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资源依赖与制度匹配:地方高校学分制运行的主导逻辑探析_周君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8897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依赖与制度匹配:地方高校学分制运行的主导逻辑探析_周君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资源依赖与制度匹配:地方高校学分制运行的主导逻辑探析_周君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资源依赖与制度匹配:地方高校学分制运行的主导逻辑探析_周君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4 卷第 3 期 Vol.14 No.3 2023 年 6 月 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Jun.2023 资源依赖与制度匹配:地方高校学分制运行的主导逻辑探析 周君佐1,钟春梅2,咸春龙3 (1.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广东广州,510320;2.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42;3.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 在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发挥学分制的制度优势以破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及高等教育改革所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都亟需深化对学分制的认识。文章选取一所典型的地方高校 H 大学作为

2、研究对象,通过纵贯式的单案例探索性研究详细分析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实践所遵循的过程规律。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过程中有两条逻辑在交互发挥作用,一是改革的资源依赖逻辑,二是改革的资源制度匹配逻辑。学分制改革依赖以优质课程资源为代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与教学资源相匹配的均衡的制度安排。其中,课程资源不足和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是影响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成效的关键教学资源;制度准备不足、制度设计缺陷、制度执行偏差、制度冲突激发是影响学分制改革成效的主要制度因素,影响学分制制度优势的发挥。具体操作包括:在实行学分制改革的制度准备阶段重点解决学生“自由的烦恼”,在制度设计阶段特别把握一个“度”,在制度冲

3、突解决过程中注意识别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 学分制;质性研究;一流本科教育;过程逻辑;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3)03002910 一、引言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学分制在我国推广实行以来,学分制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领域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几乎各类型、各层次的大学都推行了学分制或进行了以学分制为趋势的改革,有关学分制的研究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实践层面,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分制改革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改革,尽管我国部分高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实践方面取

4、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多数大学只注意到学分制的形式要求,缺少对其实质的关注,深化改革工作颇为艰难1。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面临新的境遇。在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发挥学分制的制度优势以破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所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都亟需深化对学分制的认识。正如学者蔡先金所言,无论人们如何关注它,指责、拒绝也罢,赞许、接受也罢,只要高等教育存在一天,它就将继续被人评议与诉说,也被人运用与操作2。也正因为如此,本文以 H 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纵贯式 收稿日期 20221221;修回日期 20230204

5、基金项目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农林院校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研究”(22GYB035);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科教融合赋能卓越财经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研究”(20904171164530)作者简介 周君佐,男,湖南永兴人,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联系邮箱:1196882429 ;钟春梅,女,广东湛江人,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发育、高等教育管理;咸春龙,男,江苏泰州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2023 年第 1

6、4 卷第 3 期 30 的单个案例探索性研究,全面剖析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所遵循的过程规律,以期为其他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提供启发和借鉴。二、理论回顾 在我国,学分制由来已久,从晚清京师大学堂开始至今,高校实施学分制已有逾百年的历史。自 20 世纪 80 年代学分制在我国大范围推广实行以来,关于学分制的实践总结与理论研究方兴未艾。从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间,根据学分制的研究内容的变化,学术界关于学分制讨论的内容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3。在此期间,围绕学分制的生成逻辑2、成效衡量标准4、本质与功能5、制度设计理念6等基本认识问题和具体实践问题,学者们做了大量深入的探索。进入21 世纪

7、第二个十年后,关于学分制的讨论进一步深化并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方面反思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践问题711,另一方面对国外学分制的最新进展以及经验借鉴给予了较大的关注1213。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研究对学分制的基本内涵、运行机理、改革成效标准的认识还存在分歧。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略显不足。学者们主要是基于自身经验阐述对学分制的认识,总体上实证研究还比较少。三是在研究视角上,关于学分制改革成效、实践困境等方面的讨论缺乏来自一线教师、学生的声音,缺少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要教学主体的参与。对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学分制,教师如何认识和参与学分制改革

8、等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忽视师生的声音,显然既不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学分制改革成效的衡量。四是在研究对象上,关于学分制改革历程及其成效的深入案例剖析还比较缺乏。在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转变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改革阻力,面临什么样的改革困境?揭示这个演变过程的规律性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此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之间在资源约束、现实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针对某类高校的实证和案例分析有助于理论的升华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有鉴于此,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详细分析某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历程,全面剖析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所遵循的过程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三、

