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研究——以双钢琴《川剧集锦》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9584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研究——以双钢琴《川剧集锦》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研究——以双钢琴《川剧集锦》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研究——以双钢琴《川剧集锦》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研究以双钢琴川剧集锦为例丁彦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四川成都610021摘要: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之一。其丰富多样的声腔艺术、独一无二的身段技艺更是值得大力推广和传承的文化艺术瑰宝。双钢琴作品川剧集锦立足于传统川剧,用双钢琴这一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川剧文化的传承、演绎与创新。文章以川剧集锦的融合创新为切入点,从传统戏剧发展、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历史局限、空间辖制和传播困境出发,对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探讨可行的跨界传播方式,使川剧的艺术生命力得到继承、发扬和延续。关键词:

2、川剧;跨界传播;跨文化发展;川剧集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62;J64;J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05(2023)04009207doi: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11ResearchontheInterdisciplinaryCommunicationandCross-culturalDevelopmentofSichuanOperaACaseStudyoftheDualPianoPerformanceThe Photomontage of Sichuan OperaDINGYan-huaDepartment of Piano

3、,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hengdu,Sichuan,610021,ChinaAbstract:Asoneoftheearlies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inChina,SichuanOperastandsasahighlyrepresentativeformoftra-ditionaldrama.Itsextensivevocalartanddistinctivephysicaltechniquesserveasinvaluableculturaltreasuresthatwarrantactivepro-motiona

4、ndpreservation.BuildinguponthefoundationsoftraditionalSichuanOpera,thedualpianocompositionThe Photomontage ofSichuan Operaseekstocarryforward,interpret,andinnovatetheSichuanOperaculturethroughtheuniqueartisticexpressionofdualpianos.ThisarticlefocusesonthefusionandinnovationpresentedinThe Photomontag

5、e of Sichuan Operatodelveintothecross-bor-dercommunicationandcross-culturaldevelopmentofSichuanOpera.Addressingthehistoricallimitations,spatialconstraints,anddis-seminationchallengesthathinderthepreserv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heobjectiveistoexplorefeasiblemethodsofcross-bordercommunicatio

6、nbyexaminingsuccessfulcross-borderinitiatives.Bydoingso,theaimistoguaranteethecontinuousartisticvi-talityofSichuanoperathroughitsinheritance,promo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收稿日期:20230414基金项目:四川省学校艺术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音乐启蒙教学实训研究”(项目编号:QWL2310101)。作者简介:丁彦华,女,副教授,主要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中西文化交流及音乐美学研究。引用格式:丁彦华.川剧的跨界传播与

7、跨文化发展研究以双钢琴川剧集锦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4):9298.第 42卷第 4 期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7月Vol.42,No.4JournalofXihua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Jul.2023Keywords:SichuanOpera;interdisciplinary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development;The Photomontage of Sichuan Opera;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近年来,戏曲艺术

8、跨界传播逐渐兴起,这种传播形式在丰富大众文娱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戏曲艺术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发展,实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所谓跨界传播,指的是打破原有行业的界限,寻求多维度、多取向的信息交流活动。随着我国文化产业迈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戏曲产业也呈现出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态势,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数字媒体时代,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及手段优势、充分发挥数字化传播功效,对于积极探索戏曲跨界传播新途径,在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求同存异中谋求跨文化融合发展,促进戏曲艺术向大众传播、向更广阔领域传播、向全世界传播,实现文化共享大有裨益。笔者从 2019 年受邀作为主奏之一,完成了由四川音乐学院宋名筑

9、教授担纲创作的委约作品川剧集锦的全球首演。在为期三年的创排修改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川剧在其悠久的传播发展长河中顽强且坚韧的生命力1。川剧集锦将川剧中的高腔、胡琴、弹戏、昆腔、灯戏以及吹打乐中各要素进行融揉创新,使原始纯朴的单线条旋律与现代纵向结构复杂的音集、各种数列技术以及多调性相结合2,这种表演形式将川剧浓郁的地方风格和现代音乐的特点有机结合,更具新意。通过双钢琴与川剧的结合,以一种镜像延伸形态赋予传统戏剧新的生命力,使其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更具传播性和兼容性,帮助川剧这种承载中华文明的艺术形式得以更好地延续、传承和创新。一、川剧的发展现状与传播面临的难题(一)宽历史与窄地域并存川剧作为中国

