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 课 堂 多 一 份 从 容近日,新版电视剧水浒传正在各大卫视热播,各英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个人物都有一段刻骨的经历。然独对剧中军师吴用印象深刻,每遇大战前军师所表现的从容、镇定,颇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战于千里之外”的将才,卧龙风采展露无遗。出于教师职业的本能,我不由得想到了老师、课堂和教学。如果将课堂比作战场,那我们的很多老师就缺少吴军师的那份淡定与从容。笔者在一所镇中心小学任教,由于每个学年教师的调动比较频繁,接触年轻教师的机会就多。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手段纷繁多样,教学方法变化多。课堂上又是开火车,又是找朋友;一会儿集体朗读,一会儿男女生对读。师生忙得不亦
2、乐乎,课堂气氛颇显热闹。可学生读错了、读漏了,添字了,教师却基本未予理睬,顶多说一句“要注意!”,便匆匆而过,进入下一环节。一节课所设计的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留给学生思索回味的时间远远不够,犹如走马观花。这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渴望将自己学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一下子运用于课堂。但经验不足,需要磨练,这种现象在公开及研究课中就更加普遍。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老教师甚至是名教师在公开教学中也经常为教而教,不敢稍越雷池、随机应变。生怕某个环节的变化会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完不成教案中预设的教学内容,也就无法将一节行云流水、完美无缺的课展现给听者。如果说年轻老师的教法是处于摸
3、索阶段、是无知的话,那他们的教法就是不敢。归根究底,这些课都不是为学生而教的,而是表演给听课老师和评委看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的,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为目标。课堂教学到底为谁?学生!一节语文课,上完教案中预设的教学内容并不能认为真正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课上完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仍在原地踏步,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再流畅也是毫无教学效果可言。反之,虽然预设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但学生学有所得,有所感悟和收获,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但在公开课中有几个老师能真正放得开,真正撇开外围因素,为学生的
4、学而教呢?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平时教学中的最原生态的课堂颇值得提倡。正因如此,我以为,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多向吴军师学习,让课堂多一份淡定、多一份从容。那么,怎样构建从容的课堂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让学生从容地读一会儿。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通过读,学生具有了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阅读就是自由的梦。”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将读当作一种手段。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提了不少问题:“读课文第1自然段,黄山奇松给你怎样印象?”“读
5、第2自然段,思考本段重点介绍了黄山哪几棵奇松?”“读课文,找出文中写黄山奇松奇特的句子,大声朗读。”很显然,在这里学生的读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寻找答案的手段。让学生从容地读一会儿,就是摒弃外在因素的干扰,关注读的本身,创造纯净的阅读环境,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读好、读透、读到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语感;精读课文,读中感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深化语言。钱理群教授曾说:“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反复朗读、吟读、诵读,披文入情,就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心气相融,达至“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荷花一课,其中读的环节的教学可谓精彩。初读激趣,触发语感,进入语境;充
6、分诵读,激活语感,揣摩思路;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多元品读,积淀语感。最后,王老师用课件播放荷花图片,让学生掩上课本,对荷花展开描述。这就是一个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积累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王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从容的阅读环境,在这样宽松的阅读情境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让学生从容地想一会儿。“学而不思则罔,-”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已成为全社会人们的共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或研究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容不得学生思考,不敢也不愿让学生从容地想一会儿。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闹
7、”的课堂,他们害怕这种因思考而造成的冷场,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外部效应。其实潜心思考看似冷场,实则这是一个蓄势待发的过程,能引发学生认识的质的变化。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和课堂中的教学契机,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从容地想一会儿。让学生从容地想一会儿,就是在课堂上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静静地想,没有时间上的羁绊。笔者今年授五年级语文课,在上变色龙一课时,就变色龙捕捉食物的段落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变色龙捕捉食物的过程”,没有孩子发言。但我并没有着急而草草收场,而是继续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终于有个孩子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没想到他的答案却让人大感意外:“老师,变色
8、龙是用舌头捕捉食物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再让答错的学生继续答题,而采用换人的方法,马上让其他学生来答,直到得到老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为止。很显然,在新课程理念下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合适的。因此,面对如此离题的答案,我没有搪塞了事,而是耐心地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根据情况强调问题中的词语“过程”。老师的耐心终于换来了精彩的回答,学生感受到了变色龙捕捉食物时的“快而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升了一大步,这不就是让学生从容地想一会儿的效应吗?让学生从容地写一会儿。小学语文理事长崔峦老师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
9、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这里所说的“写”专指课堂练笔。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课堂小练笔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笔者发现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练笔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堂小练笔往往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还不能成为常态。,呈现一种较低的教学层面。有的授课老师布置完练笔不过稍许,便因为顾虑教学时间等原因让学生停笔交流,基础牢、善表达的学生固然能完成,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小练笔只是成了课堂中的一个摆设,无实际意义。有的老师虽然没有让学生停笔,但还是因为时间上的顾虑,发现有个别学生写好了便马上让其读给其他同学听,这就在无形中限制了其他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其思维能
10、力的拓展。也有的老师仅仅将小练笔作为公开教学中的一个能动的调节环节,以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让学生从容地写一会儿,就是在课堂上给足学生练笔的时间。课堂教学中的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小练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光要组织引导学生写,还要花大时间进行交流点评,挖掘出优点,发现不足,交流修改的意见。要做到时间上到位,一次练笔一次收获。笔者曾聆听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葡萄沟,其中的小练笔设计可谓独到。新课教学结束,教师引导学生动动笔,把对葡萄沟之行的感受写下来。此环节既是对课文的总体认识,又是感悟、交际的训练。由于给足了学生练笔的时间,大部分孩子完成得都非常好。完成之后,老师又让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读,边读边改,边改边体会,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老师们,宁静而修远,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份从容吧!(小学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