9、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案例选取 单个案例探索性研究方法尤其适合对单个案例的不同节点进行深入的纵向分析14。文章基于过程视角,试图揭示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演变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由于这一问题本身具有动态性、发展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只有通过对丰富的访谈资料和实地调研材料进行细致剖析,才能够在真实世界中对学分制改革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有较好的把握,从而得出贴近事实的结论。因此,本文采用纵贯式的单个案例探索性研究方法。案例选取方面,遵循典型性和便利性原则选择 H 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该样本的典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等方面都占有较大的比例。但

10、是相比 985/211 高校,大部分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办学经费、办学条件等方面相差甚远,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实行学分制改革往往更具挑战性。作为一所地方高校,H 大学在现实条件、资源约束和发展目标上面临和大多数地方高校一样的境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第二,H 大学从 2016 年实行学分制改革至今,经历了四年完整的学分制改革,既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深入考察其改革历程,有利于挖掘其背后的改革规律,对其他高校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在资料收集方面,本文主要通过深度访谈的形式获取实证材料,并通过搜集相关制度文件作为补充。访谈对象主要来自一线专任教师、教学管

11、理人员和学生三类人群。依据目的性抽样原则,访谈教师共 15 名,他们所授的学科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访谈学生共 12 名,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等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既有学校教务处的工作人员,也有学院的教学秘书、教学副院长等。访谈形式主要以个人访谈、小型座谈的形式展开,访谈活动并不局限于面对面的形理论研究 周君佐,钟春梅,咸春龙:资源依赖与制度匹配:地方高校学分制运行的主导逻辑探析 31 式,也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进行。访谈主要围绕以下话题展开:您怎么看待我们学校的学分制改革?您觉得目前的学分制给师生带来了什么好处、存在哪些问题?您觉得可以从哪些方

12、面完善目前的学分制?访谈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的方法,在聚焦主要研究问题的同时,保持访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当不再出现新的所需信息时则认为信息达到饱和,结束访谈。本文采用三级编码的方式(详见表 1)对原始文本资料进行分析。一级编码为开放式编码,即通过比较内容间的异同,将反映同一问题的事件合并到一起提炼概念范畴,编码过程中尽可能使用访谈者的词语和原话。通过对文本材料进行逐句、逐行和逐段对比,提炼概括形成了优质课程、课程设置、学分制认识等共 29 个初始范畴。这些概念范畴的提炼,将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演变和运行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原因”等呈现出来。二级编码为主轴编码,即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初始

13、范畴间的内在联结和逻辑关系形成主范畴。本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过程,将“优质课程”“课程选择范围”“选课结果”3 个初始范畴进一步抽象为“课程资源”,将“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学分制认识”“专业培养方案了解”“学生选课指导”“入学教育”等初始范畴进一步抽象为“制度准备”等。通过反复比较将 29 个初始编码进一步归类,形成课程资源、硬件设施、制度准备、制度设计等 8 个更系统的范畴。三级编码为选择性编码。本文在深入分析8 个二级编码的基础上,将课程资源和硬件设施进一步归纳提炼为教学资源,将制度准备、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冲突、制度反思和调整、制度优势进一步提炼

14、为制度安排,用教学资源和制度安排两个核心范畴统一驾驭其他所有范畴,同时回到原始资料中验证其间的关系。由此,本文建立了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过程逻辑线索。围绕这两个核心范畴形成的线索可以发现:学分制改革过程中有两条逻辑在交互发挥作用,一条是改革的资源依赖逻辑,一条是资源制度匹配逻辑。学分制改革依赖以优质课程资源为代表的丰富教学资源和以与课程资源相匹配的选课制度为核心的均衡的制度安排。表 1 三级编码过程 三级编码(选择性编码)二级编码(主轴编码)一级编码(开放式编码)C1 教学 资源 B1 课程资源 A1 优质课程 A2 课程选择范围 A3 选课结果 B2 硬件设施 A4 选课系统 C2 制度 安排

