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乐(音乐)者,乐(快乐)也”。但是,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必须

4、把握时机,灵活处之,全面牢固的知识、技能,再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二、 突出师范特点,培养学生从事小学音乐的教学能力作为中师生,今后从事的是小学教育,他们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就音乐来讲,要具有一定的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方法。现实中,有好多中师生自己会弹会唱,能吹亦会拉,就是不会教,有相当一部分要工作两年后才慢慢适应教学。针对这一点我根据教材内容,围绕师范特性,在教学中注重学以致用,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革,把课堂理论、技能延伸到课外。首先,根据所学理论、技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文艺演出等。在这些活动中既能发现培养人才,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水平,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增长了知识,更锻炼了解决问题、组织活动的能力。其次,教材中指挥部分谱例均为儿童歌曲,结合理论进行教学能充分体现其师范特点,为更形象具体,教学中运用了电化教学,收集了部分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指挥。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学好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理论联系实际,从课堂走向小学,进行教学实践,为今后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运用教材不成熟的做法,还有待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完善。科学运用教材内容,探索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是我们教师的共同使命,我们应该为之付出劳动,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