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土地资源错配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5400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土地资源错配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土地资源错配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土地资源错配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管理现代化10经济经纬Economic SurueyDOI:10.19634/ki.11-1403/c.2023.03.002长期以来,中国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控制土地出让规模和结构来对土地供给市场施加影响1。由于这种土地配置方式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了大量土地,有效的吸引了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的迁入,所以为中国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随着征地权逐渐被滥用,土地资源错配加剧了城镇化不平衡发展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失地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学者对贫困治理的视角多停留在农村,对未实现市民化的农村转移人口关注度不高。已有学者研究

2、发现,当前城镇相对贫困发生率已超过农村2。根据 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63.89%,同期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45.4%,也就是说,约有 2.8 亿农民是游离在城乡之间3,未能及时实现市民化,这部分农民群体约占同期农村户籍人口的50%。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看待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如何认识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现象,如何将农民的进城欲望与农民的能力进行有效匹配,从而提高劳动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程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问题提出区域协调发展道路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多元渐进式道路,它在中国特色

3、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4。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偏向”型城乡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到改革开放时期,为有效改善计划经济时期诸多弊端,党和政府从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疏通和改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依附”型城乡关系5。但受制于传统城乡分割制度,经过多年发展,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6。综合国内国际多方面考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挖掘国内消费潜力,深耕国内大循环,打通现行经济框架中的阻点和金融领域淤塞点,

4、在保证国内经济繁荣的同时融入国际市场7。党的二十大对加快构建新基金项目青海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18044)作者简介李基成,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景芳,教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电子信箱:。雷海宁,助教,研究方向:经济史。通信作者:景芳。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土地资源错配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研究李基成1景芳1雷海宁2(1.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16;2.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青海西宁810016)摘要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

5、利用 2003 年2020 年全国 30 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分位数模型以及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和城镇化不平衡发展这两个要素,如何在土地资源错配中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发现,土地资源错配在不同经济阶段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同;在机制检验上,土地资源错配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与不平衡城镇化的独立中介渠道以及“不平衡城镇化产业结构”的链式中介渠道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检验表明,土地资源错配对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正向作用更明显。在政策含义上,我国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在恰当时机积极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提高国家战略之间的协同性,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关键词土地资源

6、错配;产业结构;不平衡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F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154(2023)03-0010-0911经济经纬Economic Suruey2023年第 期3发展格局,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理论进一步深化,提出以推进高质量为主线,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型改革有机结合,增强国内循环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动态协同。而要想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实现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型改革有机结合的关键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让要素在城乡、产业和区域之间充分自由流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8。因此

7、,探讨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厘清其作用机制,不仅有利于认识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现象,而且有利于优化国土资源空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土地资源错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土地资源错配的成因。Brandt 等发现,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影响,目前农村土地和资本资源错配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9。Admopoulos 等认为导致菲律宾农业生产率下降原因是严格限制分配土地转让并错误地将优质土地分配给生产率低的农场,导致本国农场规模以及农业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0。Jia 等指出当前土地资源错配成因是缺乏

8、完善土地市场制度,无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11。孟宏玮等认为城市土地供给结构错配程度主要受到引资竞争、财税竞争、容积率规制和环境规制执行强度的影响12。关于土地资源错配的影响。以国外视角为切入点,Inklaar R 等研究发现资源错配降低了 TFP(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国家经济波动程度13。Kong 等以资源错配为切入点发现要素价格机制扭曲阻碍了生产率提高14。以国内视角为切入点,土地资源错配问题给中国经济健康运行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地方政府低价出让工业用地、高价出让商服用地导致商服用地价格的抬高15,加剧二三产业土地资源错配程度,阻碍产业转型升级16,降低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效率17等,这些研究为我

