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爱上听故事的孩子
故事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把孩子们引向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幻想和诗情的世界,使孩子在陌生的世界中翱翔。孩子们带着求知的渴望,带着对世界的惊奇,带着数不清的疑问,认真地探索生活的奥妙。故事活跃着孩子们的思维,启迪了孩子,让孩子丰富了词汇,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也让孩子懂得许多知识和道理。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当我们在进行故事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不同的孩子对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刚开始能听一会,但很快就被其它事物所吸引;有的则东张西望,游离于故事之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情况呢?分析这样的情况,教师的反思往往停留在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指向上,认为是孩子注意集中能力的差别或者是对故事内容是否感兴趣造成的,很少有人会去进一步思考:这种差别和不同是怎么形成的。
松居直先生认为,爱听故事的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不光光是听到,他还看到。“故事的情境,清晰地形成画面(形象),在他们的心里,有如观看了一部短电影。这些孩子听故事时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脸和嘴角,然而他们看到的并不是老师的脸,而是心中放映的故事的电影。”也就是说,老师的有声语言在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已经转化
成具体形象的画面,这种转化需要凭借一定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理解力。
反之,对于听不进故事的孩子,松居直先生认为“是因为没有在心中想象故事、把它们变成画的能力。”这样的孩子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空空的一片,他们无法凭借听到的词语想象出相应的事物或画面,所以再好听的故事,再优
美的词汇,也不能把孩子带入到故事中,他们只能去关注其他事物,游离在故事之外,不是他们不想进入,而是他们无法进入。
而那些听了一半失去兴趣的,松居直先生又是这样分析的,他认为这样的孩子是由于不能理解其中的一个情境或片断,中断了对故事的想象而无法继续,“就像看电影的
时候胶片断了一样。胶片断了,没有办法,孩子只好看其它映入眼帘的东西。”松居直先生用浅显的比喻,为我们分析和揭示了孩子为什么不爱听故事的原因,让我们知道为何相同的故事对于不同的孩子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也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故事教学,让孩子爱听故事,听懂故事。
我认为,开展故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曾具备独立阅读能力之前,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来帮助孩子感受文学作品,并在这过程中丰富幼儿的词汇,增强幼儿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这一目的指导下开展的故事教学是一种愉悦的教学,它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快乐的,积极的。因此当孩子表现出不喜欢甚至厌倦时,故事教学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这时何不允许幼儿选择离开或选择从事他们喜欢的活动。但我们的老师却常常被预设的教学环节所束缚,一遍遍用鼓励、榜样甚至是批评和训斥强拉住孩子已经游离的思维,似乎一定要将故事讲完将问题提完才算是圆满完成教学。其实当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时,我们更多是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目的,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不爱听”,寻找出原因后再加以改进,在下次故事课上努力做到
能吸引孩子,让孩子“爱听”。
同时我们也发现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几乎是生活在一个童话的世界里。在他们的认知领域中,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像人一样会思维、会说话,以致有的小孩子遇到了困难会毫不犹豫地喊道:“小白兔,快来帮忙啊!”“大公鸡,你快告诉我妈妈呀!”当然,童话的存在自然有其重要意义。但是,如果一味强调这样的认知方式,对孩子的现实生活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据一位学者调查,在问到“乌龟和兔子赛跑谁赢了”时,我国的大多数孩子都会说当然是乌龟赢了,因为他们都很熟悉《龟兔赛跑》的故事;而美国的孩子却说,当然是兔子,乌龟怎么可能赢呢?这就是教育的差别。实质上,敏捷的兔子骄傲自满,笨拙的乌龟勤奋不懈,这只是寓言里的想像,没有必然性。而兔子跑得比乌龟快,却是很显然的科学常识。 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让孩子分清童话世界和现实,想象与科学实际,也是我们在故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总之,故事教学是幼儿园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教学形式,但它的有效基于孩子对故事的喜爱。让我们每位幼儿教师都来研究故事教学吧,研究如何使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讲故事,从而为今后的阅读打下基础。让我们用生动、活泼、有趣、直观,好听的讲故事形式教育幼儿,让幼儿凭借故事提供的线索,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通道,从而使天性得到培养和开发,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