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长期照护政策选择:国外经验、本土实践及发展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6147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期照护政策选择:国外经验、本土实践及发展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长期照护政策选择:国外经验、本土实践及发展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长期照护政策选择:国外经验、本土实践及发展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Vol.30 No.1March.2023第30卷第1期2023年3月长期照护政策选择:国外经验、本土实践及发展路径欧阳小鹃1 2123(1.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2.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摘要:长期照护政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梳理国外长期照护政策选择的理论变迁,发现国外的长期照护政策实践不断在国家和家庭中寻找微妙的平衡,寻求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整合,从消极老龄化走向积极老龄化。从我国老龄政策的历史和正在积极探索的长期照护政

2、策实践来看,适合我国情境和文化传统的长期照护应该是保留感性秩序的优势且以家庭照顾为基础的在地老化;政府大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利用政策工具;坚持渐进式发展,逐渐从医疗保险中脱离出来。关键词:积极老龄化;长期照护;政策选择;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C9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36(2023)01-0011-06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事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关系着老年群体的生命质量以及社会和谐稳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长期照护需求日渐突出,加之现代家庭结构转变,家庭照顾功能弱化,老年人社会

3、照护政策的构建日渐进入公众视野。我国老年人口照护长期依赖家庭,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大,照护资金和服务供给不足,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风险,政府应该如何构建长期照护制度,回应现实需要?本文通过研究国外长期照护政策的理论变迁和实践经验,梳理其长期照护理念及长期照护模式,结合我国老龄服务的历史脉络,分析中国长期照护政策探索的特征、内容和效果,分析我国长期照护政策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的发展路径。1长期照护政策的理论源起与国外经验长期照护政策和其他社会福利政策一样,经历了从家庭功能向社会功能转化的过程,是随着家庭结构变化和家庭功能弱化逐渐走向社会化的。长期照护(long-term care,简称LTC)政

4、策属于起步较晚的福利政策之一,对于这一概念的溯源似乎还没有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1963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现,美国医疗救助福利部把为病人提供长时间医疗、护理及支持性照顾称为长期照顾1。也有学者认为Kane首次提出了长期照护的概念2。但是国际共识的长期照护定义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是指由非专业护理者和专业人员进行的护理活动,以保证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人能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这里需要澄清的是,虽然长期照护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但是老年人不是长期照护的全部对象,有很少比例的低于65岁的人群因残疾或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他们也可能会需要长期照护。1.1国外长期

5、照护政策的理论话语变迁关于社会政策的讨论有几个核心的争论:一是国家在社会政策中的责任定位,形成了补缺型福利与制度性福利的分类(蒂特马斯的福利的分类模式);二是政策背后的理论和价值支撑,形成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福利多元主义的区分(埃斯平安德森福利分类模式);三是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分割和整合之间的争论,形成了再分配型社会政策和投资发展型社会收稿日期:2023-03-1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社会学研究”(20&ZD14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治理视域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研究”(20BSH002)。作者简介:欧阳小鹃(1988),女,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

6、生,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讲师。E-mail: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政策。在相互争论中不断修正社会政策,使得社会政策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从碎片化走向整合。老年长期照护作为社会政策中的子项目也不例外。总的来说,国外长期护理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的转变。1.1.1长期照护政策的政治取向转变:在家庭责任与政府责任之间寻找平衡老年人照护是家庭责任还是政府责任,或者说家庭责任与政府责任的边界在哪里,这是照护政策中的一个核心争论。现代家庭的许多功能都已经社会化,仅仅依靠家庭无法解决长期照护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政府必须有所行动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政府应该怎么做、做多少却没有形成一致意

7、见。总的来说,不同福利模式的国家做法有所不同。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国家(如英国)注重家庭功能,政府只为有迫切需求的少数无法从家庭中获取照顾服务的群体提供必要的照顾,政府在长期照护领域做的是家计审查、需求评估等行政工作。保守主义国家注重社会团结,比如德国政府主要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维护社会团结,同时保障所提供的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这些国家的政府在长期护理方面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相同的是在长期护理改革过程中都在试图调整政府的角色,自由主义国家要“找回政府”,社会民主主义国家想要“找回家庭”3。家庭与政府之间责任的天平上下摆动,寻找着微妙的平衡。1.1.2长期照护的经济取向转变: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整合

