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异域同风琉球文化中的中国元素.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3817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异域同风琉球文化中的中国元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异域同风琉球文化中的中国元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异域同风琉球文化中的中国元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0【封面故事】COVERSTORY2 0 1 8 年1 月1 日,冲绳县那霸市首里城公园内,人们在正殿前御庭重现琉球王国时代举办的名为“朝拜御规式的新年庆典仪式。历史上,琉球国王对元旦活动极为重视,他会亲率文武百官在御庭上举行“望阙(北京方向)行礼”,并用汉音念诵祝词异域同风琉球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文|向衡此本国重视尊儒,始节音从乐,不异中国,使琉球改变香俗,而致文教同风之盛。琉球国史中山世谱衣冠姓氏众所周知,在古代东亚社会,衣冠、姓氏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琉球“天孙氏之世,取蕉麻类,成布造衣,教之于人民,以御寒暑。但自从洪武年间人贡明朝后,琉球就向朝廷请求赐予冠服,明太祖遂令礼部将衣冠

2、绘图赐予,令其自制。宣德年间,琉球国王又因冠服未给,再次遣使来请。至正统元年又以年久破损为理由,乞再给。琉球史籍记载:“至洪武十六年癸亥,察度王始通中华时,敕赐金印、章服,自兹行大礼时,王及百官皆穿中华之衣。”琉球国礼服的样式、质地、花色、穿戴规矩都与明代官服颇为相似,直到清代仍然如此。康熙年间的徐葆光看到,琉球“国王乌纱帽双翅侧冲,上向。盘金朱,结垂领下三四寸许。盖前所赐旧制也”。乾隆年间的皇清职贡图也记载,琉球官服“以金银为差等。用黄绫绢折圈为冠,宽衣大袖,系大带”。这一时期来华的朝鲜王朝使节金正中在燕行录里也记载和自己一起到北京朝觐的琉球使者装束:“琉球则朝袍广阔,有古人制度,而以黄帛广

3、琉球往事JUL202351半尺者为带,紧紧束腰,头上又以黄色绫裁作一帕,如我东之樊头而小异為,人物古雅,言语淳淳,稍无俗野之气。”当时的朝鲜士人以本国继承明朝衣冠而自。金正中口中的“有古人制度”,其实就是沿袭明制之意。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琉球礼服继承明代衣冠的特点。受儒家尊卑有序思想的影响,琉球从早期的“太古之世,制度未备,皆戴羽冠”转变为以头饰分别贵贱。明朝初期,琉球民众多以发布缠头,头上插,故以发布和发区分等级。发布颜色以黄为贵,红者次之,青绿又次之,白为最下。在发箸方面,尚真王始定馨制,以金银铜界定官员品级,后亦日渐完善,到张学礼出使琉球时已变为“国王用金而起花者,王之伯叔兄弟用光金,三法

4、司紫金大夫用银起花者,大夫通史等职用光银,百姓用戴帽、明角、竹而已”,规定变得更加详细讲究。另一方面,就像北宋刘恕在通鉴外纪里所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已的姓氏,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出身和血脉。但早期琉球人宗族观念淡薄,故而有名无姓。琉球的父母会在孩子出生后代为取名,此为“童名”;长大后,如有幸担任官职,又可以自已为官所在地换名,此称“土名”。但无论是童名还是土名,都容易造成身份混乱的现象。如童名,可能会因字词有限,导致重名;土名也会随着官职的变动发生改变,极为不便。(左)皇清职贡图琉球国夷官:(右)皇清职贡图琉球国夷官妇。清乾隆时期,绢本彩绘,现藏