10、传统戏剧之一,历史悠久,在戏曲界享有盛名,甚至有“川剧乃戏曲资料剧种”之说。无论是以清代乾隆年间“移民填四川”作为川剧融合的背景,还是本土资料里从宋代开始的关于“巴歌”“川腔”“川调”的零星记载,其发展都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是,作为典型地方剧种的川剧,其传播普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受“上下南北四条河”的地域限制,川剧主要在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汉话省份传播。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尤其是沿“上下南北四条河”发展的川剧流派,其地域传播的复杂性与难度则更加显著。(二)受众有限,人才式微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巴蜀文化和戏曲形式结合的产物,川剧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经历过高速发展的兴盛时期也难

11、免迎来式微之时。当前川剧发展的人才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传统剧目后继无人。“根正才能苗红”的传承发展理念导致很多传统剧目无法接受来自时代创新的呼唤,“叫好与卖座”常常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悖论,台上扮着的和台下看着的,年轻面孔极少。“蜀戏冠天下”的辉煌一路走来,川剧从业者数量虽多,但真正洞悉川剧内涵的却十分有限。其次,传统剧团的凋敝。近年来,受多方因素影响,在剧团制式方面,除省一级川剧院团仍保持原有建制外,多数地市级川剧团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制、转向3,全省县级剧团几乎归零。川剧表演场次锐减,整个行业大幅萎缩,而川剧的受众人群以中老年票友居多,观众数量有减无增。最后,川剧演员收入低微,生存

12、艰难。当前一个普通民间剧场,一下午四场剧目,票价仅在50元左右,利润微薄,剧团支付演出场地费用都十分困难。演员的收入更是低微,成都市中心某剧团川剧演员平均收入四千元左右,而周边尚存的县市级剧团演员一个月可能只有一千多元收入。川剧演员生存艰难是川剧人才、创作大幅减少,青黄不接的重要原因。(三)途径匮乏,发展脱节川剧目前难以广泛传播与其目前基础演出内容、表演形式、传播渠道等与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风范第4期丁彦华: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研究93与潮流趋势不相吻合有着莫大关系。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接触多样文化的渠道增多,加之现代生活压力大、节奏快,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倾向多为易接受的“

13、短平快”。川剧虽然内涵博大精深,但主要表现形式依然为长时段的舞台表演,且内容多为传统剧情,和当代生活匹配度不高,年轻群体普遍兴致不浓,导致川剧市场适应性越来越差。(四)精粹流失,明珠蒙尘作为几百年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川剧虽然凭借其酣畅淋漓的表演风格、亦雅亦俗的艺术气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但在现代多元化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下显得颇具劣势。特别是近年在剧团收入锐减、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传统剧目资料和装台设施缺乏完善的保护和修缮而濒临消失;经典剧目又因人才流失、无法传承而难以为继,最终造成了川剧新剧缺、老剧弱的生存劣势。加上川剧中变脸、滚灯、吐火等颇具舞台效果的表现形式已经被现代舞台多番上演,

14、观众对传统川剧产生审美疲劳。原有的精粹不再、又无新的艺术亮点出现,维护原有观众群体都已力不从心,更难吸引更多新的受众的关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与受众需求下,除了依靠外部资金、政策等的扶持外,亟须构建一条自洽且可持续发展的传播生态链,才可实现川剧的有效传播与长效传承。而要完成这一宏大的工程,则需要从根源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剧种自身发展目标的规划,并确保其实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二、川剧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的思路与方向(一)打破瓶颈,拓土开疆前文中提到沿“上下南北四条河”发展的川剧,地域特征显著。为了打破地域性温床效应,使川剧成为巴蜀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

