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四维审视_叶小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8436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6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四维审视_叶小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四维审视_叶小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四维审视_叶小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总第 242 期北京社会科学2023 年第 6 期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四维审视叶小文 收稿日期 20230510 作者简介 叶小文(1950),男,湖南宁乡人,全国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摘要 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四个基本问题,从“何以振兴”“何以竞其优”“何以堪大用”“何以是中国”四个维度,考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以心为要”的常青之道,以及从中蕴育化生的“和而不同”“此心光明”两座文化大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经世致用,首

2、先体现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中共党人的“不忘初心”、坚韧定力提供文化底蕴和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厚底气、深厚支撑,因应时代要求,也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贡献。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0023054(2023)0600041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262/j.bjsshkxy.bjshkx.230601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有“亘古亘新”之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命维新”中因因相承、因因相革,因应时代推陈出新。如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云:“盖并世列

3、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者也。”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跨越数百年、关涉全球的社会大转型,其贯穿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领域,给世界带来巨变。中国,无疑也是这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经过百年奋斗,中国的现代化蔚然成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博大精深,深刻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繁荣兴盛,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4、,尤其是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何以振兴”“何以竞其优”“何以堪大用”“何以是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4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四维审视二、何以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近代现代化浪潮与传统的决裂毋庸讳言,在近代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随着中国的一度艰难竭蹶,乃至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中国传统文化也几乎陷入“有古而无今”之境。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云:“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

5、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1 如此老大衰落、岌岌顾影的待死之国,何以起死回生,返老还童?何以振兴,重现“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从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派,到洋务运动时期以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帜、郑观应、何启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从戊戌变法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章太炎、陈天华、邹容等为代表的革命派;从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到五四运动

6、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一代接一代思想者前仆后继、殚精竭虑、艰苦探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中国科学技术史 作者李约瑟的“世纪之问”振聋发聩,日本近代的“脱亚入欧”则更刺激了中国。现状触目惊心,传统也就不堪回目。鲁迅在 忽然想到 中喊出了“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 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2 似乎现代化就是反传统,反传统就要把传统文化当作包袱和羁绊而摒弃。“海内志士,发愤搤捥”,关于现代与传统的抗争何等激烈,张之洞在劝学

7、篇 写道:“于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旧者因壹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愈,而恢论倾危、乱 名 改 作 之 流,遂 杂 出 其 说,以 荡 众心。”3 这是何等无奈的文化迷茫、文化焦虑。但众心虽荡,民心不死。正如钱穆在国史新论 所言:“否世可以转泰,剥运可以转复。其主要的枢纽,即在那一种无形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精神上。此可以把中国全部历史为证。远从周公以来三千年,远从孔子以来两千五百年,其间历经不少衰世乱世,中国民族屡仆屡起,只是这一个传统直到于今,还将赖这一个传统复

8、兴于后。”4(二)中国共产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焕荣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艰难探索、浴血奋斗,于“漏舟之中”走向站起来,于“濒临崩溃边缘”走向富起来,于“滚石上山”走向强起来。新中国七十余年的发展,让一个东方古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强盛,创造了中华民族从沉沦而奋起、由苦难而辉煌的命运转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5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百多年历经磨难,现在终于距离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但也正因为越来越近,再

9、往下走,每一步都是“惊险一跳”,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这一阶段内外挑战严峻,机遇不容丢失。历史上,一步走错功亏一篑、积重难返的教训有不少。从历史发5北京社会科学 2023 年第 6 期展规律来看,一个国家往往在两个时期面临的压力最大,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一个是发展振兴之时。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内外压力越来越大。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6 此时,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支撑就空前重要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

10、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7“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9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第二个相结合”: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第一个结合,中国走出了自己的路。因为第二个结合,中国将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于世界的路。随着民族起死回生,文化必然起死回生;实现

11、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必然为其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来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定力与文化活力。中华民族将在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辉煌。“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0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支撑。三、何以竞其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

12、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都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其“优”,展示其“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要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和“秀”,须立足三条主要脉络:“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以心为要”的常青之路。(一)“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无论何种文化,其核心价值观都是要回答一个文化底蕴的问题,即以什么为“本”?答案无非三选其一:以人为本;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色和文化底蕴

