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九 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 具: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春望》《泊秦淮》
一、目标导学
1.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板书课题)
2.展示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大意。
2.体会这两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赏析诗歌中的名句。
二、自主学习 《春望》
(1)作者背景介绍: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2)诵读诗歌,注意字音及断句。
烽火( ) 抵( ) 搔( ) 簪( )
(3)解题:作者先写所见,后写所感。
(4)参照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字词理解:
感时:为时事而伤感 溅:使……飞溅 惊:使……心灵惊悸
烽火:战乱 抵:抵得上,值 浑:简直 胜:能承受
译文: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
伤感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头山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三、探究《春望》
1、本诗以“望”为诗眼,它统领了哪几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明确:因为诗人感时恨别,站在花前,对花溅泪,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3、赏析诗句。
首联:描写国家山河破败、城中草木茂盛
颔联:感时恨别,移情于物,触目伤怀,抒发痛苦之情
尾联:表达忧国思家而日益衰老
4.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巧用夸张,表达对家人强烈思念。
5.《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6.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组成怎样的一幅画面?
明确:(1)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2)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3)“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4)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自主学习 《泊秦淮》
(1)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 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后人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合成“小李杜”。
(2)诵读诗歌,注意字音及断句。笼( ) 夜泊( )
(3)解题:泊是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是河名。
(4)参照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字词理解: 笼:笼罩
译文: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的很近。(互文)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四、探究《泊秦淮》
1、仔细品读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字好在什么地方。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的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抒发对世风和时局忧愤之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
3.“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明确:《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作者对当朝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极端愤慨,对国家命运无比关心和深切忧虑。
课堂小结:《春望》《泊秦淮》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的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应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位同学都应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五、堂清测试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附:板书
所见 国破山河在 寄情
望 城春草木深 于物 春城败象 翘首
所感 感时花溅泪 触景 饱含感叹 望景
春 恨别鸟惊心 生情 忧国
望 所盼 烽火连三月 思亲
盼 家书抵万金 心念亲人充溢离情
所思 白头搔更短 低头沉思
浑欲不胜簪
泊 写景 烟笼寒水月笼沙—— 迷茫冷寂景色 忧愁
秦 夜泊秦淮近酒家—— 秦淮繁华的酒家 伤感
淮 抒情 商女不知亡国恨—— 达官贵人醉生梦死 讽刺
隔江犹唱《后庭花》——荒淫作乐亡国之音 揭露
堂清结果: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 具 小黑板或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1、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继续走进爱国诗人的心中,一同感受这华美的诗篇。(板书课题)
2、背景介绍:.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二、自主学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作者介绍: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南宋著名诗人和词人。
2.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夜阑( ) 戍(shù)
3.解题:“十一月四日”点名时间;“风雨大作”点名环境;“大作”大起,指风雨来势很猛。
4.理解诗意,不理解的记下来,共同讨论。
字词理解:僵卧:躺着不动 尚思:还想着 戍轮台:守卫边疆
夜阑:深夜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
译文:僵直的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戍守边防。
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又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
三、合作探究
1、分别赏析前两句中的“僵”“卧”“孤”“思”等字
明确:“僵”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 “孤”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这几个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
“思”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2、作者为什么要在后两句把梦境和现实结合起来?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表达了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后两句
三、自主学习 《过零丁洋》
1. 作者与题目。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干戈( ) 寥(liáo)落 风飘絮( ) 惶( )恐
3.理解诗意
字词:起一经:起于一部儒家经典。意思是从中进士开始。
干戈:泛指兵器。 寥落:稀少 四周星:四年 丹心:赤诚的心 汗青:指史册
译文: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以微博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起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的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三、合作探究
(1)“干戈寥落”写出了什么?“风飘絮”和“雨打萍”在诗中各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沉痛心情?
明确:“干戈寥落”写出作者从仕之后的艰难历程。“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凉状态。生动的写出了国破家亡的凄凉境遇。
(2)“惶恐”和“零丁”在诗中两次出现有什么深层含义?
前一个“惶恐”和“零丁”是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是实意。,作者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
(3)作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4)理解是的最后两句。
写出了作者身处绝境时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以包含血泪的语言、悲愤壮烈的情怀,述说了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抒发了作者为国家献身的豪情壮志。
四、拓展训练
1.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相同点:都是生活在宋朝,都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
不同点:两位诗人的爱国的方式不同,陆游看到国家衰微,很想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拯救国家,而文天祥为拯救国家尽了全力,不得不已死报国。
2.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学习本课之后,再次点燃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但还是希望同学们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强大动力,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中国、观察世界,时刻准备着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只有拥有真才实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报效国家。
附:板书设计
十
一 僵卧孤村不自哀 (直抒胸臆)老骥伏枥 收
月 尚思为国戍轮台 志在报国 复
四 失
日 地
风 统
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 (触景生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一
大 铁马冰河入梦来 (形象思维)时代悲哀,只能出现 祖
作 在梦境 国
辛苦遭逢起一经——明经仕途
过 首 干戈寥落四周星——勤王抗元
零 山河破碎风飘絮——(比喻)国家分裂 铺
丁 颔 身世浮沉雨打萍——命运艰辛 垫
洋 惶恐滩头说惶恐——形式险恶
颈 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境况危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直抒胸臆 主
尾 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死明志 旨
五、堂清检测 附习题测试
堂清结果
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