8、另一个变化是作为社会政策的长期护理与作为经济政策的长期护理相互渗透,寻求整合。由于社会政策具有追求公平的天然属性,与追求效率的经济政策有着很多矛盾和冲突,但同时又相互依存,那么协调效率与公平、维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是任何一项福利政策都要审慎思考的问题。长期护理首先是以社会政策的面貌出现的,自由主义福利体制的英国的长期护理政策就是通过严格的收入和资产审查加上需求评估选择出最需要帮助的群体,由政府提供照顾服务的保守主义体制的德国以护理保险的形式筹集资金,将护理作为工作福利来提供4。但不论是哪种福利模式,都逐渐引入市场,一方面通过税费减免的方式将市场引入长期护理政策的输送和执行过程当中,作

9、为社会服务的提供方;另一方面,都在大力发展老龄经济或者说养老服务产业,将人口老龄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1.1.3长期照护的价值取向转变:消极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在谈到年老的时候,很多人会想到迟缓、衰退、贫穷、疾病等话语,长期以来老年人话语体系是消极的、负面的,因此人口老龄化也被界定为“社会问题”“社会风险”,需要应对和处理。基于这样的认识论和价值观,传统的老龄化政策是设立“养老院”“安养所”“疗养院”等专门机构将老年人供养起来,或者提供日间照顾支持或社区照顾支持,帮助老年人照护者或老年人照护家庭减轻负担,或者给予收入补偿。虽然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发展关注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把参与观念纳入

10、了老年人照顾体系,但是其基本假设仍然是问题导向的,仍然将老年人视为社会的负担。然而近几年老年观出现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以及“积极老龄化”。有学者认为没有疾病和残疾、身体和心理机能正常、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意味着成功老龄化。而健康老龄化则是从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出发,为了提高老年人预期寿命和生命质量,以保持其晚年躯体、精神和社会功能的健康。成功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理论观点为积极老龄化理论奠定了基础5,积极老龄化基于社会权利理论6,这一概念是在1997年召开的西方七国丹佛会议上首次提出;1999年欧盟召开积极老龄化的主题国际会议,探讨了积极老龄化何以可能;2002年世

11、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的报告,报告将积极老龄化的关键词定为“参与”“健康”“保障”,至此积极老龄化这一概念被广泛接受。有学者认为积极老龄化理论的建构是人类老年学研究视角的转变,也是老龄观的重大变革,对制定新的老龄化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7。1.2国外长期照护政策选择的实践及转向人类社会总会采取某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方式来组织必需的生活功能,如亲属或家庭的主要功能是繁衍、社会化、情感等;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交换;政府的主要功能是筹集和分配资源。类似的社会制度还有工作单位、宗教、志愿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其中每一种组织都承担了一定的社会福利功能。而在社会不断分化的过程中,社会福利也有了自主性和

12、自洽性,成为一种单独的社会制度,社会福利政策则成为现代社会12欧阳小鹃1 2:长期照护政策选择:国外经验、本土实践及发展路径第1期欧阳小鹃:长期照护政策选择:国外经验、本土实践及发展路径最主要的组织和提供福利的行动路线。当前学界关于社会福利政策研究的分析视角主要有三种:过程分析、成果分析和绩效分析。过程分析关注的是政策讨论、决策、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以及政策形成机制;绩效分析实际上就是政策效果评估;而政策结果分析关注的是最后的政策结果或者说政策选择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和理论假设。本文以成果分析为视角,选取德国8、英国9、美国10作为三种典型的福利国家模式的代表,分析不同国家老年人长期

13、照护政策选择及其背后的价值和理论支撑(表1)。试图通过政策选择及其价值观和理论假设的梳理分析,找到老年长期护理政策的发展趋势的共性,为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政策探索提供新的启示。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框架来自尼尔吉尔伯特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表1英国、德国、美国长期照护政策选择分配基础分配内容服务输送资金来源英国政策选择:基于收入和资产审查的救助型照顾价值观:重视家庭理论及假设:家庭是照护的主要责任主体,政府服务作为补充政策选择:非正式家庭照顾提供现金补贴,政府照顾提供服务价值观:对于家庭照护者给予选择自由,需要政府救助者有更多的政府控制理论及假设:现金和实物具有不同的激励水平政策选择:绝大多数疗养院、