15、始,中共四川省委提出了“振兴川剧”的口号,在此后的四十年间,川剧人秉承着“保护、继承、改革、创新”新八字方针,积极拓展勇于实践,从定点剧场传演到各地进行巡演,从面对面到隔空同观,借助数字化传播的实时性、互动性使川剧有了全球同步的“空中剧场”,让海内外更多观众有机会和川剧深入接触,共同感受和体悟川剧之美。近年来,面向海外受众创作的川剧镜花缘,在中方和外方导演的不懈努力下,既保留了川剧虚拟空间的艺术特点,又兼顾了西方观众的审美逻辑,将现代话剧舞台制式与莎士比亚戏剧的叙事技法相融合4,把川剧独有的“变脸”“吐火”“水袖”等表演绝技通过人物塑造一一展现,加上大量用实景的透明幕布、纱帘结合光影,打造出一

16、部写意中国山水画映衬下的新式川剧。此剧不仅在欧洲近 4 个月的巡演中引发热烈反响,在国内网络平台的点播率同样创下新高,在传统非遗戏剧因特殊原因无法进行线下演出的特殊时期,借助数字化先进传播手段,仍能实现无差别传输。古老川剧与西方歌剧,在不同艺术维度的相互碰撞,经过跨国别艺术机构的合作,融合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最终使得镜花缘成为川剧进入海外市场的成功案例。(二)优势互补,精益求精降低戏剧的欣赏门槛,让戏剧走进生活、贴近大众是戏剧跨界传播的要义所在。早在 2008 年,四川省乐山市川剧团就用一种“川派”幽默的形式将电视轻喜剧武林外传的经典桥段加以戏剧改编,主创团队在保留剧本框架的基础上丰富了人物个性

17、,为角色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原剧中辛辣的讽刺、深刻的批判、江湖的侠义以及人性的明暗诠释出了独特的风味,把观众从之前的川剧迷拓展到全国的大众群体。因此不难看出,“出新品,出精品”是新一代川剧人需要为之奉献的六字箴言。(三)欲善其事,先利其器随着我国戏曲产业的日益发展,戏曲的传播渠道更加丰富,跨界传播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新媒体、新手段的广泛运用,戏曲跨界传播不再局限于内容与方式,更拓展到了媒介、渠道与平台94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间。例如在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搜索“川剧”这一关键词,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名家院团分享着剧目的戏里戏外,台前幕后;而在用户群体更加年轻化的小

18、红书等平台,则能看到戏曲文化未来的生力军,爱好国风戏韵的青少年们纷纷拿起自己手中的乐器创作改编跨越时空的戏曲唱段,甚至许多用户早已自发地成为了川剧艺术的传承者、传播者与创新者,将许多传统剧目在现代乐器上演绎出新的韵味,为传统曲艺的“出海”筑起新港湾。新的数字传播平台,其交互性、即时性、趣味性为川剧非遗的跨界传播赋予了新的驱动力。以短视频平台为例,优质的原创内容被推送给潜在的川剧爱好者们,川剧爱好者们通过点击、转发、评论等互动模式建立起新的虚拟兴趣社群,沉降曲艺欣赏门槛,浓缩内容承载密度,以此聚合创作者与受众的审美趣味,进而实现二次创作,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这样的良性互动与传播符合时代的审美特征

19、:用现代技法与手段诠释经典中国旋律,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观众对作品的热情,让观众更好地体验非遗戏剧的魅力,让川剧文化在跨界传播的多样性中找到合适的创新形式,进而赋予崭新的韵味声腔和美学体验。央视曾联合国家话剧院推出了一档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形式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邀请知名演员演绎历史名人,用戏剧的形式再现中国悠久历史。上海戏剧学院五位 00 后女生以传统戏曲的戏腔演绎古风流行歌曲,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大量粉丝,单曲探窗播放量超过 5000 万,被称为“上戏 416 女团”,以上都是较为成功的戏剧跨界传播案例。在文化自信、国潮大火的今天,如何让更多的90 后、00 后参与到川剧传播并成长为

20、川剧传播新力军,用更贴近时代的方式进行多样横向推广,在承袭古老传统中不断推陈出新,既有“曲高,和者众”的传袭,又能保持川剧长久的艺术生命力5。(四)中西交融,焕然新生2019年,笔者的一位美国钢琴家兼作曲家友人在亲历了成都宽窄巷子川剧快闪现场后大为震撼,立誓要在不久的将来旅居四川,创作一部“川”Opera。由此可见,当下跨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或多种形式的组合对接,更多的则是以对方创意、创新为己用,成为自身发展的驱动力的更深层融合。对于川剧与西洋乐的碰撞融合,是完全可以“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川剧配器中民乐和西洋乐的跨界、中西方音乐创作手法的跨界、不同剧种音乐间的跨界,同样成为戏曲兼容创

