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掘面压抽组合式通风参数优化研究张凯铭1,贾雄伟1,张强2,马胜利2(1.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 1 0 3 0 0;2.西安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 1 0 0 5 4)摘 要:为改善煤矿综掘面粉尘问题,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建立综掘面两相流瞬态模型,对压抽组合式通风方式下综掘面粉尘扩散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了压抽风口安装位置、压抽比对综掘面粉尘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压风口距工作面距离为1 4m、抽风口距工作面为5m、压抽比为1.1 5时,粉尘扩散距离最短,巷道后方粉尘浓度明显降低,实验与仿真均表明,在该最佳参数运行的压抽组合式通风相较优化前能显著降
2、低回风侧和司机位置粉尘浓度及粉尘扩散距离。关键词:综掘工作面;压抽混合式通风;气 固两相流;粉尘场参数优化0 前言2 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煤炭行业不断发展以及机械化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煤效率提高的同时煤矿粉尘问题也日益严重13。而综掘面是煤矿井下主要的产尘地,在没有任何防尘、降尘措施的情况下,综掘面粉尘浓度可高达3 0 0 0 5 0 0 0m g/m34。为改善煤矿综掘面粉尘问题,本文以玉华矿2 4 1 0综掘面为研究对象,运用F l u e n t软件对产尘源变化下压、抽组合通风时粉尘运移分布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得到了该通风方式下粉尘场最优的参数配比,从而提高综掘面的除尘效率,为井下施工
3、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1 综掘面概况及模型的建立1.1 粉尘场数学模型由于粉尘颗粒的体积分数比较小,粉尘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通常可忽略不计5,采用D P M离散相模型求解粉尘颗粒的微分方程67。粉尘的平衡方程如下:dupdt=FD(u-up)+gx(p-)p+Fx(1)FD=12CDu-upu-up d2p(2)式中,up为粉尘粒子的运动速度,m/s;dupdt为粉尘惯性力;FD(u-up)为粉尘粒子的单位质量曳力,N/k g;u为气相速度,m/s;p为粉尘粒子的密度,k g/m3;Fx为其他作用力;CD为阻力系数;dp为粉尘粒子的直径,m。1.2 几何模型的建立以玉华矿2 4 1 0综掘面为研究对
4、象,采用自下而上弓形截割方式,属半煤岩巷道,普氏系数较高,产尘 量 大。现 场 采 用 压 抽 混 合 式 通 风,利 用S o l i d w o r k s软件建立综掘面物理模型,对巷道进行适当简化,如图1所示。巷道模型尺寸长为5 0m,宽为4.4m,高为3.6m。压风筒直径为1m,抽风筒直径为0.8m。图1 综掘面物理模型2 数值模拟分析2.1 网格划分本文采用非结构化网格,如图2所示,利用W o r k b e n c hm e s h进行网格划分8,设置网格尺寸值为0.2m,增长率为1.0 1,曲率法向角为1 2,缺省尺寸0.1m,网格数为9 6.2万个。图2 网格划分2.2 模型参
5、数及边界条件设定对风流进行稳态计算,对粉尘采用瞬态和稳态结合的计算方法91 0。当风流场计算稳定后,依据I S S N1 6 7 1 2 9 0 0C N4 3 1 3 4 7/T D采矿技术 第2 3卷 第3期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V o l.2 3,N o.32 0 2 3年5月M a y.2 0 2 3截割方式对粉尘场采用瞬态计算,迎头面截割头处为产尘源,设置其为离散相面喷射源,根据采样粉尘粒径分析结果,定义材料为中挥发煤粉,具体参数见表1。设置风幕出口、压风口和抽风口均为速度入口,巷道末端出口流动符合完全发展条件故设置为O u t f l o w
