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水北调北京的“生命工程” 2002年12月27日,经过44年的酝酿,跨世纪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2010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0的北京,有可能用上洁净、甘甜的长江水。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的分布在时间和地区上极不平衡。长江流域经流水量占全国80%以上,耕地却不足40;黄、淮、海河流域经流水量仅占6.5%。耕地却占40%。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只有50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6,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国际上对河流用水一般不超过水量的25%,我国北方对黄河、淮河的用水量都已超过河流水量的5
2、0%,海、滦河的用水量几乎达到了100%,以至于海、滦河有些年根本无水入海。汉江是长江中游的大支流,地处我国中原腹地,汉江支流由伶水补给,水量丰沛。汉江流域洪水极为突出,主要原因是汉江流域暴雨频繁且强度极大,加之流域地形影响而形成洪峰高、洪量大的洪水过程。根据历史洪水调查,其洪峰流量之大居长江各支流之冠。1983年也曾发生约40,000立方米秒洪水,是193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使汉江中下游地区处在严重的洪水威胁之中。 早在1956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林一山向毛泽东汇报治理长江的设想时,毛泽东就提出要毕千功于一役,在长江三峡建大坝,卡住长江洪水。同时谈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也是可以的。毛泽东的这一句话,成就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宏伟设想。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有西、中、东三条线路,其中最优的是中线方案。中线工程计划就是从长江的支流汉江引水到京津地区,既可改善华北地区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又可防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难,有利于遏制并逐步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作为涉及中国13个省市惠济北方多个省份的伟大工程,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