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建设.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2966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建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建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建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建设*杨小柳陆烨【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立足于区域均衡和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需求,通过深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治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建设,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与脱胎于殖民体系、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国际普遍出现的现代化加剧多民族国家族群隔阂对立的发展困境,从根本上实现了不平等到平等、不均衡到相对均衡最终实现动态平等均衡的新发展模式,进而深化了对构建人

2、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作者】杨小柳,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烨,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75。【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3)02-0046-0007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以及文明冲突之研究,都是对人文世界中各种矛盾和冲突、各种“分”的现状与力量的研究。而中国的经验和智慧,恰恰是“和与合”的生动体现。中华民族是经由数千年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形成的具有“自然凝聚”特点的民族共同体,和世界上许多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等不同,中国不是通过殖民与扩张

3、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救亡图存、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得到了巩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国一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多方面立体化提升民族区域地方的“五位一体”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倾斜、优惠政策,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各族群众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守正创新,立足新情况,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

4、断,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相辅相成,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对西方民族理论的超越,更为实现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积累了实践和理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想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生动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将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本文通过回顾现代化进程中族群问题的普遍性,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对今后的演化过程提出了相应思考,以期深化对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及其国

5、际比较研究”(19ZDA172)。46二十大精神解读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困境:现代化与族群问题从古至今,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乃至文化整合一直是国际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因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利益诉求非一致性,民族矛盾、族际问题随之产生。学者们曾认为,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在多元族群社会中种族和族群性的重要性将逐渐降低,人们的忠诚和认同将被引向民族国家。1 75可是现实并非如此。事实上,二战以后随着现代化在全球的蔓延,族群的矛盾和冲突几乎成为所有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可见,多民族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困境是,现代化并未使各族群变得更加和谐,

6、反而是导致各类族群对立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困境的出现,与西方的现代化本身的属性紧密相关。现代化从其起源地欧洲来说,是一种同中世纪决裂的多层面的历史进程,包括了政治、经济、技术和观念层面上的一系列转变。到了十九世纪,成熟的现代性是一个包括疆域固定的民族国家、自由民主政治、机器化的工业主义、市场化的资本主义、主体-中心的理性哲学等等要素有机整合的整体,表现为一种进步主义和发展主义的存在。2 383这套现代性被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等级,成为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底层逻辑。随着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构建,不断扩大的市场和随后的工业资本主义逐渐渗透、征服、破坏或吸纳殖民地的各类生产方式,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7、和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资本主义积累支配下的交换关系联系在一起,3 32413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现代性被推广至全世界,现代化成为大批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压迫民族追求的理想。二战以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一大批殖民地独立,变成了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第四点计划”,针对落后国家的直接经济援助项目成为推广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手段。这些援助以西方现代化为模版,把经济增长作为核心目标,以发展问题取代殖民统治,成为西方社会对非西方社会研究的重点。西方学界形成了专门的研究欠发达问题的发展研究领域,试图不断优化完善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具体做法和路径。比如从单纯关注资本积累的区域发展、城市发展,

8、转而提倡以就业和收入的提高为重点,关注人的发展、乡村的发展;比如关注发展的性别敏感性,强调通过现代化推动性别的平等发展;又比如重视被发展对象的地方性文化,强调技术的本土互适性,以提高援助的效果等等。然而,不论以何种方式提升现代化发展的效率,都无法改变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本质,也即这是一个脱胎于西方与非西方的不平等体系,并不断再生产发达与欠发达、中心与边缘、发展者与被发展者不平等体系的过程。发展中的中心和边缘关系,与既有的种族与族群等级关系既相互呼应,又相互嵌合,进一步加深了不同群体间的隔阂,最终导致了不少多民族国家在社会结构和认同上的割裂。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把具有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体系的

9、群体整合成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发展中国家建立时,其政治边界往往按照殖民地的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很少会考虑地区的族群构成。伴随欧洲殖民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以人种歧视为中心的种族主义理论曾是西方殖民者压迫非西方殖民地的“合理”解释。4 236256种族主义并没有随着殖民时代的结束而消亡,而是通过将种族作为身份认同和划分不同族群的重要标准,以主体族群和其他族群的二元对立关系呈现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不平等性。人类学者对前殖民地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一方面现代化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层面都形成诸多的“全球化”的现象;另一方面,虽然殖民历史已经终结,但帝国主义的

10、霸权力量依然存在,前殖民地社会呈现出现代化文化与土著文化既相融合又抗争的复杂状况。517以现代化为载体,西方发展霸权与无意识的地方底层结构结合,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不平等关系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延续。6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社会和历史的结构转型和变迁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组织、生产特定知识和权力的“发展产业”(development industry),7 1217是体现后殖民时代西方与非西方不平等关系的一个重要范畴。47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对发达国家来说,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迁移,移民化程度不断加深,不同种族和族群的摩擦冲突不断。8 152175北美的移民社会就是一个不平等的发展加深族