14、护理院为私人所有,少量属于志愿组织或者政府价值观:注重养老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理论及假设:竞争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政策选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税收为主价值观:老年长期护理属于救助性福利服务项目理论及假设:救助性项目是政府的责任德国政策选择:长期护理保险,基于工作的福利价值观:社会团结,风险共担理论及假设:长期照护是一种普遍风险政策选择:现金价值观:尊重个人选择自由理论假设:服务供给会导致浪费、效率低下以及福利污名政策选择:家庭照护优于机构照护,市场化竞争价值观:注重社会团结,多元主体合作理论及假设:市场有效率,家庭促团结,公平与效率兼顾政策选择:雇主与个人共担的保险缴费价值观:合作主义,风险

15、共担,社会团结理论及假设: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美国政策选择:商业护理保险为主,医疗保障系统为辅价值观:推崇个人自由,自我保障理论及假设:市场可以维护个人自由,保证服务效率政策选择:商业保险和医疗保障系统均提供现金补偿价值观:个人主义理论假设:现金比实物更具有选择性政策选择:私营机构、志愿服务机构、地方政府价值观:注重效率理论及假设:以市场为主,自由竞争,服务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政策选择:商业保险雇主和个人筹款,医疗保障联邦和州政府拨款价值观:个人主义,自我负责理论及假设:政府尽量不要干涉自由市场2我国长期照护政策历史考察、实践逻辑与评述我国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据统计,2015

1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2.22亿,其中65岁以上人口1.44亿,分别占总人口的16.1%和10.5%。失能与部分失能老年人口4063万,老年照护需求日益增加。面对日益扩大的供需缺口,我国正在积极探索老年服务体系,但是任何政策都必须置于历史和现实情境中考察,才可能找到适合我们自己国家的路径。2.1我国老龄化政策的历史考察不少学者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老龄化政策的发展脉络。有的学者把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定位作为阶段划分标准。韩艳将我国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分为政府家庭共担阶段、家庭个人自担阶段、政府主导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阶段以及政府创新供给方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阶段11。还有的学者对我国的老龄政策文本

17、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揭示养老政策内容偏好、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12。接下来笔者仍以政策成果分析的视角,梳理我国老龄化的政策选择及其背后的价值和理论假设。2.1.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家庭为主,国家为辅,市场缺位13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社会政策也是高度的集体主义取向的,城市老年人福利服务完全由单位包办,单位以外的人员由家庭负担,家庭无法负担的则由国家出面,以敬老院的形式集中供养;农村同样由家庭负担,“五保户”由集体供养。在这个阶段家庭是养老服务的第一责任主体,城市里单位可以承担退休人员的养老,国家则仅仅为家庭和单位以外的人员提供少

18、量的养老服务供给,市场则完全缺失。因此,这一阶段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政策法规,只在部分综合政策法规中有相关条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作出了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规定。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要对“三无”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孤儿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制度等13,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都不算真正的社会政策,只是最低层次的救助。在这一阶段,我国养老服务分配基础是选择性的、低层次的,其背后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的,其理论假设是家庭为赡养老人的第一责任主体。2.1.2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家庭为主,国家收缩,市场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国企改制,不少国有企业破产分流,

19、民营企业兴起,“单位福利”收缩,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体制、走向社会;农村则集体经济衰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五保”制度艰难地保留了下来,但是“村提留,乡统筹”的筹资方式让农村“五保”制度举步维艰。这一时期是市场接过了部分老年福利的供给。1994年,国家计委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提出要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巩固发展老年福利企业、多渠道筹措老龄事业发展基金等,意味着我国老龄事业开启了社会化进程,并且市场开始进入老龄事业。这一阶段,我国养老服务领域试图构建社会化的、普遍性的福利服务政策,其背后的价值理念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之后“效率”的价值被

20、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鼓励市场、社会力量的加入,把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2.1.321世纪至今:整合国家、家庭、市场的资源,合理定位各自角色200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了7%,这是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老龄化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政策的步伐明显加快,仅中央层面就出台了36个文件,包括行政法规、决定、规划纲要、通知公告、指导意见等。通过政策的文本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布局。我国试图努力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并通过营造政策环境、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协调不同主体角色等来布局一

