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术转型与学派建设双重视域下的电影伦理学_袁智忠.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0105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转型与学派建设双重视域下的电影伦理学_袁智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术转型与学派建设双重视域下的电影伦理学_袁智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术转型与学派建设双重视域下的电影伦理学_袁智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近代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转型在艰难环境中不断推进。整体而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引进西学和自主探索;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科学与民主旗帜的高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四个自信”背景下立足中国、转向本土理论资源的探索。在一代代学人的努力奋斗下,中国的学术研究逐渐走上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中国电影也在学术转型和学派建设的浪潮中不断结出新的学术硕果。电影伦理学是在新时代学术转型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适应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这一历史趋向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是中

2、国电影学派体系建构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关键词:学术转型;学派建设;电影伦理学中图分类号:J90-02,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39(2023)02-0088-07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数学者和文人在应对外来文化涌入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学术转型成为应对时代变化的一种自觉性意识。其实,近代以来的中国发生了多次学术转型,但学术研究却始终围绕着民族化、本土化的路径发展。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观念密切相关,学人们自觉肩负起民族自尊自强的伦理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学术发展、民族自强而殚精竭虑。中国电影伦理学作为中国电影学派下的重要分支,正是在承继了中华

3、民族的优秀伦理思想和理论资源后,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学术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电影研究的转型进行清理和总结,从中找寻出中国学术的优秀品格和借鉴意义,更好地助力中国电影学术研究、中国电影学派建设,推动中国电影伦理学完成从学科到学派的的转型升级,丰富和完善中国电影的理论研究。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转型(一)西学东渐与自主探索(18401912)在近代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学术转型与政治救亡图存不可避免地整合在了一起。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首次学术转型。林则徐主持编译的 四洲志

4、是中国近代史上首部相对完整的介绍世界各地地理、文化、政治的著作;在此基础上,魏源撰写的 海国图志 则更加详尽地收稿日期:2023-02-02作者简介: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主流电影的道德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BC033;西南大学202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创新团队项目“中国电影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SWU2009111。作者简介:袁智忠(1961-),男,重庆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影视伦理、影视批评、影视传播。88阐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风土人情、历史政治等内容,并提出了影响

5、深远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民族强国思想。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开始系统培养和训练能够熟练掌握外语的专门人才。此后,由洋务派所创办的下属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翻译馆,也译介出版了大批的西方科技著作。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使国人更清晰地认识到了仅靠学习和掌握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已无法挽救病入膏肓的清政府。于是,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苦寻改造社会、启发民智的良方,并将学习的重点再次转向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严复所译介的 天演论 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天演论 对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的 进化论和伦理学 进行了译述,将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传入国内。严复在翻译中也加入了大量

6、的个人评述,并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优胜劣汰学说”一并融入进来,这一思想启蒙震动了中国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开展。康有为的 日本明治变政考、梁启超的 新史学、谭嗣同的 仁学 等都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具有启蒙性质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但彼时的中国近代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二)西方理论引入与民族意识觉醒(19121949)辛亥革命后,中国于1912年进入民国时期,又有过一次学术转型。1912年的国立北京大学创立了哲学系,次年又开设了社会学专业,成为中国教育界首开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在这一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他们“以进化论观点和个

7、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在中国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1。同样,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也出现了科学实证主义、唯物辩证主义等新的研究潮流。诸如鲁迅的 中国小说史略、蔡元培的 中国伦理学史、冯友兰的 中国哲学史、马寅初的 中国经济改造、陈望道的 美学概论、蒋梦麟的 西潮 等重要著作的出现,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的文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美学等学科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早在清末民初,一些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就开始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作零星的介绍”2,但这些介绍大多较为片面,甚至存在部分

8、的曲解内容,因此并未形成较大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先生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不但大量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还创办了 新青年 等杂志,为“五四”运动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且广泛的传播夯实了基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主义人士开始系统地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开设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人运动讲习所”等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据统计,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国内翻译出版“马恩列斯”的著作有150余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家

