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文学科探索“习作教育”的实践过程_白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7913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科探索“习作教育”的实践过程_白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学科探索“习作教育”的实践过程_白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学科探索“习作教育”的实践过程_白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11(一)让学习真正“发生”关注学习如何产生通过 10 多年的实践研究,学校在习作课程中建构了“预作赏析创构”的行动路径。学生的日记就是经验的显现,是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为了让学生的“习作”每一天都被看到、被听到,学校进行了日记赏析短课程的实践。学校每天开设 25 分钟的短课程,促使教师当天赏评学生的日记,让学生的日记有机会被更多人欣赏。同时,学校创办校刊及日记赏析专题公众号,给更多学生公开发表日记的机会。所以,日记赏析课上,学生不仅是对文字表达及其方式的学习,而且通过表达、倾听,能够认识和理解他人,发展对周围人与事的感受力、理解力,走出自我中心,走向共同生活。这一探索是将“日记”“赏析”作

2、为支撑学生语言与交往学习的教育设计。任何一个经验的存在,对学生而言,不管是好还是不好的,教师都全心接纳,接受它、了解它、走近它。这就是“习作教育”的赏析,不是直接评价,而是一定要有欣赏的态度,要发现成长和变化,要看到价值和意义。在赏析中,还强调真实的表达。这是因为中、高年级的很多学生都学会了迎合他人,特别是迎合教师,说出来的答案要让教师满意,但这不一定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因此,日记赏析课上,教师要营造出安全的、全接纳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自由地表达出真实的想法。“习作教育”看到了“习”与“作”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与共同体中的学习,强调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习过

3、程就是探索过程,任何认识的发展都需要概念与经验的融合,需要外部知识与内在主体生命体验相融合,从而能够内化为个体的观念、态度,成为个体精神生命的一部分,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二)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就是“教”关注“学”与“教”的关系课程的改变,不是仅仅从教师的视角去探索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再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是首先去认识、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学生原来是如何学习的,以此来探索教学方式。这里的“教”与“学”不是分离、割裂的,而是一体的,“教”是蕴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是对学习的支撑。在这样的认识下,学校希望探索促进学生学习发生的课程模式,进而将“预作赏析创构”的“习作”课程模式转

4、化为教师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指导学习、落实教学的抓手,覆盖各学科课程。这个模式是指导教师教学的抓手,而不应是对“学”与“教”的分割。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在小学教育的探索中,如果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细致研究,仅从表面上、形式上关注“学”的课程设计,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既有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课堂就会出现“看似”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教”如何才能支持“学”,学校如何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生命潜能,应是当前小学教育关注并深入探索的重要议题。在“习作教育”的探索之路上,学校也遇到过质疑和瓶颈期。但在反复地梳理、复盘和不断创新中,教师坚守教育初心,让“习作

5、教育”一步一步地跨越到更高的台阶,看到了更美的风景。2018 年,“在小学开展 习作教育 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同类课题及科研成果也获得了众多奖项。学校先后成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实习实践基地、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等众多高等院校、教科研单位的实践基地,学校的办学影响力、课程影响力均得到提升。“习作教育”是在“道”上的研究,通过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反省力、审美力,让他们实现知行合一,即本性上的知行合一、价值上的知行合一、直觉上的知行合一,进而实现“作文”即“作人

6、”,通人道。“习作教育”能促进学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它的理念与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可以说是“永远在路上”。新时期,首师大朝阳小学将不断深化“习作教育”理念,挖掘“习作教育”特色课程的价值,为接下来的研究找到更加明确的方向,务实归真,以“习作教育”引领学生生命成长。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在基本原则中提出:“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1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下,课堂上依旧存在重讲授轻体验、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笔者认为,教育不应当只是教授学生知识,还应该教导他

7、们如何更好地认知自我、与他人相处,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进行教学创新,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2012 年,北 京 市 朝 阳 区 楼 梓 庄 小 学(2019 年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提出“习作教育”理念,以“习作”为切入口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提升育人质量。为何要从语文学科的“习作”入手呢?这首先要追溯到 10 多年前习作教学和课堂的现状。当时提到习作教学,依旧是教师和学生都很抵触,因为教师将习作教学更多地放在了技法指导上,使得学生与教师对事、对物、对人都十分冷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失去了独特的感受力,总在迎合