15、 B3 制度准备 A5 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A6 学分制认识 A7 专业培养方案了解 A8 学生选课指导 A9 入学教育 B4 制度设计 A10 课程设置 A11 选课规则 A12 选课学分上限 A13 学业预警 B5 制度执行 A14 学业导师沦为形式 A15 学生选课出错 A16 选课投机行为 A17 教师投机行为 A18 辅修人数减少 B6 制度冲突 A19 课堂互动 A20 辅修选课 A21 教学管理 A22 班级凝聚力 A23 学生工作 A24 弹性学制与社会观念冲突 B7 制度反思和调整 A25 缺乏系统总结 A26 制度调整 B8 制度优势 A27 学生学习自由 A28 内部主体

16、竞争 A29 体制机制变革 四、H 大学学分制改革的过程分析 (一)学分制改革的制度推进及其表征 1.制度准备不足 2014 年 10 月,X 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要求各高校通过建立健全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等学分制管理制度体系为基础,推动形成充满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这是促进 H 大学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政策诱发因素。2016 年 6 月,H 大学印发H大学普教本科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通过修改 2023 年第 14 卷第 3 期 32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生自主选课、建立专业二次调整和辅修制、引入学业导师制、实行弹性学制等制度组合开始实行学分制。然而,通过访谈可以

17、发现,这种由政策驱动的单纯的制度引入缺乏足够的制度准备,改革高校内部主体的主动性和改革动力明显不足。制度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实行学分制的认识存在偏差。实行学分制改革使得资源和人员在不同专业、院系之间便于流动,甚至有可能是一场利益的调整,不可避免地导致高校内部教育主体之间的竞争导向不断增强,进而倒逼任课教师和院系提升自身竞争力,所以有可能给老师造成一定的抵制情绪。老师 T1 表示:“部分老师确实存在对新事物的抵触心理,不想离开舒适区。”访谈过程中,确实有部分老师更多地从自身角度讲述学分制带来的挑战,比如调课难、课堂互动难,较少讲述学分制给学生带来的一系列机遇和正向改变。在教学

18、制度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必须倡导与新的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二是缺少对学生的相关指导,学生对学分制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制规则、选课规则等不熟悉,导致选课的时候不能有效合理地安排好课程修读时间。老师 T2 就认为:“学生不了解什么是完全学分制,以及完全学分制是如何运行的,在选课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学生盲目选择,并且产生心理恐慌的情况。”老师 T3 说:“说实话,我对学生要修多少学分才能毕业之类的问题也不清楚。”三是教学管理层面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准备。例如在入学教育时缺乏相应的内容转变,对学生选课缺乏相应的有效指导,在学生管理上沿用学年制的管理思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

19、识和能力。老师 T4 认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不足,在每学年入学教育时,各专业负责进行专业教育的老师还是要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地位,要求学生在完全学分制的大环境下,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选课学习的基本依据,尽量避免误解完全学分制就是可以自由地选课修学分,预防大学四年毕业时很多人毕不了业。”这些都反映出 H 大学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制度准备存在不足。2.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学分制改革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分制移植的过程中,做好“主核”制度引入的同时,也要做好具体的制度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制度设计就是“选课制度”,其次是专业二次选择制度。通过整理原始访谈资料发现,师生对选课制度争议最大

20、,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一是课程选择范围存在争议。到底哪些课程由学生来选择,现有课程资源支持学生在多大的范围内自由选课?不少老师认为,应该缩小学生的自由选课范围。也有学生对此提出疑问。如果限制学生选课自由,那是否又有违学分制的本质。例如,学生 S1 认为:“我们学校的学分制不是半学分制吗?实际上很多课程的操作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选择受到限制。”二是选课规则存在漏洞。目前 H 大学实行四轮选课制度和试听制,第三轮选课开课四周仍然可以选课,学生试听不喜欢的话在第四周之前还可以退课,一定程度上对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了干扰。此外,第一、二轮选课采取随机抽签的原则决定谁选上了,这种选课规则在保证公平的

21、同时未能兼顾效率,即选课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偏好。第三、四轮选课采取先到先得的原则,直接造成选课变成了拼网速、拼精力,既有违公平也不能兼顾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发生私下课程交易行为,即学生私下达成协商后马上退课,让付钱的另外一位学生立刻补上。三是学生每学期学分选择有上限。使得有余力的学生无法修读更多的课,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也是学分制的重要内涵。H 大学目前学生转专业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各类试验区的遴选,一种是大二第一学期的专业二次选择。这两种方式对学习成绩有一定的要求,学生专业选择还是有比较多的限制,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转换。另外,辅修教育教

