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晚明皖南曲家吴修德《偷桃记》创作风格论_唐钟禹.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3342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明皖南曲家吴修德《偷桃记》创作风格论_唐钟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晚明皖南曲家吴修德《偷桃记》创作风格论_唐钟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晚明皖南曲家吴修德《偷桃记》创作风格论_唐钟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引言吴修德,晚明万历年间戏曲家,徽州府歙县人,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著有偷桃记传奇。长久以来,吴修德及其创作并未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有学者在梳理东方朔的文艺形象流变时偶有言及偷桃记,如张蓓1在概述东方朔故事的戏曲呈现时,认为偷桃记等明清传奇中的东方朔“以丑角的形象登场,偷桃献寿”,杜文平2在梳理明清时期东方朔故事流变时,对偷桃记中的东方朔形象进行分析并指出,此时东方朔偷桃故事的主旨在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下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定,除了传统的诙谐意蕴之外,偷桃所含的吉祥祝寿寓意通过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样式深入人心,因而赋予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以新的活力。还有学者从“历史剧”“史记戏”等题材类型的角度出发,探究偷

2、桃记等戏曲文本对于史事的加工、淘沥。如代伟3将偷桃记作为21部史记戏之一加以解读,认为吴修德以尚奇心理处理史记 滑稽列传的相关内容。在简要分析了吴修德的创作意图之后提出,其“把传奇当做抒怀泄愤的工具,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情感浇筑,实现了主观情感客体化、客观人物主观化,抒发了功名失意的不平。”然而,上述研究多是梳理西汉传奇人物东方朔其人、其事以及该人物的戏曲定位,对于剧目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关注较少。此外,有学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将吴修德纳入晚明皖南曲家这一范畴加以论述。如,朱万曙4聚焦于明嘉靖、万历以降的晚明时代,梳理收稿日期:2023-01-29作者简介:唐钟禹(1997),女,安徽合肥人,安

3、徽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戏剧史研究。2023年第2期巢湖学院学报No2,2023第25卷 总第179期Journal of Chaohu UniversityVol25 General Serial No179DOI:10.12152/j.issn.1672-2868.2023.02.011晚明皖南曲家吴修德偷桃记创作风格论唐钟禹蒋小平(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摘要:偷桃记传奇为晚明皖南曲家吴修德唯一一部载录于史的作品。该剧对于东方朔故事的戏曲呈现,具有亦庄亦谐的整体特征,曲辞之间透露出吴修德本人崇古尊史、质疑功名、崇尚侠义的文人心态。将吴修德置于晚明皖南戏曲

4、家这一整体语境之中,能够发现他们在创作风格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与晚明社会背景以及皖南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关键词:吴修德;偷桃记;晚明;皖南;戏曲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68(2023)02008406On the Creation Style of Stealing Peach by Wu Xiude,a Composer in Southern Anhuiin Late Ming DynastyTANG Zhong-yuJIANG Xiao-ping(School of Art,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601)Abs

5、tract:The legend of Stealing Peach,is the only work recorded in history by Wu Xiude,a composer fromsouthern Anhui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The drama presentation of Dongfang Shuo s story has the overall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eriousness and melodrama,which reveals Wu Xiudes own literati mentality o

6、f respectingancient history,questioning fame and advocating chivalry.When Wu Xiude is placed in the overall context of theopera artists in southern Anhui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ircreation styles,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backgroun

7、d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culturalenvironment in southern Anhui.Key words:Wu Xiude;Stealing Peach;the late Ming Dynasty;southern Anhui;traditional opera84出籍贯既知的皖南戏曲家、戏曲评论家共计16人,其中,戏曲评论家3人,分别为潘之恒、程巨源、程羽文,戏曲作家共计13人,分别为汪道昆、梅鼎祚、汪廷讷、佘翘、郑之珍、汪宗姬、吴大震、吴兆、吴修德、程丽先、江芗、盛于斯、程士廉等,并以“士人”“布衣”等身份特征作为总体划分依据,对