5、法国国家图书馆。直到清代,琉球礼服仍袭明制,琉球官服用黄续绢折圈为冠,宽衣大袖,系大带,官妇不施粉黛,衣以锦绣,其长覆足有鉴于此,宣德五年(1 4 3 0),中山王巴志遣使人明时,明宣宗遣使册封巴志为“琉球国中山王”,赐姓为“尚”。这是琉球使用“唐名”(中国名字)之始。但在一段时间里,除了王族和闽人后裔(久米村人)外,琉球大臣和平民依旧只有琉球名。后来,为避免王室同宗无姓的问题,尚贞王又规定凡是王室同宗子弟,不论贵贱,皆赐予“向 姓。康熙二十九年(1 6 9 0),尚贞王又采纳大臣建议,同意士族采用汉姓,并赐姓于群臣。到下个世纪,琉球平民百姓的名字前加上具体姓氏,平民也逐渐开始有自已的姓氏,琉

6、球姓氏的普及总算大功告成。由于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琉球姓氏体系实际是个混杂系统。除了王族只有“唐名”这个特例外,一般士人都有本土的琉球式姓名与“唐名”两种。比如作为闽人后裔的久米村人郑迥也有一个琉球式姓名叫“谢名亲方利山。其中,“谢名”指其封地“谢名村”,“亲方”为其位阶(琉球士族中的最高称号),而“利山”则是他的字。而郑的政敌马良弼是琉球本地人,出身奄美大岛(今属日本鹿儿岛县)的豪族,童名叫“太良金”。此人的琉球式姓名就写作“名护亲方良丰”。“名护”指其封地“名护间切”,“亲方”为其位阶,“良丰”则是其“名乘”。“名乘 的第一个字叫“名乘头”,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特征字。比如马良弱的“名乘头”是

7、“良”字。因此其父(马世荣)的“名乘”是“良员”,其子(马秀)的“名乘 则叫“良宁”。到1 9 世纪后期日本吞并琉球后,在政治高压下,琉球人的“唐名”逐渐消失。除王族与极少数士族沿用汉姓(“尚”)外,琉球平民大多使用自已所在的地名为姓(苗字),而大多数士族后代则以父亲之封地为苗字,并以原本的“名乘”为名。尽管如此,直52封面故事COVERSTORY日)、清明、佛诞(四月初八)端午(五月初五)、中元(七月十五日)、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与中原别无二致。而在一年的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元旦(春节)。琉球人学习汉语的课本学官话也对春节一事有详细描述:“正月初一日,早早起来洗了脸,穿了新鲜袍帽

8、,上了香灯,点了蜡烛,开了门,拜天地拜祖宗拜菩萨拜父母”这些留学生学成后,便将在中国学到的文化习俗带回琉球。于是新年伊始,家家户户普遍行开正与祭祀等仪式,象征岁序更新,万象皆春。男女老少,穿着新装,少长序拜,设斋果、茶酒、岁饭,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琉球国王对元且的活动也极为重视。这一天最重要的“公事”就是“朝贺”。琉球国王亲率文武百官在首里城正殿前的“御庭”上举行“望阙(北京方向)行礼”,并用汉音念通祝浅葱地枝垂樱纹红型衣裳,琉球第二尚氏时代(1 9 世纪),长1 2 1.2 厘米,现藏九州国立博物馆。自从洪武年间入贡明朝后,琉球就向朝廷请求赐予冠服,因此其样式、质地、花色、穿戴规矩等方面都

9、与中国额为相似到如今琉球人的日式姓氏仍然保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警如,琉球人的姓氏以“比嘉最多,另外还有“新垣”“金城”等人数众多的姓氏。故而现今日本演艺圈中,如比嘉爱未、新垣结衣、金城武等人,还是一望即知“冲绳县出身”(其中金城武生于台北,父系为琉球人)。而这些本土姓氏也大多可以追溯到琉球国时期的地名,警如今天冲绳本岛中部的中头郡与南部丝满市都有地名叫作“新垣”。年节时俗实际上,明清时期传人琉球的不但有中国的姓氏、衣冠,还有历法。词。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记载:“元旦,国王皮执,先拜岁德(随岁德所在之方向拜之),乃北向遥贺皇上万万岁,三跪、九。礼毕,始早期琉球“俗无文字,望月亏盈以记登殿受百官贺。礼

