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戰國、西漢的莊學饒宗頤一一 魏晉以來,莊子成爲顯學,注解之書,至今爲數計得二百種以上,宋高似孫撰子略,有“晉人好言老莊”一則,首引阮籍達莊論。明焦竑的莊子翼附刻一卷,列史記莊子傳,阮籍、王安石莊子論(按王安石有莊周上下,見臨川文集卷六十八,謂“孔子所謂隱居放言者,周殆其人也”)。蘇軾莊子祠堂記,潘佑贈别(按南唐書卷十三潘佑傳言其酷好老莊言,有文名曰“贈别”,引莊子“安時處順”爲説),王雱雜説,李士表莊子九論考等文。史遷以降,亦以阮籍爲編者按:此文係饒宗頤先生於 1970 年任新加坡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時所作。文章曾發表於星洲日報新年特刊(1970 年 1 月 1 日),但並未收入饒宗頤先生的文集或
2、著作集中。今值文章發表五十年之際,爲紀念饒公,本刊特將文章重新刊出。在此特别感謝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沈建華女士幫助提供文稿。首,晚近湯用彤爲魏晉玄學流别略論,則引嵇康卜疑“寧如老聃之清浄微妙,守玄抱一乎?將如莊周之齊物,變化洞達而放逸乎?”作爲玄學的開端。錢賓四先生莊子纂箋云:“兩漢治黄老學,魏晉以後始轉重老莊,阮籍開其端。阮書有達莊論。”這些説法,都是以阮、嵇爲莊學的前驅。其實漢初黄老並稱,而淮南王安書中,“老”、“莊”亦並稱,正當文景之世,蓋自荀子而後,莊子文句每見徵引,莊子書鑽研者大有其人,不能以阮籍爲開始。本文將戰國和西漢,各思想家言及莊子之資料,提出加以討論。二二、戰戰國國
3、(一)荀子解蔽篇云:“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在大宗師裏,莊子極論“天”、“人”間的關係,最標準的人叫做“真人”,他説:“不以人助天,是謂真人。”“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他重天而輕人,主張毋以人滅天,而要還人於天。他對天的深刻理解,是有根據的,下面試舉出一些例證:a.逍遥遊云:“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按晉書天文志漢郗萌引宣夜書云:“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絶,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宣夜是古代天文三家之一,其法早已絶滅(見晉虞喜安天論)。逍遥遊這句很不易懂,該是對蒼蒼是否爲天之正色提出追4 道家文
4、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問,似乎即根據宣夜而來的。b.莊子則陽篇引容成氏曰:“除日無歲,無内無外。”容成是什麽人呢?淮南高誘注:“黄帝時造曆者。”他是曆法的創始者。楊文會解释這二句謂:“除日無歲,破時量也;無内無外,破方量也。”意思是破除時間和空間的約制,而只是一個無限。這是否爲莊子的本意,是很難説的,但他對時空的觀念,乃自容成氏領會到,卻是很明顯的。c.莊子天運篇“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一段,對于天有無主宰,加以追詰,很像楚辭的天問,史記孟荀傳:“楚有長盧(子)。”他的著作保存一點在列子天瑞篇,是討論“天地不得不壞,而終歸於壞”的問題。可見天地的
5、究竟,乃楚國哲學上的主題,莊子很可能受到他們的影響。d.又天下篇云:“南方有倚(畸)人焉曰黄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雷霆之故。”這一段和列子中的杞人憂天故事很相似,亦是出於南方之學,倚人即大宗師的畸人,言其“畸于人而侔于天”,謂不耦於人,而有合於天,是謂畸人。莊子和墨子一樣是博極群書的,逍遥游中引志怪的齊諧,又引湯問於夏革之語(列子有湯問)。“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悦之”。他的見解是有很多來歷的。他對於天的探索,特别有興趣。太空的形狀、起源、歸宿等問題,他很留心窮究。他偏重於天,成爲一邊倒的“天”底哲學。荀子一言加以道破,可見他對於莊子思想了解的深度。5戰國、西漢的莊學(二)吕氏春秋吕
