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教材I祝福中“我”与祥林嫂的故事李自国许丽娟李自国,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许丽娟,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育硕士。摘要:祝福中祥林嫂的后半生遭遇包裹在“我”返乡的经历和感受之中。为了探讨文本设置“我”的意义,对祝福进行叙事学解读,“我”作为小说人物参与祥林嫂的故事,“我”作为叙述者回顾祥林嫂的后半生遭遇。祝福这样设置“我”与祥林嫂的故事,使得祝福主题不仅仅是通过祥林嫂的故事反封建,还包含“我”从祥林嫂的不幸命运和悲惨结局中质疑启蒙。关键词:“我”参与追述祥林嫂的故事质疑启蒙鲁迅小说祝福包含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祥林嫂的后半生遭遇,另一个故事是“我”的第二次返乡经历。祥林嫂的河边“
2、三问”是这两个故事的联结点,这样祥林嫂的后半生遭遇就包裹在“我”返乡的经历和感受之中,构成祝福两个叙述层:一个叙述层是“我”作为小说人物参与祥林嫂的故事,另一个叙述层是“我”作为叙述者回顾祥林嫂的后半生遭遇。祝福人选高中语文教材后,一般教学重点是围绕祥林嫂的后半生遭遇及祥林嫂之死,分析祥林嫂形象意义及造成祥林嫂不幸命运和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等,很少重点关注“我”。其实祝福只叙述祥林嫂的故事,就足以蕴含反封建的主题,但文本还设置了“我”,意蕴何在?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祝福进行解读,探究文本设置“我”与祥林嫂的故事所蕴含的主题。一、“我”参与祥林嫂的故事祝福开头用7 0 0 多字篇幅介绍“我”返回故乡
3、鲁镇的来龙去脉,“我”大约是个离开故乡在外求学或工作的现代知识分子,“我”上次返乡大约在五年前,“我”第二次返乡是在旧历年底。“我”这次以启蒙者的身份回到故乡,“我”敏锐地发现在“我”离开故乡和返乡暂住之间,鲁镇的一切都没有变:比如鲁四“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几个本家和朋友“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可见鲁镇是照旧不变的旧历社会。接受了启蒙洗礼的“我”与这停滞的旧历社会自然格格不入,“我已经成为故乡的异已者,所以“我”再次离开鲁镇是必然的,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再离乡。鲁迅故乡祝福等小说都是“我”“离乡一返乡一再离乡”模式,故乡中“我”返乡还有家,还有寻
4、梦的奢望,只是现实故乡的成年土等打碎了“我”的故乡梦,“我”的再离乡是梦碎后的不得已,所以小说结尾还有“希望”和“路”,即寄希望于宏儿和水生等下一1教材|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3/0 7 0 7 1代闯出一条路。而祝福中故乡已经没有“我”的家,返乡的“我”只好寓居在鲁四家,“我”在返乡后第三天就打定了再离乡的主意;此外,“我”再离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昨天遇见了祥林嫂,这样,文本就把“我”的返乡经历与祥林嫂的故事联结在一起。原来,昨天下午,“我”在河边遇到祥林嫂,她问了“我”三个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死后有无魂灵。这对祥林嫂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若死后有魂灵,她是嫁过两次的寡妇,到了
5、地狱就会有两个死鬼丈夫来争,阎王只好把她锯成两半分给两个丈夫;若死后无魂灵,那也就没有地狱,祥林嫂死后就不能和儿子阿毛见面。祥林嫂希望“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2 的“我”能给她一个明确答案。对于祥林嫂的河边“三问”,现代知识分子的“我”肯定有自己的看法,启蒙理性需要揭露有魂灵的迷信本质,唤醒普罗大众,但如果告诉祥林嫂没有魂灵,就等于把她死后和儿子见面的希望剥夺了。于是,“我”不是从启蒙出发,而是从末路人的愿景出发,勘酌怎样回答才不至于增添祥林嫂的烦恼,尤其是“我”用“说不清”来敷衍祥林嫂的追问,这都体现了启蒙的荒唐。作为小说人物,“我”和祥林嫂的后半生遭遇好像关系不大,如果文本没有“我
6、”,好像也不影响祥林嫂的不幸命运和悲惨结局;但“我”的相关内容占了文本近五分之一的篇幅,文本设置“我参与祥林嫂的故事蕴含着深意。祝福把祥林嫂的后半生遭遇包裹在“我”返乡经历中,“我”不再是祥林嫂故事的旁观者,而是一位介人祥林嫂故事较深的现代知识分子,小说人物“我”与祥林嫂有交流,“我”对祥林嫂的遭遇有自已的感触、思考,“我”还多次针对祥林嫂的遭遇进行自我内心解剖甚至直接生发感慨。“我”虽然同情祥林嫂的不幸命运,却无法给祥林嫂提供实质性帮助;“我”担心河边“三问”的回答使祥林嫂更加坚定了她所信奉的有魂灵的信念,还担心自己的回答会给祥林嫂带来负面的影响,尽管“我”马上认为那句“说不清”能够为自己的