9、联盟于1930年宣告成立,进一步促进了新兴社会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产出了一大批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如李达的 社会学大纲、艾思奇的 大众哲学 等。通过梳理百余年的中国电影创作史和中国电影学术史,可以发现,早期中国电影研究是一种以伦理批评、社会批评为主体的批评活动,其内涵虽然驳杂但也丰富。早期中国电影研究大致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社会性批评、伦理性批评、蒙太奇理论实践,主要是社会学、伦理学范畴的研究。在社会动荡、军阀混战、人民群众苦不堪言的时代背景下,电影的学术研究偏重于社会性和伦理性价值,更加强调电影的社会功用性。知识分子展开了新与旧、中与西的讨论,一些学者推崇中国传统伦理道

10、德,另一些则主张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应该成为中国电影的理论支撑。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之后,伴随着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愈演愈烈,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凸显,国共两党开始争夺电影的话语权。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左翼电影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电影民族性和真实性的讨论,同时还有关于“软性电影”和“硬性电影”的论争,极大促进了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电影以鼓动和支持抗战为主,在建立战时电影体制的同时也有一些理论性建设。总的来看,近现代中国的学术转型,是学者们在应对西方文化涌入、西方工业文明入侵的一种自觉意识。这种学术转型,一方面内蕴着挽救民族危亡、化解民族危机的意识

11、和动机。另一方面,学人们在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思考应该如何选择、融合二者来达到民族自救的目的。学者们争取89民族独立生存的目的,成为一种民族梦想,进而转化成一种学术努力、学术自觉和自信,在进行学术探索中不断适应中国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面对西方的军事和文化入侵,在经历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这一系列的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解放的战斗与抗争中,我国的文化界、学术界,作了应有的努力与贡献。评价这种努力和转型,应该说,其与民族的发展、民族的自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以及重新融入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维和路径相一致。也就是说,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学术研究,做到了整体上与中国的政治选择、道路选

12、择、理论选择和民族自信高度一致。这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种整体趋势,这种趋势有一个显著的标志,即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进入中华民国,到今天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来看,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化、本土化的学术探索与发展道路。(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影研究的“三阶段两转型”应该看到,现实主义原则及方法贯穿于各个时代的电影创作中。从1913年的 难夫难妻 开始,电影作为一个“参与者”,见证了历史的发展进程。至1948年左右,中国电影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统美学的追求形成了一个高峰,小城之春 一江春水向东流 等经典作品出现在大银幕上,其对于现实主义的追求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底色和基调

13、,时至今日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电影研究,在现实主义观照下,大致历经三个阶段的探索和两次重要转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阶段,以纪实美学、商业化、主旋律为主调的现实主义阶段,主流、新主流的现实主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阶段(19491977)。十七年时期,电影理论家夏衍、于伶等引进苏联的蒙太奇理论,随之产生了第三代导演,他们把列宁对电影的判断“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奉为圭臬,在坚守现实主义和学习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紧接着,电影理论家们研究的核心都是围绕“电影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工具”这一理念而开展的。十七年时期的电影

14、学术研究贯彻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执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等无产阶级文艺研究的方法。在批评方法上,主要是建立在以蒙太奇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学批评范式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电影的创作实践、理论研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即“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要求,成为了那一时期电影理论研究者、电影批评工作者的思想指南与行为准则。应该说,此时中国电影理论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第二阶段为以纪实美学、商业化、主旋律为主调的现实主义阶段(19782000)。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学术语境逐渐宽松,并开始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特别是随着