8、教师的思维模式。基于此,学校一直在思考应该营造一种怎样的课堂生态环境,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最终,学校决定以语文学科中最能展现学生真实体验、真实思维和真实情感的“习作”为切入点,旨在营造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自由度”和“安全感”的课堂环境,构筑借助情感去链接已有思维、唤醒生活思维的教育环境。如果每个班级都能形成师生间有良性互动关系的情感场域,那么便能够以此撬动整个学校的教育生态系统。一、“习作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一)以日记赏析课程为抓手,奠定“习作教育”教学创新基础日记赏析课程随着 2012 年“习作教育”在学校的全面开展应运而生,成为特色校本课程。该课程以每天“学生自由书写记录生活,倾诉情

9、感”的日记为载体,通过多元化的情感互动,欣赏、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关爱,达到促进表达、积累生活和情感经验以及心理治愈的目的,关注学生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它能让学生时常重温追忆性体验,帮助学生重新发现已逝围绕语文学科课程,“习作教育”教学模式经历了日记赏析课程、习作赏析课程和课内阅读课的实践探索,不断修正完善,最终确定了“预作赏析创构”的行动路径,并应用到了各个学科以及学校管理之中,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习作教育;阅读课程;教学创新 白婧,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教学主任,一级教师(北京 100018)。【摘 要】【关 键 词】【作者简介】语文学科探索“习作教育”的实践过

10、程白婧创新人才教育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2023年6月Jun,2023 No.3第3期(下转第20页)创新人才教育-第45期(初稿)000.indd 10-112023-6-19 16:36:401213生活的意义。1.日记赏析课程形式迭代,唤醒学生表达意愿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学校不断完善日记的形式,以使学生通过更加多元的方式表达自我、体悟生活,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更重要的是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校将日记分为文字日记、口头日记、照片日记和视频日记四种形式。一是文字日记。它是复盘自省、提升感受力的过程,更是阅读彼此生活和情感的过程。学生静心回顾一天

11、的心情感受、生活体验,以笔诉情。在交流对话间,学生更愿意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理解自我,理解他人。二是口头日记。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更加侧重于呵护学生真实的表达。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教师便以口语表达的方式进行日记赏析。每天组织口头交流生活感悟、内心体验,使一年级学生更快地融入小学生活,感受到上学的快乐。三是照片日记。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有一份难以忘怀的情感。照片日记通过学生自主拍摄的方式记录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定格的瞬间,便是一段美丽故事的呈现。四是视频日记。视频的方式激活了学生对记录生活、发现美、感受美的兴趣。他们需要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主题素材,设计拍摄脚本

12、,进行视频编辑。当在全班同学面前呈现自己的精彩作品时,学生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从文字日记到视频日记的不断拓展中,教师发现,学生从不愿表达到积极表现自我,从以自己的思维角度思考、赏析到可以尝试理解、接纳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学生好像都爱上了学习,爱上了对话交流。2.基于日记赏析课程实践的思考为何日记赏析课程会取得成功,促进着师生的改变?笔者基于该课程实践,形成以下两点思考。一是奠定“儿童生命经验不可或缺”的理念基础。日记赏析课程的内容主体是学生的日记,具有较强的创生性,即每一节日记赏析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来自于学生当天写的日记,教师和学生会因不同的日记内容而进行不同的赏析。这使得

13、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没有受到教师思维的禁锢,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日记是学生的作品,作品背后是鲜活的人,是学生经验的显现。通过日记赏析课程,教师深切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感知到每个学生的生命经验都不可或缺,并明确了“预作”这一环节在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为后续教学创新奠定了理念基础。二是奠定“赏析遵循客观存在原则”的实践基础。通过日记赏析课程,教师认识到人的任何经验一定有客观存在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面对学生的赏析,教师首先应做到接受,之后了解,进而走近,最终悦纳、引导。这也是将其定义为“赏析”,而非“评价”的原因。同时,学生的表达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14、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学生表达的过程,正是将经验显性化的过程。在显性化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对话、分享经验,使学生能够解决真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联结,进行迁移,学会思考,从而帮助学生调整、建构他的生命。这样的实践经验也为其他课程借助“预作赏析创构”模式开展有效教学奠定了实践基础。(二)以习作赏析课为核心,初步形成“习作教育”教学模式日记赏析课程成为“习作教育”的名片,如何将该课程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并形成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推广实践呢?起初,学校以语文学科的习作赏析课为核心课程进行实践,在备课、研课过程中使师生全员浸润“习作教育”理念,并初步形成“习作教育”教学模式。习作赏