8、皖南曲家的生成条件、文学创作以及这一群体的共同文化取向进行总结,认为他们的戏曲创作和评论“在戏曲文化史上具有既非一流又不可忽视的特殊地位。”赵庆元、刘和文5亦以上述16位晚明皖南曲家为据,探讨皖南曲家的新兴创作观念,认为他们“在戏曲创作或评论中表现出追步文化新潮的意识,开拓戏曲创作主题,扩展戏曲欣赏趣味。”陈志勇6总结出晚明皖南戏曲作家总目,认为“他们共同构成地域色彩鲜明的徽州籍曲家群体”。然而,当下对于晚明皖南曲家的考述以宏观为主,并且主要围绕汪道昆、梅鼎祚、潘之恒等闻名曲家展开。鲜有名气的布衣曲家,如吴修德、程士廉、吴兆等人,则因生平不详或作品佚失被长期忽略。这种“失衡”的状况,催化了吴修

9、德等人泯然于史的现实困局。因此,笔者尝试回归偷桃记传奇的文本内容,探微吴修德的戏曲创作风格,以丰富今人对于晚明皖南曲家的整体性认识。一、寓庄于谐:偷桃记传奇的艺术风貌偷桃记传奇共20出,分上下卷。在上卷中,吴修德以史、幻结合之笔,融合西汉文学家、辞赋家东方朔(约前161年前93年)以滑稽入朝为官的真实历史、私闯王母桃园偷桃的民间传说,化书中文为台上曲,倾力摹画东方朔的“滑稽”面貌。在下卷中,吴修德基本秉承史记与汉书所载,铺陈东方朔与董偃、黎牛等人的官场、家庭争斗,并将笔力集中在表现“忠奸对立”上,以烘托东方朔的“忠臣”属性。(一)再现滑稽之雄:偷桃、入仕在上卷中,吴修德以东方朔偷桃、入仕的行动

10、线索为指引,着力渲染其诙谐,烘托其隐藏在“笑”之后的才与德。在第五出“方朔偷桃”中,东方朔的心理历程与外在行动相契合,二者共同营造喜剧效果。在【水底鱼】一曲中,东方朔远望青山桃园,细数蟠桃妙处,自顾唱道:“昆仑山下长根芽,延寿驻年华,胜值千金珍价。”7在【锁寒窗】中,东方朔一边小心提防守园仙童“怕他惊寝”,一边为自己即将得以品尝“久已生心”的蟠桃而欢欣不已。最终,他“计就月中擒玉兔,谋成日里捏金乌”7,得意洋洋、满载而归。仅仅两支曲子,吴修德便将东方朔忐忑的心境、渴慕的神情、踉跄的动作和得偿夙愿后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曲家以史书所载为本事,对其入仕经历加以丰富,戏剧性地呈现其以笑谋官的人

11、生轨迹。据班固汉书 东方朔传所载,东方朔向汉武帝自荐得以为官,其在自荐书中道:“臣朔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征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可以为天子大臣矣。”8在偷桃记传奇中,吴修德进一步张扬其诙谐,并以此作为其入仕的必要条件。在第六出“科场考试”中,东方朔三度以诙谐扭转局势。其一,在因出身而落选之时,备感世事不公的东方朔私闯皇庭,借“卖蹄”与“卖题”的谐音,向武帝揭露科举不公,让制造科举不公的罪魁祸首受到了应有的惩处。其二,在黎牛为逃买官责罚,向武帝进献不死神药之时,东方朔从容不迫夺药而食,并巧言说服武帝免

12、受责难。其三,东方朔自比俳优、倾力自荐,最终如愿获得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曲家对于东方朔诙谐性格的书写,并没有湮没人物本身的才智。在“会友讲学”中,东方朔连唱六曲,五度提及对“独占鳌头”的期待,表露了身为举子萤窗苦读的志趣以及对于扬名显姓的追求。为强化戏曲表现力,吴修德还特意“安排”相面大师为诸子看相,并借相师之口,描绘东方朔“河目垂珠耳,伏犀贯顶非容易。面如黑漆口如珠,眉如星分双尾,悬胆鼻牙齿皓齐。他年腾踏,金紫列丹墀”7,以此烘托其骨骼清奇、卓尔不群。可见,吴修德以诙谐与才智交融,构建了别具一格且富有真实感的东方朔形象。(二)摹画忠义之仕:忠奸斗争在下卷中,吴修德以忠义精神作为东