6、,其他面设置为无滑移的固壁边界,其余参数见表1、表2。表1 计算模型设定计算模型设定S o l v e r风场S t e a d y,粉尘场T r a n s i e n tA b s o l u t eV e l o c i t yG r a v i t y(y=-9.8 1m/s2)V i s c o u sM o d e lR e a l i z a b l ek-N e a r-w a l lT r e a t m e n tS t a n d a r dW a l l F u n c t i o n sD i s c r e t eP h a s eM o d e lO nE n e
7、 r g yE q u a t i o nO f f表2 离散相粉尘场主要参数设置离散相材料最大粒径/m最小粒径/m中径/m质量流率/(k g/s)分布指数C o a l-m v 3.6 1 e-0 7 2.6 7 e-0 46.1 e-0 50.0 0 7 21.8 22.3 尘源动态变化下的粉尘运移规律根据前面所建立的综掘面物理模型,引入动态粉尘颗粒作为离散相,形成耦合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时刻下粉尘扩散的仿真结果,进行后处理分析,图3为尘源动态变化下粉尘颗粒在巷道中的扩散情况,图4为粉尘颗粒随时间变化的扩散距离曲线。图3 不同时刻的粉尘扩散分布粉尘扩散速度随产尘点距离增加而衰减,掘进
8、开始3s内粉尘迅速扩散至掘进机附近,8 0s后粉尘基本蔓延至整个巷道;粉尘在风流的带动下,一部分进入抽风筒,一部分进入综掘机上方的涡流场,随风流向巷道后方扩散。t=3s时,受压风口高速射流的影响,粉尘迅速扩散至掘进机附近。t=1 0s时,一部分粉尘受涡流场边界气流的影响,在掘进机附近聚 集,形 成 粉 尘 聚 集 区,局 部 粉 尘 浓 度 达 到7 6 0m g/m3,另一部分快速向回风侧扩散。t=2 0s时,部分粉尘从掘进机前方涡流场的约束下释放,此时粉尘扩散距离接近2 5m。t=5 0 s时,粉尘扩散到距工作面4 0m左右,此时粉尘受风机出口高速气流的影响,驱动粉尘快速扩散,使得粉尘的扩
9、散速度逐渐增大。t=8 0s时,粉尘已蔓延至整个巷道距工作面4 0m后,粉尘浓度在1 0 0m g/m3以内。用MA T L A B软件对粉尘扩散距离LD和时间t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拟合(R2=0.9 9 8 9),得到拟合曲线的表达式为:LD=3 2 0.1 s i n(0.0 0 24 5 7t-0.0 1 31 5)+1 0.5 3 s i n(0.0 4 48 6t+0.4 6)(3)图4 粉尘颗粒扩散距离随时间的变化2.4 压风口位置对粉尘分布规律的影响当压风量为4 5 0m3/m i n、压抽比为1.1 5 1、抽风口位置Lc=5m时,分析压风口距工作面距离Ly分别为1 0m、1 2
10、m、1 4m、1 6m、1 8m、2 0m时的粉尘质量浓度分布,如图5所示。图5 压风口不同位置时的粉尘浓度分布由图5分析可得,当Ly=1 0m时,大量粉尘向41采矿技术2 0 2 3,2 3(3)巷道后方扩散,粉尘基本扩散至整个巷道,回风侧平均粉尘浓度达到3 0 3m g/m3;当Ly=1 2 1 4m时,粉尘在工作面前方以及综掘机左上方区域出现聚集,粉尘浓度随着压风口距离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当Ly 1 4m时,粉尘已扩散至除尘风机出口处,在司机位置和风筒侧大量粉尘聚集,粉尘浓度随压风口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当Ly=1 4m时,粉尘主要分布在距工作面5m内,此时通风除尘效果明显。2.5 抽风口位置
11、对风流和粉尘分布规律的影响当压风量为4 5 0m3/m i n、压抽比为1.1 5 1、Ly=1 4m时,分析抽风口距工作面距离Lc分别为2m、3m、4m、5m、6m时的粉尘质量浓度分布,如图6所示。图6 抽风口不同位置时的粉尘浓度分布从图6分析可得,当抽风口距工作面距离Lc 5m时,巷道内粉尘又逐渐扩散,粉尘扩散距离随抽风口距工作面的增大而增大;Lc=6m时,粉尘扩散距离达到3 0m。2.6 压抽比对风流和粉尘分布规律的影响当Ly=1 4 m、Lc=5 m时,设定压风量为4 5 0m3/m i n,压抽比B分别为1.0 5,1.1,1.1 5,1.2,1.2 5,1.3,分析粉尘质量浓度随压