13、,就是一以贯之地贯彻“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仁”者“人”也,人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仁”者“德”也,“仁德,礼也”。第二,围绕“礼”的立与用及其仁德教化,而非围绕神的崇敬和说教,是支撑世代中国人基本信仰的基础。第三,“德”者“得”也,从孝慈、孝悌到孝忠的“修齐治平”,从“以人为本”到“以民为本”的践履实践,扩展为亲民“仁民”、德政“仁政”的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纲常伦理秩序和国家社会制度。这三个方面归结起来,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种“见素抱朴”的人文主义的文化底色和文化底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是不断生发、生生

14、不息的,是与时俱进、与时俱丰的。为什么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先若后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6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四维审视族生命,而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又行将伟大复兴?就因这文化底色永不褪色,这文化底蕴厚实厚植,可以“春风吹又生”,总能重建丰厚的精神家园,维系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着的集体记忆、集体呼唤,远比西方文化中“创世者”的一个“神召”来得强大、切实、管用。纵观中国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当然各有所长,各美其美,但若要比较己之所长彼之所短,笔者认为就是其他文化多为“以神为本”,尤以人数众多的基

15、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为是,而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历史证明,“以神为本”,难以持续。可以说,全球的现代化进程,是以数百年前的一次深刻的文明转型 文艺复兴运动为基础的,而文艺复兴的旨归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要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膨胀,又逐渐演变为“以资本为本”,把人类带到“以物为本”的歪道上去了。而且,新的“拜物教”也未必能取代旧的“拜神教”。文艺复兴极大地解放了“人”,文艺复兴使“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人”又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之后人又被物化、被异化。如果人在金钱面前不管不顾了,人就“病入膏肓”了;如果社会中的利令

16、智昏、恬不知耻、肆无忌惮之徒比比皆是了,社会就危在旦夕了!正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迈进的人类,迟早会重新发现和重视中国文化的文化底色和文化底蕴。汤因比曾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11 回到“以神为本”没有退路,听任“以物为本”没有出路,只能继续探索“以人为本”的新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一场以“新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新的“文艺复兴”,笔者将其称为“新的文明复兴”,已躁动于时代的母腹,呼之欲出。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上,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对人本主义的呼唤,需要对传统人本精神进

17、行继承与吸收,既要发扬其积极成果又要革故鼎新。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多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虽催生了迅猛发展的经济,也造就了大为膨胀的个人,实际又走向了“物本主义”的歧途。面对第一次文艺复兴遗留下来的膨胀了的个人,新的文明复兴将培育和谐的人。它既巩固第一次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的积极成果,又要对其合理运用。胡适先生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指出,中国的文艺复兴正在变成一种现实。这一复兴的结晶看起来似乎使人觉得带着西方色彩,但剥开它的表层就可以发现,构成这个结晶的材料,在本质上正是那个饱经风雨侵蚀而可以看得更为明白透彻的中国根底 正是那个因为接触新世界的科学、民主、文明而复活起来的

18、人文主义与理智主义的中国。12 五千年中华文明积蓄着厚重的人文主义理念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文明虽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却始终保持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本色。当代中国大力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借鉴创新、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在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的实践中,最广泛、最深刻地凸显了“新人文主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已经交汇在一起。保证人类可持续地生存和发展,需要中国做出榜样。中国在世界做出了榜样,也就实现了自己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推进一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迎接这

19、场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中国应该有所作为。当然,我们也不能只沉浸于国学“底色”。赫拉利认为,人文主义长期崇拜人类的生命、情感及欲望,于是人文主义文明希望让人有最长的生命、最大的幸福、最强的力量。但为了实现这种人文主义梦想,将会出现新的“后人文主义”7北京社会科学 2023 年第 6 期(post-humanist)。科技从根本上颠覆了人文主义。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其实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智慧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13 这似乎又要回到“以物为本”了,尽管这个“物”是“智人”创造的,但它高于“智人”而成为“智神”了。后人文主义也许会进化

20、到“新人文主义”(new-humanist),或许其形态会有新的超越,已摆脱“三选一”的困惑,是以人为本、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之“三本”,围绕着“智人”合而为一的“智神”的人文主义。但不管怎么说,正因为未来的眼花缭乱,立足于我们的“国学底色”就更显弥足珍贵;无论大数据怎么计算,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文化底蕴”。(二)“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是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罗素在中国问题 一书中指出,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罗素认为,在这些品质中,和气是第一位的,它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