9、们理解土地资源错配的经济后果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本文相近的研究,张建平等研究发现土地市场扭曲通过不平衡城镇化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18。朱雅锡研究发现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9。关于土地资源错配的治理。Deng C 等认为解决土地资源错配关键在于优化土地利用机制,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承载力20。Nose探讨土地市场和劳动制度对企业生产的影响,他认为再分配这俩要素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21。赵燕认为在“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制度下,土地能有效在城乡间再配置,通过提升城镇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发展等方法可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2。基于现有研究,国外学术界研究在资

10、源错配研究方面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对土地要素错配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对于土地资源错配研究较为完备,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专门研究土地资源错配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较少。因此,本文有以下边际贡献:目前已有研究将不平衡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作为切入点研究土地资源错配,但少有文献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本文将产业结构与不平衡城镇化这两个重要因素纳入到“土地资源错配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框架中,采用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考虑土地资源错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渠道,这不仅揭示了土地资源错配可通过产业结构与不平衡城镇化两条独立的中介渠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还可通过“不平衡城镇化产业结构”的链式中介渠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11、,丰富了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机制识别的现有研究。同时,目前学界虽然有学者考虑到区域异质性,研究在不同区域土地要素的收入分配效应,但是,缺乏对该问题深入分析,本文基于面板分位数模型考察土地资源配置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均值效应,这将加深对在不同经济阶段土地要素的收入分配效应的认识。二、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土地错配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理论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说(一)土地错配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理论机制分析自改革开放后,官员提拔考核的标准逐渐变为以GDP 考核为中心。在地区竞争以及 GDP 考核压力下,地方政府更加偏好招商引资带来的短期收益,而不是给地区带来的长期经济收益,在此偏好下,地方政府会采取协议出让等

12、方式,刻意压低工业用地价格,提升地区竞争力。这种竞争方式会越来越表现出底线竞争的特点,即会引进低效率甚至是发展前景差的产业,而这对稀缺的土地资源来说,无疑造成了资源配置低效率23。同时,受 1994 年分税制影响,地方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与获得财政收入的权衡,当地方财政压力越大时,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扩充财政来源,地方政府会较强的动机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采取“招拍挂”方式高价出让商住用地,从而获得高额的土地出让金,之后利用该资金继续扩大土地征用规模,并结合土地抵押融资等方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负面影响24。其实,“以地谋发展”的模式与现行土地

13、制度密切相关。虽然地方政府无法决定建设用地的出让数量,但是它们可以通过控制土地出让规模和结构决定建设用地的用途25。短期内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地区竞争力及积累晋升资本,地方官员会热衷于推进土地征用、出让和开发,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其弊端也逐渐显现:随着土地征用权被滥用,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逐渐演变管理现代化12经济经纬Economic Suruey成土地资源错配问题。在现行土地供给制度下,地方政府利用在土地出让市场中的垄断地位,提高区域内地价,从而获得高额土地出让金。由于土地出让金收益管理不规范,受到区域竞争、经济增长目标等方面的影响,地方政府会将较多土地出让金

14、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性基本公共服务,而没有确立土地出让金与推进人口城镇化之间的联结机制,也没有明确土地出让金用于吸纳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就业、落户以及享受公共服务的支出比例26。这种土地出让金支出结构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人口城镇化滞后于空间城镇化的现象,造成了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讲,人口城镇化滞后说明农村人口未能有效转化为城镇人口,使大量失地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进行钟摆式迁移27,这造成大量的进城务工农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这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农村“供给不足”和城市“供给过剩”错配现象28,引起城乡居民的基本经济权利的差异,从而通过不同分

15、配环节影响城乡居民取得收入机会和能力,当二者的差距越大时,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越大29。此外,空间城镇化快速扩张说明土地出让金及其增殖收益分配不合理,征地流程安排不合理,农民在参与土地征收的谈判过程中话语度低,征地补偿低,并且,较多的土地增值收益被地方政府支配,很少惠及进城务工农民,这就造成土地出让金及增殖收益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合理,抑制土地价值增值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拉动,从而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土地出让金是政府预算收入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通过采取“两手”供地策略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一方面尽可能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吸引企业入驻,增加税收收入,获得较高的 GDP 增长率30;另一方面,为弥补低价供