7、回答脱罪。“我”再听到祥林嫂的消息,便是她已经死了。“我”可能是祥林嫂死前最后一个对话的人,也许在“我”闪烁其词的回答下,祥林嫂深深陷入死后真的由阴司掌管魂灵的恐慌之中,以至死在祝福夜,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我”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祥林嫂之死,把“我”回答祥林嫂河边“三问”心存侥幸的逃避变成了对启蒙的质疑。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祝福孔乙已社戏明天风波5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场所都在鲁镇,鲁迅笔下的鲁镇是封建社会历史、文化、风俗、制度、思想的缩影。鲁镇的普罗大众对祥林嫂的后半生遭遇没有任何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不幸命运满足自已的猎奇心理,厌倦之后,对祥林嫂是嘲笑、唾弃,基本上没有一个人为祥林嫂的悲惨
8、结局感到痛心,可以说鲁镇杀了祥林嫂的一切生机。“我”是唯一真正担忧祥林嫂命运的人,面对鲁镇对祥林嫂的扼杀,“我”却无力拯救濒死的祥林嫂,这时的“我”已然从启蒙者变成了普罗大众,沦为祥林嫂悲惨结局的见证者。祝福结尾,尽管“我”对祥林嫂之死总有负疚感,而鲁镇照样沐浴在祝福的氛围里,连众神也是醉熏熏,“我”在祝福的爆竹声中再次逃离故乡;“我”的再离乡就意味着启蒙者对鲁镇的逃避:“我”对故乡已不再留恋、不再关心、更勿论启蒙,这是“离乡一返乡一再离乡”模式中再离乡负面意义的放大,比故乡中“我”的再离乡更绝望。因为“我”这个小说人物的存在,祝福的主题并不仅仅是通过祥林嫂的故事反封建,还包含“我”从祥林嫂的
9、不幸命运和悲惨结局中对当时启蒙的质疑。鲁镇是“我”启蒙的对象,而“我”只有启蒙的理念,没有启蒙的能力,既不能唤醒鲁镇的普罗大众,又不能拯救故乡的人,“我”能072|教材 I做的是坚持为启蒙而写作,将祥林嫂的故事写入小说,将启蒙转化为启蒙叙事,这样祝福在文本的三分一处转人“我”对祥林嫂故事的叙述。二、“我”叙述祥林嫂的故事第一人称叙述是鲁迅小说叙事的特色,鲁迅小说集呐喊衍湟中的孔乙已一件小事故乡社戏祝福伤逝孤独者阿Q正传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在酒楼上鸭的喜剧兔和猫1 3 篇小说都是第一人称叙述。祝福里当“我”听到祥林嫂的死讯后,“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3 祝福通过第一人
10、称叙述回顾祥林嫂的后半生遭遇:祥林嫂初到鲁四家做佣人;祥林嫂初到鲁镇后的第二年春天被婆家抢回,被强行嫁到了贺家;后来,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再到鲁镇,再次到鲁四家做佣人;再到鲁镇第二年祥林嫂希望自己死后不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然而祥林嫂的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她仍被禁止端福礼,祥林嫂的希望也因此破灭,从此精神崩溃,做事心不在焉;再到鲁镇第三年祥林嫂被解雇、沦为乞丐;再到鲁镇第八年祥林嫂惨死在祝福夜。叙述者“我”对祥林嫂的这些遭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没有“我”的追述,祥林嫂后半生遭遇的“断片”就不能“联成一片”。小说设置“我”作为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回顾性追述的写法,大多局限于“我”
11、在鲁镇见闻的“断片:祥林嫂初次到鲁四家当佣人以及祥林嫂再到鲁镇(包括祥林嫂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故事)是“我”所见;祥林嫂的死讯是“我”从冲茶的短工那里所闻。至于祥林嫂五年前失去了鲁四家的佣人工作,在鲁镇被欺负,她是怎么熬过来的,她经历了什么,这些都是叙述者“我”所不知道的,文本这样写道:“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4 因此,“我”就没有叙述,这样,祥林嫂死前五年的遭遇就被省略了,祝福没有涉及这些内容。同样,那些不在鲁镇发生的祥林嫂的遭遇,如祥林嫂外出做工前在卫家山的行状、祥林嫂在贺家与贺老六成亲、贺老六死于风寒、阿毛死于狼口、贺家大伯收屋等
12、,自然也不被“我”见闻,也很难由“我”来进行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于是,文本借卫老婆子之口来转述祥林嫂的这些遭遇。卫老婆子第一次出现是“一年的冬初”,卫老婆子推荐祥林嫂到鲁四家当佣人,她向雇主介绍应聘者的家世:祥林嫂和小自己十岁的丈夫祥林结婚,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和一个打柴的小叔子,她的丈夫祥林在某年春天死了。卫老婆子第二次出现是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那天的“午饭过后”,卫老婆子到鲁四家解释自己荐错了人一一这是卫老婆子为自己辩解,也起到了补叙情节的作用。卫老婆子第三次出现是“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给四拜年,转述祥林嫂被迫嫁给贺老六、当年年底就生了儿子等。卫老婆子第四次出现是在两年后的秋季,卫老婆子再次带着
