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前 言
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直属教育部领导、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是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和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时,上述两院以及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1963年被确定为全国两所重点农业高校之一。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南京农业大学。
党委书记:管恒禄 教授 校长:郑小波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近年来,在学科发展、基地建设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全校现有生命科学学院等16个学院和体育工作部。另设有金陵研究院、成人教育学院、长江学院和日语培训中心等。现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65个博士学科专业、106个硕士学科专业、57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以及兽医博士、兽医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等五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与干部培训在内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教职工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251人,硕士生导师561人,教授、副教授621多人,国家、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7人,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5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8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1人。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大豆改良工程中心,19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工程与检测中心,以及98个各级研究中心、研究所和研究室。十五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等各级、各类项目立项总数超过1580项,获资助总经费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超过1500万元,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近十年来,共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70余项。获得授权及登记的发明专利150余项,审定品种50余个。此外,学校积极利用自身条件及人才优势,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累计创造效益350多亿元,并多次被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评为科教兴农、科技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本册选编学校部分科技成果,是近年来我校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方面取得的成绩,热忱希望与社会各界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互利合作,共谋发展。
上 篇
南京农业大学
学院及基础条件平台介绍
一、农学院
1.学院简介:
农学院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农学系科之一。著名小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金善宝教授,前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所长马育华教授等都曾在此任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农学院建成了研究方向明确、结构合理、精明强干、专业配套的学术梯队,形成了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全院现有教职工112名,其中国家级特聘教授2名,教授28名,副教授29名,博士生导师21名,硕士生导师4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家刘大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豆遗传育种家盖钧镒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著名遗传育种家翟虎渠教授现在本院任教。
农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特异种质创新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作物学)、1个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作物学)和1个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 7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并独立设有李扬汉奖助学金和黎怀德助学金、新纪元树人奖学金等。
农学院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攀登计划”、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300多项,年研究经费1500万元以上。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累累。先后获得40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3项国家发明专利,培育出20多个大豆、小麦、棉花、水稻等新品种,出版专着、教材8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
农学院一贯注重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荷兰、韩国等国家的2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近五年来,先后合作研究与接待交流人员达150多人次。
现任院长:丁艳锋 教授 党委书记:李昌新 博士
2.重要科研机构介绍: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9月通过专家论证,同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03年8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主要在基因和基因组水平上开展水稻、小麦、大豆、棉花、蔬菜等作物的遗传、种质创新和育种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育种目标性状的基因与基因组分析、优异资源遗传基础与创新、作物育种新方法和新品种选育。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1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教授20名、博士生导师18名。
