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心别人 快乐自己学会关心别人是儿童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和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但是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家长们逐步将过多的精力和财力投放于孩子的成长问题上,他们在物质生活上竭尽全力满足幼儿的要求,在精神上更是给予孩子百般的关爱和呵护,这些都容易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少关心的心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孩子们的身上存在着许多不懂得、不理解、不会关心人的行为。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帮助幼儿从小学会关心别人,并体验其中的快乐,为孩子以后良好的人际交往打基础。下面请看我在日常教学中捕捉的几个典型性事件:事件一:离园时,一位小朋友的奶奶来接孩子,手里
2、的方便袋里装了很多吃的东西(生怕孩子在幼儿园饿着),孩子高兴地接过奶奶的袋子掏出一个香蕉来,可很快孩子发现香蕉上有一段黑的,孩子很自然的把那段香蕉掰下来塞到了奶奶的嘴里,老师走过去说:“你怎么能把黑的给奶奶吃呢?”孩子不以为然的说:“我不吃的东西都是给奶奶吃的。”一旁的奶奶没有生气反而笑得很开心。评析:在更多的时候因为成人的误导让孩子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意识,让孩子关心别人的想法变得不知所措。事件二:一日户外活动时,小朋友游戏结束后开始排轮胎,一位力气小的孩子落在了后面,他需要把轮胎架到最上面,他努力的把轮胎往上搬,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这时旁边有很多的孩子在观望,可是孩子们没有一个主动去帮忙,一
3、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更是有一位小朋友发出了嘲笑声。老师的介入才有孩子想起了应该去帮助这个小朋友。评析:这是平时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幼儿对于同伴遇到困难或是挫折总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孩子们缺少基本的关心帮助别人的的意识。事件三:午餐时,两个孩子合用一个菜碗,总是会听到孩子告状:“老师,xxx小朋友把肉都拣到自己的碗里了,不给我吃。”“老师你看,xxx小朋友把不吃的东西放在我的碗里了。” 虽然我们以在强调要谦让,好东西要分享。孩子们也能够理解和接受,但是关键时刻孩子们又会因为争一个自己喜欢或想要的东西而大动干戈。评析:孩子们虽然在很多的时候有了谦让或关心别人的意识,但是在关键的时刻意识和
4、行为相矛盾,不能够很好的协调自己的行为。分析原因:分析以上几个事件中孩子的表现寻找孩子麻木、自私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普遍实施,孩子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父母们为孩子创造了良好而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将自己所有的爱都投注在孩子身上,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物极必反,任何事情做过头了则往往会带来消极的负效应。不求索取的爱并不真正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而自己不必对他人付出爱,不必对他人表示关心。因此父母对孩子不适宜的、
5、过度的关心反而会养成他们自私、霸道、任性、蛮横的性格,不利于儿童良好的品质的形成。 另一方面不当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儿童不会关心他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在我们非常注重对孩子同情、关心、助人的教育,但是我们仔细思考可以发现,这种教育都常常只是一种口头教育,注重口头规则的传授,却忽视幼儿实际良好行为的培养。因此在不少孩子身上出现了一种“会说不会做”的奇特现象。他们尽管在思想上、口头上都知道应该同情、关心、帮助他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这种行为却少之又少。可见,“学会关心”已经成为儿童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重点。于是,我们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从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进行入手,有针对性的对孩子们进行了
6、教育,寻找有效的教育途径。家长实施策略:首先,适当的给孩子提一点要求。父母必须意识到,为了能让孩子能在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地与他人相处,在给予孩子关心和爱的同时,必须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的目的在于要让孩子认识到,接受他人给予的关心和爱护并非理所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关心、彼此爱护、彼此帮助的互动基础上的,因此在接受他人关心和帮助的同时,也要以力所能及的、适当的方式关心、帮助他人。平时我们应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扫扫地、买买东西,给父母递递拖鞋等。通过这些小事使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自己周围的人,同时也使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有助于亲密而平等的亲子