15、析课改变传统教学中写前指导的方式,倡导写后赏析,使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表述出来。习作赏析课延续了日记赏析课程中学生自主写作(预作)和多元赏析(赏析)两个环节,并增加了创构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所得再次实践运用。习作赏析课的预作分为学生预作和教师预作。学生预作是指教师出示一个作文主题,不经任何前期指导,让学生自己审题、选材并进行写作。而教师预作则指充分阅读学生的习作,深入分析学生每字每句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行教学设计,之后进行多元赏析,最后由学生自主修改,即创构(见表 1)。表 1 习作赏析课教学创新行动路径内容为什么怎么做预作赏析创构尊重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真实的表达、

16、真实的思维,追寻真实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反思自己的过程。当真实面对真实,才可能有真正人性启蒙的开端1.学生自由写。学生调动自身体验和积累,在教师不予以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审题、选材并进行写作,以笔诉情2.教师充分读。教师按照“五步法”阅读学生习作,进行备课,即整体感知划分选材立意发现共性问题一挑选欣赏文章,以赏促改书写下水文师生学会宽容:“宽”是视野的扩展,“容”则意味着对差异的尊重师生学会感恩:学会真实地感受他人的情感,感动于同伴及老师的帮助和鼓励,感恩别人的给予与引导,从而在言语活动及生活细节中加以回报以自荐、小组推荐、教师推荐、“电子书包”投票等方式推荐习作1.欣赏表达(真实、内容具体、修

17、辞手法、结构特点、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情感共鸣、评价文中人物及作者)2.欣赏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认真倾听、积极表达、真实且个性化赏析、敢于质疑、懂得合作3.欣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善良美好的品质在赏析同伴习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阅读缺失,激发阅读欲望,提升习作能力和情感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在修改主题习作时,能够学会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情感和知识迁移学习共同体提出建议同伴互改自我修改教师个性化辅导充分的预作,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更加真实、勇敢地表达自我;多元的赏析,使师生的对接像呼吸一样自然,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理解接纳他人,心怀感恩;用心的创构,使学生实现复盘内化,自我提升。它实现了一个从“认识自我”走向

18、“理解他人”,再走向“自我重构”的过程。基于此,学校课堂教学初步形成了“习作教育”教学模式,即预作赏析创构。(三)以阅读课为延展,最终确立“习作教育”教学模式日记赏析课和习作赏析课的研究,使教师意识到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本课堂的重要性。“习作教育”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延展到除习作赏析课之外的语文课程之中?学校展开了深入探索。一般的阅读教学是借助阅读课文,使各种感悟和启发从书本中转移到学生身上的过程。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是“预作(唤醒)赏析(联结、迁移)创构(转化)”这样的过程,即在学生原有意识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活动的点燃和唤醒,激发学生的自身感受,借助情境体验,完成联结、迁移

19、,使学生生成对文本、对自身、对生活的新认识,实现语言的转化(见图 1)。预作唤醒联结阅读文本与相关文本的联结与已知事物和相关资讯的联结阅读文本与生活经验的联结知识迁移情感迁移迁移转化赏析创构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形体语言内部语言(思维)图 1 课内阅读课实施流程图创新人才教育-第45期(初稿)000.indd 12-132023-6-19 16:36:401213生活的意义。1.日记赏析课程形式迭代,唤醒学生表达意愿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学校不断完善日记的形式,以使学生通过更加多元的方式表达自我、体悟生活,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更重要的是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校将日记分为文字日记、口头日记、照片日记和视

20、频日记四种形式。一是文字日记。它是复盘自省、提升感受力的过程,更是阅读彼此生活和情感的过程。学生静心回顾一天的心情感受、生活体验,以笔诉情。在交流对话间,学生更愿意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理解自我,理解他人。二是口头日记。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更加侧重于呵护学生真实的表达。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教师便以口语表达的方式进行日记赏析。每天组织口头交流生活感悟、内心体验,使一年级学生更快地融入小学生活,感受到上学的快乐。三是照片日记。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有一份难以忘怀的情感。照片日记通过学生自主拍摄的方式记录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定格的瞬间,便是一段美丽故事的呈现。四是视频

21、日记。视频的方式激活了学生对记录生活、发现美、感受美的兴趣。他们需要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主题素材,设计拍摄脚本,进行视频编辑。当在全班同学面前呈现自己的精彩作品时,学生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从文字日记到视频日记的不断拓展中,教师发现,学生从不愿表达到积极表现自我,从以自己的思维角度思考、赏析到可以尝试理解、接纳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学生好像都爱上了学习,爱上了对话交流。2.基于日记赏析课程实践的思考为何日记赏析课程会取得成功,促进着师生的改变?笔者基于该课程实践,形成以下两点思考。一是奠定“儿童生命经验不可或缺”的理念基础。日记赏析课程的内容主体是学生的日记,具有较强的创生性,

