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让我们荡起双桨学情分析:本诗描写的是少年儿童的生活,表达的是少年儿童愉悦的感情。因此,教学本课可从儿童的现实入手。启发学生回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以唤起学生与诗中少先队员相似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感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练习说话,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一个字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练习说话。4. 通过诵读感悟,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教学准备:录像、录音机、小黑板、卡片等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指导看图、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课时准备:挂图、录像、录音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黑板、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读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可以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MTV让我们荡起双桨其实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作曲:刘炽,作词:乔羽。祖国的花朵是新中国成立后首部以少年儿童为题材的电影。电影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方方面面的巨变,尤其是少年儿童幸福快乐。歌词写的是我们少年儿
3、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2.介绍北海: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1. 指导看图。水面上有哪些人?(同学们)哪些景物?(小船儿)他们在干什么?(划船)四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白塔、绿树、红墙)环境:万寿山下,颐和园中,昆明湖上划船。2. 范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正音:荡:(读准后鼻音dng)理解“荡起”“飘荡”桨:(读准三拼音节jing)结合部首表意功能记忆字形。浪lng边音;爽shung翘舌音;洒s平舌音多音字:倒、悄3. 理解课文内容(1)指名分小节朗读诗歌,说说每一小节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4、1风景优美;2.心情愉快;3.生活幸福)(2)这三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是重复的,(反复)读一读。读了这一句,有什么样的体会?(轻松、愉快、惬意、爽快心旷神怡、令人陶醉)4. 学习课文的生字。三、作业:描红、习字册指导用钢笔字书写的要领,要求:姿势端正、本子整洁。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指导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时准备:录像、录音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黑板、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背诵第一段:2默写生字:二、品读文字,体会深情:“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党和人民)我们的生活幸福吗?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来?1.体会第一小节。
5、在如此美景中荡舟,生活幸福。(1)景美在哪里?“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2)小结:绿树丛中红瓦映照,白塔高高耸立,这景本就美,美景又倒映水中,实景倒影相互映衬,真是美不胜收。在这样的美景中轻轻摇动双桨,小船在湖中缓缓前行,水面被荡开一道水痕又在船尾合上,这种感觉多么惬意啊!此时一阵微风吹来,真是快活似神仙啊!(3)让我们把这种幸福、惬意的
6、感受读出来。2.体会第二小节。荡舟湖上,心情舒畅,怎能不幸福?(1)“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为什么歌唱?(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歌唱什么?(2)“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你能读懂这句话吗?“红领巾”在这里指什么?(“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太阳”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这句话深一层的含义你能体会到吗?(这一句是一种一语双关的手法,既是指真实的风景,又表达了党对少先队员的关爱,介绍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
7、队员茁壮成长。)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唱歌。”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4)读出少年儿童的自豪、幸福。3.体会第三小节。(1)“尽情欢乐”“尽情”什么意思?(尽兴)为什么能“尽情欢乐”?(2)现在能回答“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个问题吗?(党和祖国)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次重复,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每小节最后一句的反复出现是这首歌词的写
8、作特色之一。这种“一唱三叹”的手法既表现出了景色的优美,又表达了人物的愉快心情。这种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是给人的印象不断强化,使人的情感不断升华。具体来说是每一次出现表现少年儿童愉悦心情程度的不同:第一段:“小船儿轻轻飘荡,迎面的凉爽的风”呈现出当时当处景色的美丽。作者的视线由我自己到“小船”到“波浪”“四周”再到“轻轻的船、凉爽的风”感触愈来愈细腻,也从不同层面写出了湖上的风景是迷人的。第二段:再次出现,鱼儿、小船、清风,整体意象呈现出孩子们心无旁骛,与这美景融为一体的和谐,进而表达人的快乐。第三段:副歌部分,引起人无限的遐想,顺应前面的疑问。表达了少年儿童对党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诵读,体会“反
9、复”手法的作用。4.小结这一段。四、指导背诵.根据挂图,指导背诵。相机板书第一小节:“倒映 ”、“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第二小节“迎、洒、望、听 ”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同桌互背练习。五、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六、课后练习:1、选词填空:飘 漂蓝蓝的天空中( )浮着一朵朵白云。远处,几只小船缓缓地( )过来了。倒影 倒映岸边,一排垂柳( )在湖水里。石拱桥的桥洞和水中的( )正好合成一个圆。2、 按课文内容填空:红领巾( ),阳光( ),水中的鱼儿( ),( )听我们愉快歌唱
10、小船儿( ),迎面吹来了( )。 附:板书: 1.让我们荡起双桨倒映环绕 (欣赏美景自然)迎洒望听(歌唱共产党) 热爱问谁安排 (感激祖国)创作背景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投拍祖国的花朵,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部以少年儿童为题材的电影。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这首歌传唱半个世纪,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并在他们成年后,又将接力的火种,传播给更新的下一代。作曲:刘炽,作词:乔羽。让我们荡起双桨之所以能够经久传唱,主要还是它优美的旋律和意境。作曲家刘炽在歌曲里虽然融入了许多民族音乐的元素,但同样适时的加入少年儿童这个年龄特有的活泼和朝气。而乔羽顺着刘炽的
11、旋律意境而填上的“推开波浪”和“阳光洒在海面上”,更让意境因之具象化,跃然纸上、近在眼前。与此同时,歌词中更是设置了“谁给我们安排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悬念”,又将现实生活的平静安宁,以及小朋友的欢乐幸福,与英雄先烈的付出得以联系在一起,寓教于乐又乐以载道。并因此呈现出一幅新中国各年龄段人们团结一致、互为联系的美好图景。刘炽回忆录 几十年来我写过很多儿童歌曲,最难忘的要数写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了。那是1955年7月初,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带领祖国的花朵摄制组全体成员,以及一大群十一二岁的小演员来到万寿山下,在颐和园中嬉戏,到昆明湖上划船,让孩子们熟悉将要拍摄的环境,水上的感觉,划船的技术和动作
12、我是这部电影插曲的作者,也就跟着他们一起来了。 我这个人从小怕水。孩子们上了小船,我却站在湖边犯难了。这时,孩子们热情地喊我:“刘炽叔叔,赶快上来呀,开船啦!”我便硬着头皮,登上了小船。开始,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两手抓住船舷,一动也不敢动。孩子们玩得可真开心,嬉戏、欢乐,划着、闹着,那活泼可爱的神态感染了我,使我着了迷,不再怕水了。我和孩子们打水仗、赛船,脱下鞋坐着船舷上打水泡泡。船在水上漂,人在船中笑。我这个中年人又像回到了童年。我以孩子的心境,从孩子的角度观察着湖水、小船、风浪,寻找歌中幸福少年内心的节奏。当船快要划到犀牛望月的铜牛附近时,我突然感觉到了具体的乐句在脑中显现,在心中直蹦。我立刻告诉划船的小朋友:“快靠岸,快靠岸!”三个孩子全用眼睛瞪着我:“刘炽叔叔怎么啦?”“歌的旋律出来了,我得马上记下来!”我对孩子们说。 我上了岸,坐在犀牛望月的石头上,只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独唱和二部合唱,又用十来分钟的时间稍加改动,这首曲子就完成了。我让导演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把刚写好的曲子唱给大家听,孩子们反应强烈,拍着手,说:“真好,唱出了我们刚才在船上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