13、方朔的内核特征,将其与董偃、黎牛的斗争作为叙事核心。下卷情节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以第九出“迎祝圣寿”、第十出“飞报军情”、第十一出“方朔遇害”等内容,分层次展现东方朔与董偃矛盾的逐步激化;其二,以第十二出“李媒逼嫁”、第十三出“黎牛迎医”、第十四出“追魂摄魄”等内容表现浪荡子黎牛对张娘子的觊觎、求而不得的癫狂。最终,两条线索交汇于第十八出“榜拿董偃”,以东方朔一举战胜二奸臣作为“大团圆”收尾。唐钟禹,蒋小平:晚明皖南曲家吴修德偷桃记创作风格论85在这七出戏文中,吴修德着意表现董偃之不忠、黎牛之不义,在对比中呈现东方朔的忠、义俱全。第九出中,董偃对东方朔怒斥其为“奸臣”之事怀恨在心,暗自计

14、划构陷忠良。第十出以勾勒董偃的自私、不忠为中心,为使东方朔战死沙场,他不惜叛君卖国、勾结番军。第十一出摹画出董偃之阴毒,为置敌人于死地,他要挟无辜女子为其效力,最终如愿让东方朔昏溺于井。再看吴修德对黎牛不义之举的叙述。第十二出意在表现黎牛之好色无礼,得知东方朔枉死之后,他便急忙求娶东方朔之妻张娘子。第十三、十四出叙写黎牛求娶不成反生痴病的情状,颇具“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寓言性质。通过对偷桃记传奇的文本细读能够发现,吴修德对于东方朔题材的书写既有独到之处,亦与明清众多文人拥有共通性。在吴修德笔下,“笑”成为了全剧的主基调,他以诙谐引导严肃叙事,借此传达文人观念与社会思索。同时,该剧又与杨维中偷桃献

15、寿、无名氏东方朔割肉遗细君等作品一起,共同推动了东方朔的戏曲形象生成,促成了东方朔故事体系确立,令东方朔故事兼具神仙道化剧的玄幻色彩与历史传说剧的豪迈之情。从这一角度来看,对偷桃记传奇的研究亦有其特殊价值。二、承古纳新:吴修德的戏曲创作观通过对偷桃记之解读,可以归纳出吴修德在题材选择、内容诠释、观点抒发等方面的创作特征。同时,若将其置于晚明皖南曲家这一范畴,亦能够发掘出这些文人相似相通的戏曲创作取向。事实上,他们不仅以巧思妙笔促成了皖南文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而且于异中存同,透露出相当契合的创作观念与文人心态。(一)题材取向:崇古尊史偷桃记传奇大体忠于汉书资治通鉴等信史材料,遵循着班固对东方朔“

16、滑稽之雄”的评价,力求真实还原史书中的东方朔形象。如,吴修德据汉书东方朔传对其“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8之记载,初步构建出东方朔之面貌。又如,吴修德据资治通鉴卷十八之六“东方朔论董偃罪”:“偃以人臣私侍公主,其罪一也。败男女之化,而乱婚姻之礼,伤王制,其罪二也。陛下富于春秋,方积思于六经;偃不遵经劝学,反以靡丽为右,奢侈为务,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是乃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其罪三也”9编为第九出“迎祝圣寿”,叙东方朔手持方天画戟怒砍奸贼,以及董偃凭裙带关系谋取私利之史实。吴修德以外,还有多位晚明皖南曲家善以史事撰戏文。如歙县籍曲家汪道昆,著

17、有大雅堂杂剧四种,及已经散佚的菜疙瘩杂剧唐明皇七夕长生殿两种。其中,五湖游以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为本事,聚焦春秋时期吴越纷争,写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难容功臣,范蠡洞悉人心,最终选择全身而退、与西施游湖而去的故事。菜疙瘩杂剧虽已佚失,但据明末陈弘绪为其所作方外司马杂剧序可知,该剧聚焦北宋末年佞臣当道之事10,借此阐发对史事“幽怨抑郁”的凄凉之感。休宁籍戏曲家汪廷讷的义烈记传奇,以后汉书中所载张俭与侯参、曹介等人的政治斗争为底本,还原张俭、范傍、陈蕃、窦武等人在社稷将倾之际的执着坚守,摹画出汉王朝忠臣之群像。其三祝记传奇,则是以宋史中范仲淹、范纯仁父子传记为据,敷演范仲淹与吕垣、夏谏之党的尖锐斗争。休宁

