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蝉虞世南(唐)乞巧-林杰(唐)示儿-陆游(宋)题临安邸-林升(宋)己亥杂诗-龚自珍(清)山居秋暝-王维(唐)枫桥夜泊-张继(唐)长相思-纳兰性德(清)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宋)观书有感(其二)-朱熹(宋)渔歌子-张志和(唐)终南山-王维(唐)泊船瓜洲-王安石(宋)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秋思-张籍(唐)蚕妇-张俞(宋)村晚-雷震(宋)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陆游(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毛泽东蝉 唐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古诗释义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
2、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做一做1、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乞巧 唐 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古诗释义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古诗赏析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
3、”,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做一做1、 你知道七夕是哪天吗?2、 诗中写七夕美好传说的诗句是:3、 诗中写七夕风俗,表达少女们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的句子是:示儿 宋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古诗释义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
4、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古诗赏析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做一做1、 解释题目含义2、诗中表现诗人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的诗句是:3、诗中表现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题临安邸 【宋】 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
5、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古诗释义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
6、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做一做1、题目的含义:2、“西湖歌舞几时休”中“休”的含义:3、诗中揭露统治阶级只顾享乐的卑鄙行径,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己亥杂诗其五清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古诗释义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古诗赏析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7、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做一做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复杂心情:2、请你谈谈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理解:3、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现在常被用来赞颂什么精神?山居秋瞑 唐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古诗释义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天气像晚来的秋天。一缕缕明亮的月光从松树枝叶缝隙间照射下来,清澈的泉水从山石上淙淙地流过。洗完衣服回家的姑娘们在竹林吵吵闹闹,顺流而下的渔船拨动了两旁的莲叶。即使
8、春末山中的花儿凋谢了,也仍然乐意留在山中。古诗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做一做1、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2、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3、尾联中“王孙”指谁?枫桥夜泊 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古诗释义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
9、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古诗赏析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做一做1、 题目中“泊”的意思是:2、 诗中直接表现诗人愁苦之情的诗句是:3、 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长相思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古诗释义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
10、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古诗赏析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做一做1、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2、 解释“那畔”的意思:3、 诗中表现将士们思乡心切的诗句是:观书有
11、感其一 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释义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古诗赏析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做一做1、 “
12、鉴”的意思是:2、 蕴含哲理的诗句是:3、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古诗释义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由自在地顺漂。古诗赏析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做一做1、 这是一首( )诗。2
13、、 这里的“春水”象征什么?3、 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古诗释义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古诗赏析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14、做一做1、诗中描写美好春天的诗句是:2、诗中表现作者钓鱼时愉悦心情的诗句是:3、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古诗释义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古诗赏析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全诗写景、写人、
15、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做一做1、 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的诗句是:2、 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的诗句是:3、 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的诗句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古诗释义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古诗赏析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
16、,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做一做1、诗人借助山、水、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3、最能表现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古诗释义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都已凋零。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古诗赏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17、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做一做1.首句中的隐隐,迢迢,写景中蕴含无尽意趣,试简要分析.2.后两句话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3、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的诗句是:秋思 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古诗释义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古诗赏析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
18、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做一做1、这首诗的体裁是绝句,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2、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诗句理解,作者在什么情景下想起作家书的?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蚕妇宋: 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古诗释义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镇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集市中看
19、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古诗赏析这首诗抨击了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那些穿戴绫罗的富人从不养蚕、纺织,而养蚕纺织辛劳终年的妇女为了温饱只能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给有钱人,对比富人绫罗绸缎,自己衣衫褴褛,不由满脸清泪。诗用女主人公第一人称,以直白口气说出,充溢了作者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心。做一做1、 诗人借蚕妇之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见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3、诗中充满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无限同情的诗句是:村晚宋:雷 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古诗释义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
20、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咬住一样,淹没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古诗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做一做1.本诗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出怎样的感情?2、从诗歌的内容看,作者描写的是什么季节?3、后两句中的一个“_”字,一个“_”字表现了牧童自在悠闲的无穷乐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
21、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古诗释义三万里黄河东流入海,五千仞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无泪,又一年盼望官收失地。古诗赏析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做一做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和“摩”的表达效果。2.诗人能把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描写之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3.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百姓对和平的渴望?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2、毛泽东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古诗释义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
23、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古诗赏析1965年春天,诗人巡视大江南北之后,以70岁高龄重游井冈山,实现了盼望多年的夙愿,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中华儿女凌云壮志。酣畅淋漓的抒发了诗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诗人此词以议论的手法结穴,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启迪、鞭策人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世界上什么事都是如此。做一做1、诗中写38年神州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诗句是2、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赞美中华儿女凌云壮志的诗句是3、诗中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
24、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古诗释义破空而出了,高大险峻的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衰盛。终年积雪,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搅得天地一片冰寒。夏天冰雪消融,江河纵横流淌,人也许为鱼鳖所食。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今天我要来说一说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积雪。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日本。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古诗赏析词中描写了昆仑山的冬日苦寒、夏日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此为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词的最后,“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则寄寓了毛泽东的美好理想。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做一做1、诗中表现作者将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彻底埋葬帝国主义理想的诗句是:2、诗中运用神奇想象,以艺术语言揭示昆仑山对自然气候的影响的诗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