21、道三家,都以一个“和”字相通。道教认为,道的属性是“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4 当产生利益冲突、矛盾纠纷时,不妨彼此体谅、委曲求全,就能开阔胸襟,以德报怨,所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15 佛教讲,“理事圆融,事事无碍”16,“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17。儒家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9。以“和而不同”为主线,儒学追求的“和”,是以“和”对“多”集散成大,是以“和”制“合”平衡互补,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0“和”的精神,是一种

22、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方式,是在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是在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是在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是在“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和而不同,基于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造就整体性和共同性、产生新东西的力量。“人心惟危,道心惟

23、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21 将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并使之平衡、厥中,才能致“和”而“共同”。“共同”与“同”内涵有别。“共同”是多因素的“和”的化合,而“同”只是单一事物的叠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2 和而不同,才能万物并育、大道并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3,这一国学经典名句,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了几千年;展现着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守正创新,要管一万年。(三)“以心为要”的常青之道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讨论时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中,“释”即佛教文化是由外传入

24、并经中国化而与“儒”“道”两家相辅相成、相通相融的。佛教强调“明心见性”:“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雨,润泽自心;应以妙法,治净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卑下自心;应以禅定,清净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24 这一“以心为要”之说,为中国文化所充分吸纳。佛教于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至宋以降,佛教各宗派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作为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8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四维审视从程朱一派到陆王心学,尤其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阳明心学是强大内心定力之学,有利于滋养民族心灵,塑造、增长

25、和构建人生乃至民族之大气象、大智慧和大境界,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阳明心学的第一个要点是“心即理”。“身之主宰便是心”,“心外无理”,“理”即“至善”,至善要求诸“心”。“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25 他讲的“心外无物”是要突出“以心为要”,并不是“主观唯心主义”,是讲你若不用“心”去认知和感受“物”,那“物”便和你“同归于寂”(并不是不存在,只是物的价值和意义没有显赫出来)。马克思也说过:“即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

26、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26 阳明学的最大本质,就是揭示了人的一种价值存在。获得这种价值存在后,人生就有了一个价值支撑和价值出发点。阳明心学就是“炼心”的学问。王阳明要传达这样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在个人层面上,让每个人找到内心的光明,打破生命的桎梏,确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在族群层面上,让大家反思历史,追慕先贤,从善如流,固守良知,滋养民族的心灵,强大内心的定力,获得使中华民族超越时空不断前进的力量。阳明心学的第二个要点是“知行合一”,“事上练

27、”。强调“知行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7,知和行具有分不开的本来面貌。从功夫上讲,“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要以“良知良能”克服“心魔”,“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且知且行,且行且知”。28 钱穆认为,阳明讲学,偏重实行,事上磨练,是其着精神处。孙中山认为,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知行合一”,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了知信行合一能力”29。阳明心学的第三个要点是“致良知”。王阳明认

28、为“良知”是一个贯通天人、贯通体用的概念。“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30“致良知”,如何“致”?“人人心中都有孔仲尼”,“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最高的自由,是人自身道德选择的自由。此良知之说,实乃王阳明长年累月积累、历经千辛万苦后的大彻大悟。他说:“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31 所谓“实落用处”,就是要“事上练”,这显然不是唯心主义的主张。阳明心学的三个要点:“心即理”,讲心之定力;“事上练”,讲心

29、增定力;“致良知”,讲心聚定力。一个“心”字,皆是确立、凝聚、强大、坚韧内心之定力。他讲了一辈子心学,千言万语,临 终 汇 集 一 言:“此 心 光 明,亦 复 何言!”32 其实,可言者多也,从哲学上言,是解决思维主体和存在客体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从实用上言,是指向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常青之路。中国传统文化之“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以心为要”的常青之路,都来自儒释道三家的相融相通。儒释道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支柱。儒学以“礼”和“仁”为核心,重点解决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道学重点以“道”和“德”为核心,重点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佛学则

30、以“心性”为核心,重点解决9北京社会科学 2023 年第 6 期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佛学以“治心”之说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于是,便有“儒以治国,佛以治心,道以治身”之说。以三根支柱为基础,蕴育化生出两幢文化大厦:一为“和”字号大厦,一为“心”字号大厦。“和”字号大厦,掌管“天下大道”;“心”字号大厦,指明“常青之路”。三根支柱已属过去,其孕育化生的两幢文化大厦却面向未来。三根支柱专属中国文化,两幢文化大厦却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公共文化产品。三根支柱“推陈”,两幢文化大厦“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是由此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更竞其优。四、何以堪大用:中华优秀传统

