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转化幼儿消极情绪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李锦芬
(雅安市名山区蒙阳镇幼儿园,四川 名山 625100)
摘要: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幼儿哭闹、“不听指挥”等让人头疼的事。幼儿的哭闹行为是消极情绪的表现,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我们该怎样转化幼儿消极情绪,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呢?本文通过两个真实故事的叙述,分析了幼儿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就教师如何用爱的方式转化幼儿消极情绪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消极情绪;爱;转化;幼儿健康
情绪是指个体对与自己生物的和社会的需要相联系的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整体性主观反应,有积极情绪(高兴、愉快、称心、满足等)和消极情绪(愤怒、忧伤、痛苦、害怕等)之分。发展心理学家曾指出,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积极的情绪能使幼儿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干扰幼儿的各种认知过程,不利于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转化消极情绪,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下面是笔者成功转化幼儿消极情绪的案例,呈现出来,与大家共勉。
作者简介:李锦芬,女,雅安市名山区蒙阳镇幼儿园教师。
事例一:
小班开学的第一天,孩子们饭后午睡,很多孩子在哭闹以后都睡着了。我正准备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突然又听到了哭泣的声音,我沿着哭声的方向找去,发现睡在靠墙边的一个男孩正在哭,他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偶尔还在颤抖,眼睛已经红了一大半。我轻轻地对他说:“别哭了,快睡觉吧!你的哭声会把别的小朋友吵醒的。”说完,我以为他会刹住车,可没想到,他仍然像刚才一样哭着。
“叫你别哭了,你还哭。再哭,你妈妈就不来接你了!”配班老师发火了。但是,他哭得更厉害,手不停地拍打着被子,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妈妈,妈妈,快来呀!”我的心微微一震,回想起儿时的我,第一天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不也哭的泣不成声吗?面对陌生的幼儿园,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我心中是多么恐惧,我是多么渴望有人能像爸爸妈妈那样爱我!眼前的尧尧不就是当年的我吗?刚才那些话无疑是给他雪上加霜,让他觉得幼儿园好可怕,老师好可怕呀!
我吸了一口气,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尧尧,你想妈妈了吧?没关系,想哭就哭吧。老师想妈妈的时候也会哭的。不过,你得小声一点,要不然会吵醒别的小朋友。哭吧,老师这儿有纸,我帮你擦眼泪!”我左手为他擦眼泪,右手轻轻地抚摸他的脸。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从小嘴巴里挤出了几个字:“老师,我这儿有纸!”多么可爱的孩子呀!我拉住他的小手,微笑着说:“没事,老师愿意为你擦眼泪!”我把他的手攥得紧紧的。说也奇怪,他的哭声越来越小,不一会儿就停止了。他把我的手拉到他的脸上来回地摩擦,他小小的脸蛋绽开了轻松和信任的微笑。我轻轻拍着他的身体,把嘴巴凑到他的耳边小声说:“睡吧,尧尧,老师会陪着你的。’’他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睡着了。他睡得那么香,那么甜!那个中午,我一直守在他的床边。
第二天一进午睡室,我就对尧尧说:“尧尧,今天还哭吗?老师还为你准备了纸哦!”那天的尧尧很安静,我一会儿又去看看他、摸摸他、亲亲他,很快他就睡着了。从此以后,尧尧就成了一个上幼儿园不哭不闹的孩子,非常可爱。
事例二:
刚走进教室,就听见配班老师在叹息:“哎,这个彤彤,太自由了,整天不坐在凳子上,就像凳子长了钉子一样,真拿她没办法!”
这时,彤彤正站在窗台旁,双手贴在窗户玻璃上,面朝窗外。我轻轻走过去,听见她嘴里嘀咕着:“奶奶,奶奶。”
哦,她在盼奶奶。于是,我蹲下来,搂着她:“彤彤,你在等奶奶?”她看了我一眼,没吭声。“奶奶应该在给彤彤买菜,做好吃的等彤彤回家吃。”我一边说,一边抬来椅子,放在她身后,“快坐下,李老师和你一起等奶奶。”她扭过身,突然,飞快地跑向教室门口,使劲拍打那扇红红的门,撕心裂肺地喊着:“开门!开门!”哦,原来配班老师将门关上了。我明白,这扇门是孩子心中唯一能与奶奶相见的通道,如今,这唯一的通道都给关闭了,她是多么失望,多么恐慌!我连忙几步跨过去,把门打开,抱起彤彤:“好彤彤,我们不关门,我们开着门等奶奶。”她终于点头了。我连忙说:“彤彤,我们出去看看奶奶来了没有。”(虽然我知道她的奶奶此刻不会来)她高兴地说:“好!”来到阳台上,我跟她一起注视着校门口。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彤彤仍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校门口。
“奶奶还没来。”彤彤有些失望。“奶奶做完事,一定会来的。”我摸摸她的头,轻声说,“彤彤,这里风大,我们回教室等奶奶吧。”彤彤说:“好,不关门。”我笑着说:“好的,不关门。”
回到教室,我抬一把椅子,让她坐下。她也给我搬来一把椅子,拽着我的衣角:“李老师,坐。”我和她坐在一起,认真地听着赵老师讲故事。她的小手紧紧地拉着我的大手……
以上两个案例,给我如下启示:
一.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幼儿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
案例中两个幼儿哭闹、不坐凳子的现象是恐惧、焦虑的消极情绪表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共有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幼儿才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案例中两个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安全、关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表现出恐惧、伤心、焦虑的消极情绪。
二.幼儿缺乏对情绪调控的方法,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
幼儿期是孩子情感关键期,时常会被强烈的情感所控制。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名幼儿都会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且年龄越小影响越大。有调查显示:62%的小班幼儿难以自动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只有经家长、老师的劝说后才能缓解。有12%的幼儿无论成人如何劝解,都会长时间闷闷不乐。在要求得不到满时,25%的幼儿会骂人、打人, 50%会生闷气。这一切都说明幼儿还不会正确、主动地克服消极情绪,需要依赖成人的帮助和指导。
三.爱是帮助幼儿转化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
爱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求。幼儿教师应为幼儿营造爱的氛围,让幼儿感受爱的温暖。
1、爱要接纳幼儿的一切。关系教育学的倡导者霍克斯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真诚的情感互动。”这要求教师要接纳幼儿的一切,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接纳他们的不同见解,甚至使他们的失误或错误。案例一中面对哭闹的尧尧,教师没有采取“高压政策”,责怪或恐吓他,而是顺应他的消极情绪,允许小声哭闹,宣泄情绪。教师的宽容换得了幼儿的信任,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爱要理解孩子,关心孩子。教师应主动走进幼儿的精神世界,用心观察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并给与支持。案例中老师通过解读幼儿的心灵,了解幼儿的需要,用一个简单的拥抱,一个甜美的微笑,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轻柔的抚摸,将爱传递给孩子,感化孩子的心灵,有效转化了孩子的消极情绪。
正因为老师能全身心地爱孩子,理解孩子,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才会逐渐地由害怕老师转化为信任老师,乐于把老师当朋友。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更能了解幼儿的情绪,及时帮助幼儿转化消极情绪,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同时,老师在实践中也找到了职业幸福感,与幼儿一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