15、1994年第一批好莱坞大片的引进,中国电影创作实践出现三、四、五代导演同台竞技,第四代的探索、第五代的横空出世等现象。在这次转型过程中,在电影理论研究上,大量引入符号学、叙事学、电影本体论、纪实美学、电影心理学等西方理论。当然,从80年代开始,也出现了“许多理论精髓不可能被充分理解,不可避免地存在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误读乃至曲解等现象”3。但是,也说明了当时电影理论引进数量之丰富、探讨范围之广泛、参与学者之多的盛况。电影理论者们展开了“丢掉戏剧的拐杖”(白景晟)、“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张暖忻、李陀)、“电影与戏剧离婚”(钟惦棐)、“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张骏祥、郑雪莱)、“谢晋电影模式”(朱大可

16、)、“真实性与倾向性”“现代化与现代派”等问题的探讨,但总体上,仍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为电影创作和研究的指导思想。在提倡电影理论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中,20多年的中国电影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一样,是一种面向西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探讨,所以理论界也出现了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并形成了很多成果。这些探讨对后来的电影商业化、9550工程、电影的“三性”审美原则,到融入世界加入WTO后对美国和西方大片的引入,以及中国在21世纪初的一系列电影创作和理论探讨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阶段为21世纪后的主流、新主流现实主义阶段(2001)。回望20世纪的中国电影理论,几乎都是在借鉴、吸收西方电影理论的基础

17、上不断形成的。其原因在于,西方电影理论从自身成熟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汲取营养,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学科体系,很多都值得研究者们借鉴。但21世纪的中国电影已进入多元化的时代,在电影产业格局上,呈现出多样化的主流现实主义格局。在90电影理论方面,通过把国外的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现实主义美学、符号学、叙事学、意识形态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等电影理论整合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影理论体系。当然,中国电影创作和理论要在世界上拥有更大影响力,还必须深植中华文明的文化沃土,固本清源,洋为中用,在本土化的基础上着力创新。这一阶段也出现了一次创作与理论的跃迁,即进入新时代后新主流电影的生成。

18、新主流电影脱胎于上一阶段的主流电影,立足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中国的社会现实,并从中国传统美学中充分汲取了养分,努力探寻中国社会现实、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有益的互鉴与融合。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着力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次转型的核心是守正创新、融通中外、根植实践,领航时代潮流。随着我国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后,在“四个自信”的语境下,中国电影的理论研究在新时代实现了跃迁,于2015年提出了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伟大构想,这个构想就是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理论独有的品质是什么?由此,学者们开始了中国

19、电影理论的自主建设与探索,旨在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大厦。在此基础上,在电影的整体理论建构中,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系统之中,如贾磊磊(2019)提出“尽管经过了 N代的演变,中国电影今天所秉承的文化精神,所恪守的价值取向,所表达的叙事主题,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却始终在延续,在传承,在演变”4;侯光明(2018)指出“中国电影是扎根并内在于中华文化之中的,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中国电影学派要从民族传统中汲取营养”5。包括贾磊磊、胡智锋、侯光明、周星、王海洲、潘源、陈林侠在内的专家学者们,都将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概念和精神内核主要聚焦于家国一体意识、爱国主义理念、伦理抒情传统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与内

20、涵,认为其始终贯穿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成为新时代开拓中国本土电影理论的重要标志。其间,许多专家学者对于电影的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了拓进与创新,例如胡智锋的“温暖现实主义”、尹鸿的“建设性现实主义”等。本研究在汲取各位学者的研究经验基础上,偏重于从电影不同发展阶段对现实主义研究进行时代性划分,以期更好补充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研究,厘清中国电影多元化的现实主义风格,进一步夯实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理论基础。二、新时代立足本土的电影学术转向和中国电影学派体系下的电影伦理学(一)打造中国电影学派的学理路径打造中国电影学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是中国电影文化自信、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重要标志,实现这个伟大构想需