31、文化的经世致用(一)沿着天下大道,推动中国和平崛起“和”字号大厦展开了天下大道。天下大道,天设地造,顺之则愈顺,逆之则必逆。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好天下大道,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重中之重。中国式现代化是实事求是的现代化,其基本逻辑可以归结为两条:其一,在符合国情上实事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是实事求是且又稳步迈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其二,在契合世情上实事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契合当代基本世情的,快速发展而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合作共赢的现代化。第一条基本逻辑显示,中国已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正确的现代化新道路;第二条基本逻辑显示,

32、中国正融入世界,呈现一种成功的现代化新模式。近代西方大国经济的发展,均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其必然涉及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特别是近代西方世界在原始积累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来掠夺资源、薅取羊毛。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却也埋下了与世界其他部分仇恨的种子。随着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延伸,不和谐的“现代性”噪音不断扩大,世界在变成一架“发疯的钢琴”,出现“三个紧张”的局面。一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紧张。后冷战时代的冲突和危机显示,随资本主义工业化而来的现代性矛盾日益尖锐,世界体系已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是人

33、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敌人。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和泛滥已在警示,已经苦于病毒所害的人类,是否要把自己异化成只会扩张的病毒?三是人与人的关系紧张。当代西方社会在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化带来了“迷心逐物”的现代病。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人类都异化为“心为物欲”之徒,连共同价值的底线都不遵守,那么世界将无法和平安宁,发展将无法协调持续!世界拭目以待,中国这样一个有着 14 亿人口“庞然大物”的后起之秀要实现现代化,究竟准备何去何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世界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

34、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的老路,要克服西方现代化道路日益加剧的“三个紧张”的弊端。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奉行“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和对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维不同,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坚守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庄严承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努力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它给这个在种种不确定性中彷徨不安的世界以如此强烈清晰的信息:这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持续且协调发

35、展的、势不可挡的现代化;这更是一个01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四维审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助于促进解决共同面临难题、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它给这个“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33 的世界,以如此明确坚定的信念:中国是一个重诚信、讲诚信、守诚信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可信、可亲、可敬、可靠的大国。这个道理,从政治上讲或许将信将疑,从文化上讲则可以笃信不疑。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能够行得通、走得远,不仅因其符合实际、实事求是,还因其扎根很深,枝繁叶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20 中国式现代化

36、走的是“天下达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要在“天下大道、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蕴上多下功夫,要认识好、把握好、向世界宣传好这个“根目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34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怀柔远人、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蕴涵“和气”、氤氲“和风”,彰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和”文化。和而不同并非安弱守雌甚至畏惧强暴,它以“文化自信”的大气,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是为了说服谁、取悦谁、安慰谁

37、,而是基于自己的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基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出的正确抉择。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与崇尚正义、不畏强暴是一致的。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已经站起来、富起来并正在强起来的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精神,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和强大的战略实力,去争取和维护和平。天下大道、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明,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具体化为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几方面共同倡导: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

38、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35 这是高站位、大视野、干大事、展大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重大成果。中国要走向世界、和平崛起,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为基础,在世界建构好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我们要紧扣这一点,

39、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发展观整合为一体,充分展现中国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川流不息背后的哲学力量、精神源泉,使世界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接受中国,放心中国,相信崛起的中国不可疑、不可怕,而是很可信、很可亲。36(二)沿着常青之路,推动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要历久弥新、保持常青,关键在自我革命,不忘初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字号大厦展开的常青之路,有助于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身之主宰便是心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 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37“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

40、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38“古人说: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11北京社会科学 2023 年第 6 期欲。一旦有了心中贼,自我革命意志就会衰退。”39“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40,要以共产党人强大坚韧的“心学”,来保证自己的一亿名共产党员始终屹立在道德的高地,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战胜市场经济的考验。毋庸讳言,我们在走进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价值规律驱使的竞争中,遇到了重利轻义、唯利是图、道德滑坡的挑战和考验。发展市场经济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它使人们的

41、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不足的是,缺少对精神世界关照。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不少人好像得了一种迷心逐物、心为物役、精神缺钙的“现代病”。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以致贪腐难禁、贪官不断的严重道德失范现象,在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反而沉渣泛起,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侵蚀着党的肌体。中国共产党是在当今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经济体量扩增最快、国民财富总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执政党,如何防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党员干部的诱惑、对党的肌体的