18、籍曲家程士廉,今仅存有单折戏帝妃春游,该剧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所载“安史之乱”为本,聚焦于唐王朝衰变前夕,呈现李隆基与杨玉环,以及虢国、韩国、秦国三夫人朝欢暮乐,听信安禄山谗言致使渔阳兵起的真实往事。铜陵籍曲家佘翘的量江记传奇,以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北宋名臣樊叔清为主人公,以宋史樊叔清传中所载:“开宝三年,(知古)诣阙上书,言江南可取状,以求进用。太祖令送学士院试,赐本科及第,解褐舒州军事推官”11为本,铺陈其量江献计、助北宋实现南并大业的传奇经历。曲家以对比之法,还原南唐覆灭、北宋南并的历史轨迹。(二)内容书写:功名之心在偷桃记传奇中,吴修德以东方朔的仕途困境作为主要情节之一。在第六出“

19、科场考试”中,黎牛自言出身宦家,“用一千两银子来买官”7得以轻松高中,东方朔则因白衣飘零、无权无势而入仕无门。曲家以东方朔、黎牛的身份差异,反映科举与家族权势的密切关联,展现布衣士子想要突破阶层、进入朝堂的艰难现实。尽管在这出末,东方朔借以诙谐如愿得官,但武帝授其官职是以“俳优蓄之”,并非视其为贤才。因此,从整体上看,吴修德对于东方朔仕途命运的书写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巢湖学院学报86颇为巧合的是,当时还有多位皖南曲家也借曲文书写文人的仕路坎坷。佘翘在创作量江记传奇时,着力刻画樊叔清迂回入仕的过程。剧中,主人公空怀二酉才学,屡遭南唐奸臣构陷,最终不得不携渡江之计投奔北宋。汪道昆在五湖游杂剧中,铺

20、陈范蠡随越王建功立业之后,反遭君王忌惮,只好游湖远去的故事。剧中,范蠡屡屡发出英雄末路般的惆怅之音,投射出曲家本人对仕路功名的悲观心境。汪廷讷在义烈记传奇中,书写侯参联合曹介、董卓等人结党营私之事,刻画奸臣为铲除异己无所不用其极的丑恶嘴脸,表现张俭等忠臣屡受迫害的宦海经历。他在三祝记传奇中,书写范仲淹、余靖、尹沫等忠直之士与吕坦、韩读、夏谏等小人的殊死斗争,展现忠臣蒙冤受屈,被迫“降调远方”12之境遇。(三)观念呈现:以侠义为尊在吴修德偷桃记中,东方朔不是痴缠于情爱的多情才子,而是以侠义精神为主体的英雄人物。剧中,其与董偃、黎牛二人之斗争,鲜明反映出吴修德对于侠、义精神的尊崇。在东方朔与董偃这

21、条线索中,吴修德令东方朔大胆讨伐董偃,力求言明法度;在东方朔与黎牛的“夺妻”线索中,吴修德令黎牛求娶不成、重病难医,最终恶有恶报。这其中,包含着曲家本人维护封建法度、弘扬侠义之风的潜层意图。当时亦有不少皖南曲家借创作张扬侠义精神。此时的皖南曲家不再拘泥于传奇诉说相思的传统范式,开始着力于描写以忠、义为核心的儒家精神以及以侠、义为尊的英雄主义精神。在他们笔下,既有维护礼法与正义的朝廷仕子,亦有热衷行侠仗义的布衣侠士。皖南宣城籍曲家梅鼎祚,据唐代文人裴铏小说改编为同名杂剧昆仑奴。在剧中,梅鼎祚开创性地以昆仑奴磨勒作为全剧核心,着重展现他的侠义精神,令其成为了他人爱情的维护者、正义的守护者。当郭子仪

22、派出五十名甲士擒拿磨勒时,他临危不惧,直言安禄山、杨国忠等奸臣的罪行,唱道:“你见害天下的,那里是俺这一班贫贱的人!”13这其中透露出梅鼎祚崇尚侠义的审美理念。汪廷讷的义烈记与三祝记传奇皆以“义”为中心。在这两部作品中,曲家着力于刻画刚正不阿、恪守正义的朝廷士子形象,通过他们与乱臣贼子的斗争,表达对大义的向往与尊崇。在薛应和为该剧所作序言中,有“东汉党锢之事,张山阳亡命,而孔氏争死于一门。高义薄云天,伟烈贯金石”14一句,可见,汪廷讷创作该剧是为了表彰张俭勇于维护正义的无畏气概。在三祝记传奇中,汪廷讷极力表彰范仲淹入仕之后不改初心的精神,借其与吕垣、夏谏之党的殊死斗争,表达对于正义之士的推崇与