22、即每一节日记赏析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来自于学生当天写的日记,教师和学生会因不同的日记内容而进行不同的赏析。这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没有受到教师思维的禁锢,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日记是学生的作品,作品背后是鲜活的人,是学生经验的显现。通过日记赏析课程,教师深切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感知到每个学生的生命经验都不可或缺,并明确了“预作”这一环节在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为后续教学创新奠定了理念基础。二是奠定“赏析遵循客观存在原则”的实践基础。通过日记赏析课程,教师认识到人的任何经验一定有客观存在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面对学生的赏析,教师首先应做到接受,之后了解

23、,进而走近,最终悦纳、引导。这也是将其定义为“赏析”,而非“评价”的原因。同时,学生的表达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学生表达的过程,正是将经验显性化的过程。在显性化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对话、分享经验,使学生能够解决真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联结,进行迁移,学会思考,从而帮助学生调整、建构他的生命。这样的实践经验也为其他课程借助“预作赏析创构”模式开展有效教学奠定了实践基础。(二)以习作赏析课为核心,初步形成“习作教育”教学模式日记赏析课程成为“习作教育”的名片,如何将该课程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并形成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推广实践呢?起初,学校以语文学科的习作赏析课

24、为核心课程进行实践,在备课、研课过程中使师生全员浸润“习作教育”理念,并初步形成“习作教育”教学模式。习作赏析课改变传统教学中写前指导的方式,倡导写后赏析,使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表述出来。习作赏析课延续了日记赏析课程中学生自主写作(预作)和多元赏析(赏析)两个环节,并增加了创构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所得再次实践运用。习作赏析课的预作分为学生预作和教师预作。学生预作是指教师出示一个作文主题,不经任何前期指导,让学生自己审题、选材并进行写作。而教师预作则指充分阅读学生的习作,深入分析学生每字每句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行教学设计,之后进行多元赏析,最后由学生自主修改,即创构(见

25、表 1)。表 1 习作赏析课教学创新行动路径内容为什么怎么做预作赏析创构尊重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真实的表达、真实的思维,追寻真实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反思自己的过程。当真实面对真实,才可能有真正人性启蒙的开端1.学生自由写。学生调动自身体验和积累,在教师不予以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审题、选材并进行写作,以笔诉情2.教师充分读。教师按照“五步法”阅读学生习作,进行备课,即整体感知划分选材立意发现共性问题一挑选欣赏文章,以赏促改书写下水文师生学会宽容:“宽”是视野的扩展,“容”则意味着对差异的尊重师生学会感恩:学会真实地感受他人的情感,感动于同伴及老师的帮助和鼓励,感恩别人的给予与引导,从而在言语活动及

26、生活细节中加以回报以自荐、小组推荐、教师推荐、“电子书包”投票等方式推荐习作1.欣赏表达(真实、内容具体、修辞手法、结构特点、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情感共鸣、评价文中人物及作者)2.欣赏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认真倾听、积极表达、真实且个性化赏析、敢于质疑、懂得合作3.欣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善良美好的品质在赏析同伴习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阅读缺失,激发阅读欲望,提升习作能力和情感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在修改主题习作时,能够学会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情感和知识迁移学习共同体提出建议同伴互改自我修改教师个性化辅导充分的预作,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更加真实、勇敢地表达自我;多元的赏析,使师生的对接像呼吸一样自然,学会正

27、确认识自己,理解接纳他人,心怀感恩;用心的创构,使学生实现复盘内化,自我提升。它实现了一个从“认识自我”走向“理解他人”,再走向“自我重构”的过程。基于此,学校课堂教学初步形成了“习作教育”教学模式,即预作赏析创构。(三)以阅读课为延展,最终确立“习作教育”教学模式日记赏析课和习作赏析课的研究,使教师意识到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本课堂的重要性。“习作教育”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延展到除习作赏析课之外的语文课程之中?学校展开了深入探索。一般的阅读教学是借助阅读课文,使各种感悟和启发从书本中转移到学生身上的过程。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是“预作(唤醒)赏析(联结、迁移)创构(转化)”这样的过程,即

