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石家庄市2010年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历 史 试 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像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答在第卷上的答题表中或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第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武丁卜辞中有“乙巳卜殻貞(壳上的纹路),王大令眾(众)人曰協(协)田”的记载,其反映的商代政治特征是(
2、)A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B王位世袭制的实行C井田制的盛行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2某书讲道:“周朝普天之下150万平方公里这么辽阔的面积都是王土,但是王管不过来这些王土,要不是靠分封制管理,单枪匹马一个人干俩月就得累死。”实行这种管理方式主要是因为( )A交通不发达B政治发展不平衡C疆域辽阔D生产力水平低3唐朝中期,王元宝等富贾“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好友。”材料主要说明了当时( )A商人社会地位低下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商人与士人平等友好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4元和郡县图志宿州中记载:徐州的苻离县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其“为舳舻之会防虞
3、是资”乃置宿州。由此可见,宿州的设置得益于( )A海上贸易的兴盛B大运河的开通C唐三彩的产地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5警世通言中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中叙述道:“自王安石做了相公,立新法。老妾二十年孀妇,子媳俱无,止于一婢同处。妇女二口,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A急于求成B用人不当C保守派力量强大D措施不当6陆游诗曰“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诗中反映的艺术形式,开始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经济日趋繁荣B社会矛盾的尖锐C教育的发展D艺人的创新7元末人叶子奇通过对比汉朝皇帝的“体貌大臣之礼”,感慨“后世之待大臣,直奴
4、仆耳,直牛羊尔”。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官员礼仪的简化B官僚队伍奴化的趋势C特务统治的强化D等级制度森严8明末程登吉在幼学故事琼林中记述“亚欧非澳美,辨各州之名称;黄白红黑棕,别全球之人种”。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郑和下西洋B华侨开发南洋C西学东渐D葡萄牙租占澳门9主张“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是( )DBCA102009年12月燕赵晚报连续报道:石家庄桥东区义堂村出土了戚继光墓碑,据此当地人民准备申报文化遗产。戚继光被后人敬仰的主要原因是( )A驻军保护长城沿线的安全B支持张居正改革C抗击倭寇D祖籍在石家庄11下列现象体现古代避讳制度的是( )A秦始皇下
5、令将正月改为端月B岳飞字鹏举C昌南镇改为景德镇D马三保改名为郑和12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外国观察家们都被中华文明的久远性与稳定性所深深震撼”,形成中华文明这一特征的因素不包括( )A依靠道德力量治国B科举制的不断发展C中央集权制的强化D贵族统治的血统渊源13一个英国商人曾说过这样的话:“只要每个中国人衣服的下摆长一寸,就够曼彻斯底所有的工厂生产几十年。”这揭示了( )A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B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化C曼彻斯特纺织厂生产能力有限D中国纺织生产落后14胡适受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影响,认为“新民”的意思是要改造中国的民族,要把这老大的病夫民族改造成一个新鲜活泼的民族。下列史实能充分体现这一
6、思想的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15民国时期,男士主穿西服、中山服、长衫;女士主穿上衣下裙,旗袍基本成为定式。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特征是( )A殖民地化B中西合璧C全盘西化D崇洋媚外16茶馆中的第二幕有这样一段对话: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其反映的本质是( )A维新改良运动的失败B辛亥革命的不彻底C民众痛恨袁世凯复辟帝制D普通民众的怀旧心理17新派人士指出:“吾国数千年来之社会生活,莫不受名教羁縻之苦。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
7、敢行。思想之不自由,莫甚于此故吾人今日者,果欲创新生活,涤新道德,求为廿世纪之新国民,则必自实行其思想革命始。除昔日保守盲从之习惯,而砺今日自由意志之精神。”新派人士的代表人物是( )A李鸿章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18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大革命( )A消灭了北洋军阀B重新实现了中国南北统一C取消了治外法权D促使中共开辟出新民主主义的新路19全球通史中指出毛泽东“根据对农村的亲身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民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就没有革命。”由此可判断,1929年的闽西地区会出现的景象( )A“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B“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8、D“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201940年以后,日本的食物、日用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被迫实行配给制。1941年,成人每人每天的粮食定量为330克。到1943年,这个定量也难以维持,不得不以杂粮掺食,蔬菜、鱼、肉十分匮乏。1945年7月,日本每人每日供应粮食定量仅有280克,其中尚有178%的杂谷、薯类等代用品。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B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D日本国内经济危机的加剧21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无论哪个国家,当它强盛的时候,一定是边疆最安全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侵入,然后中枢权威才能
9、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辽朝的“蕃汉分治”B郑成功收复台湾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22建国初期,李富春代表国务院向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所作报告中指出“在一段时期内,一方面将建成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用现代化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还要开始在内地建设成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大大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能力,初步改善我国工业几乎都集中在沿海和东北的格局。”报告中的“在一段时期内”是指(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抗美援朝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23
10、1961年城镇居民的食品年消费量与1957年相比,粮食减少了84%,食用植物油减少476%,猪肉减少806%。1959年全国农民由集体分配的收入每人只有376元。农民家庭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受到限制,不少地方取消了集贸市场,家庭收入进一步缩减。为解决以上问题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与苏联搞好关系,取得外援B大力倡导、推动“大跃进”运动C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D召开七千人大会24中国的奋斗中指出“73岁的周恩来与54岁的田中角荣之间的相遇,与中国甲午战败后的谈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年,73岁的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在55岁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52岁的外相陆奥宗光面前哀求和平。伊藤博文