21、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但仍然存在部门间协调不佳、需求政策偏少等问题。这一阶段,我国养老服务政策逐渐从选择性走向普遍性,从注重效率到关注公平,养老服务内容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关注老年需求,积极应对老龄化,逐渐把老龄化问题视角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老龄产业成了背后的价值支撑,其理论假设是将“年老”视为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人口老龄化是预期寿命延长、高龄化、少子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应该把人口老龄化当成一种社会问题,而是作为一种社会常态来积极应对。2.2我国长期照护政策实践探索与评析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老年长期照护政策是2016年颁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

22、度试点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长期照护进入国家层面政策视野,并付诸行动。此前,虽然在一些老龄化政策中涉及了老年照护的政策规定,但都是碎片化的,这些碎片化的政策中可以找到家庭、社区和机构几个主要照护主体。我国长期照护选择以保险的形式试行,作为老年长期照护的核心政策,意味着这一政策的顶层设计是根据保险的逻辑设定的,主体多样,多方筹资,风险共担。有学者对青岛、南通、长春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我国长期护理实践的特点:一是以社会保险为主;二是地方政府敢于实践,注重整合资源,挖掘市场和社会力量;三是都出台了配套制度14。本文在第一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15个城市中,选取了青岛、上海、重

23、庆、承德四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表2)。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来看,有很多共同点:第一,基本上符合国家“家庭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体系布局。第二,长期护理保险实际的运作方式都需要对申请长期护理的个人或家庭进行需求等级评估,只有失能失智的程度达到一定的等级要求,才能14欧阳小鹃1 2:长期照护政策选择:国外经验、本土实践及发展路径第1期欧阳小鹃:长期照护政策选择:国外经验、本土实践及发展路径得到长期护理保险的待遇支付或服务。第三,护理服务基本上由定点的护理服务机构提供,护理保险的待遇给付设置了给付上限,超过给付上限的部分由个人自行承担。第四,资金筹集途径多元化,区别

24、在于承担比例不一致。表2我国部分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的具体内容青岛上海重庆承德覆盖范围各类失能、半失能和不同程度的失智人员,包括职工护理保险和居民护理保险参加了职工医疗的人员(一类人员),参加了城乡居民保险的60岁 以 上 的 人 员(二类人员)仅覆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仅覆盖城镇职工筹资模式1.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中按比例划拨2.每人每年财政补贴 30元3.接受捐赠一类人员:按医保统筹基金1%筹资二类人员:从居民医保统筹金中按季调剂,水平略低于一类人员,两类人员分账核算,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筹资渠道:医保基金补助、个人缴费、财政补助定额筹资:每人每年医保金 60 元,每人每年个人账户90元

25、筹资渠道:参保人员上年度工资总额 0.4%,其中 医 保 统 筹 基 金 负 担0.2%,个人账户 0.15%,财政补助0.05%。服务内容和形式1.内容:医疗后期的健康管理和维持性治理、长期护理、生活照料、康复疗养、临终关怀、精神慰藉2.形式:针对失能人员的专护、院护、家护、巡护;针对失智人员的长期、短期、日间照护社区居家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和住院医疗护理服务提供方为: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等由协议机构提供集中护理或上门护理,内容主要是基本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不含医疗康复等由指定机构根据服务标准提供全日制服务或根据护理服务,服务的具体内容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实际制定待遇给付职

26、工护理保险报销比例 90%,居民护理保险根据缴费档次 分 别 为 80%和70%居家照护支付水平为90%机构照护支付水平为85%住院医疗护理按相关规定执行支付水平为每人每日50元定额支付,居家护理补贴为每人每月450元(支付给受益人),机构上门服务护理补贴每人每月1500 元(支付给服务机构)给付条件个人申请,需求评估,经过一定等待期60岁以上,经评估失能程度达二至六级的有效期内参保人员,一类人员需办理申请基本养老金因年老、疾病、伤残长期卧床或超过 6个月治疗,且经评定达到重度失能标准因年老、疾病、伤残长期卧床或超过 6个月治疗,且经评定达到 重 度 失 能 标 准(Barthel指数)总的来

27、说,根据保险原理设计的长期护理制度体现了多主体合作应对照护需求剧增的风险的理念,家庭仍然是重要的责任主体,长期护理保险都还处在依托医疗保险这一母体之上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试点城市覆盖面大小不一、内容和形式不同、待遇给付水平不同。可见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的探索还处在从无到有、构建“象征性”政策的阶段,制度精细化水平较低。3我国长期照护政策的未来发展路径不论是因为人口老龄化还是因为家庭功能的弱化,长期照护需求不断增长,照护服务社会化都是必然趋势,然而长期照护服务存在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均衡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有待解决。这一重大民生需求要求政府必须给予回应,但是在这一领域政府是直接介入还是

