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高考试题中探求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的改进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7972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高考试题中探求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的改进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高考试题中探求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的改进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高考试题中探求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的改进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96当代教育2023-2教育论坛-中学【摘 要】本文尝试将高考真题的研究成果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结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课例,探索从运用唯物史观、创设复杂情境和构建知识体系等方面,改进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这些尝试以试题研究和大概念教学为两大抓手,旨在促进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理念落地,也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词】试题研究;大概念;历史教学策略大概念教学是近年来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大概念教学适应了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新课标改革实施的重要抓手。大概念是指能反映历史学科本质、居于历史学科中心地位的核心观念。郑林教授提出,大概念是一种“上位”概念,“具有普遍适用性,有很强的迁移价值,有

2、机会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不断地被运用。”1所以,大概念教学要求教师以更加宏观的视野备课,围绕历史学科的“上位”概念,而不是琐碎的历史事实和结论,确定教学目标和思路。它可以打破教材知识结构,用长时段眼光重新梳理、串联教材重点知识,并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在当前新教材容量大、课时紧张的背景下,这一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基于大概念“迁移性”的特点,大概念教学必须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此外,李友乐教授也指出,大概念“代表着历史学科对历史现象和本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和最深度思考。”2大概念探讨的是历史发展大势、原理和规律,这也要求我们要利用唯物

3、史观,培育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高考试题是连接评价和教学的枢纽,它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诊断、导向、调整和改进功能,使教学观念发生积极的转变,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此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也将使高考命题发生重大变化。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高考试题,为今后的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理解和利用高考试题指导教学,将会成为一个迫切问题和热点问题,对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试题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考试题中探求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的改进策略 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 秦耕耘和挑战。教师只有加强对高考等各类测验试题的研究,融合“教学评”一体化思想,以题促考、以考促教,才能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才

4、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确保新课标理念的实施落地。研究高考试题,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持续的教学改进策略。试题研究的成果会对一个教师产生长远影响,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尝试将高考真题的研究成果,与大概念教学理念融合,转化为教学实践。这一尝试旨在化解考试与教学的矛盾,加强高考试题研究与教学的融合,让命题人与教师实现隔空交流,最终达到改进大概念教学的目的。接下来,笔者将以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 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中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讲述高考试题研究成果在大概念教学中的运用。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课属于第三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一部分,本课通过“农业工具的变化”“手

5、工业工具的进步”“劳作方式的发展”三个子目,阐释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原理。因此,本课和本单元的大概念都可以定为“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这一大概念之下,本课的主题可定为“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在课时主题之下,本课的具体概念还有小农经济、铁犁牛耕、灌溉工具、男耕女织、家庭式劳作、庄园式劳作等。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小农经济这个具体概念在本课大概念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实践。一、利用唯物史观统摄大概念教学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灵魂,是其他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也是大概念教学的指导理论。“深刻理解唯物史观认识人类历史规律的因果必然性逻辑。只有这样,才能

6、找到解决中国历史教学大概念问题的正确途径。”3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的过往进行叙述和解释的学科。因此,不同的学者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结论。但高中历史教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学术研究,097当代教育2023-2教育论坛-中学对于历史事实的分析,必须源自史学界的共识,符合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是帮助我们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也是指导大概念教学的依据。唯物史观非常博大精深,内容涵盖非常广泛。但对于中学历史大概念教学说,并不需要教授太深的层次,否则就会超过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

7、认识、解决问题。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和本单元的大概念“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就是按照唯物史观的原理确定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全部可以放到这一原理下进行分析。这帮助教师明确了教学重难点,也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例题1(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例题1主要考查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也与本课的大概念是一致的。根据材料和

8、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如下逻辑链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广泛使用农业收益的增加生产效率提高土地私有制出现家庭耕作取代集体耕作个体小农成为基本生产单位。通过此例,教师要讲清小农经济的出现原因,落实唯物史观的原理。本题对我们的启示是,大概念教学要借用唯物史观,围绕课时大概念,分步骤、渐进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急于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要不断设疑和解疑,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助产术”,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其次,唯物史观的原理不能靠单纯的灌输和简单的套用,而是要将历史问题放置于具体的时空背景之下,用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论述,是一段高度抽象的概括。而我们

