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新人音版音乐教材九年级17册5单元月光教学资料)教学目标(一)喜欢以音乐的方式写景,感受体验中外音乐家借描写月光所抒发的感情。进一步产生探索音乐艺术与其他姐妹艺术如何表现朦胧美的愿望。(二)欣赏月光、春江花月夜、月夜,能够以其他艺术形式表现聆听后的感受体验,并根据个人的理解尝试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知道德彪西和刘天华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三)学习分析“鱼咬尾”、“换头合尾”等中国民乐传统的创作手法的表情作用。小组或个人能够用“鱼咬尾”的形式,创作8-16小节旋律。作品分析1背景材料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叫夕阳箫鼓。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18051864
2、)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被列入“江南派琵琶曲月”中。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 (约17361820)的传抄琵琶谱以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按照音乐标题理解,乐曲内容可能是描绘夕阳西下时,江面船上演奏箫鼓的情景。箫鼓,是我国古代用排箫、笳和鼓作为主奏乐器的一种音乐组合形式。1895年李芳园出版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将此曲收入集中,并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诗名“浔阳江头夜送客”而改名为“浔阳琵琶”,共有十段音乐,并在每段前都加有文字小标题。有人因此又称它“浔阳夜月”或“浔阳曲”。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且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定名为春江花月夜。中华
3、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较流行的合奏谱版本较多,这首乐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许多段落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也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形式灵活,演奏人数可多可少。乐队规模大的有数十人的,小型的用琵琶、二胡、洞箫三件乐器也可以演奏。外国报刊在评论我国中央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在法国演奏春江花月夜时写道:“台下听众静极了,大厅仿佛空无一人,瞬间的寂静,随之而起的是暴风雨般的掌声。”给予这首乐曲以极高的评价。中央音
4、乐学院民族乐团1979年8月在英国布伦东方音乐节上演奏春江花月夜时,只有十个人的乐队同样征服了西方观众,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这足以证明我国古典优秀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的崇高声誉。2乐曲分析春江花月夜全曲一般分为十段。人们遵循中国古曲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这些标题是:一、江楼钟鼓;二、月上东山;三、风回曲水;四、花影层叠;五、水云深际;六、渔歌晚唱;七、回澜拍岸;八、桡鸣远濑;九、欸乃归舟;十、尾声。以上是编者根据对乐曲内容的理解而设的,不宜机械地去寻求标题与音乐之间的具体联系。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
5、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乐曲的第一段“江楼钟鼓”是在节奏自由的引子之后进入的。由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接着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则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小舟泛江的醉人意境。在散音中引出了全曲的主导音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接着,出现了全曲的主要旋律。乐曲的第二段“月上东山”。变奏之一。将乐曲第一段的主题音调移高四度,以自由模进的手法使旋律向上引发,造成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了夜色朦胧、明月升空的景色。这段乐曲以“合尾”结束。乐曲第三段“风回曲水”。变奏之二。曲调的开始部分引入新的音调材料,旋律线的起伏增大,动力增强。最
6、后仍以“合尾”结束。乐曲第四段“花影层叠”。变奏之三。在6小节徐缓的曲调进行之后,由琵琶奏出四个快疾繁节的华彩乐句,使得气氛陡然起伏、焕然一新,与前面所表现的恬静意境形成鲜明对比,恰似一阵晚风吹拂,水中花影随风摇曳、纷乱层叠。乐曲“合尾”结束。乐曲第五段“水云深际”。变奏之四。运用主题的核心音调展开,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中间部分展开。音乐先在深厚的中低音区回旋,用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奏出,使人联想到江水波浪滚滚,连绵不断。忽而,出现琵琶用泛音奏出飘逸音响。随后,在乐队演奏的长音下,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声。这段音乐由不同音区、不同音色的对比,使人联想起天水共长,一望无际的江面的意境,使全曲情绪
7、由优美而转向壮阔。乐曲结束“合尾”处。乐曲第六段“渔歌晚唱”。变奏之五。前半段由箫吹奏出如歌的旋律并由核心音型作连续的下行模进,配以木鱼的敲击声,别具特色,使音乐更加生动风趣。接着乐队演奏速度加快,声势浩大,表达了渔人们愉快归来的心情。乐曲以“合尾结束。乐曲第七段“回澜拍岸”。变奏之六。琵琶弹奏一连串快速模进音型,然后由乐队全奏,犹如群舟竞归,回澜击拍江岸。乐曲以“合尾”结束。乐曲第八段“桡鸣远濑”,第九段“欸及归舟”。变奏之七、八。都是对划船摇橹的声响和动态的描写。其中第九段“欸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乐器由少而多,逐一加入,使得曲调紧凑有力,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
8、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以后便转“尾声”。乐曲第十段“尾声”。音乐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缅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轻轻的一声锣音,使人们感觉到音乐的结束。由于乐谱有多种版本,演奏又有多种处理,如有的乐谱把引子划入音乐的第一段;有的演奏时删去第三段、第八段等,因此,要根据实际音响进行欣赏。本教材旋律谱是根据罗忠镕所编谱的音响由张立德记谱整理的,仅供参考。教学建议(一)本单元以“月光”为题,集中地选取了几首有代表性的中学生能接受的中外与月亮、月光有关的名曲,其意图在于使学生感受
9、体验音乐中朦胧的意境,引起对宁静月光、月色的联翩浮想。以月为题的音乐作品,在欧洲,德彪西的钢琴曲属著名作品,它具有印象主义的特色。这首乐曲不但有精美的旋律,多样的节奏,更有细腻无比的和声色彩变化,描绘了一幅月色迷茫,景色朦胧的画面。这种对朦胧的感受体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如果硬要将其具体化,美感就会悄然离去。同样,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也是一部传世之作。它虽有十个小标题,但学习时却不可望文生义,它们只是为感受体验音乐提供了方便。刘天华先生的月夜,可以说有“情在词外”“言在意外”之意,它既写了月亮,又抒发了个人的感情。而塔塔尔族民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应当说是一首旋律优美、忧伤,以物达意,借月咏愁,抒发
10、伤感哀怨之情的代表作品。通过上述音乐作品学习,可以引起学生对标题性的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对音乐与姐妹艺术文学、绘画等有进一步学习了解的愿望。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中不可平均使用力量。例如可以以德彪西的月光为重点,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在课上聆听分析;以对比的方法聆听春江花月夜和月夜,也可以将其中一首作品让学生自己在课下独立聆听,在课上共同讨论分析;歌曲可以在听中学唱;或者把整个单元交给学生,自己设计以“月”为题的综合性艺术活动。(二)欣赏春江花月夜,可以先唱音乐主题,熟悉其结尾部分,然后在聆听时引导其关注每段音乐与主题音调之间的关系,它们是怎样变化展开的、又是怎样统一的?哪些段落结束时“合尾”,哪几段没有“合尾”?同时要引导学生透过这种现象体会“每段音乐在发展变化后,往往用一个共同的素材作为小段落的合尾,把全曲贯穿起来”的作用。它“表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上的欣赏习惯和运用特点,在宁静中不断有新的表现和流动,这个流动又淹没在中庸与典雅的秀美之中”(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相关资源民乐合奏版音频下载童声合唱版音频下载合唱版伴奏下载查看伴奏查看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