22、学不再为辅修学生单独另设周末教学班,而是与对应专业同学一起上课跟班就读,实现了主辅修“同标准、同上课、同考核”。但与此同时,由于课程资源约束等原因,辅修学生面临无法按正常教学秩序修读辅修课程、主修课程与理论研究 周君佐,钟春梅,咸春龙:资源依赖与制度匹配:地方高校学分制运行的主导逻辑探析 33 辅修课程上课时间冲突、学分上限冲突等多重困难。3.制度执行偏差 从制度设计到制度落实往往有一条深深的鸿沟。H 大学在学分制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四个方面的制度执行偏差。一是学业导师制效果不佳。访谈中不少学生表示,作为学分制的“支柱”制度,学业导师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 S2 表示:“我的学业导师就

23、是大二的时候一起开了个会就再也没有然后了,形同虚设。”学生 S8 也表示:“老师很忙,没什么时间沟通,看老师吧,有些老师经常找指导学生聚聚聊聊,但是这样的导师不多吧,我觉得偏少,有些导师基本没怎么聊,比如整个大学就一两次,算多吗?”二是学生选课出错。学分制规则多,加上学生对培养方案理解不够清晰、选课缺乏指导等原因,容易出现漏选、错选课的情况。不少学生到大四毕业审核时才发现存在漏修课程或错修不属于培养方案课程的情况,导致无法按时毕业。三是学生选课存在投机行为。例如老师 T6 认为:“学生会选择一些容易通过的课程,导致知识内容习得的碎片化,不利于系统专业知识体系的形成。”当然,出现这种现象深层次的

24、原因是“水课”的存在导致学生投机行为存在实现的可能。也有不少学生认为:“靠选容易的课来提高绩点有一点点作用但是作用非常有限,关键还是学习能力,这个大家都清楚。”四是教师投机行为。学分制形成的选课压力有可能导致部分教师通过“给高分”片面迎合学生,以此提高选课人数或学生课堂教学评价分数。4.制度冲突激发 学分制有其自身的运行机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囿于资源不足和制度不均衡的限制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激发其内部制度冲突,尽管这种冲突不一定意味着不好。H 大学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就出现了一系列制度冲突。一是学分制弹性学制与社会观念之间的冲突。学分制允许学生在弹性学年内毕业,但是目前社会观念还是普遍把四年毕

25、业当成惯例,超过 4 年毕业会造成用人单位对其能力的质疑,以“刚性教学计划和统一培养规格”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学年制深入人心,与学分制弹性学制存在着尖锐的观念冲突。二是课程互动难度增大。访谈中不少老师反映:“学分制下,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班级组织,同一门课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班级功能的弱化,使得课堂整体氛围不够融洽,师生关系缺乏默契。”这既是学分制带来的客观事实,也反映出学分制对教师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学生 S4 认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确实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感觉没那么明显,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关键是怎样权衡,比如有些理科生喜欢做 ppt 或者计算什么的,文科生可能更喜欢整理资

26、料之类的,大家分工还挺愉快的。英语课的话我还挺喜欢和陌生人一起上,都认识了大家都知道什么水平,还听啥?”三是班级凝聚力减弱,学生之间关系疏远,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学分制打破了传统的以班级、年级、院系为框架的管理模式,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班级意识逐渐淡化,年级越高班级意识淡化现象越明显,而新的社区管理模式又尚未建立,学生之间联结的班级纽带弱化,同学之间关系疏远,班级凝聚力降低,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当然,对此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学生 S6 认为:“关于同学之间关系疏远这个问题,主要看个人,学分制之后大家交流的机会是相对少了一些,但是其实也还好,毕竟还有社团,而且可以认识一些其他专业的人,这个主要还是与个

27、人性格有关。原因有很多种,相比以前确实减少了班级群体交流的机会,这个是否认不了的,像我们班这学期有个课是班里的人一起上的,需要分组,班里的交流就多了很多,也相对更亲近了。学分制后也增加了和其他专业学生打交道的机会,社交、交际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必备的,所以我说的班级凝聚力是班级内部交流的问题。另外,我觉得与时代特征也有关,现在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有些学生就是喜欢宅在宿舍。总的来说,学分制照顾了大多数能够正常进行人际交流沟通的人的客观需求,也增加了一些被动社交的人社交的机会,毕竟总会有一些人比较孤僻一些,没有大家催着带着,他是不想去社交的。”四是教学管 2023 年第 14 卷第