实验室自建设以来,承担了美国McKnight基金、国家“973”、“863”等各类科研项目17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各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9项,获批14项;授予植物新品种权3项;审定、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6个;鉴定成果2项;出版专着与教材4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20余篇。招收和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71人。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遗传育种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农业生产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任主任:张天真 教授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是农业部建设的国家种子工程项目中十二类农作物改良中心之一,依托南京农业大学,以大豆研究所为基础,联合生理、病、虫、加工等多学科组建而成。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王绶教授在金陵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大豆育种计划,以后三、四十年代中央大学金善宝教授、金陵大学马育华教授和王金陵教授相继发展了大豆遗传育种研究。五十年代初期院系调整后马育华教授在南京农学院重新建立了大豆育种计划,开展了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研究、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大豆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改革开放后,1981年经农业部批准成立南京农学院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室。1984年在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PBRI)资助下开始了我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的搜集、研究和保存工作,后扩展到国际国内大豆资源的研究。1985年扩建为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1998年经申报、评审,由农业部批准在此基础上联合相关学科建立国家大豆改良中心。
主要职能为:(1)指导和协调各大豆分中心的业务工作,组织联合攻关,学术交流和人才培训,解决育种工作和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2)与国家库合作,组织全国大豆种质资源的搜集、引进、鉴评、保存、交流和交换工作;(3)开展大豆育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储备;(4)以育种材料和种质创新研究为主,为各大豆分中心及全国大豆育种单位提供优良育种材料,兼顾为所在生态区培育优良新品种;(5)受政府委托,代表国家同国际上有关的大豆改良中心等科研组织和机构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位(其中院士1位、教授5位、副教授5位),校内兼职研究人员9位,技术工人11位,专职管理人员2位。另常年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等流动研究人员50位以上。
国内外合作交流:除与国内6个大豆改良分中心建立有固定联系外,还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郑州工程学院、丰乐种业等建有合作关系;国际上与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IPGRI)、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国农科院等建有合作和学术交流的联系。
近期研究进展:1998年以来育成大豆新品种7个,新增种质1090份,发掘优异种质875份,创新种质367份,实现南方大豆超高产突破250kg/亩,建立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发表论文190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专着9本(主编4本,参编5本),获省部级奖励5项,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22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41人。
现任主任:盖钧镒院士、俞德跃教授
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成立于1996年3月,1999年获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中期评估优秀,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该实验室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和农业部重点学科、江苏省“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和植物营养学(江苏省重点学科)两个博士点的部分研究方向组成。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2名,其中教授、博导9名,副教授7名。3人在国外获博士学位,优秀青年骨干9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1名。
本实验室以作物生长发育与作物生理生态为理论基础,围绕作物栽培生理及生长调控原理开展应用基础及高新技术研究,为农作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技术与新产品,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水平,促进作物生产的良性发展。实验室共设三个研究方向:作物生理与生长调控、作物营养与生态、作物管理理论与技术。近年来,本实验室主要在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作物生产与环境、作物生产系统以及作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农作系统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十五”以来,本实验室共承担项目177项,总经费2744万元,人均科研经费124.6万元。承担项目经费中,国家级项目1648万元、省部级项目669多万元、国际合作与横向项目427万元。承担科研项目中,基础研究项目88项、应用研究项目54项、技术开发研究项目35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制定省地级农业标准(规程)12项,已颁布实施4项。申请专利11项、获批7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另有4项在审批中。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1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4篇。
本实验室有着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法、荷、英、日、澳等国20余个著名科学院所、大学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本学科人员中3人曾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近3年来,本实验室出国访问学者50余人次,接待国外访问学者7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0余人次,做大会发言50余人次。
实验室现有面积1730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面积50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23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240台(套),总值12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4台(套),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15台(套)。
现任主任:丁艳峰 教授
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1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目前承担“863”课题,“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委重大课题等。固定人员人均科研经费近100万,各项科研工作进展顺利。中心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主要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分离与克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利用高新技术,培育了水稻、棉花、小麦、大豆等优质、高产品种8个,并正在进行产业化开发。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9篇。获得(或申请)发明专利和品种权8项。已培养23位博士研究生,和35位硕士研究生。
现任主任:万建民 教授
二、植物保护学院