11、和陆奥宗光傲慢、自大和不妥协的态度,与田中角荣对周恩来的谦逊及他对毛泽东的敬畏之情截然相反。”田中角荣的态度说明了( )A日本经济的衰退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D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25“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调查,数据显示,当时我国国民的幸福指数是64%左右;1991年再次参加调查,这个幸福指数提升至73%左右。”这主要因为( )A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B国民收入持续不断增长C精神生活丰富多彩D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四小题,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从秦汉时期开始
12、,官员监察制度便确立起来,成为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除了对官员的监督外,还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这就是谏议制度。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到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机构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岳麓书社政治文明历程 (1)
13、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为什么此时的政治体制却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4分)材料二 至于纠察制度,是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而无论任何国家,只要是立宪国家,纠察权归议会掌管,但其权限也因国家不同而有强弱之别,由此产生出无数弊端。况且从正理上说,裁判人民的司法权独立,裁判官吏的纠察权反而隶属于其他机关之下,这是不恰当的。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2)概括孙中山关于纠察制度的主张。材料三 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
14、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邓小平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3)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监督格局的设计是什么?(4分)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地相继展开,大批平民向西迁移,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人口流动潮。在社会舆论监督和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上海地区的深明大义的厂矿主及工人展开了大迁移活动。至12月10日,除去公营工厂外,上海共迁出民营工厂146家,机器及材料14600吨,技术工人2500多名。为开发大后方经济,支持抗战,国民政府迁都
15、重庆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工矿业、交通业。在政府努力下,先后修筑了叙(宜宾)昆、滇缅、湘黔等铁路,全长2000余公里。为加强各省间联系、弥补铁路运输不足,国民政府又先后投巨资兴建了川湘、湘黔、川黔、汉渝、川滇东路和长达3400公里的兰新公路等。国际通道滇缅、滇越和中印公路也相继通车。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指示一些重要高校西迁,到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抗战教育基地。1937-1939年间,沿海各地高校在战火中内迁,有的高校随着战局变化一迁再迁,内迁大后方的高校有52所。抗战期间,全国各地的名厨大批迁入西南各城市,广东的冠生园、大三元、苏州的陆稿荐、江浙的状元楼、湖北的四象村等外地人经营
16、的餐馆纷纷开张,粤菜、湘菜、浙菜、京菜、苏菜、鲁菜等菜系相继进入。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社会变动材料二 1954年8月,由人民解放军第二军第5、6两师、第六军第16、17两师主力,以及原国民党军起义部队改编的第22兵团的全部和部分民族军组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方针,从事新疆的开发建设。后又增加大量知识青年充实队伍。在担负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的光荣职责方面,为新疆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大批平民、厂矿、学校西迁的原因及影响。(10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什么?(4分)28(12分)阅读下
17、列材料材料一 两汉时期对西域都护统辖之下的各小国的国王虽然加封,并佩汉印绶,但并没有规定严格的世袭程序,官职的封赐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唐朝对民族上层的册封,实际上有册有封,具有不同的内涵。册,大多指册命周边汗国的国王或可汗;封,主要是封赐或封授少数民族酋跃以官爵。如果同时既赐官爵,又承认或命之为可汗,可合称为册封。概括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特征,并指出其主要原因?(4分)材料二 对西南民族地区,清初对原来的众多土司实行招抚政策,并“修其教不易其俗”。对蒙古族实行盟旗制,并允许世袭制的存在;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但却作了许多限制,如严格世袭、铨叙、考核的规定,后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在维吾尔地
18、区实行伯克制,同时废除世袭制,使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所享有的自治权越来越少;在西藏地区则实行政教合一制度。清朝在边疆民族地区最重要的立法是关于蒙古地区的立法,嘉庆十六年(1811)理藩院则例的制定是清朝关于蒙古立法定型化的标志,从盛京将军则例到蒙古律书、蒙古例、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陈陈相因。理藩院则例是适用于蒙古等特定区域的基本法。 (2)比较两则材料,中国古代中央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其具有重大意义?(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新中国民族政策与上述古代民族政策有什么本质不同?(4分)29(12分)自古至今,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据此回答: (1)
19、列举清朝前期在领土、文化方面维护国家主权的史实。(4分) (2)一些学者指出: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革新图强,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把维护民族独立与扫除传统弊端、抵抗外国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政治文化相结合。符合这一观点的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4分) (3)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取得了重大成就,试分析其国内外因素。(4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A 2D 3B 4B 5D 6A 7B 8C 9D 10C11A 12D 13A 14D 15B 16B 17D 18D 19A
20、20A21D 22C 23C 24C 25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26(1)没有了专门的谏议机构;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4分) (2)把监察权从立法机构中分离出去,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2分) (3)群众监督、法律监督与专门机构的设立相结合。(6分)27(1)原因:躲避战乱;爱国情结(或民族情结;或不做亡国奴);政府的组织和优惠政策。(6分)影响:积聚了人才资源;推动西南开发(或大大改善了西南地区交通落后的状况;或推动西部教育的发展;或推动后方工业的发展);大大丰富了西南地区的饮食文化;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4分)
21、 (2)特点:劳武结合、屯垦戍边(4分)28(1)特征:制度化、程序化。(1分)原因:封建社会的繁荣;民族政策开明;统治者吸取前代民族政策的经验教训。(3分) (2)趋势:由松散、随意向严格、规范、法律性的趋势;由间接统治向直接统治趋势。(2分)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地区社会进步;加强了少数民族同汉族的联系;巩固了国防,奠定了祖国疆域;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2分) (3)古代民族民族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新中国实行平等、团结、互助的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4分)29(1)史实: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雍正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徒在中国传教。(4分) (2)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大革命。(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原因: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一国两制”方针的运用;民心所向)国际局势相对缓和。(4分)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