28、 3 期 34 理难度增加。学分制下需要将有限的教师、教室资源有效利用以满足多样化、复杂化的排课、选课、考试等,增加了教学管理的复杂性,在管理人员素质和编制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也会对教学管理造成一定的压力。5.制度优势发挥 学分制给予学生在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习时间选择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从原始访谈文本和编码结果可以发现,学分制的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一是保障学生学习自由权,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教师T8认为:“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可以自主选择,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增加学习效率,相较于传统模式具有更自主更人性化的优势,且灵活多

29、变,兼顾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改善机械化教育。”二是促进了高校内部教育主体之间的竞争,激发了内部教育主体的活力。教师 T9 认为:“学分制这种制度有其先进之处,分制灵活、学习自主的优势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范围和更高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引导老师向教学投入倾斜以提升教学质量。”三是带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系统性变革。学分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学分制的运行对学校教学资源、制度安排及两者之间的匹配有更高的要求,通过学分制改革可以带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系统性变革,推动教师教书育人和学校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0、。(二)学分制改革的资源依赖 1.课程资源不足是制约学分制运行的关键因素 从原始访谈文本和编码结果可以发现,以课程资源不足为典型特征的教学资源匮乏始终是制约学分制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也是学生和老师反映最多的问题。课程资源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数量有限,很多课程出现“只能这样选”的尴尬局面;二是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课程资源不足,导致学生选不到心仪老师的课程,为了修满学分而选自己不喜欢老师的课,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学生 S1 表示:“有的课程只有一个老师可以选择,有些专业课名义上实现自由选择,实际上都是只能这么选,我们的不完全学分制呢,就是某些课程还不能是学生自由去选择的,还是以前那种强制性

31、去上的课程。”教师 T1表示:“我认为应该提高优秀课程的开课比例,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学习高质量的课程资源,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去学习,可以通过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到选修课程的建设中。”学分制源于选修制,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需要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选课的基础。但是通过对比 H 大学学分制改革前后两个时期发现,学分制改革后该校课程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2015 年该校本科生人均课程数/门次为 0.311,2019 年这一指标竟然下降到0.285,具体数据如表 2 所示。如果以教授授课情况来衡量 H 大学的课程质量,可以发现学分制改革后 H 大学教授授课人数不升反降。这在

32、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老师和学生反映的课程资源不足这一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另外,跨校区办学模式也对课程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 大学实行大部分专业 2+2 的办学模式,即前 2 年在一个校区,后 2 年在另外一个校区,由于两个校区相隔较远导致跨校区修读课程几乎不大可能,加大了学生对课程数量的需求。表 2 学分制改革前后 H 大学相关数据对比 时间 全日制 本科生/人 专任教师/人 教授授课/人 本科生课程门数/门 本科生课程 门次数/门次 必修课程 门次数/门次 选修课程 门次数/门次 人均课程 门数/门 人均课程 门次数/门次 2015 年 22 688 1 163 163 1 428 7 070

33、5 820 1 250 0.063 0.311 2019 年 25 501 1 600 149 1 824 7 286 6 360 926 0.071 0.285 注:数据来源于H 大学 2016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H 大学 2020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理论研究 周君佐,钟春梅,咸春龙:资源依赖与制度匹配:地方高校学分制运行的主导逻辑探析 35 学分制的本质之一就是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与教学资源(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直接相关。事实上,不管是学习内容的差异还是学习进程的差异,最终都是通过课程这一中介与其他教学资源(教师、时间、空间资源)发生联系的。

34、当要求学生修课量给定的情况下,开课数量越多,学生的学习选择性就越大,换言之,学生的自由选课余地就越大6。2.学分制改革需要以高度智能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为基础的硬件条件支撑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的排课、选课、考试安排、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教学管理活动要求更多、规则更复杂,极大地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无疑对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访谈中就发现,选课系统易崩溃影响学生正常选课会导致学生非常不好的学习体验。由于 H 大学实行四轮选课制度,选课持续时间长,第一轮选课以随机原则决定谁选上,第二轮选课采取先到先得的原则,