21、要诸多子学派、亚学派的构成来支撑。在这个语境下,2015年后,电影界的学者们不断探索,先后出现了电影工业美学(陈旭光等)、电影共同体美学(饶曙光等)、电影伦理学(袁智忠等)、电影科幻美学(黄鸣奋等)、电影地缘文化(牛鸿英等)、电影民俗学(史博公等)、注意力经济、数字人文等电影理论与观念的探讨,构成了一道灿烂的景观。中国电影学派的打造,必须“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提炼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理念”6,这就意味着要在中国的重要文化命脉中找寻中国电影学派建设的核心要义。进一步讲,“作为以伦理为本位的国度,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文化,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伦理为文化基础。而中国电影伦理

22、价值内涵的提取还需要电影伦理学的不断耕耘,站在理论的高度从中国电影创作的历史和实践中深入挖掘和探索中国电影伦理的价值和意义,将 家国一体 的特殊结构,仁者爱人同舟共济天下为公和而不同 等伦理精神内化于中国电影学派之中,真正构建 来自中国、体现中国、代表中国 的核心价值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学派影响力。”790其原因在于,从当前电影创作的伦理表现来看,在“市场迎合主义”“超稳定美学”主导下的许多电影创作充斥着暴力、色情、性等元素,在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的同时,伦理道德层面上却“负债累累”,中华民族五年多年积淀下来的含蓄蕴藉、诗意浪漫、人情本位的伦理传统逐渐被消解。玉观音 苹果 等电影作品中,

23、赤裸裸的性镜头,让本该有的艺术性丧失殆尽。见证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南京大屠杀 南京!南京!黑太阳731 等对于民族伤痛的真实呈现与史诗性表达,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这种影像呈现本来比表述那种民族的辉煌胜利更加具有警示意义和作用,其“真实”地再现法西斯的残暴性和91反人类的本质。但是,影片中一些赤裸裸地展现法西斯血腥暴行的画面,几乎已经超过观众视觉所能接受的极限。电影中的暴力上升成为理论界的焦点,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崇尚“暴力美学”与反对血腥暴行两种观点争锋相对,实则是对于影像暴力对人的影响产生的伦理担忧。因此,打造中国电影学派首先必须解决电影的伦理问题,这就需要回归到中国传统优秀伦理思想体

24、系中寻找资源。在观照当前电影伦理状况的背景下,一种重塑中国电影伦理生态的呼吁越来越高,它要求依赖于以电影伦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解决电影的伦理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电影伦理学的不断努力。中国电影伦理学正是推动中国伦理文化的转化发展,打造具有含蓄性、人伦性、诗意性的电影伦理文化生态,成为新文科背景下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首要问题和必经之路。(二)中国电影学派视域下电影伦理学的理论自觉毋需多言,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是中国“四个自信”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立足本土文化的一个宏大的文化工程、艺术工程,任重而道远。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任务是打造中国电影的理论大厦和艺术作品,包括高

25、端的顶层设计和底端的理论探讨、创作案例的重点任务和目标。电影伦理学则是对中国电影学派建设的一次大规模的理论自觉和学术实践。我们所创立和探讨的电影伦理学,也在自觉地融入到这样一项宏大的工程中,并成为这一体系中理论建设的显例。前面谈到早期的中国电影批评以社会批评和伦理批评为代表,其中伦理批评又是贯穿着中国电影批评的重要批评方法,这自然与中华民族崇尚伦理道德的传统密不可分。但电影的伦理批评在2017年之前并未体系化、学理化、规范化,存在着“重批评实践,轻理论探讨和学科建设”的问题。如传统伦理观念根深蒂固,伦理道德批评模式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者,致其难以摆脱固有的文化语境进行电影伦理学研究,导致缺

26、乏对电影伦理的历史和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成果。因此,这一阶段仍然停留在以电影伦理批评为主的“松散式”研究。自2017年5月,在首届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术论坛上,从笔者宣读 首届中国电影伦理学 2017重庆宣言 起,中国电影伦理学这一学科正式宣告创立,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伦理研究进入了电影伦理学学科研究和建设的新时代。电影伦理学的命名、对象、边界与谱系 电影伦理学与中国电影学派 影像语言的伦理性 三篇论文详细阐释了电影伦理学的学科内涵、学科框架、学理路径。2020年,第届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术论坛以“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学科研究与学派建设”为主题进行了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于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学科定位、发展、完善