1、学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是全国创立最早的同类系科, 经过几代人的卓越建设,积淀了严谨厚重、励学敦行的优良院风,传承并保持了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的领先优势,人才培养水平整体优秀,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科研方面,目前主持科研项目近百项,基本涵盖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所有相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10项 ,国家“ 973”计划5项 ,“948”项目5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 、面上项目26项,国家植物转基因重大科技专项1项 ,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专项1项 ,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项 。在研总经费约3500万元 ,且80%的研究经费来自于国家部委立项,充分显现了我院作为国家级科研队伍的作用。2003年纵向经费即达1207万元,人均科研经费重新恢复全校第一。
在学科建设方面,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均为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农药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建成近20个研究方向,基本覆盖了本学科的所有主要研究领域。分子植病、真菌遗传、昆虫毒理、昆虫生态、病虫害抗药性等领域国内领先,其中,植物病原细菌分子生物学、植物病原真菌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植物病原细菌和寄主植物互作以及昆虫功能大分子、害虫灾变预警、水生昆虫生物地理学、病虫害抗药性监测与治理等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整合学科力量建立的农业部首批重点开放实验室---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因评估优秀2003年被列为重中之重建设。全国唯一的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中心以及抗药性监测培训中心均附设于此。自1978年水稻白叶枯研究项目获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奖以来,共获奖10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项,部委级奖励49项,省级奖励29项,包括学校唯一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级别之高,项目之多,名列学校之首及国内同行前茅。主笔动物志、百科全书等学术专着108部,在核心刊物上年发表论文近100篇,已有数十篇被SCI、EI、ISTP收录。2003年,我院李显春博士为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报告发表于《Nature》,是迄今为止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在该杂志上发表的第二篇论文。
在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植物保护学院作为全国昆虫生理学师资培训依托单位,培训师资若干;作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以及病虫抗药性监测培训的唯一基地,先后举办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25期,病虫抗药性培训班13期,培训职业测报人员及抗药性监测人员近2500名,组织植保技术及农药营销与管理等各类成人教育班20多期。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先后开发出B系列生物农药、浸种灵、灭铃皇、绿保I号等农药品种30余个,从而扶持多家企业发展壮大,仅灭铃皇即推广使用4000万亩,挽回经济损失20亿元。已转让成果24项,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5项、科技转化奖2项,获准国家专利授权5项,还有15项专利申报待批。研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于水稻黄单胞菌的诱抗和促生剂” 经国内权威部门评估,价值超过1亿元,目前已经进入商品化和田间试验环节。优良的培训条件,较强的研发能力,辅以与推广部门及药械生产单位长期的友好合作,社会服务潜力巨大。
现任院长:吴益东 教授 党委书记:王勇明 博士
2、科研机构介绍
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病虫监测与治理实验室是依托植保学院建立的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该研究室目前拥有教授40名,近5年承担国家973、863、948和重大专项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大项目200多项。经费近2000万元。发表核心刊物论文400多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20余项。申请专利10多项,培养研究生200余名,博士后近10名,进修教师5名,并与10多个国外知名大学建立协作关系。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项目资助下,近年来购置先进仪器设备1000多万元,主要从事重大病虫、外来来入侵生物的分子生物学、中前期预期和无公害治理新技术的研究。
现任主任:韩召军 教授
三、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1、学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原土壤农化系),前身是中央大学农化系、金陵大学土壤组和浙江大学农化系(部分),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本学院以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师资力量、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建国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土壤农化、微生物学和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1996年学院设立了黄瑞采奖学金,每年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及优秀教师予以奖励。
本院毕业生中现有3人成为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50多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30多人获得部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近20年来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5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5项,国家专利成果8项。
学院下设土壤学系、植物营养学系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3个系。共有博士学科点3个,硕士点5个,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及校重点学科各1个,3个本科生招生专业,并设有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在师资力量方面,全院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7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目前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生态学三个博士学科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生态学、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5个硕士学科点。 其中土壤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在科学研究方面,资源与环境学院基础研究成果卓著(每年有五项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而且在应用研究领域也硕果累累。目前研制开发的有机无机复合肥、高效叶面肥、活性促根剂等高科技产品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复合肥包膜技术、污水处理工程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多项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任院长:徐国华 教授 党委书记:李辉信 教授
2、科研机构介绍