12、抽风量比的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由图7分析可得,当压抽比B=1.0 5 1.1 5时,粉尘浓度不断减小,扩散距离也逐渐减小,高浓度粉尘主要集中在掘进面和回风侧;当B=1.0 5时,回风侧粉尘扩散距离已超过3 0m;当B=1.21.3时,随着压抽比的增加,粉尘扩散范围逐渐增大,风筒侧粉尘浓度随之升高;当B=1.3时,风筒侧粉尘扩散距离已达到3 5m,回风侧和司机位置粉尘平均浓度分别为1 4 8.9m g/m3和1 9 6.9m g/m3;当B=1.1 5时,粉尘扩散距离较短,回风侧和司机位置粉尘平均浓度分别为1 0 2.8m g/m3和9 1.3m g/m3。所以,Ly=1 4m、Lc=5m、B
13、=1.1 5为压抽混合式粉尘场的最优参数。图7 压抽比不同时的粉尘浓度分布3 实验验证为分析不同工况参数对压抽混合通风时除尘效果的影响,利用实验室的煤矿局部通风设备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首先,将井下实测数据与实验平台优化前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见图8。然后,将优化前后的回风侧及司机位置粉尘浓度进行对比,结果见图8、表3。回风侧呼吸带平均粉尘浓度由2 0 6.8m g/m3降至9 4.1m g/m3,除尘效率提高了5 4.5%。回风侧呼吸带平均粉尘浓度由1 7 4.2m g/m3降至8 3.5m g/m3,除尘效率提高了5 2.1%。图8 优化前后回风侧行人呼吸带粉尘浓度对比表3 压抽混合式下
14、优化前后粉尘浓度对比项目回风侧行人呼吸带粉尘平均浓度/(m g/m3)司机呼吸带粉尘平均浓度/(m g/m3)优化前2 0 6.81 7 4.2优化后9 4.18 3.551张凯铭,等:综掘面压抽组合式通风参数优化研究4 结论(1)粉尘扩散速度随产尘点距离增加而衰减,粉尘在风流的带动下,一部分进入抽风筒,一部分粉尘在涡流区的作用下向巷道后方运移。在t=3s时粉尘就已迅速扩散至掘进机附近,t=8 0s时粉尘基本蔓延至整个巷道。(2)在压抽混合式通风方式下,不同压、抽风口位置和压抽比对巷道粉尘场分布有较大影响。Ly=1 4m、Lc=5m、B=1.1 5为压抽混合通风的最优参数,与未优化前相比距工作
15、面5m后回风侧及司机位置呼吸带粉尘质量浓度分别降低了5 4.5%和5 2.1%,在井下应用时,压风筒、抽风筒的安装位置应尽量参考此参数。参考文献:1 邵国君,周庆华,李启月,等.铝土矿岩巷综掘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研究与应用J.矿业研究与开发,2 0 1 5,3 5(1 0):6 7-7 0.2陈绍杰,祁银鸽,李改革.压入式通风掘进巷道粉尘悬浮运移规律研究J.煤矿安全,2 0 2 2,5 3(0 4):1 7 8-1 8 2+1 9 2.3王亮,史纪飞,郭炜舟,赵勋远,等.基于C F D的矿用旋流喷嘴结构仿真研究J.煤炭技术,2 0 2 1,4 0(0 8):1 9 3-1 9 5.4李勇,张凯,
16、史纪飞,等.掘进面通风布置对粉尘运移规律的影响J.采矿技术,2 0 2 2,2 2(0 2):1 9 3-1 9 6.5王文才,李晓芳,安宁.综掘工作面长压短抽通风系统风筒合理位置研究J.煤炭技术,2 0 1 9,3 8(0 4):1 2 3-1 2 5.6闫鹏,蒋仲安,陈举师,等.岩巷掘进巷道长压短抽参数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煤,2 0 1 4,2 3(1 2):1 6-1 9+4 4.7王冕.掘进巷道流场结构及粉尘沉降规律相似模拟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 0 2 1,4 8(0 3):5 6-6 1.8李军胜.基于R e a l i z a b l ek-模型煤巷综掘工作面粉尘运移规律研究J.陕西煤炭,2 0 2 1,4 0(S 2):6-1 0.9牟国礼,郭英俊,李强,等.付村煤矿综掘通风除尘参数优化及风流 粉尘运移规律研究J.中国煤炭,2 0 2 0,4 6(0 6):6 3-6 8.1 1 姜健.掘进工作面截割粉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 0 0 1.(收稿日期:2 0 2 2-0 8-1 8)作者简介:张凯铭(1 9 9 5),陕西西安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E-m a i l:1 0 3 1 4 9 9 2 9 5 q q.c o m。61采矿技术2 0 2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