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生成逻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0747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生成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生成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生成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全国人民的热议之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需求为主要目的,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要抓手,以改革创新为主要路径,工作指向性明确,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由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与方法倍受社会各界关注,逐渐成为各领域的破冰之举。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为时代新人培根铸魂的重要责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就喜人,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利好的条件和基础。但与此同时,

2、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国关系深度调整,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各种文化交互激荡,价值观呈现多元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面临重大挑战。如何对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供给侧进行改革创新,以满足学生个体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对教学供给内容、供给方式方法、供给环境、供给考核体系等进行有效配置,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增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激发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汇聚正能量,为民族复兴储备合格人才,成为高校思政课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的改革,目标导向是“立德树人”,实践价值归依于文化传承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

3、已然成为改革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事实上,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精神追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思想宝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他指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文化浸润、感染、熏陶。”1教育的永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生成逻辑农淑英(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摘 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铸魂、以

4、文育心,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培育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更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及亲和力、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的迫切需要和必由之路。关键词:文化;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生成逻辑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23)02-0091-06 教育教学 收稿日期:2023-03-15基金项目:2021 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1JGA339)。作者简介:农淑英(1972),女,壮族,广西崇左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第 40 卷 第 2 期2023 年 4 月广西民族师

5、范学院学报Vol.40 No2Apr.2023 91 恒主题是“培养什么人及怎样培养人”,以及“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文化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逻辑,为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一、理论逻辑:以文化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的“化人”功能与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是相契合的。“文化”一词内涵丰富。在古代汉语中,“文化”由“文”和“化”两个字构成。“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衍生之义为文章、制度、鼓乐及曲调等;“化”本义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后引申为伦理

6、德行的化成。“文”与“化”合用,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义,文化的本质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在我国,以文化人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现代语境中的“文化”,极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与人类文明大致同义;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在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道德、风尚等方面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优秀的文化往往就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行为规范体系,文化“化人”的过程就是在“育人”。现实生活中文化常常借助优秀文艺作品、风俗习惯及社会道德等形式,有形无形地告诉人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对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及精神生产生活起到约束、规范和引领等

7、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正是文化产生与存在的职责与使命。文化的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确运用能使人辨明是非、看清方向、强化定力、走正路子,对促进人自身德智体全面发展、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及增强国民责任担当等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工作的核心与重点,就是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学懂、弄通、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及思想伟力,感知真知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养成正确的人

8、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行,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健全人格,找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结合点,自觉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成长为党和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首先,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化设置,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阶级性鲜明且文化属性浓郁,它“以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为基本载体”,以推进“个体由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政治人、文化人发展为基本取向”,实质上就是“文化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3。现阶段,我

9、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极大地充实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素材,在中国革命、建设进程中,中华文化又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建构和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看,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就是国家主流思想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达。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承担的不仅是传播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与社会功能,还有以文化归化社会个体、塑造国民精神的思想和文化功能。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都要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进行。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的文化史,人创造了文化,文化

10、又反哺人性。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教学主体与客体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通过“教”与“学”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将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 92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 月 25 日出版2023 年第 2 期及文化营养加以消化吸收后获取自身的知识技能型文化及价值信念型文化,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和客体对事物的初步认识、价值判断以及信仰意志的生成,从根本上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文化背景、氛围和环境的影响。因此,从教学供给侧发力,需要从周边的文化资源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价值要素,开拓文化视野,领会文化秉性及文化精神,提升文化素养,构建充分反映文化价

11、值的育人内容体系,并采用充满人文气息的评价考核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精神需求,进而推动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时代逻辑:以文铸魂是培育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引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孕育和积淀的独具特色、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优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割舍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家园。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经过历史长河洗练和伟大实践锻造的优秀中华文化,铸就的坚韧精神气质、旺盛生命活力,是中华民族克服困难、

