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王昌龄《诗格》“假物不如真象”辨_方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4707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昌龄《诗格》“假物不如真象”辨_方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王昌龄《诗格》“假物不如真象”辨_方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王昌龄《诗格》“假物不如真象”辨_方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王昌龄《诗格》“假物不如真象”辨_方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8MASTERPIECES REVIEW名作欣赏 2023年第9期王昌龄 诗格“假物不如真象”辨方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010000摘 要: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王昌龄认为“假物不如真象”。从表面看,这是反对运用比喻,其实另有深意。首先,他注重诗歌创作的“意兴”,因而排斥没有情蕴的物喻。其次,他崇尚天然,推崇表达的直率本真、自出机杼,所以不提倡借用外物以增色。“假物不如真象”有助于启示创作者审慎地对待比喻和白描手法,树立正确的修辞观。关键词:王昌龄物色比兴比喻白描“假物不如真象”出自王昌龄 诗格,意谓借外物做比喻不如直接描述自然事物的本真形象。写景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更是被其批

2、为“力弱不堪”。单论此处,这是相当严厉甚至有些偏颇的评语了。王昌龄排斥“假物”固然出于崇尚天然的审美倾向,但其中仍有一定的阐释余地。毕竟,追求自然之美并不等于排斥比喻。“不假物”实则蕴含着王昌龄独特的修辞观和诗学启示。一、“假物不如真象”的理论渊源经学界考证,王昌龄著有诗歌理论著作 诗格 一部。现今流传的 诗格 文献以日僧遍照金刚所撰 文镜秘府论 中征引部分较为可信,分别散录在天卷 调声、地卷 十七势 六义 及南卷 论文意。在 论文意 中,“假物不如真象”一则很值得玩味,原文如下:诗有天然物色,以五彩比之而不及。由是言之,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如此之例,皆为高手。中手倚傍者,如“余霞散成

3、绮,澄江净如练”,此皆假物色比象,力弱不堪也。文意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反对人工修饰,崇尚天然。如文中明确赞美“天然物色”“真象”;第二层是反对借物比物,要求直叙,焦点集中在对“假”(借义)“倚傍”的批判上。连历来为诗家所称道的“余霞”二句都遭到贬抑。诚然,从推崇自然的角度看,王氏反对在景物描写中使用人工之物(“绮”“练”)的附丽装饰确有一定道理。但是,把借物比物(象)等比喻手法一概看作“力弱不堪”,却有偏激之嫌。有学者推断这是王昌龄的个人偏好,并以王诗中极少使用比喻句为证。另有学者认为,王昌龄批评其“中手依傍”,是因为谢朓这首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是仿效王粲 七哀诗 所作。据 文选 李善注本,谢

4、诗首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明显化用王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但笔者以为,这一说法有待商榷。因为原文已明示该句“力弱不堪”在于“假物色比象”。而且联系前后文,王氏所论明显是针对“物色”的表现方式而言,并未涉及诗歌句式及风格的模仿问题。亦有学者辨析,王昌龄作为“倚傍”例证引用的是“余霞”二句,而非效仿王粲诗的那几句。所谓“倚傍”,不当是指倚傍前人之作,而是指倚傍他物他色。所以,王昌龄在“物色”方面确有反对比喻的意味。那么,王昌龄批判“假物色比象”是出于对自然本色的推崇以至反对比喻修饰?这一角度确实说得通,但仍有疑团。须知,借物比物并不一定妨碍天然美景的呈现,如李白的“燕草如碧丝”(春思

5、)、“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月下飞天镜”(渡荆门送别),都是很好的比喻,“丝”“席”“镜”虽是人工之物,却并不妨害自然美的传达。其实,就谢朓的“余霞”二句而言,写景清丽自然,也不见得过分雕琢,却不入昌龄法眼。如果说这只是一种审美偏好,也无不可。但对于王昌龄这样在中国诗史和诗歌理论史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家来说,他的某些“异见”还需谨慎对待,以免忽略其理论价值。曾有学者指出,王昌龄诗歌的一个特点就是其诗歌理论中提到的“不假物色”“不相倚傍”,而使出语自然。有鉴于此,笔者以为,要深刻理解“假物不如真象”,还须从王昌龄的诗歌理论及作品特色入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重“意兴”王昌龄非常重视诗歌