35、所以在第二轮选课期间学生为了选课、抢课要劳心费神。例如 S3 同学和 T3 老师就说到了选课系统掉课的情况。S3:“选课系统有时候会掉课,就是第二轮选课后可能会掉课,第一轮选课的时候明明选上了,第二轮选完课查看结果之后就发现有一节没了,掉课的时候我都无语了。”T3:“学校选课系统常常崩溃,在选课、抢课时浪费时间,不断掉课的同学的选课过程要持续一两个月关注选课通知,劳心费神。”(三)学分制改革的优化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过程中有两条逻辑在交互发挥作用:一是改革的资源依赖逻辑,二是改革的资源制度匹配逻辑。在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教学资源和制度供给匹配是学分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学分制

36、改革依赖以优质课程资源为代表的丰富教学资源和以与课程资源相匹配的选课制度为核心的均衡的制度安排。如图 1 所示,学分制改革最理想的状态是,教学资源足够和制度供给均衡。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不同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沿着制度改进或教学资源改善两条路径进行优化,如从和的路径进行运作,也可以从制度改进和资源改善两个维度同时进行,从路径进行运作。图 1 学分制改革优化路径 (四)学分制改革的具体操作 学分制改革既是一场制度移植和再造,也是教学资源的一次再激发和再配置。在学分制制度移植和再造的过程中,制度准备不足、制度设计缺陷、制度执行偏差、制度冲突激发都会影响学分制制度优势的发挥。实践层面的具体操作,在

37、制度准备阶段,要重点解决学生“自由的烦恼”和教师“自由的抵触”。学分制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而这种学习自由效益的发挥需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为前提。只有通过入学教育、选课指导等措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自由的制度优势。此外,学分制不可避免地导致高校内部教育主体之间的竞争导向不断增强,有可能造成老师对这种“自由”存在抵制情绪。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度”。在推行学分制及学习自由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即改革的进度和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学习自由控制在何种“度”的范围之内,这方面的争论几乎没有停过2。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就是学生学习自由的“度”是

38、与学校资源能力直接相关的,如果改革的制度设计超过了学校资源的承载力,很有可能导致学分制的运行陷入混乱。在解决制度冲突过程中,要识别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学分制改革既是一场体制机制的系统性变革,也 2023 年第 14 卷第 3 期 36 是一次利益和观念的调整。一旦迈入学分制的大门,就会面临一连串现实问题,但是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价值取向去看待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这里面,一方面既面临各种制度带来的利弊的取舍,同时也有价值取向选择的需要。在此情形下,需要的不仅是注意学分制的形式,更要重新审视其实质,明确到底是以谁为中心。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形成了学分制改革的过程逻辑模型(如图 2 所示),

39、即在现有教学资源的约束下,构建与现有教学资源相匹配的学分制运行制度安排,通过系统性改革在发挥学分制制度优势的同时实现教学资源的扩充。图 2 学分制改革的过程逻辑模型 五、结论与启示 文章以 H 大学学分制改革的探索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地方高校 H 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过程,揭示了地方高校学分制运行机理的基本逻辑。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有两条逻辑在交互发挥作用:一是改革的资源依赖逻辑,二是改革的资源制度匹配逻辑。学分制改革依赖以优质课程资源为代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以与课程资源相匹配的选课制度为核心的均衡的制度安排。课程资源不足和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学分制改革的

40、成效。作为一场体制机制的系统性改革,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制度准备不足、制度设计缺陷、制度执行偏差、制度冲突激发也是影响学分制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学分制制度优势的发挥。具体而言,在学分制改革的制度准备阶段要重点解决学生“自由的烦恼”,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一个“度”,在制度冲突解决过程中要注意识别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上述研究结论对于地方高校探索学分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加强资源供给、优化制度安排和建立制度反思机制 3 个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提高课程资源供给能力和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学分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和学习自由,但是学生的这种自由是以丰

41、富的课程资源为基础的,在课程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实行学分制改革往往举步维艰。抓住了课程资源这个主线,也就抓住了学分制的“牛鼻子”。本文研究发现,课程资源不足和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会直接影响学分制改革的成效。丰富的课程资源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数量充足,二是课程质量提高。部分地方高校在师生比、人均教学经费、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方面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往往面临严峻的资源约束。在现实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深挖课程潜力(必要的情况下周末安排课程)、引进慕课、鼓励教师开课、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等制度安排来扩大课程供给量。探索和其他高校建立校外选课、学分互换等制度,让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拥有更大的自