27、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对电影伦理学这一学科如何继续向纵深发展为一个学派进行了展望。一个学科的诞生:关于创构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对话 一文梳理了电影伦理学的学科生成史,申明了电影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必要性。此时,电影伦理学已然成为学界公认的一种理论、一门学科。2023年,电影伦理学与中国电影伦理学派 一文的发表则昭示着中国电影伦理学派在酝酿和生成,也表明电影伦理学的不断发展、锐意进取和可持续研究,朝着学派建设的方向不断拓进,为中国本土化电影理论和中国电影学派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中国电影伦理学作为一个原创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和创新学科,是建立在继承和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传统美德,主动践行社

28、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电影理论体系,它的生命力十分旺盛。交叉学科是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为解决共同问题而产生的学科交融,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而形成的新的学科领域。8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会遇到诸如人口、生态、能源、健康、环保等重大问题。许多科学家、哲学家都认为,科学问题永远是研究新问题和开始新思辨的逻辑起点,科学研究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即便旧的问题解决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又会出现新的问题,甚至过去看似已经解决的旧问题,也可能会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甚至是比较尖锐的问题而重新再次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只有秉持这一科学

29、的质疑精神,并不断审视新旧科学的发展演变,尝试去大胆建构新的科学理论框架,学术之树只有在导引出跨度大、体系庞杂的重大交叉科学新思维之后,才能在涅槃中永葆青春。总体而言,电影伦理学立足于中华文化传统,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现代意识,在伦理学、电影学、社会学等学科上创造起来的一种新学科,是中国电影学派的重要构成,与电影工业美学、电影共同92体美学、电影科幻美学、电影想象力消费、电影数字人文、电影民族学、电影地域美学等电影理论与观念构成聚合关系,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交流、交叉互补,共同构筑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大厦。何谓电影伦理学?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电影伦理学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电

30、影伦理批评,直到近年来由于电影突出的伦理问题及其社会影响,学者们意识到,仅限于电影文本的伦理批评已经无法解决电影的伦理问题,电影学研究理应建构起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和学术范式。电影伦理学作为适时提出的、具有极强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新学科,正是肩负着重塑“电影伦理生态”的重任。从电影学的电影史、电影批评、电影理论三个维度来看,电影伦理学是以电影的伦理实践作为出发点,通过对丰厚的电影伦理实践进行梳理和批评,形成了电影伦理史和电影伦理批评史,最后总结、归纳出电影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理论范式。我们认为:电影伦理学是以视听媒介为代表的电影作为出发点,去分析电影所表现的伦理现象,去透析具体电影文本的伦理诉求,

31、去剖解有悖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像表达。“电影伦理,即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伦理生活,其实就是我们整个社会伦理生活的组成部分。”9由此观之,“作为一门以电影伦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对电影伦理学的建构和梳理正是承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伦理道德的一种有效方式”790。其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中国电影伦理学是在中国电影学派建设、学术转型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学术概念。第二,“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学术研究是打造中国电影学派具备民族性、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有效路径,是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基础性学科,是中国电影学派的子一级学科,能够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价值体系提供具有传统美德、现代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东方美学的核心价值理

32、念。”790第三,中国电影伦理学与电影工业美学、电影共同体美学、电影科幻美学、注意力经济、电影地缘文化等电影理论与观念都存在密切联系,已有的相关研究颇丰,如 电影伦理学与电影工业美学 电影伦理学与共同体美学 电影工业美学的伦理命题 中国电影地缘文化的伦理视角 等文章很好地阐述了其间的关系。总体而言,电影伦理学与其他子学派之间构成了一种平行关系,共同构筑中国电影学派。纵观百余年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中最成熟的类型,就是伦理片和武打片。再看近年来获得成功的电影,无论是商业电影、新主流大片,还是青春电影、家庭伦理剧、贺岁片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为建构和丰富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学术体系,打造中国