教育部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中心现有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8名。建设地点落实在南京农业大学(主要负责微生物菌种筛选、肥料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和校外三个基地(宜兴、常熟和南京三地,主要负责微生物菌种液体发酵和肥料研究、产品中试与生产)。建设项目及规模如下:资源节约型肥料研发实验室1000m2,其中含肥料和微生物两大功能(分别建在南京农业大学和宜兴基地);温网室1000m2和肥料长期定位实验基地20亩(宜兴基地、常熟基地和南京基地);资源节约型肥料校外研究、中试与生产基地3个,合计200亩,即宜兴基地(微生物和肥料研究室分部、负责菌种液体发酵和废弃蛋白酶解氨基酸及其肥料产品中试与生产)、江苏田娘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常熟基地(下同,负责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畜禽粪便以及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肥料化中试与生产)、南京明珠肥料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基地(下同,负责中药渣和畜禽粪便废弃物肥料化中试与生产),已达到年产功能微生物菌种1000吨,年处理15万吨以上固体有机废弃物(鲜样),年生产各种含有机的资源节约型肥料7.5万吨以上;同时分别在青海省、广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建立资源节约型肥料研发基地和相应的企业3个;开发出相关肥料品种5个,中试发酵并大规模生产功能微生物菌种8个左右,推广应用面积达5万亩以上。研究项目有:国家“863”项目(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利用养殖场废液制成高效叶面肥),江苏省教育厅重大产业化项目(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有机高氮肥的研制与中试),企业博士后项目(铵硝复合肥的研制与开发)。 该中心的研究成果包括:(1)高效叶面肥产品(特别用于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2)有机高氮肥产品(特别用于有机和绿色农业生产);(3)特效有机肥(专门用于克服蔬菜连作障碍因子的有机肥料);(4)生物有机肥(具有固氮解磷的效能);(5)特种无机复合肥。
现任主任:沈其荣 教授
四、食品科技学院
1、学院简介
食品科技学院渊源于1902年创办的中央大学农产与制造学科,1985年在全国农业院校中率先成立了食品科学系,1996年扩系建院,成立了食品科技学院。
学院现下设食品科学、食品工程、生物工程3个系,7个研究室,2个院级教学实验中心包括8个基础实验室和3个食品加工中试工厂,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设在本院,编辑出版《中国食品与畜产科学》杂志。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46名,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职工占80%以上。目前在校本科生730多人,研究生190余人。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部省级课题及横向课题研究80多项,荣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多项,获国家专利5项,有3项成果分别获国际博览会金奖、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和全国轻工博览会金奖。学院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80余篇被SCI、EI等收录和引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着11部,教材11部。学院注重科研成果的开发与转化,先后在江苏、福建、安徽、北京、甘肃、江西等地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注重拓展海内外科技合作关系,曾多次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接待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等前来讲学的专家教授50多人次,派出国外进修、访问、攻读学位的教师40余人次。除学校所设的各类奖学金外,一批在食品界有影响的公司也在学院设立了奖学金和奖教金,如雨润、唐人神、丰岛、金象等。
现任院长:陆兆新 教授 党委书记:董明盛 教授
2、科研机构介绍
农业部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开放实验室
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实验室是农业部2002年审批的84个重点开放实验室之一,它依托于南京农业大学,以南京农业大学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为基础建立的。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肉品加工及质量控制、食品微生物及生物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与质量检测。
实验室科研力量雄厚,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3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0名,中级职称5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名,占30%,硕士学位人员13名,占57%,非在编人员(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客座研究人员)共83名。
1997年以来,实验室获部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部省级课题及横向课题60多项,获国家专利5项,有3项成果分别获国际博览会金奖、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和全国轻工博览会金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着20余部。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也挂靠本实验室,并编辑《中国畜产与食品》杂志。
实验室注重与国际著名食品研究单位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同时承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接待来华讲学的专家教授、委派有关人员赴国外进修、访问、攻读学位。
农畜产品加工与检测实验室热诚欢迎国际、国内有关单位和学者开展合作研究与开发。
现任主任:周光宏 教授
教育部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2006年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实验室积极按照计划任务要求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其中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内源性钙激活酶在牛肉成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BK2003078)等项目通过了相关部门组织的专家验收;“传统肉制品的现代化加工、保鲜技术及产业化研究”和“传统畜禽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两项成果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对“牛肉成熟的主要影响因子Calpains的作用机制研究”(30371016)、“优质安全畜禽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E2001400)等即将结题的项目进行了总结。目前实验室新增项目7项,包括:科技部973计划课题“肉品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共性技术:“食品凝胶与风味控制技术开发研究”、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产业化示范课题“低温肉制品、传统肉制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863项目子专题:“肉品高活性发酵剂制造和新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肉鸡生鲜产品保鲜加工与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如皋火腿现代工艺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新产品开发”、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多聚磷酸盐水解变化影响肌肉蛋白质功能特性的机理研究”。目前实验室也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传统肉制品品质形成机理及现代化生产研究与示范”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两项成果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已发表或接受论文74篇,SCI/SCIE论文15篇、中文核心期刊59篇。
