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生活典型题集萃 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作者:山西省运城永济市涑北中学 王粉娇 邮编:044000 区分措施类中两种易混淆的题型 主观题解题时,审题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不可忽视。在审题时,第一要审题型,辨明试题的指向,属于意义类、原因类、还是措施类等等。每种题型都有不同的答题模式和特定答题语言特点。要避免答非所问;第二要审范围,范围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知识范畴,要审清题目,看准用哪册知识回答;第三要审主体,要看清问题中对主体有无限定。有特定主体还是无限定主体。下面就针对这个环节,例举一道题抛砖引玉。 【例题再现】(2013年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10月份月考试题28)某班以“新能源汽
2、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甲组同学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尽管具有发展前景,但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同学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结合上图和甲组同学们的意见,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出谋划策。参考答案: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拉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等手段,降低成本,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国际知名品牌。个人:进一步转变消费观念,提倡适度信贷消费和绿色消费。【失误解析】此题失误率极高。很多学生
3、答题时,审题不清,针对企业如何去做答了大量篇幅,却只得了1/3的分数。当看到参考答案时,傻眼了。原来是角度不全,要点不全而致惨痛失分。为什么会审题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呢?请看下面两道问题: A.依据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提建议。B.依据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出谋划策/提建议。上述两道问题都属于措施类题型,运用的都是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关键是寻找两道题中的差异,才能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特点做出针对性解答。A类题型的特点限定主体(企业),答题时应针对企业的相关知识,具体答出知识 要点,再结合材料即可。B类题型的特点未限定主体。答题时应当发散思维,多角度答题,确保答案的
4、完整性。 经济生活的主体主要有三类:国家、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或劳动者)。在上述两类题型中,B类题型是学生失误比较严重的一类题。学生答题时,常常因为审不清主体,而犯以偏概全的失误,导致要点不全,失分严重。 教师如果在平时复习中,能有意引导学生对措施类中这两类易混淆的题型进行分析与总结,就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失误率。【类题再练】1.请你为治理“白色污染”/资源浪费的现象出谋划策。2.请你为解决就业问题出谋划策。 思路点拨:这两道题目的特点未限定主体,因而应该多角度答题。治理“白色污染”,解决就业问题,国家要首当其冲,企业是义不容辞,消费者要行动践行。全国上下,齐抓共管,才能凑效。所以在回答时,两道题都要多角度思维,从国家、企业、消费者三个角度去组织语言规范回答。【总结提升】此类题的答案语言很规范。答题模式都是课本术语+材料结合。现对此类题型的语言,尤其是B类题型的常用语言表述总结如下:1. 国家: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该问题的解决。2. 企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依靠科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 整经营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国际知名品牌。3. 个人:消费者要转变观念,科学、合理、绿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