16、给工业用地的成本,地方政府通过调整土地供给数量等方式影响供求关系,从而抬高商住用地价格31。这种土地配置方式会加剧区域土地资源错配程度,抑制以家政服务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阻碍产业升级32,降低了低技能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无法有效地提高收入,这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另外,由于房地产本身具备结构刚性的特点,地方政府通过限制居住用地的供给,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产生高房价,进城务工农民面临着较高的居住成本,同时,城市有房产人的资产增值速速远远高于农村人口,并且他们也可以将房产用于抵押获得融资,以便进一步扩大财富总量,这些均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负面影响33。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土地资源错配程度日益加

17、深,城市的无序扩张使得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有序转移,并且由于缺乏产业支撑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扩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土地征收使大量的农民群体由务农转为务工,他们除农作以外的知识、技能不足,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质量远低于城市群体,受技能限制的农民脱离农业后大多从事低收入且劳动保障不足的工作,收入增长缓慢,还有部分年龄大的农民难以适应其他工作,就业困难使得农民群体的整体收入与城市人口收入差距颇大。同时,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城市,会使劳动报酬降低,劳动力要素出现负向扭曲,导致收入分配偏向于生产者,农民可支配收入降低34,这对城乡收入差距也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地方政府引入企业时偏好保护税率高和国有

18、经济成分较高的企业。但是资本密集型企业的集聚会导致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不利于增加就业机会,进而影响收入的提高;国有企业扎堆也会导致区域内上下游企业投入产出关联弱的问题,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进而就业带动效应减弱35。这使许多农村劳动力无法被有效吸纳入城市产业体系中,造成结构性失业问题,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综上,土地资源错配不仅导致了人口城镇化滞后于空间城镇化,形成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催生房地产行业繁荣,阻碍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带来“脱实向虚”的问题。不论是城镇化不平衡发展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都将抑制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和福利水平的改善,进而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二)新发展格局视角下土地资

19、源错配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假说在经济追赶阶段,效率是经济发展首要的或者说是唯一的决策导向,新发展格局并非是推翻或者否定前一阶段的发展成果,而是思考如何在现有的发展模式或者基础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此,本文从构建新发展格局角度出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审视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协调是发展手段,共享是发展目标。从城市与农村相协调的角度,虽然国有建设用地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对比而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进展缓慢,其流转交易机制不完善,这形成了城乡土地市场二元结构,阻碍了城乡协调发展。同时,土地出让收入也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对乡村建设、社会保障改善等方面投入较少,务工农民社会福利提升

20、有限。因此,土地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并且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足,它们利用垄断地位,采取“两手”供地策略,用高额价格出售商住用地,提高了房价和生活成本,从而对进城务工农民收入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本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四个研究假说:假设 1:土地资源错配通过产业结构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假设 2:土地资源错配通过不平衡的城镇化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假设 3:土地资源错配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链式13经济经纬Economic Suruey2023年第 期3中介效应,即土地资源错配导致城镇化不平衡发展,从而阻碍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假设 4:土地资源错配在不同经济阶段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同。三、

21、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土地错配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设计在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理论逻辑性以及中国发展实际基础上,本文依据机制分析对关键因素予以量化,全面考察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议。(一)变量设计1.核心变量(1)城乡收入差距(Theil)本文使用的核心被解释变量为城乡收入差距(Theil)。目前,学界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测度采用了多种方式:农村居民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首先,基尼系数利用洛伦兹曲线对城乡收入进行分层,因此,它更适合从宏观上度量收入差距36。而农村居民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只能从收入方面

22、衡量城乡收入差距,未能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因此,为了突出时间变迁以及相应的城乡人口结构变动,本文将采用泰尔指数37综合考察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式(1)中,ittheil为衡量 i 省(市、自治区)在 t 时期的城乡收入泰尔指数,j=1 表示城镇,j=2 表示农村;,it jP表示 i 省(市、自治区)在 t 时期城镇(j=1)或农村(j=2)的总收入,利用相对应的人口和人均收入的乘积计算得出,itP为 i省(市、自治区)在 t 时期的居民总收入;,it jZ为 i 省(市、自治区)在 t 时期城镇(j=1)或农村(j=2)的人口数量,itZ为i 省(市、自治区)

