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技巧【内容摘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正确掌握交流、沟通的技巧,放下所谓的“架子”,抛开所谓的“父母尊严”,建立良好、融洽的父母关系,把尊重和自尊留给孩子,能使父母与孩子双方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保持友好的合作,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关键词】 沟通 尊重 理解 角色互换 平等对待案例背景:几天前,由于下班比平时迟了些,到家时,家人都已经吃过晚饭了。刚踏入家门,孩子的奶奶就向我反映:孩子把隔壁邻居门窗上的玻璃打碎了。我的孩子是个男孩子,平常也比较捣蛋,经常把家里弄的“不得安宁”
2、。今天又惹事了,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我走到他的面前,用硬生生的语气说:“你跟我出来。”我把他带到了隔壁邻居家,指着上面没有玻璃的窗户,对他说:“是你把窗户打碎了?”“我不是故意的。”他低着头说。“既然是你打碎的,你拿把尺子来量量窗户的宽和长,明天买一块补上。”我刚说完,他马上说:“我不是故意的,是隔壁小王和一群人踢球,把球踢到我身上,我就那么随便把球一踢,哪知踢到了玻璃上,把玻璃打碎了。谁叫他们把球踢到我这,不能都叫我赔,他们也有责任”说完,眼泪就掉下来了。之后好几天,他的视线总是躲着我,学习的兴趣也明显下降。后来我想想自己当时也太冲动了,于是我放下所谓的“架子”,以朋友心找他谈话,很快的母子
3、间的亲密关系又恢复了。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正握正确的沟通技巧非常重要:一、学会理解,心灵相映。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父母往往摆足父母尊严的“架子”,与孩子发生冲突。其实,人在生活中难免犯错,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更是这样。父母为了孩子的小错而大动肝火,不但收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容易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当孩子犯错时,我当时能充分理解他的难处,理解他的难处,装糊涂些,而不是匆匆去解决,那么事情不再是那样了。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都想得到赞美或认可,这是他们共同的心理需求。父母应该学会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在教育时,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无为而治”。二、角色互换,心有灵犀一点通。孩子与
4、父母之间客观地存在着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如果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威严的长官,而在父母眼里,孩子不过是顺从的臣民。那么,德育情感很难产生,德育的效果很难出现。父母学会与孩子角色互换,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孩子做错事,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想想自己是否有错,应该怎么改。如果学会与孩子角色互换,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心有灵犀一点即通。三、平等对待孩子,以心换心。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身份虽然不同,但人格上却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和孩子既是父母与子女关系也是合作伙伴,因此,父母应该放下父母尊严,抛弃权威和“金口玉言”,承认孩子的个性特色,及其内在潜
5、能,重视与孩子的交流,以心换心。平等地对待孩子,父母需在“小节”上加以注意,切莫认为“做大事之人可不拘小节。”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可让人感到寒气逼人,也可使人感到如沐春风。例如:当我们需要孩子帮助时,应该用征询口吻,或“请”字开头。对孩子的支持和敬意,我们也应该给与回报,要适时对孩子道声“谢谢”或及时表达我们的感动。父母简单的一句感谢的话语可能会影响他一生,平等对待孩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四、糊涂批评,心灵的沟通孩子犯了错,父母当然急,尤其是屡教屡犯的孩子,心中的怒火可能随时会爆发。父母凭着自己一时的冲动,就批评孩子。可能会不分青红皂白,乱加指着,也可能事后想想有后悔之意。这又何必呢?那些不能马上处理的事,如果放一放,托一托,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唐代教育家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的熏陶教育,对于初步萌芽和发展中的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孩子做错了小事,要学会与孩子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从尊重、爱护他们出发,巧设台阶,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达到最高点。【参考文献】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浙江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2002年第5、6期一切为了孩子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编 胡寅生小学儿童心理学宁波出版社 宁波北仑教育局编家庭教育 太原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4期中国教育报 2004年5月22日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