6、不韋編集十二紀八覽六論,對莊子時有采用,兹舉出二三例:a.求人篇云:“昔者堯朝,許由于沛澤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勞乎?夫子爲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請屬天下于夫子。許由辭曰:爲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爲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于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卷二十二)這段是逍遥遊中有名的故事。其間有一些異文。莊云“嚼火”,此作“焦火”,“鹪鹩”此作“啁噍”;莊云“請致天下”,此作“請屬天下于夫子”;莊云“歸休乎君”,此作“歸已君乎”。好像加以意譯,有點以史記之譯尚書一樣。b.精通篇云“宋之疱丁好解牛,所見無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見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癍研,順其理,誠乎
7、牛也。”(卷九)這出於莊子養生主。生牛,莊子作全牛。論衡訂鬼篇云:“宋之疱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即本諸吕覽,“新癍研”句亦與莊子不同。淮南子齊俗訓云:“疱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何則?游乎衆虚之間。”亦用吕書。“順其理”,莊作“依乎天理”。c.必己篇“莊子行乎山中”至“胡可得而必”一段,即采莊子山木篇。只一二處小異,如莊“以和爲量”,“和”此作“禾”;莊“尊則議”句,此作“尊則虧”。又多“直則骩”、“愛則獳”句,餘全同。6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他處引莊尚多。吕覽不二篇中舉十人爲天下豪士,道家爲老耽、關尹、列子、陽生,而不數莊子。吕不韋是現實主義者,和莊子氣味,自然是不甚
8、接近的。三三、西西漢漢(一)賈誼賈生是一個充分接受莊子思想的人物,在他所作的鵩鳥賦文中,幾乎鎔冶老莊列思想於一爐。他提到“萬物變化”、“天地爲爐”、“愚士繫俗”、“至人遺物”、“釋智遺形”等主題,李善注概引莊子一一指出它的來歷。其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泛泛乎若不繫之舟”,完全襲用莊子的原句,這可看出他如何把莊子讀得滚瓜爛熟,臨文時加以活用。後來孔臧寫鴞賦,是模倣鵩鳥賦的(賦中有云“昔在賈生,有志之士,忌兹服鳥,率用喪己”),卻説道:“棲遲養志,老氏之俦。”隋書李士謙傳,説鵩鳥賦中表現有佛教的輪迴思想,有點牽强。文中主要還是演繹莊子的意思。(二)枚乘七發最末一段云:“客曰:將爲太子奏方
9、術之士,有資略者,若莊周、魏牟、楊朱、墨翟、便蜎、詹何之倫,使之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太子豈欲聞之乎?于是太子據几而起曰:涣乎!若一聽聖人辯士之言,涊然汗出,霍然病已。”聖人辯士之言,居然可以起太子的沈疴。枚乘7戰國、西漢的莊學列舉諸賢,而莊周排在第一名。可見莊子在文景時候學人的心目中,有極崇高的地位。(三)淮南王和他的莊子略要淮南王劉安對道家典籍,浸淫甚深,道應訓中有明文引莊子的,如云:“盧敖遊乎北海。見一士焉悖若有喪也。曰:吾比夫子,猶黄鶴與壤蟲也。終日行不離咫尺,而自以爲遠,豈不悲哉?故莊子曰: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言明之有所
10、不見也。”劉安對莊子寫有專書,清俞正燮在癸巳存稿卷十二有莊子司馬彪注集本跋後云:“經典釋文言司馬彪注本二十卷五十二篇,是彪本莊子爲漢志全本。彪本五十二篇中淮南王略要。漢志五十二篇爲淮南本,入秘書讎校者,今知所缺十九篇目,畏累虚、惠施(按北齊書杜弼傳,弼注莊子惠施篇,未見)、淮南王略要而已。”是淮南王著有莊子略要,收入司馬彪注本之莊子,惜已失傳。莊子略要,惟見文選李善注引之,共有四處。(1)文選入華子岡詩“且申獨往意”句下李善注云:“淮南王莊子略要: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輕天下,細萬物,而獨往者也。司馬彪曰:獨往任自然,不復顧世也。”這段話又見(2)江淹雜體詩許詢“資神任獨往”句,及(3)文選任昉