21、新的重要方面6。川剧本身表现手法灵活多变、亦雅亦俗,内容真实细腻,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作为戏曲本身就有较好的传唱度。另外,在川剧配器中本就有二胡、板胡、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的身影,在其中加入管弦乐队,可以使得演奏本身呈现出更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更为震撼的视听效果,让川剧在新时期的土壤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2009 年,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先生和中国戏剧最高奖“三度梅”获得者沈铁梅女士合作的川剧交响乐衲袄青红,被文化和旅游部定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曲目。衲袄青红源取自川剧高腔曲牌红衲袄青衲袄,题为川剧青衣、帮腔、锣鼓与管弦乐队而作,讲述了杨玉环、王昭君两大美人的人生故事,也缩影出盛唐、强汉

22、的时代印记。作品在保留川剧原生态唱腔的基础上,突破性地将现代交响乐融入川剧高腔,寓意深而波度广,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音乐艺术的一次精彩对话,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交响乐中注入传统川剧元素的大型音乐作品。三、川剧与钢琴作品的跨界探索与创新融合(一)两台钢琴一出戏的川剧集锦川剧集锦撷取了川剧中极具代表性的戏曲元素,创作出一目了然的标题音乐段落即“开场闹台,三吹三打”的“开场锣鼓”“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物上场”“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戏剧场面”“嬉笑喜乐形于色”的“灯戏”以及“歌舞升平,皆大欢喜”的“大团圆”7。作品有选择性地将传统戏曲音乐与现第4期丁彦华: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研究95代

23、作曲手法重新组合、精心编排,这种交汇式的创作使得戏曲音乐的精华部分被不断选择、发掘,为双钢琴作品本身提升了不同于西方乐曲的民族辨识度;同时也在作品中呈现出了技艺大胆精湛、语言诙谐幽默等生动的川剧文化特点,让观众能够在欣赏戏曲艺术作品的同时穿越时空,感受属于川剧的历史风味,体悟民生悲欢。开篇的双钢琴全奏主题气势磅礴地渲染出川剧舞台上“开场锣鼓”的恢宏与热闹。该主题涵盖了七个八度音区,基本覆盖整个钢琴音域,并且由两种音乐形象迥然的核心要素组合而成,“吹奏乐”与“打击乐”形象跃然眼前。热闹的开场锣鼓打完,随之而来的便是人物的登场。川剧集锦第二幕便是一幅剧中人物陆续迈着台步、推着戏衫款款登场的舞台画面

24、。为了能用音乐贴切形象地表现出这一场景,作曲家采用赋格曲的写作手法以期达到了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听觉艺术效果。川剧胡琴声腔中颇为有特色的“西皮慢二流之五鸡头”与“二黄一字”在这一音乐主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五鸡头”是西皮慢二流唱腔当中的一句专腔,凡唱五鸡头专腔的二流唱腔,速度都十分平缓,性情舒展、派致潇洒,适用于剧中人物闲庭信步、容止若思等舞台表现;“二黄一字”作为川剧胡琴声腔中的主要板式唱腔之一,情绪笃实敦厚,节奏松弛流畅,具有极强的抒情性,能最大程度渲染衬托人物性格。伴随着舞台剧情的发展,带有冲突性的“戏剧场面”在川剧弹戏中非常富有个性的“二流”板音乐中亮眼呈现。弹戏虽沿袭了陕西秦腔刚

