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训练(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期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
2、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的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2概括本段内容。 答:泥墙根一带的景色。3用“”给本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说说分层的依据。 概括描绘园内景色;详写泥墙根一带的趣味。(依据是从整体到局部。)4“单是”一词的作用是什么?“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一句在本段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单是一词:突出泥墙根一带的乐趣无穷,说明园中乐趣处处皆是。 单是一句:用这个句子过渡到正文,又是下文局部描写的总领句。5作者称百草园为“乐园”,就本段看其原因是什么? 答:百草园内的景物新奇,有声有色有趣,可以自由
3、自在的生活。6本段从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下面横线上。 答:视觉:碧绿、紫红、光滑、高大、肥胖;听觉:长吟、低唱、弹琴、啪;味觉:又酸又甜。 7描写景物要注意动静结合和景物的顺序,本段两个“不必说”所描写的景物,从动静看是先_静物_ 后_动物_,从顺序看是前一个“不必说”是由_下_到_上 ,后一个“不必说”是由_上_到_下_。 8为什么不能去掉“不必说”,也“不必说”所描写的内容? 答:两个“不必说”是从整体上描写百草园的优美有趣,表明整个百草园乐趣无穷,如果去掉就变成只有“泥墙根一带”才有趣味,不能表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二)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4、!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
5、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答: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选文末尾说,“我
6、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答:“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当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时,长大的“我”却看到“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找出上文中与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答: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三)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7、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字 介甫 ,晚号 半山 ;是北宋,政治家、
8、思想家、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对感到诧异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写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 )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作者死去的父亲)3翻译下列句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币请他作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
9、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受的教育很不够。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C)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B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A B C D F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E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
10、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7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8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9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
11、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不使学 ”。(引号内填原文)10、读了这篇课文,给的启示什么样的启示?答:一个人成才与固然与天资有关,但更重要是自身的努力和后天的教育。(言之有理即可)(四) 接着,韩麦尔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12、。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
13、匙。” “监狱大门”比喻_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他的爱国感情。2、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神;歌曲中国娃中有这样的歌词:“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韩麦尔先生的话和歌词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这句话中“钟声”暗示:_最后一课的结束; “号
14、声”暗示:德语要代替法语。4、“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答: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我”觉得他形象的高大5、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 B )A、面临失去工作,背井离乡的威胁。 B、不能再教法语,内心异常悲痛。 C、对最后一课即将结束的莫名的恐惧。 D、身体虚弱,营养不良6.“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岁!”(1)这段属于动作和神态描写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_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内心痛苦的思想感情。7、“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2分) A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
15、,他陷入极大的痛苦中。 B竭尽全力上了最后一课,感到十分疲倦。 C明天就将离开小镇,对前途命运充满担忧。 D. 韩麦尔对上法语课不感兴趣。8、用横线“ ”在乙段中划出描写当时社会环境的句子。(五)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
16、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本文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一书。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 万里赴戎机(赴:奔赴)出郭相扶将(郭:
17、外城) 策勋十二转(策:记功) 著我旧时裳(著:穿) 关山度若飞(度:度过)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意思是粘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通伙,意思是伙伴 5翻译下列句子。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翻译: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翻译: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翻译: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18、: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答: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1
19、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写出了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16 对木兰这
20、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六)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
21、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
22、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12.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 13.文章表现了奥本海默 锋芒毕露 的性格和为人;表现了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性格和为人。14.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的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重要的是因为 美两国的文化、社会背景不同。15.文章主要运用了 对比 的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七)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
23、,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宣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
24、,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6、1.选文一、二两段起什么作用? 答:起过渡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 (3分)答:起稿政治宣传单 进行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队3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
25、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 视死如归 的精神。(用一成语填写) 4在文中用直线划出与“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句相照应的句子。答: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5.文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请从选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语言)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神态)6.选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答:讲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7.最后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八)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26、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 ,该书是 北宋 时期的政治 家、 史学 家。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 编年 体通史。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
27、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翻译句子。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翻译: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翻译:(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但当涉猎 目的: 见往事耳 6本文主要通过_对话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睿智、关心下属;吕蒙是 直
28、率_。7鲁肃的话表现他_情不自禁的赞叹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吕蒙学有所成;文末“_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答: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 (九)甲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
29、支两人,一里一抉,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
30、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1)
31、潺潺 (chn) (2)蕴藻(yn)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依稀:隐隐约约(2)踊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3、甲文从哪些角度来描绘江南的秀美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分析。答:视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4、甲乙两段文字写景的作用相同,都是_烘托人物心情_,但表达的心情不同,甲文是_急切和愉悦_,乙文是_愉悦舒畅_。 5、“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突出了船速之快。 6、乙文结尾写老渔父的喝彩,作用是什么? 答:侧面衬托了孩
32、子们划船技术之高超。 7、“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句中“蹿”改为“游”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蹿”的速度更快,更活泼,动作更轻捷,更能突出孩子们划船技巧(十)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
33、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1、本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是清代 张潮 编选的 笔记 小说。作者 林嗣环 ,字铁崖 明末清初人。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
34、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1)会宾客大宴( A ) 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2)众妙毕备( C ) 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3)宾客意少舒( B ) 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4)不能名其一处也( D )A 名字 B名声 C 出名 D说出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翻译: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35、4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3分)答: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5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3分)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6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
36、(3分)答: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十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斥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妇抚儿乳( 喂奶 ) (2)既而儿醒( 一会儿 )(3)一时齐发(同时 ) (4)众妙毕备( 全,都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答:第一层: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37、。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正面 、 侧面_的描写方法。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答: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伸颈、侧目;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微笑 ;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默叹,以为妙绝。_。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翻译: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十二)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暴声,呼呼
38、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夹杂 ) (2) 虽人有百手(即使 )(3)不能名其一处( 说出 ) (4)两股战战( 大腿 )8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_;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_。9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
39、风声,百千齐作。10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_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_。11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_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_12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翻译: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十二)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班羚调换位置。它们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绝大部分老班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
40、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在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教。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
41、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1段作者描写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其用意是什么?答:作者对老斑羚是否会全体献身表示怀疑,但事实证明,老斑羚没有贪生怕死,由此更突出作者对他们的敬意。 2段中加点的“只有”一词有何表达作用?答:“只有”说明老斑羚和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失败的概率很低。 3段中两个“我没想到”“我更没想到”连用好吗?为什么?答:好。使意思层层递进。突出了“我”对斑羚绝境求生时所表现出的智慧和献身精神由衷心的敬佩,及对老斑羚死亡的痛惜。 4请从选文中找出一句最能体现的“斑羚”精神的话: 答: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
42、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在机会。5选文中两处描写了彩虹,请把有关的描写用“ ”划出来并谈谈这样描写彩虹的作用。烘托了斑羚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壮美。 渲染出了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6、“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这句话怎样理解?答: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老斑羚的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的。7老斑羚的牺牲精神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答:现实生活中,许多奉献者都是默默无闻的,甚至面对死亡时,他们都非常镇定从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8、品读选文后,再阅读
43、下面两段资料,你有什么发现呢?请找出选文与资料的不同内容。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中学生知识画报)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护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挥蹄致意。(中国国防报)答:选文是写因狩猎队的追赶,斑羚被迫飞渡。而资料一是说明羚羊的特点、习性等。二是说明近年来人们重视保护动物,很多珍贵动物群扩大了。(十三)(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
44、。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2)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3)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咛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4)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