28、在学生原有意识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活动的点燃和唤醒,激发学生的自身感受,借助情境体验,完成联结、迁移,使学生生成对文本、对自身、对生活的新认识,实现语言的转化(见图 1)。预作唤醒联结阅读文本与相关文本的联结与已知事物和相关资讯的联结阅读文本与生活经验的联结知识迁移情感迁移迁移转化赏析创构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形体语言内部语言(思维)图 1 课内阅读课实施流程图创新人才教育-第45期(初稿)000.indd 12-132023-6-19 16:36:401415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为例。“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一般的教学设计均会创设情境

29、,让学生在自学后小组合作,在教师提供的板书支架帮助下进行讲解。但是,这样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在阅读后产生的真实问题(预作)以及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路径(赏析)。于是,教师便对这节课进行了调整:在探究恐龙会飞的过程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默读相应段落,并提出自己的质疑。大多数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猎食性恐龙是怎么演变成鸟类的呢?”为解决这个核心问题,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鸟类飞翔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可以概括出“有翅膀、体态轻盈、会飞翔”这三个必要条件。接着,学生再次默读相应段落并思考:“对应三个必要条件。猎食性恐龙是如何演变成鸟类的?”最终,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进行小组

30、合作,以恐龙博物馆讲解员为场景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创构)。此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咬文嚼字地深究文本内容,而是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层层递进,将真实生活与文本之间建立关联,使学生学会联结和迁移的思维方式,促进他们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的提升。通过长期实践,学校最终确定了语文阅读教学中“预作赏析创构”的具体内容(见表2)。除此之外,学校开展了“师生日记互赏”活动,这种真诚、平等的对话是实践“习作教育”的真谛之所在,也给教师带来了改变。学校有位教师这样写道:“习作教育 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俯视学生,而是低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真正达到和学生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当师生之间真诚对话的关系形成

31、后,教与学的确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 耳提面命。”就这样,围绕语文学科课程,“习作教育”教学模式经历了日记赏析课程、习作赏析课程和阅读课的实践探索,不断修正完善,最终确定“预作赏析创构”的行动路径,并运用到各个学科以及学校管理中,让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师生获得了巨大的成长。虽然首师大朝阳小学的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一定模式,但是并非模式化,而是因各学科的不同特点更新迭代,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成长规律,促进学习真正的发生。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EB/OL.(2022-03-25)2023-06-05.http:/ 2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行动

32、路径内容为什么怎么做预作赏析创构1.唤醒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与教材知识的桥梁2.初步了解新知,促进新知,接纳吸收1.自主预习:预习能力的培养2.联结体验:使文章与自身体验联结,自读自悟3.提出质疑:边读边思,提出疑惑 1.学生建立联结,进行迁移2.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方式,促进学习真正发生1.赏识学生能够借助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2.赏识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共享,学会分工,体会合作分享的快乐3.赏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对文本的感受,与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结4.赏识学生能够很好地检索资料,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分享 复盘内化、学以致用1.读后延伸:借助文本使学生再次联结生活,表达分享2.读写结合:

33、形成语言的转化3.激发兴趣:阅读相关书籍二、“习作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成效(一)学校课程品牌影响力提升“习作教育”教学创新经历 10 年发展,从起初仅围绕语文学科课程进行的“习作教育”演变为全学科共同探究的“习 作”教育,最终形成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习作+教育”品牌文化,不断创新迭代。在这 10 多年间,“习作+教育”品牌文化对学校整体课程文化的形成有着显著影响。2012 年 12 月,学校被北京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确立为“北京市习作教育实践研究基地校”;2013 年 11 月 22 日,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分会落户于学校。截至目前,以首师大朝阳小学为基地校的分会

34、历经北京分会、京津冀写作教学协作会的发展过程,已有近百所实验校共同参与研究实践。学校课程实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组织召开国家级研讨会 6 次、市级研讨会 11 次、跨区域研讨会 45 次、区级研讨会 14 次,总计到校参观学习人数近两万人次。(二)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实际获得“习作教育”带来的最大效果莫过于教师与学生的改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要求学生完成的习作篇目是有限的,而首师大朝阳小学的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六年的时间学生练笔达到的总字数约为 50 万字,远远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和写作,这两项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能力,如今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未来他们将在言语交往中

35、展开人生的画卷、构建精神家园。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Exploring Composition Education in ChineseBAI Jing(Chaoyang Primary School Attached to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18,China)Abstract:Focusing on the Chinese curriculum,the teaching mode of composition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the practical explorati

36、on of diary appreciation course,composition appreciation course and in-class reading course,and has been constantly revised and improved.Finally,the action path of pre-draftappreciationcreation has been determined and applied to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school management,so that teachers have rules t