现任主任:周光宏 教授
江苏省肉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肉类工程技术中心成立于2000年,拥有一个肉类研究室和一个现代化的畜产品加工中试车间。构建了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中试基地和人才梯队,产学研紧密结合,攻克和解决肉类行业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提高肉品加工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主要以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中试、成果转化推广、人才培养、组织学术及行业交流、社会服务为主。
目前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江苏省科技攻关等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二十多项。目前在本中心从事研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工程中心开发新产品128个,其中成功上市81个,当年创造销售额13,700万元。中心与南京雨润集团、南京桂花鸭集团、河南双汇集团、湖南唐人神集团、山东凯银集团等国内著名肉类加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与国外肉类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心开发了牛肉、羊肉、特禽三大项,酱卤、烧烤、烟熏等系列产品100多个,产品遍及全国各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为肉类加工企业新项目可行性论证、工厂设计、为新生产线提供人员培训和技术配套。中心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肉品科学和工艺技术方向的专业人才,为肉类加工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并组织肉类加工企业、肉类机械生产厂家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科研合作共同攻关。
现任主任:周光宏 教授
五、园艺学院
1、学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是近代我国创立最早的园艺学科,前身为原中央大学园艺系(创建于1921年)和金陵大学园艺系,曾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园艺、园林方面的专门人才,为我国近代园艺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园艺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园艺学院的各项事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迄今为止,学院已经为国家培养出5000多名各层次的园艺、园林、中药等专业人才,其中博士生80余名,硕士生200余名。
学院现设有园艺(含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等方向)、园林、中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果树、蔬菜、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茶学、中药等5个硕士专业以及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茶学等4个博士专业,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一个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专科和成人教育的,层次完备、学科齐全的高等园艺教育中心,又是一个能够承担国家和部省级重大项目的科研中心。全院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124人,其中本科生825人,硕士研究生227人,博士研究生76名;教职工72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25名,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25名。
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蔬菜学、果树学、茶学、观赏园艺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果树、蔬菜、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茶学、中药学等5个硕士点,其中蔬菜学科为国家和农业部重点学科,果树学科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园艺科学与应用”学科被列为“十五”“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学院设有园艺学系、园林系和中药材科学系3个教学机构和蔬菜研究所、果树研究所、观赏园艺研究所、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中药材研究所和设施园艺工程技术中心等6个科学研究机构,“九五”期间共承担国家和部、省级课题40余项,“十五”在研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86项,获各级科技奖近50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为我国园艺、园林和中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园艺是文明的象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园艺科学必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的园艺学院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现任院长:侯喜林 教授 党委书记:刘兆磊 博士
2、科研机构介绍
蔬菜研究所
南京农业大学蔬菜研究所于1993年由农业部批准成立。近年来,该研究所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5名,选派出国攻读学位4人,2/3以上教师有国外学习的经历。目前研究所18名教师中,有教授7名,副教授8名,讲师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9名。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还有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近5年来,研究所有2人进入江苏省“333”人才培养计划,1人进入教育部“跨世界优秀教师培养计划”,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研究所研究方向:蔬菜遗传育种、设施园艺与无土栽培、蔬菜栽培生理和蔬菜生物技术。其中,十字花科蔬菜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以及甜瓜属种质资源创新和应用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施园艺与无土栽培以及蔬菜栽培生理研究和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二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六次获部省科技进步奖,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通过省级审定品种3个,制定省级农业标准2个。
研究所十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美国、韩国、肯尼亚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日本民间土屋育英基金会建立了长期的蔬菜学人才培养的合作计划;与日本、韩国就萝卜雄性不育、新型蔬菜生物农药开发等进行了科技合作;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受聘美国康乃尔大学客座教授,承担教育部智力援非任务,还多次邀请日本、韩国、美国、香港等专家学者前来讲学。