23、在 t 时期的总人口数量。(2)土地资源错配(Mlr)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土地资源错配(Mlr)。土地资源错配的原因在于土地资源供需失衡,一般采用(省、市、自治区的建设用地供应面积/全国建设用地供应面积之和)/(省、市、自治区 GDP/全国 GDP 和)衡量,当数值等于 1 时,土地资源配置是合适的,当小于 1 时,土地供应紧缺,数值越大越紧缺,当大于 1 时,土地供应剩余,数值越大剩余越多,但这种方式不利于计量分析。因此,本文采用彭山桂等(2022)38使用的测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itLand代表 i 省(市、自治区)在 t 时期的建设用地供应面积,itGDP代表 i 省(市、自治区)在

24、t 时期的第二三产业 GDP。该式可描述土地供给相对过剩和相对紧缺两种状态,Mlr 数值越大,土地资源错配程度越严重。(3)城镇化不平衡发展(Urban)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是反映土地城镇化连续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是监测土地城镇化趋势的首推方法。关于城镇化不平衡发展(Urban),许多学者采用城镇非农业户口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速度来度量,也有学者利用的是城市常住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39,40。但目前国家统计局对人口城镇化率的衡量均采用城镇常住人口,结合城镇化不平衡发展理论与我国人口实际情况,本文采用城镇常住人口比城市建成区面积来衡量城镇化不平衡发展情况。(4)产业结构升级指数

25、(Upgrade)本文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衡量主要借鉴肖维泽等(2022)41的方法,从就业结构视角衡量产业结构变动。计算公式如下:Upgrade 表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iSE表示第 i 产业就业人数占比,iL代表第 i 产业就业人数,L代表总人数。iROV代表第 i 产业的产值占比,iY表示第 i 产业产值,Y代表总产值。Upgrade 值越高,代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剩余劳动力转移越彻底,同时,反映了第二三产业转型升级。2.控制变量国有化程度(nl),本文采用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比值,来衡量当地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mx),本文采用按年平均汇率换算

26、成人民币价格的进出口总额占 GDP 的比值来测度。财政收支压力(fs),本文采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二)计量模型设定1.基准模型为探究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先构建如下基准模型:其中,i 表示省份,t 表示时间,Mlr 为各省份土地资源错配程度,control 为控制变量,tu表示时间固定效2,1/it jit jit jitjitititPPZTheillnPPZ=(1)1ititititLandLandMlrGDPGDP=(2)3112piiiiSEROVU gradeSESEYROVYLSEL=+=,01,3.,1i ti ti t

27、jtii tjTheilMlrcontroluv=+管理现代化14经济经纬Economic Suruey应,tv表示省份固定效应,,i t为扰动项。2.机制分析(三)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的样本为 20032020 年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数据缺失剔除西藏自治区)的数据。建设用地供应面积数据来源于 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中国土地市场网,对于部分省区市缺乏数据的,利用 Stata软件采取插值等方法补齐。其他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以及中经网等数据库。四、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土地资源错配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实证结果分析本文在合理设定变量的基础上,将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面板门限回归与链式中

28、介模型,对 2003-2020 年全国30 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对模型进行稳健性和内生性的检验,保证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一)面板分位数回归由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未考虑数值分布,无法得到不同数值分布对回归的影响。本文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考察不同分位数考察土地资源配置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均值效应,结果如表 1 所示。表 1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面板分位数回归变量(2)(3)(4)Qr_25Qr_50Qr_75Mlr0.0080834*(0.0013707)0.0092749*(0.0017577)0.0093652*(