7、关系的建立。第二,正确对待孩子的群体生活。孩子开始和同伴们在一起生活时,常会出现争吵、打斗、抢玩具等不友好的行为。对于这些,爸爸妈妈应该正确对待,注意结合孩子的群体生活教育孩子团结同伴、关心同伴、互相友好谦让。有的爸爸妈妈怕别人欺侮自己的孩子,不让他合群,结果会使孩子形成孤独、自私的心理,孩子想不到别人,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这对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第三,培养孩子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敏感性。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他们根本不会关心人,不会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因此父母们常常不会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作为父母,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并以此来唤起孩子类似的
8、生活经验,从而激励孩子表现出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实际行为。如在生病或不开心时,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表现出来让孩子感受到,以促进其关心、帮助他人行为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理解任何人都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应该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第四,注意对孩子积极行为的强化。 在日常生活中,伴随着能力的发展,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希望做一些事情,如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事等,但是不少父母常常因为怕伤着孩子、累着孩子,迫不及待地让孩子远离。殊不知这样一来,却失去了一次锻炼和培养孩子的机会。其实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作为父母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同时有意识地、适时地抓住这一机会,对孩子积
9、极、良好的行为进行肯定和强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儿童表现出关心和帮助行为的动机。其实正是在日常的这些小事中,父母看似不经意的鼓励和强化却在培养着孩子们一种可贵的品质-学会关心。老师实施策略:一、从众多具体事例中,让幼儿知道什么叫关心。要让幼儿学会关心,首先就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关心,我们从幼儿身边经常发生的具体事例着手,向幼儿介绍什么叫关心。有小朋友感冒了没有来幼儿园小朋友们非常的担心,我们告诉小朋友这叫关心。吃水果时,阳阳把大的水果让给别的小朋友吃,这更是关心。我们把关心的内容概括为“关心、帮助、谦让”等词语教给幼儿。通过这类活动,幼儿不仅知道了什么叫关心,了解了一些关心的行为,又掌握了一些概括性
10、的词,并能将这些词很快地运用到家里、幼儿园等不同场合。二、感受并理解生活中他人给予自己的种种关心。针对孩子的表现我们在平时活动中引导孩子们用心去感受、体验生活中他人给予自己的种种关心, 让幼儿理解这种关心背后需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为此,我们带孩子参观了食堂里阿姨的工作,让他们也来帮着剥一剥豆、洗一洗菜,感受一下阿姨们为了给自己做出可口的饭菜所付出的辛苦的劳动。这时孩子们眼中流露出的不再是以往的一无所知的神情,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敬佩和由衷的感谢。一些孩子还主动提到:我们平时吃饭吃干净些,不挑食、全吃光。从孩子们的话语中。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变化,看到了关心的种子已悄然地在孩子们的心间萌芽了
11、。孩子们逐渐有了正确对待他人关心的意识,开始懂得回报关心。三、学习关心的方法,提供多种机会让幼儿去实践。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因而不能理解抽象的,较深的道德观念,而对一些鲜明的、有动作的事物则容易感受,并激起相应的情感,因此,当幼儿有了回报关心的意识时,教师应及时把握好这个时机,通过欣赏故事、情境表演、谈话等手段进一步激起幼儿关心的情感,学习关心的方法。随之,我们又安排了许多实践活动,让幼儿有机会将经验付诸于实践,从而得到巩固。四、体验快乐,强化幼儿的意识。帮助幼儿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知快乐,让孩子们知道关心别人可以快乐自己的道理,从而强化孩子们的意识,把帮助别人的意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从而赋予实践。通过一个阶段的教育,我们明显感到孩子们身上的转变:骄横之气,唯我独尊的孩子学会了分享;如果哪个孩子不来幼儿园,其他幼儿能够主动关心询问;不时有家长来告诉我,我们家宝宝在家不那么霸道,我生病时能够主动帮助做事了 看着孩子们的转变,看着家长的笑脸,我们更坚定了教育的信心。关心别人是美德,更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要求。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紧张的工作让人与人之间感情越来越淡漠的社会里,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别人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孩子放飞自己的爱心,体验成长的快乐!参考文献:1、儿童心理学2、幼教博览、幼儿教育等杂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