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2节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训练作图技能,掌握利用HL的判定方法
2 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说理,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习惯,并体验获得新知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前面探索发现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 怎样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呢?
揭示课题: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 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⑴启迪猜想:实例 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
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是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
① 你能帮助他想个办法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能,因为知道一直角。所以,只要测量一锐角和斜边或一直角边,就可以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
② 如果你只有一个卷尺,还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学生交流后,回答:只要测量出斜边和一直角边的长度,就能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
师说:相信这一结论吗?来验证一下。
⑵作图验证:
① 每生拿出:直尺、圆规、透明纸或薄纸
② 按课本第19面图1-14各作一个三角形
③ 指定一生到黑板演示作图
④ 画后,同位两生进行比较,看是否重合。
⑶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口述第19-20面“斜边、直角边”﹚
师板书: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斜边、直角边”或“HL”
2、“HL”的应用:
⑴议一议:三生的思路。课本第20面“滑梯”
① 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② 展示图形,讨论问题:
问题1:三个学生的思路相同吗?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相同。因为在 ABC和 DEF中,由“HL”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可得对应角相等,通过两锐角互余,可以得到两角互余关系)
问题2:三个学生只是什么不同?(即表达形式不同)
⑵例题:如图,AB=AC,AO为高,试问点O是BC的中点吗?为什么?
分析:因为AO是高,所以∠AOB=∠AOC=90°,由AB=AC,AO=AO,得Rt AOB≌Rt AOC,∴OB=OC,所以O是中点。
解:点O是BC的中点。理由如下(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在 Rt AOB和 Rt AOC中
AB=AC
AO=AO
∴ Rt AOB≌Rt AOC (HL)
∴BO=CO,所以点O是BC的中点
⑶学点训练:第20面 “随堂练习”第1题,第2题
3、 想一想
有几种方法能说明两直角三角形全等?让学生用符号表示(“SSS”、“ASA”、“AAS”、“SAS”、“HL”)
教师点评:“HL”为特殊判定法
三、 课堂小结
1、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述)
① 直角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
② 五种方法都可以用来判定它全等
2、“HL”只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四、布置作业
习题1.6 知识技能1和3,数学理解4。
五、板书设计:
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两直角三角形 结论:斜边、直角边或HL 想一想:五种判定法
是否全等 议一议 :滑梯 特殊判定“HL”
2、作图验证 例题 学生板演题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重点是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用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能有条理地进行简单推理,在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效果较好。
1、合作探究,生生互助。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让学生经历“建模—说理—验证”合作学习,归纳得出“HL”判定方法;通过“议一议、练一练、想一想”,深化理解“HL”;为了学生掌握,我以“问题—模型—归纳—应用”模式,使学生感受生活与教学的联系。这样,既符合教学规律,又培养学生推理应用能力,既能抓住重点,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适时点拨,突破难点。在“HL”应用推理时,我以“示范—思考—讨论—小结—验证”为线索,设计演示、训练、点评、归纳、总结。这样既符合学生认识水平,也易于接受,又突破难点。
参考书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北师大版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