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育叙事:
巧用“反其道而行之”
小学的孩子,尤其是活泼好动的男生,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常常由于过多的玩笑性小动作而惹恼同伴,青春期旺盛的精力甚至使这样的一些小动作较为频繁。我们不能忽视其存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一般是对之进行或轻或重的批评教育,学生也对之早已习惯了。教师不妨试试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就是用它对付别人的办法反过来对付他自己。在这里也不是无意宣扬这样的生活观和人生观,而是期望在这样的方式中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天中午,我刚走进教室,学生段彩青就窜到我面前:“老师,刘威向我的脸上涂油笔油。”我正眼一看,不由得乐了,在段彩青的嘴唇上左右各多了一撇小胡子,和他那本来就有点滑稽的外貌相配合,典型的舞台小丑一个。我强忍住笑,假装生气:“把刘威叫来!”
刘威,一个好搞恶作剧的男孩,在其他男孩的推怂下来到我的面前。“刘威,你想干什么?”
“我,我,我和他开个玩笑。”他翻着眼皮偷偷打量我的脸色。
“你觉得好看是吗?那好,从现在开始你要一动不动地看着段彩青的脸。”他目无表情的地把目光移到段彩青的脸上,没有半分钟便“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怎么?好看吧?段彩青,去拿油笔油给他也添上好看的胡子。”段彩青愣愣地看着我,眼中充满了怀疑。周围其他的同学也楞了。
“去啊,难道老师的话你不想听了?”他走了两步又停了下来:“老师,我不去!我不想做损人的事。”我看了看刘威,他的脸已经红到脖子根了。
“刘威,你说怎么办?”
“快道歉……”我听周围的学生在小声提醒他。“对不起,我去帮你洗了。”
“到我办公室去拿肥皂,洗干净点”……
一场小纠纷就这样平息了。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受委屈的同学以同样的手段对待对方,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这个过程,犯错误的同学会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行为,作出对与错的判断;受委屈的同学也会对即将发生的报复行为产生思考,从而否定意识中的不妥之处,达到教育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