6、创作中的“意”或“意兴”,即思想感情和想象构思等精神要素。论文意 云:“凡诗,物89名作欣赏/古典丛谈色兼意下(兴)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在王看来,若所写事物只有外在形式的光鲜亮丽,没有一点情思韵味,这种徒有其表的诗句算不得上乘。而“假物色比象”恰恰是一种着眼于表象刻画的比喻手法。当作者的视角仅停留在事物的声光色态上,选取外表特色鲜明的某物打比方可算是一种表达捷径:霞光艳丽如绮罗,江水明静如白练,抽象的形容词当然不如华美的丝绸比喻生动形象。但美中不足的是其中无“意”,看不出作者的情思感悟。其实,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可以有各种层面的相似性,有形似,也有神似。很明显,王昌龄批判的

7、是浅层的形似方面的比喻。这种比喻反映出作者在作诗时的主观情思贯注不够。由于强调诗歌创作起始状态的精神力量,王氏认可的诗中之“象”早已不是单薄的声色形象: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观察事物不只要用眼,更要用心,而且要达到了如指掌乃至心物融通的地步,如此才能把握事物的神韵。这种主客交互作用下提炼出的独特风神,远非其他外物皮相可比。而且,物我之间应是亲密的对话关系,“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心雕龙 物色)。这种情兴互动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诗人笔下的景物既成为情思蕴藉

8、的意象,丰满立体,那么添加其他比附之物就显得多余累赘。没有意兴的物喻,确实不算高明的手法。王昌龄在自己的诗作中,同是写风寒水冷的,“水寒风似刀”(塞下曲)比之“江风引雨入舟凉”(送魏二),就单句的艺术效果看,后者暗示了舟客所处环境以及心境的凄凉,寓情于景,属实更胜一筹。因此说,“假物不如真象”首先在于“假物”缺乏意兴。(二)尚“直言”有学者认为,王昌龄不赞成用比喻表现物色,与他一再强调的“无间隔感”相一致。“无间隔感”,大致指表达的直率自然,以及艺术效果的直观鲜明。笔者以为,无间隔意味着直接通透,可称之为一种尚“直”的审美倾向。“假物不如真象”,也在于“假物”“倚傍”都不是率直做法:凡高手,言

9、物及意皆不相倚傍。如“方塘涵清源,细柳夹道生”,又“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又“绿水溢金塘”“马毛缩如猬”,又“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又“青青河畔草”“郁郁涧底松”,是其例也。“倚傍”,即须依靠他物。“不相倚傍”,就是直接如实描绘,如“方塘涵清源”之类诗句。简单说,这就是白描手法,表现事物天然之美。白描是不仗五彩,简笔勾勒而能传神。达到这种地步一般比运用寻常比喻难得多。这需要诗人善于提炼事物的妙处并精准传达,达到直观生动的效果。如 论文意 又云:独创虽取,使耳目不接,终患倚傍之手。或引全章,或插一句纵善,亦他人之眉目,非己之功也,况不善乎?倚傍他人眉目,纵好也落了下乘。所谓大道至简,直出

10、直行。归结而言,“不相倚傍”不仅强调作者艺术表现方面率性自然、直击要害的能力,还有自出机杼的意味。须注意的是,原文举了例句,其中有“马毛缩如猬”(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这样一个比喻句。在此须明确一点,王昌龄绝不是排斥所有比喻。如前文述,王论诗重“意兴”,因此他批判的是徒有其表没有内涵的比喻。该句表面上写马毛,实际是写战场的紧张肃杀:天寒地冻,马毛僵硬瑟缩犹如刺猬。此句“不相倚傍”在于诗人是出于自己独到的观察和对典型情境的捕捉,不是空泛地借物比附以出彩。这也是自出机杼、直击要害的体现。除了“不假物”“不倚傍”,诗格 中还有多处体现尚“直”的倾向。如 调声 卷有“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十七势 中