10、如明制:就班,一时节,候草药枯以为年岁”。琉球成揖,跪,三拜,兴;一揖,跪,又三拜,为明朝藩属,奉明朝“正朔”,中国历兴;又一揖,礼毕。皆用乐。”礼毕,法也随之传人琉球。按琉球国由来国王接受百官新春拜贺。礼仪参与典记记载,成化元乙酉年(1 4 6 5)为历礼的百官除了穿戴规定的官服外,一法传人琉球之始。因此可以推断,琉律需在腰部扎上购自中国的刺绣金球当时使用的应为元代郭守敬创立澜带子,其中久米村出身的官员则完的授时历到清初,汤若望所编全穿戴明朝官服。时宪历得到清帝颁发实施。随即另外,端午节也是琉球人重视的传人琉球,“行于国中,从此于今不节日。作为中国端午节的两大礼俗,绝也”。吃粽子与赛龙舟为琉

11、球人过端午节随着历法而来的是中国年历上的重要内容。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的二十四节气,以及中国传统节日。记载:五月五日,竞渡龙舟三(泊一,琉球的岁时节庆有元旦(春节)、人那霸一,久米一)。一日至五日,角日(元月七日)、元宵(元月十五日)黍、蒲酒同中国。”集韵送韵上说:花朝(二月十五日)、踏青(三月三“梗,角黍也,或作粽。”所谓“角黍”琉球往事JUL202353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粽子,而“蒲酒”就是用菖蒲叶浸制的药酒。端午节饮之,旧俗认为可去疾疫。有趣的是,就连学官话也记载了古代琉球人欢度端午的习俗:“今日是五月初五日,人叫作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又叫作天中节,又叫作蒲节,又叫作艾节,这个节最热闹的,个

12、个家里都买糯米裹粽子打烧酒来泡雄黄吃,各人家门口插些菖蒲艾。那小孩子到半上午都到江边去看人家斗龙船,好玩不过的,我们也到江边去瞧么?”个中行文,倒与明清小说有几分相似。“赛龙舟”的习俗何时传人琉球的,史籍并无明确定论。根据球阳中龙舟竞渡说记载,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为闽人三十六姓人琉球后,将龙舟一并传人。一说为国人赴南京,见到龙舟,归国效仿造之:“昔有长滨大夫者(姓氏未奉),奉命人闽赴南京,仿南京龙舟而回来,即五月之初造舟竞渡以祝太平也。”第三个说法为:“南山王弟汪应祖,尝至南京人监肆业时看龙舟竞渡于江心,甚慕之效中华制法,创造龙舟。五月之初置于那霸江中以为玩乐。人皆看之,亦制龙舟。至初四日,

13、各邑龙舟必至城下竞渡前江。”不管何种说法,琉球赛龙舟的渊源在于中土,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琉球将赛龙舟称“爬龙船”琉球国由来记记载:“爬龙舟,盖为吊屈原而作也。本国原无此舟爲。”中国人过端午节主要是为纪念爱国诗/冲绳那霸赛龙舟活动。中国人过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节日传到琉球后,则融合当地生产生活特色祈愿航海安全和风调雨顺,每年5 月,冲绳那霸都会举行龙舟大赛,当地电视台也会进行现场直播人屈原。这一节日传到琉球后,则融合当地生产生活特色一祈愿航海安全和风调雨顺。古时五月,琉球江河水涨,为祈愿航海行舟安全和风调雨顺而举办传统赛龙舟的活动。“为祝太平仪事,而能设此舟也,明矣。”直到今日