42、腐蚀,更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直面且必须消解的重大难题,这是一场新的大考。市场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基础,不可以有分秒间断,不可能把经济活动停下来再整党治党。必须要在确保市场秩序可控、经济运行稳定的状态下果断行动,既刮骨去腐,也对症给药;既标本兼治,也激浊扬清。即必须要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还要与建立广大党员、干部“很想干、很能干、很愿干”的体制和机制相辅相成。要在保持反腐倡廉高压态势的同时,使鼓励干事创业担当的体制机制制度化、常态化;要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在坚持反腐倡廉、实现风清气正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得更好,把高质量发展搞得更好,让实现

43、共同富裕的目标离我们更近,让党的队伍更加纯洁,更加富有生机活力。市场经济是“趋利”的。在市场经济考验中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把“利”与“义”协调起来,就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义利冲突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为义弃利,鼓励、向往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之所以能浩浩荡荡,其特色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能以“厚德”而“载”市场经济。共产党人的“厚德”,从根本上说来自共产党人的“此心光明”和“不忘初心”。毛泽东早就告诫全党要经得起“糖衣炮弹”的侵袭,共产党人的“初心”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44、在包括共产党人一起的“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能经得起更多的、无时无处不在的“糖衣炮弹”的侵袭,防止蒙尘褪色、干涸枯萎?我们面临的现实挑战是,市场经济不断给我们带来“财气”,也形成了无所不在的“地气”。今天我们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不接好这个地气。一个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价值体系,和作为其反映和践行的道德体系,必须回应全社会的利益关切。对于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滑坡、信任缺失、腐败时现的现象,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刮骨疗伤,那么道德说教就没有说服力,道德建设就缺乏生命力。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市场经济缺德、无德,那么市场经济就搞不好、搞不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就说过:一

45、个有效率的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后面,一定还有“良好道德的人”对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问题是,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人”都追求利润最大化,由此激烈竞21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四维审视争,优胜劣汰,效率大增。货币成了一般等价物,价值规律驱使人们不断追求和积累商品价值。这并没有错,市场经济当然要讲效率。错在走向另一端,“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诚信、道德统统抛弃。我们今天手持利益这把“双刃剑”,身处社会这个共同体,就需要坚守底线、明晰

46、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经过了个人利益的觉醒、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何把经济冲动与道德追求、把物质富有与精神高尚成功结合起来,检验着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关乎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程度,也关乎着共产党人“初心”的纯洁度、党性的坚韧度。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 中,基于人性本善的假设,把源于人的同情的利他主义情操视为人类道德行为的普遍基础和动机;在国富论 中,又把人性本恶作为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把个人利己主义的利益追求当作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动机。他提出了问题,却未能解决问题,给出的是一个“斯密悖论”。但他强调依靠“人的本性”来解决市场经济中道德缺失问题的思路也启发我们,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

47、美德,有着巨大的能量,关键是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唤回它、激活它、放大它,使它成为强大的正能量。因此,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字号大厦中,去找回并强化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去增强我们民族、共产党人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健体的抗体,增强在各种物质诱惑面前的免疫能力。我们要进一步对中华传统优秀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党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不移其志,以坚韧执着的理想信念,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始终保

48、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光荣传统,不以功臣自居,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享受,守纪律、讲规矩,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共产党人要拥有如此高大、高尚的人格力量,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惟有初心不改,“此心光明”。五、何以是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倡议2023 年 3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出了全球文明倡议:“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35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文艺复兴才是“全球文明”的先锋。数百年

49、前,西欧历史上发生了一场持续二百余年的文艺复兴,带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现代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等,均得益于文艺复兴中倡导的人本精神。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前奏曲。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随着这个前奏曲的演进,开始变奏了,世界仿佛变成一架“发疯的钢琴”。“人”的作用被空前放大了,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转化基因,试管造人解放了的“人”过度膨胀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人”对自然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破坏;“人”对社会为所欲为,霸

50、权、霸道、霸凌越演越烈;“人”对“人”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现代化带来了“迷心逐物”的现代病。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放弃了对人类共同价值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追求与弘扬,大家都反其道而行之,心浮气躁不思进取,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心高气盛欲壑难填,社会将动乱不堪,世界将不能31北京社会科学 2023 年第 6 期和平,发展将不能协调持续。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在全球反复延宕,世界经济的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治理严重缺失,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人类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