11、齊竟陵王行狀“山宇初構,超然獨往”句下李注,並言淮南王莊子略要。惟(4)陶淵明歸去來辭,“懷良辰以孤往”句8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下李注引淮南子要略曰:“山谷之人,輕天下,細萬物而獨往者也。”司馬彪曰:“獨往任自然,不復顧世。”(據文選胡克家刻本)文字悉同,而書名作淮南子要略,不作莊子略要,當是奪誤。(查淮南子要略訓並無此文,此誤略要爲要略。)文選注所引另有“淮南王莊子后(後)解”。張協七命“争寶之訟解”李善注云:“淮南子莊子后解:庚市子,聖人無慾者也。人有争財相鬥者,庚市子毁玉于其間,而鬥者止。”(哈佛燕京社刊文選引書引得漏此“莊子后解”。)是淮南王安對于莊子原著有莊子略要及莊子後解,唐時
12、尚存,李善猶及見之。安曾作離騷傳(即史記屈原傳所采者),他的莊子略要及後解,疑同樣是一篇学術文章,不是一部書,但無論如何,是早於阮籍的達莊論。他喜歡屈原,又喜歡莊子,屈、莊是通過他的游揚而著稱,他才是解莊的開山人物。淮南子書中引用莊子的地方極多,例如俶真訓開頭就説“有始者,有未始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者”一段,即取自齊物論而加以發揮。泰族訓論王喬赤松“可謂養性而未可謂孝子”一節,後來引述“可乎可,而不可乎不可;不可乎不可,而可乎可”數句,亦是襲用齊物論,他在書中直接地或間接地發揚莊子的思想(參看王叔岷教授淮南子與莊子,清華學報新二卷第一期)。最後於要略訓上説:“道應者近觀往古之跡,察禍福利
13、害之反。考驗乎老莊之術,而以合得失之勢者也。”9戰國、西漢的莊學這是老莊並稱在西漢初期已出現的證據。(淮南王安爲高帝之孫,孝文十六年,封淮南王。)(四)司馬相如大人賦云“載雲氣而上浮”、“與真人乎相求”、“呼吸沆兮餐朝霞”等句,和逍遥遊的“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正是一鼻孔出氣,大人賦的詞藻取之楚辭遠遊,而宗旨與後來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全是出自莊子。(五)東方朔這位滑稽突梯如脂如韋的人物,他是受過莊子洗禮的,他的作品中,可以見到,試舉二例:a.誡子:“依隱玩世,詭時不逢,是故才盡者身危,好名者得華。有群者累生,孤貴者失和,遺餘者不匱,自盡者無多。聖人之道,一龍一蛇,形見神藏,與物
14、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藝文類聚二十三引)這是從莊子山木篇“一龍一蛇與時俱,而不肯專爲”脱胎而來。東漢初馮衍的顯志賦云“大人之德風興雲蒸,一龍一蛇,與道翱翔,與時變化”,仍舊是這一套思想。b.隱真銘:“處天地之先,不以爲長,在萬古之下,不以爲久,隨時應變,與物俱化。”此文見釋法琳辨正論引,如果真是出於東方朔之手,那是很明顯地模倣大宗師“在太極之先而不爲高”、“先天地生而不爲久”等句。東方朔的人生觀,是傾向莊子一路的。(六)司馬遷他在史記列傳中首爲莊周立傳,合稱老莊,和淮南要01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略的見解一樣。(七)劉向他很重視莊子中寓言部份。史記索隱引别録云:“莊子,宋之蒙人也。”
15、“使相與語,是寄辭于其人,故莊子有寓言篇。”他在列子書録上説:“孝景皇帝時貴黄老術;此書頗行于世,及後遺落,散在民間,未有傳者,且多寓言與莊周相類,故太史公司馬遷不爲列傳。”又關尹子書録云:“列禦寇,莊周皆稱道家辭與老列莊異,其歸同。渾質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則,使人泠泠輕輕,不使人狂。”他指出莊列性質相同,都富於寓言,關尹與莊,歸趣同而表現不同。雖然他没有寫過莊子書録一類的文章,可是屢次提及莊子。(八)嚴遵(君平)漢書王貢傳序:“嚴君平卜筮于成都市。博覽無不通。依老子嚴周(按嚴即莊,避明帝諱改)之指,著書十萬餘言。楊雄少時從遊學。”君平所著老子指歸十四篇,即云:“莊子曰:昔者老子之作也,變化