29、0.002271)Nl0.0489803*(0.0187298)-0.0936871*(0.0240176)0.2096841*(0.0310307)Mx0.0035425*(0.0018349)0.0053377*(0.0023529)0.0081482*(0.0030399)Fs0.0273026*(0.002164)0.0277915*(0.0027749)0.0225085*(0.0035851)_cons 0.0512164*(0.013966)0.0535454*(0.0179089)0.047979*(0.0231383)obs540540540省份固定效应YesYesYes年份

30、固定效应YesYesYes注:括号内为标准差;*、*和*分别表示估计系数在 10%、5%和 1%水平下显著;参与回归的样本数为 540。由表 1 可知,在 25%、50%、75%的分位数上,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估计系数均在 1%的显著水平上为正,分别为 0.0167147、0.0237797、0.0270241,表明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水平较大的地区扩大效应更明显,在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小的地区影响弱。其原因主要在于,建立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依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循环顺畅运行。但由于欠发达地区市场化改革程度低,土地要素配置扭曲,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市场分

31、割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负面影响;相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不论是要素市场还是产品市场的经济体系比较完整,当发生资源错配的时候,能通过市场的力量进行部分修正,从而不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较大影响。同时,相较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官员城市治理理念更为先进,晋升考核机制更为科学,财政收入渠道更为多元,因此,产生土地要素配置概率低,进而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小。(二)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检验为有效避免双向因果关系,本文采取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滞后一期方式,通过构建链式多重中介模型,综合考察产业结构和不平衡城镇化两个因素影响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如表 2 所示。表 2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检验变量(1)(2)

32、(3)UrbanUpgradeTheilMlr0.025141*(0.0077326)-0.0303374*(0.0067469)0.0026718*(0.000841)Urban-0.1809123*(0.0346579)0.0458264*(0.0042932)Upgrade-0.0400625*(0.0058462)Nl1.389471*(0.1243756)-0.2063426*(0.0112221)0.1702403*(0.0139514)Mx-0.0123935(0.0129481)0.0332434*(0.0112221)0.0029868*(0.0013811)Fs-0.130

33、6969*(0.0389061)0.188818*(0.0343324)-0.0028575(0.0042972)_cons1.531208*(0.1004452)0.7226595*(0.1028919)0.0130068(0.0130228)省份固定效应YesYesYes年份固定效应YesYesYesobs510510510R-sq0.24860.53690.7126注:括号内为标准差;*、*和*分别表示估计系数在 10%、5%和 1%水平下显著;由于解释变量采取滞后一期的形式,故实际参与回归的样本数为 510。由表 2 可知,第(1)列以不平衡城镇化为被解释变量,土地资源错配的估计系数为

34、正,且通过了 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土地资源错配会加剧城镇化不平衡发展程度。这是由于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大规模征用土地,由此产生的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使城市人口密度上升,加剧城镇化不平衡程度。第(2)列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被解释变量,土地资源错配与不平衡城镇化的估计系数分别在 1%与 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表明务工农民受制于自身,01,3.,1,01,2,13.,i ti ti t jtii tji ti ti tji t jtii tUrbanMlrcontroluvUpgradeMlrUrbancontroluv=+=+,01,2,3,4.,1i ti ti ti ti t jtii tjUr

35、banMlrcontroluvUpgradeMlrUrbancontroluvTheilMlrUrbanUpgradecontroluv=+15经济经纬Economic Suruey2023年第 期3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原因,使当地人力资源并不能顺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此外,政府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实施严格管制,不利于农民土地权利变现,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第(3)列以城乡收入差距为被解释变量,土地资源错配与不平衡城镇化的估计系数在 1%水平上显著为正,而产业结构升级的估计系数在 1%水平上显著为负。为了能缓解财政压力,提高区域招商引资能力,地方政府竞相以低地价吸引工业或以高地价供应商服住宅用地,