11、“直把入作势”为第一势,即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创作手法,另有四势的描述中使用了“直”字;论文意有评语“古诗直言其事,不相映带,此实高也”。分析可知,“直”既指抒情方式的直率本真,也指描写方式的直观鲜明。“直言”而不“假物”“倚傍”,这是一种高级的创作能力,体现了化繁为简、本真独创的力量。(三)本“物色”王昌龄崇尚天然而排斥有人工色彩的比喻之物(如“绮”“练”),这是就喻体特质而言。而从比喻的修辞属性看,喻体须对本体有表达上的加持作用,否则没有意义。王昌龄是发自真心地认为天地有大美,任何假借之物,哪怕华美如绮罗,也难以企及,因此反对“假物比象”。他还说:“犹如水中见日月,文章是景,物色是本,照之

12、须了见其象也。”文章要鲜明地反映出自然景物的美。即使象中寓意,不可避免带有主观色彩,但自然美的本原是不能背离的。而且,自然景物会触发创作灵感,此即“江山之助”(文心雕龙 物色)。如 十七势:“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心有所感写出的文章才有灵气。论文意 云:“江山满怀,合而生兴,须屏绝事务,专任情兴,因此,若有制作,皆奇逸。”山水自然启迪灵感情思,乘兴而作自有神奇俊逸。所以说,一个作者面对造化神秀都缺乏90MASTERPIECES REVIEW名作欣赏 2023年第9期灵感而只能“倚傍”外物作形式装点,确实难称高手。因此说,自然景物不单是描写对象,更是灵感来源,具有诗歌创作本原方面的意义。总之

13、,王昌龄批判“假物比象”与“倚傍”不只是审美偏好问题,更有其理论渊源。他论诗注重立意与诗境,讲究情景交融;强调作家体悟自然、直道本真的艺术独创力。因此,专注表象描写的比附之物当然比不上有感而发的意象,此即“假物不如真象”。二、“假物不如真象”的诗学启示唐代诗格类著作旨在指导诗歌创作,王昌龄的诗格 也不例外。所以,“假物不如真象”不只是一种见解,也是一则创作指示,具体到修辞方面可作如下解读:(一)慎用物喻,务求有“兴”“假物比象”其实就是一种物喻,一种缺乏情思内蕴的形式方面的比喻手法。这种手法很常见但须警惕,原因在于:有“比”而无“兴”的物喻,达不到传神写照的高度。依赖物喻,往往暴露出作家艺术视

14、角的肤浅。例如同是喻雪,有撒盐、飘絮、落棉,不可谓不像,却比不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神韵。梨花之所以比柳絮之类的比喻好,在于它不只是形似的比附,还有情感意趣等构思想象成分,融入了“意”或“兴”。古人“比兴”合称,确有其深意。刘勰 文心雕龙 比兴篇说:辞人夸毗,讽刺道丧,故“兴”义销亡。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构,纷纭杂沓,倍旧章矣。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这里就强调“兴”的作用,且“比”须与“兴”配合,若滥用“比”体,则使文章繁复杂乱。虽然刘勰所论之“比”不完全等同于今天所说的比喻,而是囊括了喻声、方貌、拟心、譬事诸多方面,但声貌之

15、比与“假物色比象”是相通的。汉代辞赋以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为主,所以刘勰针砭的也主要是其中的物喻。再说“兴”,“起情故 兴体以立”“兴则环譬以托讽”。“兴”有情感意志的成分,这一点也与王昌龄的“意”“兴”相近。所谓“比兴”,要“拟容取心”,既要模拟形貌还要捕捉神韵、融合情思。从心物交融的角度,王昌龄讲“物色兼意下(兴)”,也是提倡比兴。清代方东树也说:“诗重比兴。比但以物相比,兴则因物感触。有兴而兼比者,亦终取兴而不取比者。若夫兴在象外,则虽比而亦兴。然则,兴最诗之要用也。”简单说,“兴”重于“比”,方为上道。有“比”无“兴”,终究缺少韵味。这一点对于今天的创作者仍有警示意义。时人的某些文章

16、,且不说比喻运用是否传神,单是物喻的滥用就背离了汉语含蓄蕴藉的优良传统,所谓“纷纭杂遝,倍旧章矣”。(二)重视白描,直击要害用简单直接的方式传达事物神韵,是高度艺术表现力的体现。在王之前,前辈诸家也提倡“直”。文心雕龙 才略 云:“孙楚缀思,每直置以疏通。”六朝文献中常见“直置”以及近义的“直致”,有直书其事、直率自然之意。钟嵘 诗品 中“直”字出现七处,提到“直致之奇”,而最著名的是他的“直寻”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即直接状物抒情。“补假”指补充借用典故,和“假物不如真象”的“假”是同理。不同点在于,钟以典故为补缀,王则以物喻为赘饰;“直寻”要求以形象描写代替抽象内