23、赞美。三、时代与地域:吴修德创作风格的形成缘由吴修德等晚明皖南戏曲作家,由于生活于同一个时代、同一片土壤,亲历着相同的社会现实,汲取着相同的文化养分,因此在戏曲创作中表现出诸多的审美共性以及相近的文化自觉意识4。要廓清吴修德创作风格生成的具体缘由,须从晚明时代背景与皖南地域文化谈起。嘉靖、万历以后的晚明社会,局势飘摇动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彼时文人群体的复杂心态。一方面,他们不满于朝廷的不作为,萌生出借文学书写疏解内心愤懑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社会思想的混乱、复杂,又催生了新兴思潮的蔓延与发展,王学的勃兴正起于此。当时的皖南地区,在文人之中逐渐出现了以讲实学、重朴学为主导的思想价值取向。他们大

24、多对理学持以否定的态度,认为宋明之理只是纸上谈兵,无益于实事;对于明末以降大肆流行的阳明心学,也不十分认可。他们从反对理学与空谈的角度出发,采取朴实、严谨的治学方法,开始自觉建构属于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终于形成了皖派朴学15。皖派学者崇汉儒经典、勘校古籍的朴实学风,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皖南戏曲家的文艺创作与审美趣味,致使晚明皖南曲家在作品题材上显露出崇古尊史的朴学风范。因此,在偷桃记中,吴修德以汉王朝臣子之诟病,侧面抨击晚明社会的飘摇动荡、人心不古;在帝妃春游中,程士廉着力摹画安史之乱前夕“最后的平静”,以将唐王朝的衰败作为现实政局的启示,倾文人笔法,试图拯救晚明破局;在量江记中,佘翘更是

25、直接指出,书写樊叔清助北宋大军灭南唐之事,意欲“既往鉴方来而已”16。他们构史事为曲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编、改写,展开社会思索,张扬自我认知,抒发对社会现状的不平之鸣。吴修德等晚明皖南曲家对士子困境的书写,同样与地域、时代紧密相关。首先,学而优则仕,始终是皖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导致了晚明时期的皖南文人大多视功名为毕生追求。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明季皖南地区举子数唐钟禹,蒋小平:晚明皖南曲家吴修德偷桃记创作风格论87目惊人。以徽州府为例,明洪武至崇祯年间共产生387名进士,仅嘉靖年间就有80人17,可见当时皖南儒子以入仕为人生理想的整体思想动向。然而,晚明的科举环境却不容乐观,儒子竞

26、业表现出举步维艰的整体状况。明代会试的录取额数各科不一,但总体看来处于渐趋增长的趋势18。求学士子数目的膨胀式增长,录取份额的极端低下,导致了晚明文人出路的沉滞,造成了这一时期文人“科举心态”向消极转变。而那些幸运通过春秋之试、入朝为官的晚明举子,也有着独属于他们的苦闷心情。晚明朝堂“阉宦之祸,诸党附丽”19,大厦将倾似乎已成定局。宦海当中,“浅陋无实学”、以“末年复关节贿赂”20扶摇直上者又大有人在。面对此情此景,汪道昆、汪廷讷等皖南曲家才会以失落士子的身份,创作出现实意味浓郁、具有鲜明的写心意味的曲文。他们以屡遭迫害、排挤却誓斗权奸的忠臣故事,反映自身的“知重名节”的为官信仰,揭露官场“人

27、情翻覆似波澜”的现实图景。这一时期,皖南曲家热衷于以戏文书写侠义精神,则与晚明徽商群体的成型、发展,以及徽商“儒侠”思想的广泛传播相关。明中叶之后,皖南地域文化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而具有了新的特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思想文化的转型,新的商帮群体徽商开始涌现并成长壮大。他们人数众多、经营广泛、资财雄厚,创造了称雄商界三百年不衰的神话21。从徽商的人文内涵来看,皖南地区重礼、尚学的文化土壤,敦促其生成有别于其他商贾的鲜明特点,即“贾而好儒”的身份特征,以及“豪侠不羁”“尚气任侠”的精神追求。经济发展带动文艺繁荣,徽商“儒”“侠”兼备的文化品格,必然会渗透于当时皖南地区文人的思想之中。皖南曲家汪

