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与千克”这单元学习的知识学生第一次学,但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平时都有接触过,只是脑子里面没有系统的知识梳理。由于学生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我在设计教学时, 在课前就趁他们周末休息时候,布置实践作业让他们到超市水果和蔬菜区逛逛,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感受超市不同物品的重量,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选择一个较胖的学生,和一个比较瘦的学生,让另一个学生去背他们,感受谁重谁轻,从而引出物体是有重量的并由此导入新课,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并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动手实践
2、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知体验,再让学生汇报下自己在超市的搜集的信息。感知1千克时,现场称一称学生身边的物品,并掂一掂。知道了两个500克是1000克。感知1克时,让学生掂一掂1枚2分硬币。体会1千克和1克物品的重量,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称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一点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学生兴趣浓厚。结合实践作业的汇报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物品“净含量”的理解,我在小结时候,引出在生活中,人们还习惯用“斤”和“两”来表示物品有多重。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补充我的回答,从实践作业中,他们知道了1斤等于10两,也等于500克,1千克是2斤。这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
3、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数学学习的过程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问题密切结合起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两袋盐约重1千克”“1个2分硬币约重1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称两袋盐的质量,一枚硬币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铅笔的质量外,我还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同
4、学们体会到,同等质量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计值与实际值有时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效果。解决问题上本节练习课,我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而且在练习过程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教学的自信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