17、容,而“假物不如真象”则进一步强调形象描写要直击本色。在唐代,“直置”还是一种诗体(文镜秘府论 地卷 十体),强调直接抒写、本色自然。可以说,以“直”的方式体现自然真美,是古人总结的宝贵艺术经验,“假物不如真象”即从侧面加以启示。白描往往较比喻手法更贴近本色。“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足够形象,但“绮”“练”作为喻体只能模拟,并非本原。若读者欲见江霞却瞩目“绮”“练”的话,则有一叶障目之嫌。某种角度上,“假物色比象”如同在“言、象、意”的文学表达链条中,以外物干扰了“象”的传达功能。而在描绘真象本色方面,白描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白描的特点是直观简约而传神,能够“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

18、物色)。这有赖于作者观察的独到与表达的精准。如王昌龄诗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采莲女的面容与衣着和荷花荷叶交相辉映,生动自然。其中花与面、叶与裙之间除了衬托之外,还有隐秘的类比关系。如果直接比喻为“裙如荷叶”“脸若芙蓉”,未为不可,却少了原句那种人与自然和谐浑融的气韵。王昌龄捕捉的正是这一点,所以他超越了以物比物的类比思维,而是从整体着眼,捕捉情境,营造意境。再如“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放歌行)、“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送窦七)、“云起太华山,云山(一作山色)互明灭,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过华阴)等,云水日色、江月孤舟、光影松雪,这些灵动画面并不以细

19、节描摹取胜,而是简笔勾勒以传神。简约意味着凝练,是视角选取、景物布局、声色配合等感受力与表现力的综合体现。与琳琅满目的物喻相比,白描就显得“大巧若拙”,看似直白朴素却又蕴含丰富,诗家高手可借此达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91名作欣赏/古典丛谈(苏轼 与苏辙书)的境界。清王夫之说汉魏古诗“繁而一,重而净”,也是肯定其简约凝练的艺术特点。因此,创作者应当注重艺术提炼,尽可能还原本色、直击要害,在表达上减少不必要的迂回修饰,这样才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三、结语 王昌龄批判“假物不如真象”,反映了其独到的诗学理念。在自然美学的导引下,优秀的诗人须用心体悟、返璞归真,极力表现天地之大美。具体到景物描

20、写方面,一要有感而发、融情于景,如此才有灵性;二要率直自然、自出机杼,如此才见妙处。因此,诗人不能执迷表象,依赖形似比附之物喻,否则只能算“中手”。这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依然不乏启示。尤其是对比喻与白描手法的重新审视,“假物不如真象”对于树立正确的修辞观具有积极意义。傅璇琮、李珍华:谈王昌龄的 诗格一部有争议的书,文学遗产 1988年6期。日 兴膳宏:王昌龄的创作论,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从 第五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日 遍照金刚、卢盛江校笺:文镜秘府论校笺,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395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魏耕原:王昌龄五古风格与 诗格 之关系,古代文学理论

21、研究(第三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5258页。胡问涛、罗琴: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10月版,第304页。日 遍照金刚、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3月版,第1344页。刘开扬:唐诗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李珍华:王昌龄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刘勰、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第413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方东树:昭昧詹言 下,朝华出版社2019年版,第625页。彭国忠:中国诗学批评中的“直致”论,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钟嵘著,李子广评注:诗品,中华书

22、局2019版,第19页。王夫之:古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74页。参考文献:1高林广.唐代诗学论稿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2卢盛江.王昌龄 诗格 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毕士奎.王昌龄诗歌与诗学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4胡政.“直寻”与“直置”钟嵘 诗品 校议一则J.许昌学院学报,2008(3).5宋闻兵.文心雕龙“直置”词义考辨J.语言研究,2011(3).6殷璠.河岳英灵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4.7石海光.文心雕龙 物色:文思奥府,江山之助J.语文学刊,2021(4).作 者:方静,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编 辑:曹晓花 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