25、烈、遒劲的特色,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所“川化”。既蕴含了原有“刚”的成分,又融入了适应巴蜀人民欣赏情趣的“柔”的色彩。其中“二流”是川剧弹戏中最具有个性特色的一种音乐形态,它既可速如行云流水,也可缓似回廊踱月,具有极强的戏剧张力,引人入胜。进入到载歌载舞的灯戏主题后,作曲家则选取了一支表演中常用的器乐曲牌双花月进行衍生发展,意在刻画出一幕灯戏般的舞台歌舞场景。该曲牌拥有极具个性的乐汇,曲调清新明朗又不失英气。在川剧集锦的尾声段落,作曲家再次使用“开场锣鼓”的核心素材,将其进行不同音域和速度的组装,通过更具交响化的“拳奏”营造键盘乐器独有的力度变化,达到类似于“幺台锣鼓”的艺术效果。音乐首尾呼应,

26、琴音戏声绕梁不绝。(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下,放眼世界,钢琴作品仍然以西方民族音乐为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如何“充满诚意与美感”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地本土音乐的精华,运用新的手法与演奏技术进行创新性融合仍是创作者和演奏者的一大探索命题。而在川剧集锦中,这样的创作新意几乎无处不在,有代表性的如下:一是双钢琴对于“吹奏乐”形象与“打击乐”形象的音色模仿;二是斐波拉西数列递减的拍点模进+反向线性主题和声关系,“对称线性结构”的运用;三是“武昆套打”,音乐范畴延伸至历史人文,诠释“派”的巴蜀文化内涵;四是川剧胡琴声腔“西皮慢二流之五鸡头”和“二黄一字”在双钢琴声部中的穿插

27、运用;五是弹戏二流的“唱”(唱腔)、“拉”(过门和伴奏)、“打”(锣鼓)三位一体的完美展现。对于作品本身而言,这样的演奏形式直接生动,能够让观众在作品中感受到属于川剧集锦的魅力与艺术特点。对于川剧的传承与发展来说,这样的创新之意同样能够为川剧的更多元形式带来一定的思考价值:创新是一种“借力”,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时间的沉淀,一直停留在文化本身的发展形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有限的,如果文化不以更多创新的形式出现在艺术舞台,便会让观众产生一种束缚感,尤其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束缚感会被放大。川剧要实现跨界融合发展与跨文化传播,就要实现对剧本、唱腔、表演、舞台、演奏形式、布景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呈现川剧

28、集锦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够让热爱川剧的老一辈票友,秉有感怀之情、传承之念;同时也吸引年轻人来体验这种新颖多元的戏曲音乐96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形式。这种基于新载体的传统戏剧作品,更具有传承意义,也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跨界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构建起通行畅达的桥梁。(三)兼收并蓄,固本求新带有戏曲元素的中国钢琴作品往往是围绕一种类型的戏曲特质,运用新的手法与演奏技术进行的创新性融合。英国学术期刊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 2007 年第 26 期出版的专刊中国与西方:一种新音乐的诞生,从一批饮誉世界乐坛的华裔作曲家创作的角度,敏锐地捕捉到“中西碰撞

29、”的核心,即中西方音乐的相遇是否可取,是否可行,是否可持续。例如在川剧集锦中,作品突破了中国传统单音体系思维,将中国核心音调元素融入多声部线条中。复音思维特征的创作在川剧集锦中比比皆是,运用赋格异质主题典型特点“个性的头和削弱的尾”,配合以多种演奏技法,使音色不受限于钢琴音响,呈现出别样的灵动与自然。事实上,不仅仅是从川剧的角度进行考量,对于戏曲界的其他文化形式来说,“跨界”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戏曲文化艺术本身创造价值,并使之扎根于民、惠之于民。因此,如果将跨界仅仅局限于对川剧创意的满足和复制,那么这样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对于川剧本身就没有意义和价值可言。跨界的功能是对川剧内涵进行挖掘

30、,发掘新的价值点,为川剧文化本身创造出新的价值模式。例如在川剧集锦中通过双钢琴的演奏形式,实现音乐表现形式上的跨界,作品本身在沿袭前人创作理念和手法的同时,在创新性及表达功能的生动性上显著提升,其文化艺术价值跨越了国界。新的载体带来了新的受众群体,勾连起新时代的故事及人物,在国际舞台上搭建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满足观众观感享受的同时,实现了戏剧的艺术欣赏与观念传播的双层次功能。(四)适地而生,因时而变戏曲与钢琴在创作中相互碰撞,一东一西,一中一洋,好像互不相融实则暗有灵犀,两相结合后,以一种镜像即对方艺术形态的延伸形式出现,给音乐世界里,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亮色。然而,当下对于传统川剧与经典

