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知识点拨(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要准确理解实践的含义,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所有的实践都是人的活动,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的活动不是实践。(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要把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要通过人的活动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可以从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来理解:(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
2、。它表现在两个方面:改造自然界可以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社会可以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二是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其中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是指探索世界规
3、律的活动,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例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修身养性B经济体制改革C蜜蜂筑巢D监督改造刑事犯罪分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概念的理解。A项是纯主观的认识活动,没有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因此它只能是认识活动,不是实践;C项是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不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也不是实践;B、D都是改造人们社会关系的活动,能够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因而是实践活动。本题正确选项为B、D。(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4、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人的认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科学研究,都是围绕实践的需要进行的。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过程中发生的。人们在变革改造客观事物时,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反映到人脑中才形成了认识。因此,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们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第二,实践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第三,这实践
5、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教材第44页引用了一段恩格斯的话:“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就是从第一个方面阐述实践对认识发展的动力作用的。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几千年来,对什么是真理的标准,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才真正解决了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问题。第一,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不能用来检验认识;同样,被实践证明其科学性的理论,也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科学理论所反映的规律是普遍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具体的。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
6、识,因而它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获得成功。但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否获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论本身来检验,而要靠实践活动的效果来检验。第二,当主观、客观没有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时候,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客观联结起来加以对照。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的认识,是正确认识,是真理性认识;否则便是错误认识,是需要修正的认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类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如果有了正确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
7、践服务,这样的认识就毫无意义。教材第46页介绍了一个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博士到草原养牛的故事。博士回国后去尼勒克草原养牛,把所学的养牛技术传给牧民,帮助牧民实现共同富裕,才真正达到了认识的目的。例题: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后,香港、澳门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力地证明了“一国两制”思想的正确性。这说明()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C实践是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D证实了的东西是正确的,没有证实的东西是不正确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检验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项说的是实践的特点,C项是从认识来源的角度阐述,虽然二者都
8、不错误,但是与材料不相符合,属于干扰性选项;D表述不完整,不入选。正确答案为A。学习自评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 )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2、为了控制这些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充分说明( ) A、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主观能动性活动 D、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与
9、结果3、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4.约瀚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外部经验和内省的经验。他的观点否认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5、“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
10、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认识是实践的惟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8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百闻不如一见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A B C D 二、非选择题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世纪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