28、侧面推动,应该从上而下进行制度安排还是自下而上整合资源,通过探析国外长期护理政策选择的历史逻辑,结合我国老龄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实践探索,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5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3.1保留感性秩序的优势,以家庭照顾为基础,鼓励在地老化从国外的长期护理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长期护理经历了从“机构化”到“去机构化”的演变,从离开家庭到回归家庭的转变,不论是从生命质量还是精神健康的角度来看,社会化的照顾是必要的,但应该是以支持家庭尤其是支持家庭照护者为取向的。我国原本就有“尊老爱老孝老”的优良传统,因此不宜生搬硬套国外的政策模式,而应该根据我国的文化传统,制定以家庭照顾为基础的、以支持

29、家庭照顾为目标的照护体系。3.2政府应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利用政策工具政府与家庭在长期照护中的责任和定位是长期照护政策制定过程中讨论的重要议题,形成了一致意见的是政府必须积极应对居民不断增长的长期照护需求,分歧之处在于政府应该怎么做、做多少。结合福利政策刚性增长的特征和国外长期护理政策发展路径来看,长期护理政策与经济社会转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家福利政策“大合唱”中的成员之一,政府在其中应该扮演“总指挥”的角色,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应放在动员社会力量、合理整合资源。此外,要善于利用政策工具。尼尔吉尔伯特指出,政策规定本身就能起到福利调配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善用规制福利政策工具。3.

30、3坚持渐进式发展的政策路径,逐渐从医疗保险中独立出来渐进式发展是我国政策发展的重要特点,我国几乎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会经历试点推广普及的发展路径,虽然有学者对这样的路径有所非议,但考虑到福利政策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政策,政策一旦确定并实施就有了自己的生命,既可能出现预期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意外的后果”,因此审慎决策非常必要。长期照护的渐进式发展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则是从福利的刚性发展角度来说,覆盖范围宜由窄到宽,福利内容由少到多,待遇水平由低到高,而不能一开始就过于慷慨;另一层含义是目前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基本是依托医疗保险这一母体而存在的,不论是覆盖范围、还是资金来源抑或是收益标准,长

31、期护理与医疗保险的确有着不可切断的密切联系,但是随着长期护理保险的逐渐发展,会逐渐自成一体,因此要慢慢探索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的方法,目前已有学者就构建长期护理独立筹资的学理依据和模式创新做了初步探讨15。注释:以上内容由笔者整理而成,政策文件分别来自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暂行办法 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 重庆市医疗保障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实施意见 承德市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居家护理管理办法(试行)。参考文献1丁一,吕学静.发达国家(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综述:兼论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的对策J.学术论坛,2013,36(12):120-128.2周春山,李一璇.发

32、达国家(地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15(2):83-90.3王莉.政府还是家庭: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责任反思J.学术论坛,2018,41(5):117-124.4拉尔夫 格茨,海因茨 罗特岗,苏健.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变迁:财政和社会政策交互视角J.江海学刊,2015(5):42-47.5边恕,黎蔺娴.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我国多维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2):83-91.6刘文,焦佩.国际视野中的积极老龄化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1):167-180.7郭爱妹,石盈.“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

33、构论观点J.江海学刊,2006(5):124-128.8郝君富,李心愉.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经济影响与启示J.人口学刊,2014,36(2):104-112.9赵青,李珍.英国长期照护:基本内容、改革取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18(5):96-103.10胡宏伟,李佳怿,栾文敬.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发端、架构、问题与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5(5):163-174.11韩艳.中国养老服务政策的演进路径和发展方向:基于19492014 年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研究J.东南学术,2015(4):42-48+247.12吴宾,刘雯雯.中国养老服务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19942016年)J.经济体制改革,2017(4):20-26.13黄俊辉.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变迁:7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5):100-110.14张慧芳,雷咸胜.我国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的地方实践、经验总结和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9):91-97.15张盈华,杨艳.建立独立筹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郑州模式”的创新J.残疾人研究,2019(3):16-20.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