14、,冲绳那霸市还会在每年举行“爬龙船”的活动,当地电视台也会进行现场直播。只不过,日本兼并琉球后废除农历,如今的那霸“爬龙船也因此改在公历的5 月4 日举行,比真正的“端午节”往往要早上一个月左右。婚丧之习除去节俗外,婚丧嫁娶是生活中的大事。琉球本土的婚姻日俗则相对简单,“男女相悦,便相匹配”。自从通贡明朝之后,琉球的婚俗发生54封面故事COVER STORY绘画,反映琉球王国时期人们举办丧礼的情形。琉球的葬俗同样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与日本本岛传统的狭小墓地不同,琉球的墓地大多为龟甲墓。此墓三面砌石,当中凸起,形状类似龟甲,这种“形若半月,后仰前俯”的龟甲墓在闽南地区随处可见变化,开始举行相应

15、的婚礼仪式。究其原因,就像李鼎元记载的那样:“三十六姓初来时,俗尚未改,后渐知婚礼,此俗遂革。”“闽人三十六姓”的到来,也将汉地婚俗带到琉球,使其婚俗逐渐汉化。周煌在琉球国志略里记载,琉球“世家亦有酒肴、珠贝为聘者。婚时,即用本国轿结彩鼓乐而迎,不计嫁俊,父母送至夫家即返。不宴客,至亲具酒贺,不过数人”。以此观之,琉球婚礼的形式还是不如中土之繁练,仅男方有聘礼,女方并不准备嫁妆,且由父母亲自送到夫家,也无操办酒宴的风俗。值得一提的是,琉球人拥有姓氏的历史并不算长,却与古代中国一样秉承“同姓不婚的原则。所谓“同姓不婚,惧不殖也”“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嘉庆十三年(1 8 0 8)出使琉球的册封正

16、使齐鲲在翻阅琉球汉文史籍中山世谱时发现王族皆姓尚,而王妃中亦有姓尚之人,怀疑为同姓通婚,便询问通事。通事答日:“其一为前王尚圆之后,今国王始祖也;一为前代尚巴志之后,今通婚者也。”琉球历史上有两个尚氏王朝。第一尚氏王朝为尚巴志所建,第二尚氏王朝为尚圆创立。两个王朝的统治者虽然同姓,但不同宗。因此第二尚氏王朝的国王取第一尚氏王朝后裔为妃,并无关系。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琉球人亦熟知同姓不婚之习俗,在择偶上必然会避开同姓之子,连国王娶妃亦不例外。另一方面,明代初年,琉球人办丧事尚比较简朴,将逝者先浅埋,待到中元前后,将其尸体挖出,用溪水冲刷去其腐肉,将布帛裹其骸骨,再用苇草裹之土葬。而到清朝康熙时

17、期,徐葆光则记载:“通国平民死,葬皆用棺。官宦有力之家仪物仿家礼,有详略。会葬者,皆衣白蕉衫、久米村大夫中,近有从家礼葬,不用浮屠者。”琉球人的墓葬,多为单人葬,墓为靠背椅形,由供案、碑牌、侧屏、宝顶(龟甲形)、山墙等部分组成,形制简朴。碑牌书汉文,内容包括国籍、姓名、职务、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与日本本岛传统的狭小墓地不同,琉球的墓地大多为龟甲墓。此墓三面砌石,当中凸起,形状类似龟甲,故而得名。这种“形若半月,后仰前俯”的龟甲墓在闽南地区随处可见。这可能与龟壳坚固、保存长久有一定关系。从中也可以看出,琉球的葬俗同样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此外,今天的日本全境只有琉球群岛过清明节,祭祖、扫

18、墓是琉球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这也与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特别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明初“闽人三十六姓”到达琉球聚居久米村后,清明祭祖成了一年中最为主要的祭祖活动。纵使其祖坟留在福建,清明节也必定遥拜如仪,完全将福建祖籍地的祭祀习俗传播到琉球。略有不同的是,琉球清明节扫墓并不设牲,菜用木盘,灶香菜挂蕉扇,设三板于墓侧,或折花供墓前。正是久米村人将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传播到琉球。乾隆三十三年(1 7 6 8),尚穆王始定每年清明节祭扫玉陵及极乐陵,此为琉球官方及贵族正式实行清明祭祖扫墓之始。“至今琉球往事JUL202355明代后期,已经融人中国饮食的甘薯又通过海路传