11、群割裂的社会。以美国为例,其种族与族群关系经历了“盎格鲁-撒克逊化”阶段、“熔炉”主义或政策阶段、“文化多元主义”阶段,9 5378形成了一套以盎格鲁-撒克逊白人为顶点的种族族群等级结构。10 124128少数族裔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双重劳动力市场”体系中,只能通过具有封闭性、边缘性和文化性的族裔经济实现自我发展。经济上的弱势与特定的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结合,种族和族群性成为社会区隔、等级划分的重要机制,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信仰意识体系,内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长期持续,难以被改变。即便对没有被殖民统治历史的国家来说,不同族群的现代化发展也是不平等的。美国社会学家赫克特(M.Hechter)以

12、英国凯尔特人的发展为案例,详细研究了一个国家在发展中经济发达的多数民族聚居区和较不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间的关系,认为从历史到现在,英格兰和凯尔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内部殖民的模式,即核心地区在政治上统治、在物质上剥削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使其无法有效地被整合进国家的文化认同中,从而具有一种分裂和独立的倾向。11 611内部殖民的模式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后就引起了学界对无被殖民历史国家内部少数族群发展问题的讨论,如日本的阿伊努人,西班牙的吉普赛人等。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运用这一理论讨论由西方殖民者建立的移民国家中,主导地位的殖民者与原居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可见,发展的不平等是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为主导

13、推动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内在属性。正是这一属性导致西方的发展研究一直处于一种难以超越的理论悖论之中,一方面承认现代化造就了中心边缘的不平等,这种对立又是导致欠发达问题、加深族群矛盾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又想在不平等体系中实现欠发达地区和人群的现代化,既解构批判发展的不平等性,又尝试改良发展的模式路径,如此循环往复,难以真正解决由现代化所致的各类问题。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一个文明型的国家。中华民族同共同体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

14、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世界东方辽阔的土地上,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2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各族人民团结对外,抵御外辱,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15、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历史逻辑更是得到了新的飞跃,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现实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也带动着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不断提高。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守正创新,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

16、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第一次提出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56个民族在多元一体的进程中交融汇聚,共同缔造、发展和巩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未48二十大精神解读来、中国式现代化也要靠56个民族共同建设。纵观我们党推进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伟大实践中都有具体清晰的共同体思维和脉络,也就是深化五大共同体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代的现实逻辑。经济建设上,深化利益共同体建设。民族地区大多是贫困地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广泛的交流交往交融,各民族经济往来频繁。党的十八大以来,史无前例的精准脱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民族地区的经济飞速崛

17、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明确了在全国经济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进入了与全国经济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政治建设上,深化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伟大团结精神的民族。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政治参与与合法权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社会建设上,深化治理共同体建设。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我国传统的民族分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进。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互嵌型社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18、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营造各族群众的社会归属感、获得感。文化建设上,深化价值共同体建设。从指导思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五个认同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包含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广大民族地区从文化自信迈向文化自觉和文明自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基础实现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转变。生态建设上,深化生命共同体建设。我国少数民族一直不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朴素生态观。从西北地区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轮牧轮休,到云南哈尼族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梯田“四素同构”的农耕体系,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智

19、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大布局中实现天人合一。与西方的不平等、内部殖民的现代化发展对比,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有机统一的自然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的历史和现实逻辑,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有利于解决局部的、个别的民族分裂问题和狭隘民族主义,有利于旗帜鲜明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条件一般的民族地区在中央关心、全国人民有力支持下,通过持续的、动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中央对各区域的定位,结合既有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共同

20、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之路。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文明以其开放和包容的特性,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正迈上现代化的新征程。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其本质内涵及其实践过程深刻体现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不百年来,在现代化征程中,我国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从“一化”“二化”到“四个现代化”,不断将新领域纳入现代化内涵,如:党的十二大将精神文明领域纳入;党的十三大将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十七大将社会建设领域纳入;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21、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不断完善。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延续,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成果,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从根本上破解了西方现代化处理不好民族问题、族群冲突、阶层分化、贫富极化等内在矛49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盾的积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层面,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把我

22、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这表明,中华民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统一体。中华文化一直崇尚“民为邦本本固而邦宁”13“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4“有教无类”15 1385等天下为公、包容天下的境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明传统,与西方民族国家的概念形成鲜明对比。中华文明一直是在“天下”的视野中展开共同体的生产生活,展开共同体的学问,中华士人有“大道在兹”的自信和自觉。也

23、基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人群,在中华大地上畅通无阻地交流交往交融,共同维护、发展着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经济共同体。仅以内部贸易为例,中华内部的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都参与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西南茶马古道就是一例。西南茶马古道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从隋唐时期设立互市开始,宋榷茶马,元修驿路,明开碉门,清兴滇茶,西南茶马古道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为沿线各民族和谐共生、精诚团结、交融汇聚成一体的中华民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繁荣进步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在中国特色解决“老少边穷”尤其是民族落后地区

24、的生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包括中央转移支付、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政策等,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比如说闽宁模式,发轫于1996年“东西部协作”的战略性决策,在25年的时间中,福建、宁夏两省在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等方面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在“先富带后富”的生动实践中形成系统化的帮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发展。特别是精准脱贫与全面小康之后,中西部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与全国人民一道,迈上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依然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带领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尤其