36、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已用土地缺乏相应的流通市场,导致闲置的土地难以优化配置,产生土地资源错配,造成产业结构低端锁定,不利于优化升级。同时,城乡土地面临产权不平等、流通不平等等问题,这阻碍城乡资源自由流动配置,城乡产业融合面临发展瓶颈,农民很难从中实现就业、增收。综上,土地资源错配不仅可以通过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与不平衡城镇化这两条独立的中介渠道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还可通过“不平衡城镇化-产业结构”的链式中介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使农民群体未能有效共享到发展成果,消费能力不足,广阔的农村市场未能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发挥超大市场优势的重要支撑,影响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健康运行,不利于新发展格局形成

37、。(三)异质性检验为了进一步考察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否具有区域异质性,本文参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等文件将样本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子样本,分别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 3区域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异质性估计结果被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1)(2)(3)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Mlr0.0023878*(0.0007716)0.0050131*(0.0017295)0.0041948*(0.0014625)Urban0.0152824*(0.0037801)0.0277944*(0.00877

38、45)0.0800028*(0.0069217)Upgrade-0.0512355*(0.0049837)-0.0427497*(0.0149596)-0.0203202*(0.0097262)Nl0.0778027*(0.0146807)0.1219133*(0.0325993)0.172217*(0.0235835)Mx0.005589*(0.001224)-0.0130461*(0.0035982)-0.0021256(0.0021723)Fs 0.0049116*(0.0030931)0.024318*(0.0133312)-0.0275281*(0.0097978)_cons0.03

39、12023*(0.0135059)0.161604*(0.028901)0.0297785(0.0234083)个体固定效应YesYesYes时间固定效应YesYesYes样本数221102187R-sq0.61650.80330.7258注:括号内为标准差;*、*和*分别表示估计系数在 10%、5%和 1%水平下显著;由于解释变量采取滞后一期的形式,故实际参与回归的样本数为 510。由表 3 可知,在东部、中部与西部三个分组回归中,土地资源错配的估计系数均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这表明土地资源错配会显著扩大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且土地资源错配对中部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作为显著。其主要原因是

40、:目前,跨省域跨市域多层次用地指标调剂交易机制不健全,这不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因此,相比东部紧张的土地供应,中西部宽松的土地供应更容易导致严重的土地资源错配。这将加剧区域间不平衡城镇化,产生“重空间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同时,土地资源错配也会滞后产业转型升级,导致产业结构扭曲,不利于吸收务工农民,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综上,当前土地供给政策存在地区、城市双重偏向,这种土地配置方式潜在地带来了区域间土地资源错配,加剧不平衡城镇化,制约产业结构转型,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不利于土地要素流动机制障碍,建立有效的跨省域跨市域多层次用地指标调剂交易机制,将有助于实现

41、供给结构与需求变化动态协同,引导其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打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各种堵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四)稳健性检验1.替换被解释变量。用各省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来作为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记为 Inequality,回归结果见表 4 第(1)列,核心解释变量土地资源错配(Mlr)通过了 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它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未发生明显变化。2.剔除直辖市。考虑到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本文在剔除掉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四个直辖市后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见表 4 第(2)列,核心解释变量土地资源错配(Mlr)通过了 5%的显著

42、性水平检验,其他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未发生明显变化。表 4稳健性检验变量(1)(2)Inequality剔除直辖市Mlr0.0023838*(0.0008612)0.0013291*(0.0008811)Urban0.0522196*(0.0042485)0.0674686*(0.0036305)Upgrade-0.0364388*(0.0057488)-0.0343399*(0.0183512)Nl0.1737248*(0.0140198)0.1484146*(0.0147163)Mx0.0012018(0.0013762)0.0009556(0.0014845)Fs-0.0027904(0.

