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城子 密州出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
2.培养想象能力、培养朗读诗词的能力。
3.了解豪放派词人及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了解豪放派词人及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2.难点:词中用典的意义。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密州,现在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当时苏轼三十九岁。聊:姑且,暂且。 黄:黄犬。
擎:向上托。苍:苍鹰。骑:一人一马称一骑,千骑是形容随从之多。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太守。 胸:胸怀。 胆:胆气。开张:宽阔豪壮。酒酣胸胆尚开张:胸怀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微霜:稍白。持:拿着,握住。节:符节,古代朝廷使者所持的凭证。云中:古郡名,在现在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会:定将。
挽:拉,牵引。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这里是作者自喻。
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多报杀敌6人而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进谏,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符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比。
天狼: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 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遭排挤打击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一、一读词
1.读了文题,我知道了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体裁),“江城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州出猎”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准字音
擎( ) 锦帽貂( )裘( ) 鬓微霜( )
骑( ) 酣( ) 妨( ) 遣( )
二、二读词
1. 你认为词中哪个字是全词的词眼?这个字在词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最喜欢词中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喜欢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三读词
1.本词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词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