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练习卷(第二分册)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下列注重属于法家的是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C“仁者爱人”“克己复礼”D“为无为,则无不治”2“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者众”,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秦国A地大物博 B人口众多 C位置优越 D制度创新3“诸侯王请予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其中的“朕”指的是A周武王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4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2、。”这表明唐太宗( )A重视宰相的作用 B要弱君强相 C有民主思想 D开始怠政5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其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6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碳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我国已游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有特色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我国北方粮食种植早于南方A B C D7与“司母戊鼎”、“甲骨文”、“盘庚迁殷”归类标准相同的
3、是( )A原始瓷器 B姜寨遗址 C内外服制 D启沙伯益8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文中的“大道”含义包括( )禅让制 世袭制 公有制 私有制A B C D9“鼎”最初是食器,后来含义不断衍生、丰富。在下列成语中,“鼎”的含义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列鼎而食 B问鼎中原 C钟鸣鼎食 D人声鼎沸10商朝推行“内外服制”,以下地区中 ,主要属于“内服”的是( )A四川 B山东 C北京 D河南1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封建”指的是( )A一种政治体制 B一种社会形态C一种思想观念 D一种行为方式1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4、:“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1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14公元前8世纪中后期,中国出现了( )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迁都频繁,周边异族反叛列国混战,诸侯兼并 诸侯国纷纷进行内政改革A B C D15下列是西周创设的是( )封邦建国体制 内外服制 礼乐制度 郡县制A B C D16有网友发帖讨论中央集权体制时说:自秦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一直沿用到清朝。对内巩固
5、统一,推动经济发展;对外抵抗侵略,维护领土完整。因此,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适合的政治制度。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非常准确 B仅从其进步性去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全面C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时间有错误D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史实和评价都是正确的17西汉统治者在回顾秦朝历史时,认为“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由此认识而采取的措施是( )A继承秦朝中央官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C推行西周的世卿世禄制 D采用“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18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数丈,天狗过梁野。”对此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有( )反映汉代观念,认为天象与人事相
6、互感应是司马迁独创的写史笔法这些天象记载大多荒诞不经这些记载可供现代科研做参考A B C D19今人常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他们的形似之处有( )把王朝推向鼎盛 巩固边疆,有穷兵黩武之嫌 加强思想控制革除弊政,创新制度 采用严酷刑法A B C D20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轨迹,折射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民族融合加强A B C D21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B造成北方人
7、口大量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D豪族乘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22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大约只能控制实际人口的半数,很多流民为躲避战乱,成为豪族的“荫户”,形成宗主督护制。政府为了与豪族争夺人口的控制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 B实行“三长制”C实行屯田 D实行“均田制”23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C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D国家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24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机构的职能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他所说的机构应是( )A尚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8、C中书省和门下省 D中书省和政事堂25秦朝和隋朝是我国古代历时短暂却影响深远的两个朝代,两者有许多相同点,下列不属于相同点的是( )A在大分裂的背景下实现国家大统一 B开创新的政治制度C对知识分子进行严厉打击 D统治短暂的原因是暴政而亡26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打破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27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了之曰:“安事劳民”。这说明唐太宗( )自信国力强盛,有能力击退外族入侵判断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作用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不愿耗费人力物力唐太宗开明,能平等友好地对待少数民族A B C D28世界公认的“中
9、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是因为当时( )中国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兼容并蓄外国文化 长安是亚洲文化交流中心A B C D29“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嵴,应驮白练到安西。”这是唐人张籍的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张骞出使西域时的骆驼队 B各地商人来往于长安城,商业繁荣C丝绸之路开辟后,丝织品大量西运 D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30步辇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使边境民族政权归附中央政府B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C有利于加强对边境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二 非选择题(共40分)3
10、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周三百年历史,嘴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新。周人封建,亦由当时形势之实际需要而成。” 钱穆国史大纲问题:(1)“西周三百年历史”的开端和终结分别以何时的什么事件为标志? (4分)(2)西周“封建政体”的含义是什么?是在怎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4分)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琯、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评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
11、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1)“秦初并天下”发生在哪一年?(1分)(2)文献中的“寡人”本名是什么?(1分)(3)该“寡人”完成“天下大定”的历史条件有哪些?(4分)(4)秦朝在制度上有何创新?(2分)材料二: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此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1)二世元年是哪一年?(1分)(2)从材料看,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2、?(1分) 33观察图表,回答问题。(8分)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数(户)占全国百分比人口数(户)占全国百分比西汉2 470 68519.89 985 785 80.2唐代3 920 41543.2 5 148 529 56.8(1)依据上表,从西汉到唐朝人口数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2)造成这种人口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分)()这种人口变化的趋势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分)34在我国古代史上,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1)秦汉以来,我国采用怎样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有何负面影响?(3分)(2)隋唐时,我国采用怎样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有何积极作用?(5分)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材料一: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材料二:文汇报2003年12月6日载: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结果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李毓芳研究员透露惊人消息:“我们勘探和试掘了一年多,至今没有发现红烧土,表明当年项羽防火焚烧阿房宫至今缺乏考古学依据!”(1)材料一属于什么史料类型?如何看待其中的记载?(3分)(2)材料二的考古发现能否证明阿房宫不是项羽所烧?为什么(3分)高三历史练习卷(第二分册)(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共60分)1 B2 D3 C4 A5 A6 B7 C8 A9 B10 D11 A12 D13 B14 C
14、15 B6 B17 B18 D19 B20 B21 B22 23 D24 C25 C26 B27 D28 D29 C30 B二 非选择题(共40分)31(1)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西周建立;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西周结束(4分)。 (2)封邦建国体制;背景是统治疆域扩大,为控制殷人残余势力,加强对地方的管理(4分)。32(1)公元前221年(1分)。(2)赢政(1分)。(3)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各国的变法,使各国在经济、政治等制度建设上出现了趋同的倾向。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秦国重视吸引人才(4分)。(4)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
15、2分)。(5)公元前209年(1分)。(6)秦朝的暴政,严刑峻法(1分)。33(1)南方人口数逐渐增加,北方人口数逐渐减少(2分)(2)北方战乱,大量人口迁往南方(2分)。(3)自北向南大规模人口迁移,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得到改变,而且是先进的生产经验向南传播,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还促进了民族间融合(4分)。34(1)推举(或察举制度)。门阀世族渐渐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并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3分)。 (2)科举制度。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5分)。 35(1)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史记可信度很高,所以有关记载应该比较真实;但也不能排除个别地方有失实之处。(3分)(2)不能。因为还需要其他证据来佐证,孤证不立。(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