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1)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
2、暴自弃等。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3.1)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
3、力。(4.1)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0,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6.1)。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23,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24,
4、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负加速趋势。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1)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8.1)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
5、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10.1)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
6、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11.1)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
7、,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45,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46,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49,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52,上课开始时,
8、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
9、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
10、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70,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73,不管是正式群
11、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定型的期望。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正式群体。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约定俗称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
12、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
13、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剥夺学习权利等手段。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88,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89,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
14、迟钝为特征。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愤,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人际交往。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4.1)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
15、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们心理特征。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题。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
16、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两种。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师公招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理论大多来自西方,考生在理解方面比较费力,所以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复习的方法和策略。再次提出几种在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常考的经典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
17、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内驱力,是一
18、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
19、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
20、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心理学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选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为了尽量避免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测量遗忘的进程。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l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诵读时间;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337左
21、右诵读时间;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254左右。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是先快后设的。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最多;(2)遗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五、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内
22、心规定发展。所谓他律道德亦称“强制道德”,在510岁之间出现。它具有5个特征:1)服从规则,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从动机来判断好坏;3)单方面尊敬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4)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或全对,或全错),不能设身处地看问题;5)赞成严惩,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把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相混沼,以为不端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惩罚,所以认为人们生病受灾乃是自己行为不端的结果。自律道德亦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在10岁以后出现。其特征是:1)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协商制定的,可怀疑,可改变;2)判断行为好坏,
23、不只看后果,还应考虑行为的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相处彼此尊重,不仅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与能力,也能较现实地评判他人;4)能设身处地对他人行为进行判断,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几种观点;5)主张对犯错误者的惩罚较温和和贴切,帮助他们认识犯错误的原因,以利改正。六、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对“比奈一西孟智力量表”修订而成的,其后又进行了三次修订。这个量表根据题目难易的程度按年龄分组,儿童通过的题组层次,用“心理年龄”(或译智力年龄)来表示。例如,一个儿童通过了九岁组的题目,他的心理年龄就是九岁。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100,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商数。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智力年龄越是大干实足年龄,智商就越高,反之智商就越低。以上是对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这些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考生在复习过程要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