19、到琉球。琉球官修书籍球阳多次出现琉球人引人番馨的记载。万历三十四年(1 6 0 6),“总官野国将中华番薯种植于盆上而带来十五年间,人皆知番薯以充饭食,广播于国”。至今冲绳人尚称甘薯为“唐芋”,表明其中土渊源。从此,甘薯广植于琉球,这实在是琉球百姓的一大福音。琉球群岛属于东亚稻作文化圈,但作为岛国,琉球土地贫,出产不丰,稻米种植面积和收获有限,一且遇上台风、海啸等天灾就会爆发饥荒。为了活命,岛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的两个星期民甚至用苏铁树籽研磨成粉熬粥充日,还是有成千上万的琉球人集体扫饥,常导致食物中毒的悲剧发生。但墓,盛况不减于中国。”甘薯“不需天泽,不翼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能守壤者也

20、;无根以食为天而生,久不枯菱,能收气者也”“四时皆种,三熟为丰,四熟则为大丰”。虽所谓“民以食为天”,在琉球人说琉球的贵族认为番薯低贱,多食米生活中,饮食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麦,但作为“代五谷者”,甘薯还是迅显著的领域之一。中国的饮食习俗速成为琉球普通民众的主要食粮,可也通过册封琉球使团、人闽琉球进谓功莫大焉。直到今日,红薯和紫薯贡使团以及“闽人三十六姓”的移居仍因味美香甜作为各种果点的原料,与在华国子监的琉球留学生等途径传入琉球,并在琉球得到广泛传播,对琉球人的饮食习惯产生深远影响。今天,在冲绳当地电视台对本地居民的调查中,紫薯被认为是最具有冲绳特色的食物。紫薯是甘薯的一种,在中国不同地方,

21、甘薯又叫“红薯”“番薯”“山芋”。这是一种原产美洲的作物,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经菲律宾传入中国福建。因其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得以广泛种植。很快,普通中国人已经觉察不出它的异国起源了一以至于稍晚传人中国的另一种美洲作物马铃薯,就被江浙一带称为“洋 山芋,仿佛“甘薯”倒是土生土长的一样。成为冲绳县有名的特产之一。除此之外,琉球还有许多农作物直接来自中国。明代万历年间出使琉球的夏子阳就发现当地很多菜蔬,如“瓜、茄、姜、蒜、葱、韭、(萝卜)、芋;更有波菱、山药、冬瓜、薯、之属”,都是从福建移植而来(“皆闽中种”)。而清乾隆年间出使琉球的周煌也记载:“荔枝、龙眼(二种皆自闽来,不甚繁植)。”除“引进 食材

22、外,琉球人的肉食习惯也与中土相类。众所周知,猪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至今猪肉消费量仍然超过肉类总消费量的6 0%。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传统日本料理中,猪肉的地位相当边缘化。究其原因,公元8 世纪时,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天武天皇发布“禁肉令”,宣称吃啥变啥,吃肉要坠人“畜生道”,所以不许吃四条腿动物的肉。于是乎,在明治维新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肉食在普通日本人生活中变成了“病人”滋补的特权。一个单身赴任下级武士的江户日记一书便记载了主人公酒井伴四冲绳特产紫署挞。明代后期,已经融入中国饮食的甘薯通过海路传到琉球,迅速成为琉球普通民众的主要食粮,红薯和紫薯至今仍因味美香甜作为各种果点原