9、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将唯物史观原理转化为学生易懂的实例,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我们的教育智慧。另外,我们也要注意把握唯物史观与其他素养的关系,“尤其是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是交互作用、相伴相长的”4,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历史思维。二、创设真实复杂情境,培育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迁移是大概念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大概念教学的实施需要借助于多重任务情境,才能合理地反映学生的思维水平。历史学科的情境教学主要有情境创设、问题引领、史料研习、论证解释等环节。它要求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打破惯性思维,用疑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在研习史料中,通过综合、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把握好情境创设和问题

10、引领,就抓住了历史教学的关键。”5例题 2(2014全国新课标卷 文综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 便士,而中国是 094 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 本题的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非常得当,实则就是一个微缩的情境教学过程,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启发。材料首先给出了一个带有矛盾性情境的真实史料,这种情境能刺激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棉纱、棉布,在中国和印度的消费却截然不同呢?这一现象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有所不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同时,本题在设问时,使用了

11、“反映”一词,属于高考中常见的本质型题目。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深度思维,不能只看表面原因,要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本质可以指性质、实质,也可以是指目的、动机等隐藏在事物背后的东西。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不能直观地认识,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剖析历史背景、历史目的、历史规律等进行判断。此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本课大概念主题进行思考,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形成了小农经济的耕作模式,这种模式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长期延续、根深蒂固,是古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点。但鸦片战争后,外来商品冲击了传统自然经济,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耕织逐渐分离,小农经济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渐走向破产,但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本题仅

12、用两句话就构建了一个学术情境,使学生对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一案例也给我们大概念教学的实施带来一些启发。比如,我们可以创设基于认知冲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再通过引导,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情境创设要选择真实史料,材料的分析加工不能脱离历史实际,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能考查学生的素养表现。另外,情境的创098当代教育2023-2教育论坛-中学设也要尽量避免设置阅读障碍,因为历史学科的阅读考查不是衡量其语文水平,而是希望评价学生在辨别材料真伪、归纳材料类别、辨别材料价值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知的知识中,去探寻未知的知识。因此,情

13、境中的材料应该言简意赅、平易近人,方便学生接受。阅读量也不宜过大,这样才能把考查重点放在阅读能力而不是阅读速度上。三、串联重点知识,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历史包罗万象,但考试的范围却不宜太宽,否则会大大增加考生记忆负担。高考常考的核心在数十个知识点上,这有利于命题者深入挖掘材料的前后联系,将试题立意放在整体的思维能力上,提升试题的质量水平。同时,考生在熟悉核心考点的相关基础知识后,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素养上。高考历史命题的追求并不在于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更多的事实,而是通过对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剖析,考查历史主要脉络和线索,促进学生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反对碎片化,倡导整体式思

14、维,这一命题指向和大概念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大概念教学就是要“把松散的学习内容或课本知识串联起来,启发学生调用已有认知,将新旧知识结构化,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6例题 3(2021 湖南高考 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A近年来,高考题都注重“古今关联,中外贯通”,打破学科内部政治、经济、思想模块的界限,从纵向、横向、因果联系等维度串联知识体系。在基础知识复习阶

15、段,通过一些全国卷高频考点,借鉴高考题的命题思路,增强学生的比较联系意识,构建知识体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本文中的例题 1、2、3 都是在小农经济的知识点上进行考查,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分析。学生从例题 1、2中认识到小农经济的产生和瓦解,但这样的认识还不够完整,容易形成单线条的简单思维。历史进程是复杂或曲线发展的,此时我们就可以根据例题 3 帮学生纵向、横向串联纲要上册中国史和选择性必修二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小农经济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和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密切相关,从而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放到本课大概念下来看,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它本身是春秋战国以来生产力进步

16、的结果。但随着经济发展,一批地主和富裕商人兼并农民土地,造成自耕农的减少,影响王朝的赋税和徭役征发,且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王朝的衰亡。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它的发展就呈现出非常曲折的特点,在不同时期背景下,发展状况差异较大。高考题的这一命题思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如下启示。历史的教学要讲清历史发展的脉络,要有一定拓展,突破课本上的历史叙述。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化,并训练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四、结语试题的立意反映了命题者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体现了其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对试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也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进步。试题研究可以推动教学内容优化,丰富教学手段和策略,提升教学的思想性和深度,是促进新课程教育理念落地的重要抓手。在大概念教学逐渐推广的背景下,如何将试题研究成果运用到大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参考文献:15郑林.把握新课程理念,深化历史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2021(17)23李友东.大概念讨论与唯物史观深度思维培育J.历史教学,2021(17)4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陈志刚,王继平.大概念的理解与教师备课J.历史教学,2020(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