31、钢琴的结合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戏曲与钢琴演奏结合的广度、深度和维度仍然具有相当局限性8。在如何更好地将戏曲特色节奏、唱腔和钢琴演奏的曲调、节拍和音色等相结合方面更有待深入探索。无论是以何处汇何方,都希望两者相加大于二而非重叠为一,不仅仅是让钢琴演奏在戏曲中作为“调味剂”,抑或将戏曲生硬搬入演奏中产生“哗众取宠”之效。不为跨界而僭越,不为融合而消亡,不为创新而失去分寸,方能保存川剧艺术的独有特性与精髓。在探索戏曲与钢琴跨界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也需持有明晰的认识,即川剧不可能如同她曾有过的那样普及与辉煌,但也不会像人们担忧的那样轻易消亡。“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明皇抚琴的余音似乎还未从梨园

32、中散去,转眼却已过千年,中国戏曲有过曾经的繁荣辉煌,而现今将川剧与钢琴艺术相吸纳、同构的路途也同样任重且道远。结语(一)博采众长,进而有为凝聚和积淀了四川人艺术价值观的川剧始终秉持着开放兼容、与时俱进的品格,不断在传统曲艺的雄关漫道之间上下求索。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川剧的跨界传播定将迎来新的机遇: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形式的跨时空、地域传播;利用数字化传播技术实现艺术载体的共享与创造;顺应审美更迭的戏曲文化想象与感受;更加便捷有效的推广与宣传非遗传承;世界文化交互大潮产生的多样化艺术形式融合选择以上种种,都是川剧走向更大舞台、吸引更多受众群体、尝试更多元发展路径的一种努力,它是川剧发展史上必然发生也

33、必须推进的艺术创新方式。无论川剧以怎样的跨界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其经过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形式沉淀而成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魅力都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愈发会通过与不同第4期丁彦华: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研究97文化艺术形式的兼容并蓄,展现出属于川剧的五彩斑斓,焕发出更蓬勃的文化生命力,让作品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二)写意传神,古韵今音已故川剧著名导演谢平安先生总结毕其一生的艺术实践,对川剧的发展之路归纳出 12字箴言:“背靠传统,立足现代,面向未来”。他认为在川剧的传承发展中,“要抓住戏曲最为本质的美学观念写意传神”,同时强调,“传统戏曲不能吃老本抱残守缺,要把传统重新组合

34、,赋予作品现代气息,做到老戏新演”“要用现代审美去激活传统艺术的优秀潜质,使旧戏产生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双钢琴川剧集锦呈现的艺术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参考范本:在跨界传播的实践过程中,应在借鉴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与手段上,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新媒体工具为载体,拓展内容广度,挖掘传播潜力,传承非遗文化内核。正如新时代美好生活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川剧之古韵与钢琴之今音的结合,其美学品格、艺术内涵及思想意蕴的构建融合,赋予了川剧新的生命力,让这承载人类文明的艺术形式延续、传承和创新,继续在历史舞台上绽放璀璨光芒。(三)拓路鼎新,多元共进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体现出川剧艺术本体的变革、顺应

35、时代的求新,也蕴藏着创作者与从业者的追求与智慧。相信川剧艺术在其文化内涵的极大丰富下,在多元化数字传播的进程中,遵循艺术本质规律,不断进行创造、修改和转化,将文化传播转化为文化共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永新永动的文化自信之源,最终实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长远目标。参考文献:宋名筑.宋名筑室内乐作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1李姝.当代四川交响音乐及室内乐发展概况J.音乐探索,2001(3):1723.2王娟.当代川剧传承发展与生态链建设研究J.四川戏剧,2019,229(9):8087.3高山湖.川剧的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4王萍,刘芳冰.在“跨界”中拓展:川剧传播普及理念新探J.四川戏剧,2020,241(9):5255.5彭潮溢.川剧改革之功臣致敬百岁导演夏阳J.中国戏剧,2022,777(2):4042.6宋名筑.管乐合奏曲川剧杂吹的作曲技法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9(3):1720.7责任编辑侯雪婷98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