23、料,为冲绳县有名的特产56封面故事COVERSTORY郎多次以感冒为由吃猪肉的趣事。甚至“猪肉”都不能直呼其名,而要讳称“山鲸”一一因为鲸与鱼类一样无足,不在禁食之列。但古代日本天皇的诏书管不到琉球。与中国一样,在没有宗教禁忌束缚的情况下,猪作为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蛋白质和脂肪的效率最高的家畜,得到琉球人的青睐。这其实也是普通农耕民族在蛋白质收益权衡后的理性选择。但如此一来,日本人号称“彻底食鱼的民族”,琉球又是个四面环海的群岛,在各使录中所见之海产,就有鲛、鲤、鳗、鳅、虾、金鱼、银缕鱼、毛鱼、针鱼、燕鱼、靴鱼、龟、鳖、海马、鲟、蟹、海胆、蚶、海螺等等。谁知,目下冲绳县的鱼类消费量却在全日本近5

24、 0 个都道府县中不可思议地泰陪末座。而在培根和其他猪肉加工品的消费上,冲绳县则是全日本正数第一。嗜好猪肉大概称得上“冲绳料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个典型例子。2 0 2 2 年,日本放送协会(NHK)拍摄过一部以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冲绳县为背景的电视剧心潮澎湃,其中就多次出现主人公一家大啖猪肉的场景,可以说真实反映了琉球传统的饮食喜好。当然,与前现代其他东亚农耕地区类似,在过去的冲绳,猪肉也并不是一种非常容易获得的肉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普通冲绳县百姓一年也只杀一次猪。临近正月时,几户人家便屠宰家养的生猪,之后分配猪肉。大部分猪肉用盐腌渍好,放人阔口瓦罐内保存,每逢重大节日(大年夜、正月、

25、春分、清明),才取出来与村民一起食用。猪血和内脏不利于保存,在日本本土甚至没有吃猪内脏的习惯。但冲绳百姓会将猪血、内脏和白萝卜、海带、胡萝卜、大蒜一起做成类似“猪血旺”的美食一一与中国人的看法没有什么差别:“猪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吃掉,除了它的蹄子和叫声。”中餐基因不光是食材接近中国,琉球饮食的烹饪技法也与中国传统菜肴有很“冲绳料理”之苦瓜杂炒,由蔬菜、豆腐、苦瓜等材料炒制而成,与中国方法相似,“苦瓜杂炒”在炒的时候也要加上鸡蛋多相似之处。警如,“冲绳料理”很多菜品都离不开猪肉,也会使用料酒、茴香、五香粉等香料一起烹饪。其中深受欢迎的一道菜叫“豚角煮”。它与中国的“东坡肉”很相似,要将肥瘦参半的五

26、花腩加豉油、糖等煮两个半小时,煮至酥软。不言而喻,“豚角煮”在口感上与寿司、刺身之类的清淡日式料理区别很大。吃起来口感香糯,味道浓郁,肥而不腻,人口即化。就算是源自日本本土的“关东煮”,冲绳人也习惯添加猪蹄作为食材之一,就连其汤汁也是猪骨汤。另一个例子则是面条。与中国及日本的情况相似,以小麦粉为原料的面食也在“冲绳料理”中扮演重要角色。面条是中国发明的,不过很早就传人日本(“乌冬面”)。所以在“吃面”这件事上,乍一看冲绳似乎与日本本土没有什么区别。但细细察之,又能发现一些细微而重要的差异。荞麦面被称为“最富有日本特色”的面条。在琉球,也有一种常见的“冲绳荞麦面”。其实这种面条并不使用荞麦,而是

27、采用小麦面粉加工,而且它的做法也跟中国面条近似。中国面条在制作时加人了碱水(含有碳酸钾和碳酸钠呈碱性的天然苏打水),如此揉捏出来的面团,能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发生变化而增强黏性和弹性,口感更加舒适。“冲绳荞麦面”在制作中同样惯用某种树叶烧灰后做成碱水揉面,使之筋道滑润,就连其炎黄色泽也有点像兰州牛肉面(即拉面)。反观日本面条在制作时则不加碱水,口感全靠食盐,颜色因此显得很白。根据琉球本地学者高良仓吉的研究,面条早在明代中期的1 5 3 4 年就出现在琉球官方文献里。而日本的正宗“荞麦面”传说要晚至1 0 0 多年后才告诞生一一寄寓日本的明遗民朱舜水(1 6 0 0 1 6 8 2)教琉球往事JUL