25、是更加注重关心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落后地区,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目标。建设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国共产党正是以至公天下的胸怀,不断探索动态解决不平等不均衡发展的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基数一大,势必容易导致发展结果很难公平。虽然建成了全面小康,但不少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发展条件依然脆弱,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展的可持续依然不够巩固。今后的征程中,就是要动态实现各族人民的平等发展,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通过国家积极的宏观政策,正视不平等的发展起点和基础,通过倾斜政策和特殊关怀,实现各族人民的动态的、相对的平等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

26、共同体建设。这就能够进一步打破西方现代化模式与多民族国家整合的悖论,由形式公平向实质平等发展迈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一系列根本性的体制机制,来保障“一个也不能少”的共同富裕。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我国提出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的宏伟目标。也就是在国家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以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时,重点倾斜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这样就能够使欠发达地区以较高的标准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全国大市场中积累比较优势,形成相对动态的区域均衡发展。同时,通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促进各地区的共同性不断增加、差异性不断减少的实

27、质性共同体进程。通过对民族地区的就业倾斜政策促进机会公平。这些都是宏观和微观有机统一的举措。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只有物质上的丰富,没有精神上的富足,无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为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我国制定了大量民族教育政策措施,通过完善考试招生制度中的优50二十大精神解读惠政策,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举办西藏班(校)、新疆班,采取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等举措,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效地缩小了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与全国的差距,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文化既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

28、活力源泉。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丰富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我国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通过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完善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仅传承与弘扬了少数民族文化,增进了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也使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朝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人与人之间、各民族之间是在生态系统下的生命共同体,生态本身就

29、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通过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破解了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的矛盾,绿水青山焕发出促进发展的勃勃生机,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是以14亿人民为中心的,是社会主义的,它彻底打破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充满物质欲望、两极分化、扩张掠夺的不平等、不均衡属性,突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与多民族国家

30、整合的悖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将从螺旋式上升的形式促进国家的团结与稳定,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文明的冲突,构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四、结语汤因比在晚年高度评价了中华文明,关注到了中华文明对解决整个人类困境的重要意义。16 44无论是汤因比的观点还是费孝通的“美人之美,天下大同”期望,以及许倬云对重建价值系统的思考,都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高了一层。因为人文世界总要面对各种现实的问题,比如本文集中探讨的一般现代化进程中的族群不平等、内部殖民发展导致的冲突问题,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需要直面并最终解决的问题。习近平

31、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阐述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针对这一问题所给出的理论回答和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层面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由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所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自我突破的伟大社会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也是伴随着现代化不断建设而不断铸牢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实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增强全体人民对现代化建设的认同和自信

32、心;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演进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也会在不平等向平等、不均衡向均衡中动态演进。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但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就一定能够克服局部的、微观的问题,从调查研究中总结具体鲜活的经验和来源于一线的生动实践,善于总结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中有利于中华民族总体利益的成功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

33、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51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做法,实现动态平衡,从而克服西方现代化无法克服的内在不平等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终将凝聚起56个民族的磅礴伟力,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参考文献:1Deutsch,Karl w.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M.Cambridge:MIT Press.1966.2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 M.南京:江苏人民

34、出版社,2007.3美 埃里克 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M.赵炳祥,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Henry Louis Gates.Writing Race From Race Writing and Difference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5Robert J.C.Young.Postcolonial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6 Roland Robertson.“Glocalization:T

35、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in Mike Featherstone,Scott Lash and Roland Robertson(eds)Global Modernities M.London:Sage,1995.7 James Ferguson.The Anti-politics Machine:“Development”,Depoliticization and Bureaucratic Power in Lesotho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8美 乔纳森 弗里德曼.文

36、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 M.郭建如,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9美 米尔顿 M.戈登.在美国的同化:理论与现实/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M.吴晓钢,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0美 马丁 N.麦格.族群社会学 M.祖力亚提 司马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1 Michael Hechter,Internal Colonialism.The Celtic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1536-1966 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5.12卜令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

37、正确道路 N.光明日报,2023-02-14(06).13田兆阳.中国古代行政箴言录(2)关于德政仁治、民为邦本思想要言 J.中国行政管理,1999(2).14张启成.诗经 中的舜诗 小雅 北山“溥天之下”四句解读 J.文史杂志,2010(1).15王涛等.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 辞海版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6英 阿诺德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M.徐波,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THE MODERN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Yang Xi

38、aoliu,Lu YeAbstract:Forging a strong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promot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re complementary and dialectically unified.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actually based on the needs of regional balance 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all ethnic

39、groups within the Chinese nation.Through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hinese National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shared interests,shared governance,shared values,and shared life,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achieved.Different from Western modernization,whichwas born out of the c

40、olonial system and is centered on the capitalist market system,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 has solved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modernization that aggravates the estrangementand opposi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multi-ethnic countries.It has realized a new development modelfrom inequality to equality,imbalance to relative balance and finally to dynamic equal balance.Bydoing so,it has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building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Keywords:Chinese civilization;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责任编辑:李妍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领证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