12、不断胜利、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持久前行动力。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中最深沉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加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建设是必要前提和必由之路,只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夯实信仰、信念、信心之基,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社会号召力,汇聚民族向心力,提升现实战斗力和竞争力,共同圆梦新时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生力军,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是帮助青年学生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引导青年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13、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讲清楚中华民族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既是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广泛的现实及民众的意愿,也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的事实和道理。只有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自信、对革命文化之“魂”的自信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基”的自信,他们对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及制度的自信才有灵魂根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品格教育相融合,将文化自信内涵的新发展注入教学过程中,凸显课程教学的时代性和价值引领性,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夯实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及制度的深层根基,笃行使命担当,使青年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14、大复兴的合格后备人才。培养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青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承担着把青少年培育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育新人,就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5,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信息化发展趋势加深,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交流与交锋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国内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旺盛,另一方面多元文化思潮的汇聚、交流、交融、交锋,带来了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向、个体价值标准及理想信念的多样化选择、利己主义及物质

15、至上思想等消极腐朽内容的渗透传播,使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知识结构有待完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都还未定型,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相互碰撞的各种文化潮流、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及政策主张,青年学生难以完全凭一己之力理性甄别、筛选 93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 月 25 日出版2023 年第 2 期及判断,容易心生迷茫与困惑。一些青年学生甚至会出现文化立场游移、文化方向迷失、对文化内容存在误读等现象,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宝藏视而不见,文化认同感逐渐减弱,文化自信发生了动摇,如若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将对青年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价

16、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后备力量,也是需要引导培育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群体,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因此,将“以文化人”理念纳入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之中,“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以促进教学供给侧提质增效,引导青年一代理性感知认知真知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文化素养,涵养文化自信自强,延续传承、深化升华民族精神,增强抵御侵蚀的底气、攻坚克难的骨气及改革创新的勇气,助力建设文化强国,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是高校思政课程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三、现实逻辑:以文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及亲和力的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与价值导向,集理论性、实践性、知识性、价值

17、性、建设性、批判性、统一性等于一身。高校思政课在一定层面上实行统一的课程设置,使用统一的教材,设定大致相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管理要求,确保了课程性质、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夯实了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各区域各级各类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确保统一性的前提下,还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精准采取行之有效的特色教学举措,这样才能在处理好“表”与“里”、“道”与“术”、“虚”与“实”、“破”与“立”、“变”与“不变”的关系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八个相统一”,避免千校一面、千人同语,切实有效地增强教学针对性和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属性是理论性,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

18、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思政课教师在理论阐释的时候囿于教材字面上的表述,很难将理论品出味道、说出道道,“高大上”和“接地气”都有不足,不能从根本上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入脑入心的效果不明显;部分教师仅限于传统单一的“我讲你听”授课形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够,学生参与度不够,台上教师和台下学生形成“讲得津津有味”与“听得昏昏欲睡”的反差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素材运用能力、课堂掌控能力及人格魅力,但有些教师的文化视野、人文素养及“以文化人”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学“供给”与“需求”两端的辩证统一关系

19、,对课程内容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蕴了解不深,存在将政治性与文化性相剥离的情况,造成了思政课教学有效供给不足、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高校思政课如何把握正确的打开方式,“以文育人”以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及亲和力,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欢的课程,成为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孕育的优秀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人文情怀和治国理政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进步的见证,亦是高校青年学生身边熟识乐见的潜在课程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是思政课建设的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

20、化,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思政课建设的深厚力量。”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厚德载物、革故鼎新等价值精髓经久而不褪色;革命文化中凝结的奋斗历史、爱国情操等滋养着人们的奋斗精神和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载着国家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一脉相承的三种优秀中华文化形态,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升以文育人、立德树人教学效果的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营养。思政课教学改革,“供给侧”是关键。用好以文育人的“方子”,从教学供给侧入手,找 94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 月 25 日出版2023 年第 2 期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能力水平

21、、厘清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挖掘与思政课课程内容相关的中华文化元素,结合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及学生身心特点,遴选并整合与理论内容相匹配的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又贴近学生的文化素材,将经典诗词、影视艺术、人物故事及史实案例等融入课堂,以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切入口,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此才能提升教材的亲和力;运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创新创建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和教学服务模式,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与文化情境,将其体现在生活化、大众化的生动故事里,绽放在音频、视频、图画中,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把严肃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加强