28、202357会了日本人在荞麦粉中掺上小麦粉,使其具有黏性和弹性。僻处东海一隅的琉球居然能够先于与大陆交往频繁的日本获得面条制作的先进技术,这本身就足以令人惊叹,但同样令人吃惊的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冲绳料理”的烹饪技法也胜过日本本土一筹。日本料理的烹饪方法以清蒸、?拌或水煮最为常见,因此日本料理也被称为“水料理”。餐桌上摆盘精致的菜品无一不是新鲜清淡。而“煎炒烹炸”则是中餐的基本技法,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炒”。炒菜可荤可素,也可以荤素合炒,创造出中华“八大菜系”的无数美味佳肴。而在“冲绳料理”中,恰恰有着“炒”的一席之地。在日本最有名的“冲绳料理”就是冲绳杂炒,由蔬菜和豆腐等材料炒制而成,

29、比如苦瓜杂炒。这道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餐的家常菜一一炒苦瓜。这道菜具有清?解毒的功效,在夏天很受欢迎,因此,到了琉球便成了当地特色菜,流传至今。而且与中国的方法相似,“苦瓜杂炒”在炒的时候也要加上鸡蛋。当地人还按自己饮食习惯,在苦瓜炒鸡蛋里加人豆腐和猪肉一起拌炒。为什么相比日本本土,琉球饮食里的“中国基因”会如此明显?这与明清时期的朝贡关系有一定关系。陈侃在使琉球录中记载,琉球当时“无燕享会之事,不知烹调和剂之味”,因此宴请册封使的时候,虽然食材精美,都是“水陆之珍”,却因烹调乏术,菜肴粗糙不堪,令使节们无从下箸。最后琉球方面竟然不顾外交礼节,向明朝册封使借用使团里的厨师连同船上炊具来支撑这场

30、盛大国宴。另外,“闽人三十六姓”进人琉球聚居,不窖将明代福建社会整体移植“冲绳料理”之豚角煮、烤猪脚和冲绳荞麦面,“冲绳料理”很多菜品都离不开猪肉,其肉食习惯与中土相类,而且冲绳荞麦面的做法也跟中国面条近似,在制作中同样惯用某种树叶烧灰后做成碱水操面,使之筋道滑润,就连其炎黄色泽也有点像兰州牛肉面到异国。从时间上看,他们或许才是将“炒”法带人琉球的最大功臣。在中国烹饪中,“炒”是一种相对后起的技法。以“炒”命名的菜肴要到宋代才开始大行其道,警如东京梦华录里就有“炒兔”“炒蟹”“炒蛤”等记载。大概在日本与中国交往的黄金时代,隋唐年间的“炒”法尚非主流,因此日本人虽然学到了用筷子吃饭,可能并未见识

31、到“炒”的价值。而在“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的明代,“炒”已经成为中国菜烹饪中司空见惯的手段,琉球饮食中的“炒”法大兴,当然不足为奇。今天的“冲绳料理”里还有一道特色菜“炒羊杂”,其实就是将山羊血、肉、蔬菜一起炒。先往大锅里面放入带皮肉、腿肉等红肉,再加人已经凝固的山羊血,最后加人胡萝卜、洋葱、韭菜等蔬菜一起爆炒。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本土由于不喜异味的习惯,不习惯吃山羊肉;而山羊料理却在冲绳被看作“药膳”,这无疑也可以追溯到中国“药食同源”的思想。可以说,尽管距离1 8 7 9 年日本废除“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已经过去1 0 0 多年,传承至今的“冲绳料理”仍旧能令中国人感到“异域同风”的亲切。反而对于日本本土而言,其饮食习惯显得有些格格不人,倒显出几分“异国情调 了。(参考文航:吴永宁:琉球民俗文化研究;韩艳红:明清时期琉球王国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周朝晖:冲绳食事“闽菜基因 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