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使用范围: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l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呆呆地”“唯一”等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l 教学重难点:通过重点句段的学习,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并了解段落大意。l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看到鱼在纸上游吗?那看了这个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生: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读课题,关注“游”字。让我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二、检查预习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1. 出示生字生词,检查。用
2、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提醒注意“澈”是翘舌音,“聋、港、缸、融”是后鼻音;辨别形近字“微徽”。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3.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按下列提示给课文分段:玉泉观鱼认识青年人们赞叹了解青年2.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第四段(91
3、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3.指名读难读的段落。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四、研读“忘我”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说这位青年是很“特别”的?2在学生读课文后指名交流: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句子描写出了青年爱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请划出来仔细研读。4交流学习,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语段。句子一: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1)具体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不说一句话)(2)“老是”可以换个什么词?(3)你们能不能像青年那样呆呆地、静静
4、地看着金鱼缸里游动的金鱼呢?你们体会到“呆呆地”“静静地”是种怎样的神态?(专注、入神)看样子你们已经理解了“呆呆地”和“静静地”是什么神态了。试试看能不能把这句读好,感受到青年看鱼的专注。(4)青年看鱼那么专注,谁能来读一读吗?指名读,全班齐读。句子二: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坚持不懈、忘我)(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抓住重点词理解:每个、一整天、忘了、忘了)(3)这位青年如此坚持不懈、忘我的看鱼,女同学,你们能读出来吗?男同学,你们觉得女同学读怎么样?(好)你们有没有信心
5、超过她们?一起来读一读。(4)青年坚持不懈、忘我的看鱼。到后来,即使他把眼睛闭上也能看到什么呢?(也能看到金鱼的样子)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鱼游到了心里)(板书:鱼游到了心里)你们的回答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是什么成语吗?(胸有成竹)句子三: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1)这位青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还在金鱼缸边画画。真是如痴如醉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2)还有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青年是个忘我的人?句子四: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象和游鱼已经融为
6、一体了。(1)这句话中没有写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他是个忘我的人呢?( “唯一”“他好象和游鱼融为一体了”)(2)“他好象和游鱼融为一体了”怎么理解呢?(3)简直到了不知“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的境界了。谁愿意来读读?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能读好吗?五、布置作业1巩固词语,正确朗读和书写。2熟读课文。l 教学反思: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想让学生通过课前先学、课内检查交流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落实基础知识的训练,回归自然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文章重点的同时,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我抓住“赏心悦目”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指导学生造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授课中我还特别注重读书的训练,自由读、默读、个人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课堂教学结束了,留下的思考很多。1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评价应该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知识上只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2对学生的能力缺乏自信,总怕孩子们答得不够精彩,有时想帮助他说完整,就有些抢学生的话。3因为课堂容量大,生怕讲不完,有些问题没有深挖,点到就走,拓展没有展开,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不够到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