13、祥林嫂到鲁四家当佣人,卫老婆子介绍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于伤寒、儿子阿毛被狼吃掉、贺家大伯收屋等情形。显然,“我”没有见闻祥林嫂从婆家逃出来及再嫁贺老六等遭遇,受于第一人称叙述的限制,“我”追述祥林嫂的遭遇不能涉及这些内容,卫老婆子的转述填补了“我”追述的空缺,使祥林嫂后半生的遭遇得以完整地串联起来。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的学习提示着重关注了叙述者“我”:“故事的叙述者我,他面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和悲惨结局,到底抱着怎样的态度?”5 祥林嫂在鲁四家当佣人不惜力气,祥林嫂籍此通过自己的勤劳得到了四婢的认可,进而换取自已的生存。祥林1教材|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3/0
14、7 0 7 3嫂做佣人简直抵得过一个男人,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却只得到女佣的工钱;面对这种剥削,祥林嫂毫无怨言,繁重的劳动和牛马般的奴隶生活反而使祥林嫂“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6。这是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表面上,祥林嫂的满足很简单,只要主人接纳,祥林嫂愿意做牛做马;实际上,在叙述者“我”看来,祥林嫂因勤劳暂时得到了生存所需,进而满足,这是祥林嫂受了封建思想的毒害而不觉、做了地主阶级的忠实奴婢而不悟的表现,而祥林嫂奴性十足,是因为其被封建思想毒害而不觉醒。“五四”时期关于妇女婚姻题材的小说,大多写封建思想要求妇女守寡,而寡妇进行反抗,通过再嫁去追求婚姻自主;这些启蒙小说大多是
15、唤醒普罗大众,强调女性自我觉醒。但祝福中祥林嫂没有自我觉醒: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祥林,不久,祥林死了,年轻守寡的祥林嫂抱着“从一而终”的信条,宁死也不愿意再嫁,这表明祥林嫂情愿做封建思想的殉葬品;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再嫁给别人做老婆,祥林嫂是贞烈的,为了不再嫁,她从山里逃到鲁四家当佣人;后祥林嫂被婆婆以暴力方式抢回,被迫与贺老六成亲,祥林嫂在新婚当晚反抗得很出格,使劲撞香案角乃至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窒,以示自己拒绝再嫁的决心。可见,祥林嫂不自觉地用封建思想来约束自己。柳妈是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吃斋念佛的善女人,认为寡妇再嫁在阴间也要遭受分尸酷刑,劝祥林嫂去捐门槛;和鲁镇的普罗大众一样,祥
16、林嫂认为寡妇再嫁就应该受到阎王的惩罚,于是便去庙里捐门槛,想籍此赎回自已嫁了两个男人的罪孽。然而,捐了门槛之后,祝福时祥林嫂还是不被允许端福礼,从局外人的逻辑来说,端不端福礼有什么关系呢?不让祥林嫂端福礼,祥林嫂可以落得清闲,可以去休息,那样岂不是记忆力更好,身体更强壮;然而祥林嫂不这样想,祥林嫂认为不让她端福礼,就是因为自已曾经再嫁而有罪,即便捐了门槛,也赎不了罪,因此陷入自我精神折磨的境地,“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7以至祥林嫂被解雇,沦为乞丐,最后在祝福夜死去。对于祥林嫂被封建思想毒害而亡,鲁镇的普罗大众只是冷漠,甚至是冷嘲,只有叙述者“我”同情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但“我”对
17、祥林嫂缺乏自我觉醒而导致的不幸命运和悲惨结局感到悲哀。叙述者“我”往往表现了隐含作者的思想感情,祝福设置“我追述祥林嫂的故事,在叙述者“我”的背后渗透着隐含作者的情感和立场,批判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毒害,包含“我”从祥林嫂的不幸命运和悲惨结局中质疑启蒙,这也体现了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一观察与批判。五四运动前夜,鲁迅受钱玄同等人邀请,为新青年写稿,后成为新青年杂志的同人编辑,五四启蒙“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8;“听将令”的“呐喊”是鲁迅跳出普罗大众,以现代知识分子精英的身份进行启蒙叙事,希望唤醒几个熟睡的普罗大众。祝福成文于1 9 2 4年,此时五四运动已退潮,新文化运动战线分崩离析,鲁迅的启蒙叙事由此前的“呐喊”陷人“仿”,祝福通过“我”与祥林嫂的故事质疑当时的启蒙,已有的底色,这是隐含作者的创作立场,这也许是鲁迅把祝福放在小说集第一篇的原因吧。参考文献:1234567鲁迅.祝福 A/语文(高中必修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2 0:9 4、9 5、9 8、1 0 5、1 0 6、98、1 0 5.8鲁迅.呐喊自序 A/鲁迅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4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