33、电影伦理学派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案例和一手资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0电影伦理学作为我国本土的原创学科,立足于中华民族沿袭几千年的伦理思想传统,力图“站在学术共同体的立场上,希望在理论建设的同时,从中国电影创作的历史和实践中深入挖掘和探索中国电影伦理学的价值和意义”1117,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引导观众,影响创作,提升中华民族的审美人口数量和审美素质,提升大众的影像伦理意识和伦理自觉意识,将中国建立成一个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东方影像大国,东方文化大国。“力图在我国电影生产、批评

34、和研究实践中,打造具备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影像话语体系”1117,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电影的审美品质和影响力,实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学术梦想。电影伦理学作为中国电影学派下的子学派,和电影工业美学、电影共同体美学、科幻美学等电影理论与观念,构成了一道风景,一道景观。目前电影伦理学研究团队已经完成了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相关论文300多篇,出版著作5部。团队核心成员有教授、副教授、博士等20余位,整个电影伦理学学科的建设和学派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电影伦理学自2017年建立以来,在五次学术论坛的学科建设和学派构想中,在贾磊磊、袁智忠、刘军的策划与带领下,联合饶曙光、陈旭光、周星、张

35、燕、张宗伟、史博公、曹峻冰、牛鸿英、高力、刘广宇、屈立丰、虞吉等国内的一流电影专家学者,将中国电影伦理学这个中国本土的电影学科和电影学派继续推向前进。总之,电影伦理学是在新时代学术转型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适应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趋向的重要电影理论探索。另一方面,它也是针对百年影像实际和当下现实社会道德伦理等现实问题,依托传统优质文化、现代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而创建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它是中国电93影学派建构的重要成果,是在中国电影学术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从学习西方电影理论、美学理论、到汇聚在“守正创新,融通中外,植根实践,引领时代”的历史要求和学术转型理念下的一次学术自觉。电

36、影伦理学是中国电影学派的体系建构中,与电影工业美学、电影共同体美学、想象力消费、电影科幻美学、数字人文、电影民族学、电影地缘文化等共同发力的子学派,一同筑构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大厦和实践指南。参考文献:1 中国共产党简史 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5.2姜秀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N.光明日报.2018-07-18(11).3胡克.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J.当代电影,1995(2):65-74.4贾磊磊.中国电影学派价值体系的时代建构J.艺术学研究(期刊),2019(2):46-50.5侯光明,支菲娜.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侯光明访谈J.电影艺术,20

37、18(2):108-111.6胡智锋.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提炼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理念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9(3):84-86+90+145.7袁智忠,田鹏.电影伦理学与中国电影学派J.艺术百家,2021(1):85-91.8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1-147.9贾磊磊,袁智忠.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元命题及其理论主旨J.当代电影,2017(8):124-127.10习近平.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EB/OL.(2021-03-07)2022-03-08.http:/ T

38、ransformation and School Construc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Film Ethics in the DomainYUAN Zhi-zhong(Institut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and Moral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Since modern times,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of Chin

39、ese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ave been advancing in a difficult environment.On the whole,The research of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inly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namely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learning after the Opium War in 1840 and independent exploration.After the establishm

40、ent of the Republic ofChina in 1912,the awaken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exaltation of the banner of scienceand democracy;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especially since the 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

41、s entered a new era.Under thebackground of Four Self-confidence,it has been an exploration of basing itself on China and turning to localtheoretical resources.With the efforts of generations of scholars,Chinese academic research has graduallyembarked on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path of developmen

42、t.Chinese films are also bearing new academicfruits in the tide of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and school construction.Film ethics is a new interdisciplinarysubject which adapts to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national revival on the basis of academictransform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new era.It is a link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construction.I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Chinese film school.Key words:Academic Transformation;School Construction;Film Ethics(责编:谭本龙)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