16、所由,道德爲母。”即援引莊子之説,他亦是老莊的信徒。(九)楊雄他是嚴君平的門人,他所以好玄,未曾不是受到君平的影響。他在所著法言中,屢次談及莊子。a.問道篇:“莊周申韓,不乖寡聖人而漸諸篇,則顔氏之子閔氏之孫其如台?或曰:莊周有取乎?曰:少欲。鄒衍有取乎?曰:自持。至周罔君臣之義,衍無知于天地之間,雖鄰11戰國、西漢的莊學不覿也。”b.問神篇:“或問:鄒、莊有取乎?曰:德則取,愆則否。何謂德愆?曰:言天地人經德也;否,愆也。愆語,君子不出諸口。”c.五百篇:“莊楊蕩而不法,墨晏儉而廢禮,申韓險而無化,鄒衍迂而不信。”他對莊子,把他和鄒衍相提並論,稱爲“鄒、莊”,只是有取他的少欲,與淮南莊子后解
17、言聖人無欲相同。但攻擊他“罔君臣之義”,又有“愆德”,又説他“蕩而不法”。他站在儒家立場來説話。能通天地人才是儒,貫通三才方是全德,這和莊子德充符的“德”,意義完全不同,可説是“道不同不相爲謀”了。從楊雄的理論,可以看出董仲舒崇儒以後,莊子思想到了西漢末期已被排斥,反不如漢初的流行。(十)班嗣嗣雖是班固的從伯父。漢書叙傳云:“彪與從兄嗣共遊學,家有賜書,内足於財,好古之士,自遠方至,父黨楊子雲以下,莫不造門。嗣雖修儒學,然貴老嚴(按即莊)之術。桓生欲借其書,嗣報曰:若夫嚴(莊)子者,絶聖棄智,修生保真,清虚澹泊,歸之自然。獨師友造化,而不爲世俗所役者也。漁釣于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栖遲于一丘,
18、則天下不易其樂,不絓聖人之罔(網),不齅驕君之餌,蕩然肆志,談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貴也。今吾子已貫仁誼之羈絆,繫名聲之繮鎖,伏周孔之軌躅,馳顔閔之極挚,既繫攣于世教矣。恐似此類,故不進。”21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這封信寫得非常動人,可看出他對莊子了解的深度,和儒與道二種思想的矛盾,他所以不把莊子書借給桓譚,就是因爲他知道桓君山已“繫攣于世教”,沈溺在儒家的圈子。這樣,何必去讀莊子。所以索性不借給他。(班嗣的時代,嚴可均列於西漢末是對的。)我們從上面所述十家,可以看到莊子在西漢開始時,便不斷受到人們的尊重。他的思想被賈誼所吸收,而寫成那篇劉勰譽爲“致辨于情理”的鵩鳥賦。枚乘舉出方術之士,把他列
19、首。劉安撰莊子略要,在淮南子中屢屢稱引齊物論,又言“老莊之術”,把他和老子並稱。以後司馬遷據以立傳,嚴君平、班嗣都把“老莊”合稱。楊雄説他“蕩而不法”,這時候已是儒家思想支配着的天下,莊子當然不免要受到貶抑。最可注意的是文景之世,黄老盛行,劉安正是在這一時代的學術界領導層的主要人物,他已經提出“老莊”一詞,把他們並列起來,可見道家在那時無論莊子列子都同樣是被人歡迎的,劉向的書録中正透露這一消息。這些事情的認識,對於研究早期玄學及漢代哲學史的人們,也許有些帮助。四四聞一多寫過一篇文章叫莊子的,時常被人稱引,已收入古典新義中,文中很多地方值得檢討:(1)他説“西漢人講黄老不講老莊”,從淮南子“考驗
20、乎31戰國、西漢的莊學老莊之術”一句,可以知其不然。(2)他説“兩漢竟没有注莊子的”。淮南王明明寫過莊子略要,俞正燮已提出了,這應算是解莊的作品。(3)他説“桓譚連莊子都没見過”,按桓譚新論第一篇是本造,其中有云:“莊周寓言,乃云堯問孔子。”又云:“莊周等雖虚誕,故當采其善,何云盡棄耶?”(太平御覽卷六百二引),似乎他被班嗣拒卻借書以後,後來仍是見到莊子的。(4)他説“崔譔首先給(莊子)作注”。按隋書經籍志,崔譔是東晉議郎。而向秀與嵇康吕安爲友,秀傳言其注莊子及成以示二友。安乃驚曰:“莊周不死矣。”嵇、向皆魏時人,在崔譔之前。隋志云:“莊子二十卷,晉散騎常侍向秀注本二十卷,今闕。梁有莊子十卷,東晉議郎崔譔注,亡。”向秀列於崔譔之前,甚是。(劉孝標世説新語注引向秀傳末有“聊應崔饌所注,以備遺忘”語,姚振宗據此謂崔注在向注之前。此應是孝標按語,非秀傳文,故當從隋志以向秀爲注莊之第一家。)由是觀之,聞氏在莊子文中所論各點,細加考察,很難成立,附爲辨正於此。作者簡介:饒宗頤(19172018),號選堂,廣東潮州人,香港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榮譽講座教授。有選堂集林史林(三册)、梵學集、老子想尔注校證等專著數十種。41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