43、0043461)-0.0155487*(0.0052205)_cons0.0134561(0.0132049)0.0016313(0.0150088)省份固定效应YesYes年份固定效应YesYesobs510442R-sq 0.55470.6007注:括号内为标准差;*、*和*分别表示估计系数在 10%、5%和 1%水平下显著;解释变量采取滞后一期的形式。管理现代化16经济经纬Economic Suruey五、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土地资源错配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结论与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中的垄断地位会导致城镇化不平衡发展、阻碍产业升级并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得出

44、,不平衡城镇化以及阻碍产业结构升级是联系土地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中间变量和作用渠道,并且验证了“不平衡城镇化产业结构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一链式中介渠道。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通过特有的土地制度安排将土地作为政策工具主导的“以地谋发展”模式在推动现代经济腾飞的同时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发展模式使地方政府倾向于推行城市偏向性政策,促进了空间城镇化,但疏忽了人口城镇化,因而加剧了城镇化不平衡发展,使得城市产业体系吸纳能力受限。劳动力流动未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形成了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并存。因此,土地资源错配扩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广大农村市场不能为国内大循环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

45、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中形成堵点,不利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探索用地指标省际调剂交易机制,推动土地交易市场化改革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用地指标省际调剂交易机制。新发展格局的循环应致力于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而非局限于一隅之内,在省内甚至市县内搞低水平的小循环、小市场。经济循环畅通要求进一步理顺清除妨碍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壁垒,以全国各省市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市场制度,畅通国内循环进而推动双循环。因此,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既要从东中西部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程度以及人文条件出发,也要着眼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区战

46、略,探索建立用地指标跨省域跨市域多层次调剂交易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提出“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这不仅仅要包括省域内部,也应覆盖省际之间。虽然各地在区域内用地指标跨域调剂交易取得不错效果,但覆盖范围较小。下一步,在明确各类用地指标使用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将建立用地指标跨区域调剂机制逐步覆盖到全国层面,推动建立用地指标在省际之间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这不仅会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也降低获得土地出让金的冲动,理顺土地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完善城乡要素市场改革,打破地方政府垄

47、断土地地位,赋予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用地同等的使用、收益以及转让权,丰富农村用地的流转范围和方式,这将有助于扭转土地资源扭曲的情况,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重,进而调整城乡供需结构;落实好耕地与生态保护责任,以严格标准推动土地督察制度建立,提高审查督察力度和频次;自下而上开展土地定级评价,将优质农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纵向上,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在横向上,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建立补偿机制,增强土地管理可持续性,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这将对整体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决定国民经济循环的畅通程度。(二)增强宏观政策

48、互动水平,调整考核激励机制为了在原有国家空间重构策略基础上,探索新的重构策略,国家空间政策一般需要采用分层的方式重构国家空间,通过推动国家空间路径依赖式的演进,从而形成马赛克式国家空间形态42,即增强国家空间政策之间的互动性。因此,在新发展阶段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将构建新发展格局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新发展格局要求立足国内循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激活乡村要素活力,带动农村产业升级、产业融合,深耕农村消费潜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畅通的国民经济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在扩大农村市场,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等方面助推新发展格局的建立。为此,要想实现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发展,地方政府需要从

49、供给、需求两端共同发展。在供给侧方面,发挥新发展格局统一大市场优势,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补齐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短板,夯实新发展格局供给基础。在需求侧方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务工群体劳动水平,增加工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市场规模,挖掘农民群体消费潜力,为新发展格局的建立提供坚实需求支撑43。地方政府合理调整激励方式,优化考核制度,切断土地资源错配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传导机制;调动地方政府推动人口城镇化的积极性,建立起土地发展基金制度,将土地出让收入以及土地增值收入纳入基金中,并划分合理的比例用于提高城乡的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从而促进城镇化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条

50、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房产税税收政策来优化税收结构,缓解财政压力,降低土地资源错配程度,推动经济平稳发展,从而实现产业、土地、城市良性发展。(三)建立完善的农民专业培训体系对农村流动人口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综合考虑农村流动人口的劳动技能以及素质,引导务工人口合理流动。地方政府应基于当地产业结构以及资源禀赋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制定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实行动态化管理;注重运用社会力量,通过财税减免或补贴的方式,引导城镇周围的相关企业加入教育培训体系建设17经济经纬Economic Suruey2023年第 期3中;同时,构建定向培训机制,通过与用工单位形成动态长期合作机制,针对特定企业用工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