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颍上县小学教育教学德育论文 略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刘集乡堤南小学 张昕201 3年4月略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刘集乡堤南小学 张昕 所有的教育都具有德育意义,而师生关系是发挥教育者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关系之间的接触、交往,就不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品德渗透、情感认同、价值评价。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和互动关系中的张力实现着教育活动的教育意义、德育意义。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是德育过程实施、运作的基本媒介,其自身所故有的社会性和教育性的特点使其具有比其他德育手段更有利于对学生施加积极德育影响的功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实施的必由之路。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
2、现实意义 和谐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教室,教师是具有决定权的权威角色;他们创造及维持教室的环境,他们能教化学生,但也可能误人子弟,中就要看他们是小是有能力去建立增进良好学习效果的情绪氛围。教师有责任提供一个对学习有帮助的环境,这个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室中的情绪氛围。学生若常处于骚动的气氛中,就不能学习。为了避免这种情形,教师必须知道学生的感觉,必须知道自己所传达的讯息对学生的感情与自尊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觉察到自己或学生的情绪。当学生表达情绪时,不应受到否定或惩罚,教师只叙述他们所看到的情绪,如:“我知道你不高兴。”或“有时候当其他人小考虑别人时,你有受伤害的感觉。”当教师接纳自己
3、和学生的情绪时,他们就教导了学生如何建设性地接纳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教师心记住学生也是人,控制或标记会使他们有理由反叛或产生敌意。教师处理问题应对事不对人。当他们如此做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流露出乐于助人和接纳入的态度,并能常常注意到自己传达出来的讯息对学生自尊的影响。教师若使用和谐的沟通,一切合情境与情感的 语言,则教学会获得最大的效果。 和谐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集中表现。新世纪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教育理念是重新确立人的价值,确立了学生和教师的教育角色。首先,教师与学生应当互相尊重,作为现代基本的教育理念,即“人本管理”,作为教师必须承认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有独立见解的受教育主体,教
4、师允许学生在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独立性,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允许对老师提出意见和批评,教师也可以坦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教育见解,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快捷;其次,教师与学生真诚相对,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有爱心,有交流,必须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中的问题,并予以积极地帮助,不能有所偏袒,不能有所歧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再次,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在信息社会里,师生关系也由教导型有效转变,师生互相了解,互相影响、激励,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改革发展时期和社会的山期待、高要求之下,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类型以及内容都需要不断的更新。
5、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则 1, 发展性原则。所谓发展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标志,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态度面对待困难和要求,促进师生关系更为协调发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新的发现、新的知识增长点,老师也不是万能钥匙,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受到冲击,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积极探求知识和信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合作,积极探求知识的真谛,获取一些的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2,教育性原则。所谓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6、,师生关系的发展是以学生素质得以提高为特征,以学生信息个性得以发展为方向,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生的学习能力。尽管老师与学生在社会经验和知识水平上的差异,但学生的可塑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有自尊、自信、自理的心理品质,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评价能力、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和强烈的表现欲,这些正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由发展的基础,在实际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具有个性的真正人,给予学生一定的锻炼机会。教师对待学生严格而不失信心,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进取,求得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3,层次性原则所谓教育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
7、程中,能够根据教育发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才得以实现,师生关系的核心内容应以教育创新为目标、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调来进行组织,以平等的教育理念为优化师生关系的切入口,积极改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位置,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决定师生关系早现形式。力求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使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知识水平,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对平常生活中小事情进行有计划地规划和处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含金量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8、 4,效益性原则所谓效益性原则是指师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良好的机制,确保师生在相互文流中,提高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率,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为宗旨,提高教育效益。首先是管理效益,教师既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参与者,对学生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并通过有效的策略,规范与学生正常的沟通渠道,保持学生参与决策的愿望尽可能与教师达成一致;其次,质量效益。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自身的师资优势和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当前的教育改革实际,认识学生和借鉴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学生的质量,确保教育质量的良性循环。 三、
9、建构和谐发展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品德教育是在师生相互交往中实现的,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愉快的心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师生和谐发展的基础。面对诸多学生的需求,往往有的老师也是束手无策,学生的素质对师生之间的沟通是成败的关键,教师的积极努力探求新的教育方法尽管对师生的沟通起着一定作用,但是对自己“加工的材料”,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都是高素质的,但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则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学生的提高必须依赖于老师平时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渠道,教师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从每个学
10、生的实际出发,发掘个体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长处,改正缺点,确保学生有健康的教育心态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是师生和谐发展的前提。教师社会地位对师生关系的影响通过两方面的途径:一是影响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看法,影响对教师的尊崇程度。社会地位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等层面,而社会地位作为一个整体实际上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一个综合评价。因而社会地位也受制于文化背景。在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下,人们并不把教师的经济地位作为评价教师整体地位的重要指标。教师的经济地位并不高,但教师作为“礼”的代表、“道”的化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包括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在政
11、治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尤其在“文革”中,教师在政治上处于不利的地位,相应的经济地位也不高,但出于重道德轻功利的价值取向,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比较高,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仍很投入,学生也很尊崇教师。八十年代以来,教师的经济收入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一直排在倒数几位。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评价种职业的社会地位主要看其经济地位层面的状况,这样就造成了教师社会地位的低落。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尊严和权威的认识,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尊崇程度,影响到师生关系。社会地位不高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与传统师生关系的些特性相比,教师的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如教师队伍的
12、严重流失、教师谋求第二职业及教学中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等已说明了这点: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师生关系的关注程度也有所减弱,师生关系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重要性已大不如从前。师生之间相互信任是师生和谐发展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期待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消极的期待会阻碍学生的成长。传统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的消极看法压抑了学生创造潜能的表现,妨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现代教师应树立“人人皆是创造之人”的观念,认识到创造力不是少数人的专利,积极看待学生超越“标准”的行为自觉地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和培育者。“互尊互爱”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否定“尊师”,也不否定“爱生”,它提倡的是平行的、双向的行为。“互尊”是把教师
13、当成可敬可爱、可圈可点、有血有肉,可以互相探讨的人,不是说一不二的神圣角色。“互尊”才能让学生从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受业”、被“解惑”的角色,变为有主观能动性,有独立“启疑”能力的人,只有具备了“启疑”,的前提,学生才能有机会磨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既“尊师”又“尊已”。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如果指出对方的不是或错误,是爱护对方的行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则是对“互爱”的补充,有了“互爱”,学生才能有“爱真理”的勇气。 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师生和谐发展的核心。教师作为学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一定要转变观念,克服传统的教育思维的束缚,积极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开放的视野去看待学生的发展和个性特征,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以及当今社会中,在信息景和信息渠道方面很多学生优于教师的特点。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即融洽、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它要求师生之间融洽但不自由化、有距离但不隔阂,能够和睦相处,又不胡来。这种关系,既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又不至于产生太自由化的后果,又能使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心态下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