42、主权,享受其他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避免出现“只能这样选”的尴尬局面。同时,要加强课程建设,坚决淘汰“水课”,全力打造“金课”。尽量让学生都能有机会享受到高质量的课程资源,理论研究 周君佐,钟春梅,咸春龙:资源依赖与制度匹配:地方高校学分制运行的主导逻辑探析 37 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去学习。此外,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也是实行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条件。学分制增加了排课、选课、学籍管理、考试安排等教学管理环节的复杂性,对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应该成为学校硬件改善的优先选项。第二,优化学分制改革的制度安排。首先,要重点解决学生“自由的烦恼”和教师“自由的抵触”。学分制促进了教学主体之间的

43、竞争,很有可能让部分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广泛的宣传、理解和认同是学分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此外,尽管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制度环境,但是如果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或者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最后自由的结果可能是学生多出了自由的焦虑和选择的困难。学分制的运行需要学生对选课规则、人才培养方案等有全面的理解,这需要学校在入学教育时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等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可以通过思政引领、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形塑、师兄师姐传帮带、相关课程引导等途径帮助学生及早明确大学生涯规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制度设计要重点把握一个“度”。做好主核制度设计的同时,各项配套制度之间也要互相协调、

44、有机衔接,提高制度运行的协调性。如可以扩大教考分离范围、改革教学评价规则等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最后,尝试新的制度校本化引入和探索。如可以通过实行书院制、新型宿舍管理模式等缓解学分制内部隐含的制度张力,通过制度供给缓解制度不均衡。第三,建立学分制运行反思和纠偏机制。一方面,从制度设计到制度落实往往有一条深深的鸿沟,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那些设计之初看似美好的制度有可能一直停留在纸上和人们的期盼之中。学业导师制度作为学分制的“硬核”制度,是应对学分制本身内部制度冲突的有效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却往往沦为形式。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最初的制度设计不一定是完美的,其内部隐含着天然的缺陷,在实际运行过

45、程中才会显示出来。这种制度设计缺陷在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同时,制度执行偏差、走样也是制度设计之初难以预料的。比如,学生选课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从众心理等。此外,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原先设计的制度往往面临新的境遇,在新的情境下有可能需要对其进行修正,从而使其更具适应性。制度设计缺陷、制度执行偏差、制度冲突激发等情形都预示着建立学分制运行反思和纠偏机制的必要性。一旦迈入学分制的大门,就会面临一连串现实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建立学分制运行的反思和纠偏机制,对学分制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出现的不足等进行系统的总结,及时纠正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考文献:1 别敦荣.论学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

46、施的原则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3(3):615.2 蔡先金.大学学分制的生成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6(6):818.3 韩磊磊,源国伟.中国高校学分制 30 年 大学教学制度改革讨论述评J.高教探索,2008(4):6267.4 王伟廉.关于大学学分制改革成效衡量标准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1):6165.5 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 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138156,192.6 吕向虹.论学分制内涵体系及其制度设计理念J.高教探索,2007(2):4749.7 丁洁琼.减负与加压之间:本科课程数量的变迁学分制是如

47、何失灵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3):129139.8 晏维龙,吴明忠.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制度保障J.教育研究,2015,36(7):5763.9 陈鲁雁,刘睿.论深化学分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5):126130.10 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3118.11 侯爱荣.完全学分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4(6):9092.2023 年第 14 卷第 3 期 38 12 吕继群.法国本科学分制改革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高教探索,2018(3):768

48、0.13 林璐.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体系在德国的实施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高教探索,2018(12):6065.14 罗伯特.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5 版.周海涛,史少杰,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61.Resource dependence and systematic matching:On the leading logic of the oper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credit system ZHOU Junzuo1,ZHONG Chunmei2,XIAN Chunlong3 (1.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Gu

49、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Guangzhou 510320,China;2.Institute of Biomass Engineering,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3.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Abstract:It is an urgent need to deepen the unders

50、tanding of the credit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nd to bring credit system play its role so as to solve the long-term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 series new problems and new contradictions caused by

展开阅读全文
收益排行: 01、路***(¥15400+),
02、曲****(¥15300+),
03、wei****016(¥13200+),
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
06、h****i(¥4100+),
07、Q**(¥3400+),
08、自******点(¥2400+),
09、h*****x(¥1400+),
10、c****e(¥1100+),
11、be*****ha(¥800+),
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