28、道昆就曾在其文集太函集中,明确阐释过“儒侠”的概念。他认为“乃若通有无,急缓急,解纷排难,无论戚疏,概诸中庸,不越乎规矩准绳之外。此之为侠,春秋所难,由今以谈,谓之儒,谓之侠可也;谓之非儒,谓之非侠,可也;谓之儒非儒,谓之侠非侠亦可也。胡然而儒也,胡然而侠也,韩非子将焉传之?”22可见,晚明皖南徽商的“儒侠”理念,逐步发展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继而又广泛渗透在当时皖南曲家的创作之中,致使吴修德等文人,纷纷在曲文之中流露出以“儒侠”为尊、以张扬“任侠”精神为己任的审美倾向。他们赋予曲中人物以“侠”的气质,传达自身豁达不羁的精神追求。他们或身居朝堂、或置身草野,总之,皆对晚明宦官当道的现实多

29、有不满,故而将自己对于侠义、正义的期许寄托于戏文之间,最终形成了晚明皖南曲家戏曲创作的共有之义。四、结语以偷桃记传奇为牵引能够发现,吴修德的戏曲创作具有以下特征,即在题材上好以史事入曲,内容上趋于呈现文人仕路体验,思想上着意推崇徽商“儒侠”精神。同时,吴修德的曲作风格又是晚明皖南曲家之缩影。这一时期的皖南曲家,透露出与吴氏极为相似的文风特点。作为晚明文人,他们置身于封建社会之末期,恰逢近代化的启蒙思潮之兴起,既尊循着传统的儒学理念,崇古尚朴、祖述儒典,又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独抒性灵、无所拘碍,于创作中自觉反思人的价值与尊严,质疑功名与仕路,兼具了承旧与纳新的创作意识。作为皖南文人,皖南这片

30、土壤赋予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基因,塑就了他们不同于其他地区文人的审美特征,致使他们以“任侠”为己任的思想观念逐步生成。他们以戏曲创作汇聚,共同构成了晚明皖南曲家这一文化群体。因此,对他们戏曲创作的深入解读,也就成为了今人走近晚明文化的整体思潮以及皖南文明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1张蓓.论东方朔传说丛的建构、传承与呈现方式D.上海:复旦大学,2012.2杜文平.东方朔偷桃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阐释J.天中学刊,2013(1):26-30.3代伟.明传奇史记戏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2016.4朱万曙.晚明皖南戏曲家群体综论J.江淮论坛,1998(4):102-110.5赵庆元,刘和文.简论李贽对晚明皖

31、南戏曲家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77-81.6陈志勇.孤本明传奇剑丹记玉钗记的作者问题兼论古代剧本著作权与署名不对称现象J.戏曲艺术,2016(4):26-32.7吴修德.新刻出相音释点板东方朔偷桃记M/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11、12、5、13.8班固.汉书M/黎庶昌.黎氏续古文辞类纂:上集.上海:国学整理社,1936:482、482.9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册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0:205.巢湖学院学报88(上接第66页)参考文献:1闫艺,李雪军.“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32、机制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1):96-104.2孟峰年,李颖侠.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属性、分类及路径选择基于对丝绸之路甘肃段的观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335-342.3聂惠敏,董德龙,赵妍.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动因与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6):140-145.4郑奥成,郑家鲲,王学彬.后疫情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1):57-61.5刘喜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困境与进路J.体育文化导刊,2021(8):91-96.6胡天弄,左逸帆,陈小蓉.中国游

33、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点以及文化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51-56.7李萍,袁芳,张健,等.京津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9):36-47.8常媛媛,赵馨,刘耀龙.黄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11):137-150.9左逸帆,胡天弄,陈小蓉.基于GIS的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6):125-131.10廖建媚,耿宝军,闫艺.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2020(5):92-101.11徐柏翠,潘竟虎.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8(5):188-196.12张康聪.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原著第8版)M.陈健飞,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3查建芳,孙小龙.安徽省大别山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2(1):121-126.责任编校:陈凤10肖玉静.汪道昆及其剧作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6.11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十一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721.12汪廷讷.环翠堂乐府三祝记M/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北京:商务印

35、书馆,1955.13梅鼎祚.昆仑奴M/侯荣川,陆林,校.梅鼎祚戏曲集.合肥:黄山书社,2016:27.14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40.15赵越.清代皖南诗歌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4.16佘翘.量江记M/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17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522.18刘晓东.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社会的分化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103-108.19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7833.20佘梅美.陈士业先生集整理与陈弘绪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8.21张浩.贾而任侠:明清徽商精神气质的另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28-32.22汪道昆.太函集:卷四十M.合肥:黄山书社,2004:860.责任编校:陈凤唐钟禹,蒋小平:晚明皖南曲家吴修德偷桃记创作风格论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