22、“情境式”的实践体悟,如此才能提高授课方式方法的亲和力;教师唯有夯实理论基础,注重文化修养,关心尊重学生,讲究教学艺术,增强语言魅力,将道理讲得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才能提高自身的亲和力。四、价值逻辑:以文育心是增强青年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必由之路“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从学生的视角看,就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能够实际获得从无到有的知识理论、由浅入深的认知理解、由近及远的科学信仰、持续成长的精神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在满足感。思想政治理论虽然抽象,但与学生生活实际及成长需求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标,只偏重对教材理论的讲解和识记

23、而没有课内课外知识的延展与融通,教材内容就很难真正转化为教学内容,授课内容一旦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脱节,学生就会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和体验的愿望,共鸣感、体验感、满足感及获得感就无从谈起。众所周知,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人“心”之德性与智慧的培育,离不开人类心灵创造的文化成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的“文化建构”,将文化熏陶、滋养、教化、感化和塑造人的力量激活,以文育心,以“心”为着力点,尊重学生群体差异,关心学生主观需求,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认识困惑。教师要寻找关切点,把握兴趣点,激发共鸣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情景、假设和疑问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在课中及

24、课后针对性地以思想政治理论答疑解惑,阐明历史与现实、个人与国家、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等重要关系问题,使学生能够自觉建立科学的人生信仰,正确认知自身的思想诉求,树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学会消解当下的成长困惑,协调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找到个体成长与职业发展的突破方式,从而助力当下并赋能未来;教师还要积极探索构建过程性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并深入细致地落实以保证评价的人文性与公平性,使学生的付出与贡献在课程成绩中得到应有的体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现实温度,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7从心理学层面看,人的情感从产生到生成意义行动,

25、离不开人本身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体验。以文育心,“心”是主体,“文”是基础,“育”是关键。当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网络不断成熟,新媒体环境下,直播、短视频等发展迅速,“流量”文化盛行,泥沙俱下,容易使部分青年学生对文化的认识浮于表面,掉入片面化、碎片化、非理性化陷阱,甚至有可能被高流量的负面信息带偏正能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发生变化。2000年后出生的新一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主体意识强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活动需要适应青年学生求新、求异、求变、求优的心理特点,从供给侧发力,立足课堂、校园及校外实践基地,整合“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网络平台资源,在遵循教学大

26、纲的原则基础上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体验 95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 月 25 日出版2023 年第 2 期性,如挖掘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并进行梳理和扩展,将体验式阅读引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现世心灵与历史文明对话,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精神能量;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考察民间文化艺术,走访新时代村居,了解文化遗产与时代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依托社团开展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感受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参与读书会、情景剧、沙龙研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及公益活动等;鼓励学生创作关于共享经济、民族文化、乡村振兴、诚信友爱等热点话题的微

27、电影作品、手工制品及图文集,并组织学生展示分享、探讨点评,通过文化浸润下的情境化、生活化的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真读、真感、真看、真讲、真实践中理解理论,切身感受国情社情亲情友情,产生共情、共鸣、共振的学习体验,由此加深理论认识,消除思想困惑,培养创新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找到心灵归宿,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品质修为,真正感知思想政治理论的有理、有趣、有感、有用、有意义,实现有所获得。结 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供给侧”是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手段,本质是提高教学端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最终目的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

28、形态多姿多彩,不仅能承载与传递文明,还能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产生约束和规范的教化作用。优秀文化提供的关于美丑、善恶、好坏等的标准,契合中华民族的心理和审美需求,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渗透力和指引力,是提高品行修养的“催化剂”、促进稳定和谐的“润滑剂”。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铸魂、以文育心的理念,将优秀中华文化纳入思政课程体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以内容为王、主体为要、方法为实,守正创新,激活文化内在驱动力及创造创新精神,把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文化需求,挖掘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文化资源,拓宽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文化思路,增强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文化效度,提高思政课教学理论性、针对性及亲和力,提振青

29、年学生自身及国家民族发展的底气、骨气及志气,这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更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及亲和力、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的迫切需要和必由之路。参考文献: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2 习 近 平.在 北 京 大 学 师 生 座 谈 会 上 的 讲话 EB/OL.(2018-05-02)2022-12-06.http:/ 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 J.思想理论教育,2008(3):4-6.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N.人民日报,2017-10-28.5 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 EB/OL.(2018-12-24)2022-12-18.http:/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 20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25.96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4 月 25 日出版2023 年第 2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