研究所积极面向我国蔬菜产业主战场,在全国特别是江苏省的蔬菜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省放心菜工程、无公害蔬菜产业以及江苏省蔬菜主导产业的首席专家均在该研究所。在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省连云港市实施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等科技兴农富民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不仅受到政府的肯定、媒体的关注,更受到农民的欢迎,蔬菜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创造了46亿元的效益。
近年来,蔬菜研究所承担国家“863”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它国家和部委项目20余项,省市项目60余项。在研项目经费近千万元,年均科研经费300余万元。2002年江苏省首次对重大科研项目面向全省公开招标,其中“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蔬菜学科凭借技术、人才、研究基础和组织管理的优势,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形式下一举中标。
蔬菜研究所将以南京农业大学九十周年校庆为契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把蔬菜研究所建设成为现代蔬菜科学技术的创新中心、国内外蔬菜学术交流中心和蔬菜新品种、新知识的推广中心而努力奋斗。
现任主任:侯喜林 教授
六、动物医学院
1、学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为东南大学畜牧系(含兽医系),成立于1921年,是我国最早的畜牧兽医系之一,80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为我国兽医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已招收和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生155名,硕士生553名,本科生2512名,专科生464名。他们中有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学术或行业骨干,或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目前我院在校学生共有941人,其中本科生615人,硕士生251人,博士生84人,博士后2人。今年我院招收本科生150人,研究生137人(其中博士生33人,硕士生104人)。
在师资力量方面,动物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齐全,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锐意进取、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职工68名,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兽医师、高级实验师20名,讲师、实验师18名。具有博士学位者23名,硕士学位者10名,博士生指导教师19名,硕士生指导教师26名。40岁以下的教授中,已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5%。
在机构设置方面,动物医学院由基础兽医学系、预防兽医学系和临床兽医学系组成。其中基础兽医学系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兽医病理学等学科。预防医学系包括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等学科。临床医学系包括兽医内科学与诊断学,兽医外科学与产科学,中兽医学等学科及兽医院。
在学科建设方面,动物医学院1995年设立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学科调整前有4个博士点和10个硕士点,1998年获得兽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含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三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三个硕士学位授予点,预防兽医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兽医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临床兽医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有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和动物生理生化两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003年动物医学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建设专业。
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方面,动物医学院目前承担了大量国家、部省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近五年里,总科研经费达2399.6万元,其中“973”1项,“863”2项,国家攻关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共获4项部省级一、二等奖,申请专利2项,每年平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的50多篇。
此外,动物医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100多人次到国外进修、攻读学位、考察和合作研究,有数十人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在大学演讲;举办国际会议2次,到会的海外人员达81人;有23名海外访问学者前来讲学交流;60多名日本、德国等国学生前来参加国际针灸班。1987年与德国汉诺威兽医学院建立校际关系,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1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单位建立和保持学术联系,开展15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现任院长:李祥瑞 教授 党委书记:戴建君 博士
2、科研机构介绍
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实验室是1996年11月被 农业部命名的第三轮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之一。
实验室由家畜传染病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兽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三个部分组成。属预防兽医学科。1986设立两个博士点: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及家畜传染病学。198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名称为“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1997年更名为“预防兽医学”。 1996年起设立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并建立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1998年列入国家“211”重点建设项目,同年获兽医学一级实验室授权点。2000年批准设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的评估中再次当选。
根据我国二十一世纪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及畜牧业生产迫切需要,结合本学科和本实验室自身优势和研究特色,确定了本实验室研究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应用研究,其研究紧密结合生产,面向实际,为发展农业和养殖业服务,主要对象为畜禽和鱼虾,以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常见多发病为主,研究其病原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特异的快速诊断技术以及免疫预防新生物制剂等。
第二层次为分子生物技术的研究,着重点为应用基础,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向学科前沿发展,其研究水平接近和达到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主要包括:(1)细胞工程技术。以细胞杂交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研究为核心,弄清病原的分类、基本特性和致病机理,为基因水平的研究提供依据。(2)基因工程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