37、o follow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Key words:composition education;reading course;teaching innovation创新人才教育-第45期(初稿)000.indd 14-152023-6-19 16:36:401415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为例。“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一般的教学设计均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学后小组合作,在教师提供的板书支架帮助下进行讲解。但是,这样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在阅读后产生的真实问题(预作)以及提供给学

38、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路径(赏析)。于是,教师便对这节课进行了调整:在探究恐龙会飞的过程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默读相应段落,并提出自己的质疑。大多数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猎食性恐龙是怎么演变成鸟类的呢?”为解决这个核心问题,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鸟类飞翔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可以概括出“有翅膀、体态轻盈、会飞翔”这三个必要条件。接着,学生再次默读相应段落并思考:“对应三个必要条件。猎食性恐龙是如何演变成鸟类的?”最终,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以恐龙博物馆讲解员为场景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创构)。此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咬文嚼字地深究文本内容,而是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尊重学生

39、的生活体验,层层递进,将真实生活与文本之间建立关联,使学生学会联结和迁移的思维方式,促进他们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的提升。通过长期实践,学校最终确定了语文阅读教学中“预作赏析创构”的具体内容(见表2)。除此之外,学校开展了“师生日记互赏”活动,这种真诚、平等的对话是实践“习作教育”的真谛之所在,也给教师带来了改变。学校有位教师这样写道:“习作教育 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俯视学生,而是低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真正达到和学生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当师生之间真诚对话的关系形成后,教与学的确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 耳提面命。”就这样,围绕语文学科课程,“习作教育”教学模式经历了日记赏析课程、习作赏析课程和阅

40、读课的实践探索,不断修正完善,最终确定“预作赏析创构”的行动路径,并运用到各个学科以及学校管理中,让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师生获得了巨大的成长。虽然首师大朝阳小学的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一定模式,但是并非模式化,而是因各学科的不同特点更新迭代,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成长规律,促进学习真正的发生。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EB/OL.(2022-03-25)2023-06-05.http:/ 2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行动路径内容为什么怎么做预作赏析创构1.唤醒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与教材知识的桥梁2.初步了解新知,促进新知,接纳吸收1.自主预习:预习

41、能力的培养2.联结体验:使文章与自身体验联结,自读自悟3.提出质疑:边读边思,提出疑惑 1.学生建立联结,进行迁移2.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方式,促进学习真正发生1.赏识学生能够借助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2.赏识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共享,学会分工,体会合作分享的快乐3.赏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对文本的感受,与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结4.赏识学生能够很好地检索资料,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分享 复盘内化、学以致用1.读后延伸:借助文本使学生再次联结生活,表达分享2.读写结合:形成语言的转化3.激发兴趣:阅读相关书籍二、“习作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成效(一)学校课程品牌影响力提升“习作教育”教学创新经历 10 年

42、发展,从起初仅围绕语文学科课程进行的“习作教育”演变为全学科共同探究的“习 作”教育,最终形成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习作+教育”品牌文化,不断创新迭代。在这 10 多年间,“习作+教育”品牌文化对学校整体课程文化的形成有着显著影响。2012 年 12 月,学校被北京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确立为“北京市习作教育实践研究基地校”;2013 年 11 月 22 日,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分会落户于学校。截至目前,以首师大朝阳小学为基地校的分会历经北京分会、京津冀写作教学协作会的发展过程,已有近百所实验校共同参与研究实践。学校课程实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组织召开国家级研讨会 6

43、 次、市级研讨会 11 次、跨区域研讨会 45 次、区级研讨会 14 次,总计到校参观学习人数近两万人次。(二)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实际获得“习作教育”带来的最大效果莫过于教师与学生的改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要求学生完成的习作篇目是有限的,而首师大朝阳小学的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六年的时间学生练笔达到的总字数约为 50 万字,远远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和写作,这两项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能力,如今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未来他们将在言语交往中展开人生的画卷、构建精神家园。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Exploring Composition Educa

44、tion in ChineseBAI Jing(Chaoyang Primary School Attached to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18,China)Abstract:Focusing on the Chinese curriculum,the teaching mode of composition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diary appreciation course,composition appreciation course and

45、 in-class reading course,and has been constantly revised and improved.Finally,the action path of pre-draftappreciationcreation has been determined and applied to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school management,so that teachers have rules to follow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Key words:composition education;reading course;teaching innovation创新人才教育-第45期(初稿)000.indd 14-152023-6-19 16:36: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